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本书的主人公隆美尔,是纳粹德国一名颇具传奇色彩的高级将领。他的一生跌宕起伏,荣辱交替,耐人寻味。
隆美尔1891年11月15日出生于德国南部海登海姆一个中学校长世家。18岁时,他便加入了德国步兵部队。不久,他被选送到军官候补生学校深造。毕业后,他亲身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这次战争中,他冲锋陷阵、身先士卒,用自己的鲜血和智慧丰富了自己的指挥艺术。他曾荣获“功勋奖章 ”。一战结束后,他先后担任过连长、步兵学校战术教官和营长。任战术教官期间,他十分注重把实战经验与授课内容紧密结合,受到学员们的好评,被誉为“最受欢迎的教官”。
1935年,隆美尔被调到波茨坦军事学院任高级教官。在此期间,他对步兵战术进行了认真深入的研究,写下了《步兵攻击》这一不朽的战术巨著。这本书不仅受到德界的普遍赞扬,而且受到其他国家军方的重视,曾一版再版。隆美尔也因此引起了希特勒的注意。不久,他便升为希特勒的警卫队长,并由此开始逐渐获得希特勒的信任,他的职位和军衔也迅速得到了提升。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隆美尔在德军最高统帅部担任少将警卫营长。1940年2月德国进攻法国时,他担任德军第7装甲师师长,亲自指挥这支装甲部队,从德比边境一直推进到英吉利海峡。在战斗中,他机智勇敢,胆大狡诈,初步展现了他杰出的军事组织和指挥才能。因为战功显赫,他成为德军进攻法国期间第一个荣获“骑士十字勋章 ”的师级指挥官。
1941年2月,意大利军队在北非的节节败退引起了希特勒的恐慌,他不得不把自己宠信的隆美尔从西欧战场抽调到了非洲,担任德国装甲军团的总指挥,力图挽救败局。
在北非战争初期,隆美尔凭借自己的军事才能和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几乎将英军彻底赶出了北非。托卜鲁克战役的胜利是他军事生涯中最辉煌的战绩。他也因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但在这之后,从阿拉曼战役开始,他逐步走向衰退,陷入了难以自拔的泥潭之中。由于一系列客观因素和他本人指挥上的失误,德军在北非节节败退,并最终为蒙哥马利所率领的英军彻底击败。
隆美尔在北非战争后期开始失去了希特勒的信任,最终被迫告病离开非洲。在这以后,他曾出任德军入侵意大利的最高指挥官。由于墨索里尼重新上台,他没能如愿以偿地担任德军驻意大利的最高统帅。
随后,他被希特勒派到西线战场上,负责加强防御工事的构筑,以阻止盟军在西线的登陆。虽然他在重新加强“大西洋壁垒”防御工事中尽职尽责,但仍未能阻止盟军在诺曼底的登陆。
这时,德国败势已定。随着英美军队顺利登陆并向前快速推进,隆美尔开始倾心于劝说希特勒放弃西线,和英美单独媾和,集中兵力在东线作战。他的这种企图和愿望引起了希特勒的极大反感,从而导致他彻底失信于希特勒。由于他部下的高级军官参与了谋杀希特勒的事件,他本人受到了牵连。虽然他竭力表白自己始终如一效忠“元首”,但最终还是难逃希特勒埋下的杀身之祸。
作为一名纳粹得力战将,隆美尔积极参与了法西斯发动的非正义战争,对世界人民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我们在回顾这一段历史时,还是应该坚持历史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他的军事才能,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他身上发掘出指挥艺术方面值得借鉴的东西。
