门阀士族是历史进程中封建等级制度的产物。门阀士族中的人并不全是昏庸、无能之辈。东晋之初,风雨飘摇,中原少数民族首领虎视眈眈,南北土族、移民与土著人矛盾重重。加之皇帝短命,弱主强藩,形势十分复杂。在这样的情况下,王、庚、桓、谢四家为建立和巩固政权出力最多,威望也最高。他们联合南方士族,实行集体议政方式,初定国家大事,尔后经皇帝(或代替年幼皇帝摄政的皇太后)决定,诏令实施,这实质上是君主制下士族权贵合议的国家体制。明帝大宁三年诏:"大事初定,其命惟新。其令大宰、司徒已下诣都坐参议政道,诸所因革,务尽事中。"这些都足以说明并不是所谓"政出多门"。
东晋时期除个别高级官员专权跋扈外,一些身居高位、辅政的重要人物尚能以大局为重,为东晋政权的巩固竭尽全力。王导在元帝时任丞相,后来又经历了明帝、成帝,"为政务在清静,每劝帝克己励节,匡主宁邦","善处兴废"。成帝五岁时继位,"主幼时艰",年轻的庚亮辅政,不少人为此忧心忡忡,然而庚亮"非惟风流,兼有为政之实"。①康帝时,庚亮的弟弟庚冰辅政,"既当重任,经纶时务,不舍昼夜。宾礼朝贤,升擢后进,由是朝野注心,咸曰贤相。"②孝武初年由王坦之与谢安辅政,王坦之在政治上推崇谢安,但反对他狎妓奢华的作风。王坦之临终时致信谢安、桓冲,没有涉及自己的一点私事,谈的都是国家大事,这些人物传记的记载难免有些溢美之词,但基本上是事实。
东晋初期如何安置南迁的侨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自西晋永嘉之乱起,江北的"幽、冀、青、并、兖及徐州之淮北流入相帅过江淮",以后"及胡寇南侵,淮南百姓皆渡江"③,总计人口达一百多万。当时东晋草创,经济③ 《宋书·恩倖传序》。
① 《廿二史·札记·九品中正》。
① 《建康实录》卷七。
② 《晋书·庚亮庚冰传》。
③ 《晋书·地理志下》。
上根本无力救济,如此庞大的流民队伍,在王导主持下东晋朝廷制订了侨寄法,设立了许多侨州、侨郡、侨县,借助大族力量垦荒务农,对流民免其赋役,这不但对安定人心,减少社会混乱起到积极作用,更重要的是推动了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长江中下游地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适合农作物的生长,但人口稀少,农业技术远不如中原地区先进。大批流民进入这一地区,为这里的农业增添了充足的劳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农业技术和农作物品种。侨居农民"区种寂麦",他们与当地原来农民和睦相处,经济的交流和文化的交流同时进行。随着"京洛倾覆",门阀士族相率南渡过江,他们之中有很多著名的艺术家,这些艺术家将书法艺术等带到江南,使晋代的文化艺术延续发展下去。
由于较好地处理了南北士族之间和南迁侨民与上著之间的种种矛盾,所以出现了"君臣和睦"、"君臣戮力"、"上下同心"的政治局面。这对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当然,这是就东晋初期的整体而言的,同部方面还有许多问题。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发生了变化,与前期就不能同日而语了。
东晋南北大族地主因为共同的利益而结合在一起,实行联合专政的门阀政治。封建统治者对农民实行"按丁课田",强制每一个成年农民耕种一定数量的田地,并按一定的田地数量收取租赋,就是所谓的"课田"。世家大族地主们占有大量的土地而没有课田。当时的王氏家族经济势力强大,受赐钟山田八十多顷,他们"汽山封水,保为家利"。东晋世家大族经济的发展为东晋政治上的统治创造了物质条件,北方大族在江南为了保存既得利益不想收复失地,他们很明白"舍安乐之国,适习乱之乡,出必安之地,就累卵之危。"①离开苦心经营的江南沃土、产业,冒着很大的风险北伐,去收复失去的江山,士族中很多人都不愿意。对于北伐,虽然在一些北方来的将领中表现出强烈愿望,并付之于行动,但结果都失败了。这中间,除了他们个人的、客观的原因以外,缺少世家大族的有力支持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从客观上说,这一阶段由于避免了大规模的战争,生产有了发展,人民生活也有了相对稳定的环境。
① 《晋书·孙楚附孙绰传》。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