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传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二十三章 批判的同路人(2/2)
    在运动中,萨特所无法苟同的是斯大林的高压统治、苏联的反犹太主义、布拉格审判等等。当右派作家莫里亚克在《费加罗报》上指责萨特不对斯大林的反犹态度表示谴责时,萨特答复说,他会选择自认为合适的时机这样做。萨特也逐渐认识到,不是一夜之间就会到来的,但资产阶级政权想使自己永世长存,而马克思主义却已预见到了自己的未来。社会主义的暴力不过是一个新纪元在儿童时期的疾病,人类必须经过一段迂回曲折的道路才能具备真正的人道主义——萨特重新阅读了马克思、列宁、卢森堡等人的著作。他试图朝马克思主义方向扩展他的哲学,但并不抛弃他自己的原则和目的。

    为了进一步了解的实践,萨特和波伏娃应邀来到中国,作为期45天的访问。

    1955年9月6日,萨特和波伏娃抵达北京机场。这是一次奇特的访问,因为双方都互不了解:萨特和波伏娃是第一次来到远东,中国对于他们而言完全是一个陌生的国家。而中国人对萨特和波伏娃也知之甚少,因此交谈很难深入下去,往往是在寒暄了几句后,便转向了天气或烹调。但当两人在中国人的带领下,来到北京、上海和沈阳的街道时,那种美妙、新鲜的感觉弥补了这种相互的不了解。

    正处在大跃进时期的中国使萨特与波伏娃大为震动,在革命成功后的短短几年内,中国已经较好地解决了通货膨胀、贫穷、饥饿、流行病、婴儿死亡率偏高等一些常常伴随着革命而来的问题。最让他们钦佩的是:从新生的政界、杰出人物到工人,艰苦朴素蔚然成风。不过,萨特也第一次完全懂得了“不发达国家”这个词的含义,体会到了当贫困困扰着6亿人口时,贫困意味着什么。

    看到中国人民是以怎样深切的急迫心情在为自己建设未来,萨特感慨万千。11月2日,萨特接受了《人民日报》记者的采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盛赞“在中国,直接的现实是未来,一个伟大的民族为了建立一种更人道和更公正的社会制度而努力”。在人民大会堂,外交部部长陈毅接见了萨特和波伏娃。

    回到巴黎后,萨特打算撰写一篇关于他最近访华的研究性论文,然而新的时局使他未能完成这一计划。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