无论是希特勒还是隆美尔的对手都对他的指挥才能表示了极大的赞赏。希特勒曾夸奖他:“告诉隆美尔,我钦佩他。”英国首相丘吉尔则表示:“我们遇到了一位非常勇敢善战的对手。如果撇开战争造成的破坏来说,他是一位伟大的将领。”
隆美尔最显著的特点是勇敢过人,意志坚强,善于随机应变和施展计谋。他在进攻中非常强调攻击速度。他认为,快速攻击能给敌方造成心理恐慌和混乱,从而能在乱中取胜。在入侵法国时,他所率领的装甲师的推进速度远远超过希特勒要求的速度,最先抵达英吉利海峡。他正是靠势不可挡的速度击碎了对手的心理防线,用高速追击来击毁对手的节节抵抗。
其次,隆美尔还重视亲临一线指挥。他有一句有名的格言:“要想制订一个比战斗的第一天控制得更好更长久的作战计划是不可能的。”他经常率领参谋人员活跃在战斗最激烈的前线,以便准确掌握战场态势,根据战情需要,适时调整部署,做出比较符合实际的决定。同时,他的这种做法也极大地鼓舞了下级官兵们的斗志,从而赢得了他们的尊敬和信赖。
另外,隆美尔还不拘泥于传统的作战样式,十分注重创新。他在《步兵攻击》一书中强调:“在这种战争中,步兵同装甲部队密切配合,能发挥出空前的动力和打击力量。”为了使这一理论付诸实践,他在担任装甲师师长后,充分重视学习和发展当时风靡德军的“闪击战”理论,把全师编成各种步坦协同样式进行反复演练。他充分重视学习和借鉴现代科技成果,创造出一套独具特色的步坦协同作战战术。在闪击法国和驰骋北非时,隆美尔的战术被丰富的实战战例证明是卓有成效的。
隆美尔在作战指挥中也存在许多弱点。他最致命的一大弱点就是轻视战略。德国一位将军曾指出:“隆美尔根本不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他缺乏总参谋部所必需的那种训练,这使他经常陷入一种极为不利的境地。”他在作战中能够认真考虑当前战场所发生的一切,但却经常疏忽整个战略全局,独自行动。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他在北非的指挥。隆美尔为了赢得战场上的胜利,把希特勒的指示完全抛在一边不顾,指挥自己的装甲军团一直推进到阿拉曼。终因战线过长和后勤补给陷入困境导致了在阿拉曼的战败。在从阿拉曼后撤时,隆美尔又过分强调保存兵力,不顾希特勒要他坚守现有阵地的命令,从埃及边境退到利比亚,接着又退到突尼斯。他甚至还向希特勒建议放弃非洲。他的这些做法完全脱离了希特勒的战略意图。这不能不说是一名高级指挥员所犯的重大错误。
1891年11月15日,星期天中午。在德国南部符腾堡州海登海姆镇,一个普通的教师家庭迎来了第二个孩子——埃尔温·隆美尔,长辈们谁也未能预料到,这个新生儿日后能跻身于名垂青史的德军元帅之列。
隆美尔出身于书香门第。他的祖父曾当过中学校长。隆美尔的父亲老隆美尔起初只是一名普通教师,后升任中学校长。虽然教育在新崛起的德国备受重视,但无论如何,一个普通教师家庭是无法与达官贵族相提并论的。
老隆美尔相貌平平,脸部惟一的明显特征是胡须浓密。他那一头短发经常时髦地从中间分垂到两边,高耸的鼻梁上时时架着夹鼻眼镜,学究气很浓,看上去既严厉又略显迂腐。1886年,老隆美尔娶了年轻漂亮的海伦·尼·鲁斯小姐为妻。海伦出身于显赫世家,是符腾堡州权要冯·鲁斯州长的长女。
婚后,这对新教徒过着平静的生活,倾心养育自己的三儿一女。老隆美尔并不热衷仕途,他丝毫也没指望借婚姻沾光。他醉心于教育孩子,经常弄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考问他们。有一次,隆美尔的哥哥卡尔曾为此气得差点要用椅子去砸他父亲。1913年,在一次小手术后不久,一家之长老隆美尔猝然去世了。海伦的言传身教使她赢得了儿女们的尊重,孩子们更加亲近自己的母亲。1940年,海伦在看到爱子晋升将军后才无疾而终。
受家庭教育的熏陶,孩子们一个个长大成人了。老大卡尔为逃避期末考试,自愿入伍成为一名陆军侦察机领航员,一战中曾在土耳其战场身陷俘营。小妹妹海伦继承父亲衣钵,在中学教了一辈子书,终生未嫁。小弟弟杰哈德则一直梦想做个歌剧演唱家,并为此孜孜不倦地奋斗,直到1977年临终前仍在翘首期盼。
幼年的隆美尔是一个温顺的孩子,很听母亲的话,长着一头灰发,皮肤白皙,小伙伴们戏称他为“白熊”。他说话总要经过一番考虑,讲得很慢,脾气很好,很讨人喜欢。父母把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传给了孩子们。在上学之前,隆美尔和弟妹们常常整日在花园、野外以及树林中玩耍,他们的童年十分快乐。
1900年,隆美尔考入德国南部城市阿伦的一所拉丁学校。对于习惯家乡生活的隆美尔来说,阿伦的学习显然不尽其意。他自己也觉得比同班学友落后。为了赶功课,他不得不加班加点,结果弄得食欲不振,加上夜里经常失眠,面色更加灰白。时间一长,隆美尔变得懒散起来,学习成绩也很差。但他绝非智力欠佳,只是对居于全班末席毫不介意罢了。
一天,为刺激隆美尔,老校长许诺说:“如果隆美尔默书一字不差,我们就要请一个乐队到郊外去玩一天。”话音未落,隆美尔立即安坐下来,很快便交上一份连标点符号都一点不错的试卷。但校长却食言了,原来承诺的郊游化为了泡影。隆美尔又回到了与从前一样的无所谓之中。
求学期间,隆美尔曾经体弱多病,迷惘不醒。他不喜欢书本,不偏爱游戏,即便是最吸引人的活动,也很少问津,更谈不上对体育感兴趣。那么,隆美尔赖以成名的军旅生涯中所表现的强健体魄缘何而来呢?原来,10岁那年,隆美尔突然变得活跃起来。为了强壮体力,他开始自觉地加强锻炼,慢慢喜欢上了打网球、骑自行车、溜冰、登山等运动。
在智力上,他从父辈继承来的数学天赋开始显露,学业和考试成绩也逐渐变得十分出色。1908年秋,隆美尔转到格蒙堡皇家现代中学五年级就读,他对数学和自然科学特别感兴趣。一年后升上六年级,这成了隆美尔入伍前的最高学历。与德国其他著名将领相比,这确实太低了,隆美尔自己有时也自惭形秽,但这又反过来刺激他珍惜一切机会,奋发向上,更加努力地学习。
这时,隆美尔已甩掉了飘渺梦幻,变成了一名斯瓦比亚人——强硬、实际、悭吝钱财。年轻的隆美尔并未打定主意去戎马倥偬,他更喜欢机械学,并对做一名工程师满怀朦胧的憧憬。14岁那年,他与好友季特尔制作了一架完整的盒式滑翔机,并在阿伦郊外多次成功地使其离地飞行。这应该说是一个不小的成就!当时,美国的莱特兄弟还刚刚发明飞机不久,欧洲人也是1906年才头一次见到航空飞行器。隆美尔一直保存着这架滑翔机的照片,时不时就拿出来,得意洋洋地夸耀一番。
季特尔后来果真在德国齐柏林飞机制造厂做了工程师,但隆美尔并未获得父亲的首肯。当时,普鲁士军国主义的传统影响仍然根深蒂固,新崛起的德意志帝国为了争夺世界霸权扩军备战,军人的社会地位十分优越,军人享有种种特权。老隆美尔慧眼识才,他发现儿子身具从军天赋,决心送子参军。他写信向伍尔登堡驻军举荐了爱子:“他,健壮,可靠,是一个很好的体操运动员。”但驻伍尔登堡的炮兵和工兵部队都加以拒绝。
天无绝人之路。1910年3月,第伍尔登堡步兵团接纳了隆美尔的申请,并通知他去报到体检,医生发现隆美尔除患疝气外别无他恙。于是,老隆美尔为儿子安排了一次小手术,并买了一套军官候补生军服。7月19日,出院后第6天,隆美尔便入了伍。10月,他便晋升为中士,12月底又升任上士。
1911年3月,隆美尔被送入但泽皇家军官候补生学校学习。德军军官主要由专门的军事院校来培养,这些军校共计十多所,主要接纳那些自愿受训的贵族青年。这样一来,军官数量总是配不齐,随着扩军,缺额越来越大。军校不得已才招收少数中下层出身的军士,隆美尔因此有幸成为了其中一员。
但泽原是波兰一个重要而美丽的港口城市,1793年起被普鲁士占领。二战后,根据《波茨坦协定》,但泽才重新回归波兰管辖。对于隆美尔来说,在但泽的这段军校生活是他一生中的重要阶段。严格正规的军事训练为隆美尔洞开了奇妙的军事天地,为日后晋升铺垫了坚实的基础。青年隆美尔又是在但泽的军官舞会上邂逅了自己的意中人。她便是日后成为他的好妻子的露西·玛利亚·莫琳。
露西的家族13世纪从意大利移居到但泽。她父亲是一个地主,在露西年幼时便过世了。当时,年轻的露西正在攻读语文,准备将来从教。她风姿绰约,苗条漂亮,令隆美尔怦然心动。但他留给露西的第一印象并不佳,露西起初并不喜欢表情严肃的隆美尔。然而时过不久,她便留意起这位中等身材的军官候补生,隆美尔常能使些绝招逗得她哈哈大笑。
他俩很快便坠入爱河,开始了长达4年之久的罗曼史。他俩虽没订婚,但彼此心心相印。稍有空暇,隆美尔便陪伴露西共享欢乐。在相恋的日子里,他俩尽情地享受了但泽这座美丽城市的美景。隆美尔也念念不忘要在事业上出人头地,他加倍珍惜在校时光,一直专心致志地用功读书,努力完成军事训练。
转眼到了11月,隆美尔该毕业了。校长亲自给这个诚挚的年轻人写了一份中肯的评语:隆美尔在射击和操练方面相当出色,可以胜任体操、击剑和骑马,小伙子“性格倔强,有极强的意志力和满腔的热情……守纪律,时间观念强,自觉,友善,智力过人,有高度的责任感。”但他对隆美尔也不无忧虑:“他身材中等,瘦弱,体格相当糟糕,而且很虚弱。”在评语末尾,校长富有先见之明地指出:“军官候补生隆美尔是一个能干的军人。”
1912年1月,隆美尔被授予中尉军衔,返回第124步兵团。该团已移防德国南部斯图加特市附近的威尔卡登,驻扎在一座古老的修道院里。其后两年,隆美尔一直负责训练第7连新兵。他不抽烟、不喝酒,也不擅长辩论和多言,只喜欢听别人说话(他一生都是如此),表现良好,对部下很友善。
与实际年龄相比,他显得过于老成持重。隆美尔一生都坚持洁身自好。对于威尔卡登丰富的夜生活,年轻的中尉毫无所动,与当地的女人也素无瓜葛。同事们都很喜欢沉静、和蔼的隆美尔,他们经常与他调班。当然,少数同事也觉察出,隆美尔具有独立的头脑、坚强的意志和丰富的幽默感。在训练中,隆美尔开始初步展露出自己在军事组织和指挥方面的特殊才能,军士们对他痛恨军容不整深有感触。
离校分别后,隆美尔开始与露西鸿雁传书。他俩似乎总有说不尽的爱语,几乎每天都有书信往来。1912年3月28日,露西曾把自己头戴草帽的倩姿作为明信片寄给他,但隆美尔仍不满足,他回信说,“我收到了你从家乡寄来的明信片,可我仍旧在等着更多的照片。如果你让我等得太久的话,我很快会对你感到恼火的,我希望你认真地对待这件事。”
1914年3月1日,隆美尔奉命调到离家乡不远的乌尔姆第49野战炮兵团任排长。德军始终十分重视炮兵的建设,炮兵的装备明显优于其他欧洲国家,但炮兵部队的训练却称不上一流水平。隆美尔借机洞悉了炮兵这个技术兵种。他一边如饥似渴地学习炮兵知识,一边积极组织连队训练。
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阴云已经笼罩了欧洲上空。英、法、俄等国组成了协约国组织,德、意、奥匈帝国则结成了同盟国。这两大帝国主义集团在重新瓜分世界问题上陷入了尖锐对立,矛盾日益激化,双方剑拔弩张。德皇威廉二世自恃拥有世界一流的军队,早就梦想把锁在密室中的“施利芬计划”变为现实,实现征服全世界的伟业。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的皇太子斐迪南在塞尔维亚被刺杀,威廉二世立即极力怂恿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7月31日,威廉二世便迫不及待地宣布德国进入“战争危急状态”。世界大战的战火就这样点燃起来。
早在训练新兵之际,隆美尔就负责向他们灌输德意志第二帝国即将成为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