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儒勒·凡尔纳登上科学幻想小说的高峰、享誉全球的时候,他却毅然地告别他奋斗了四分之一世纪的巴黎,悄然地隐居在一个外省偏僻宁静的小城亚眠,此举似乎有悖常理,使人感到意外。当年他崇拜的维克多·雨果虽然1852年王朝复辟时被迫流亡到英国,1870年后返回巴黎,还有大仲马虽然巨额债务缠身不得不败走他乡,依旧与巴黎难舍难分。还有乔治·桑、福楼拜、梅里美、龚古尔兄弟等凡有点名气的作家,无一例外都住在巴黎;就是那些不知名作家,不分什么派,除了政治原因流亡之外,几乎没有哪个作家不在巴黎。其实,儒勒·凡尔纳突然告别巴黎之举,全在意料中。凡尔纳一向韬晦隐光,城府很深,从来不事张扬、不露锋芒,常常表现得落落寡合,与人无争,用他孙子让·儒勒·凡尔纳的话来说,他是一位“孤独者”。
1874年,儒勒·凡尔纳定居亚眠后不久,便购置了一幢住宅。作家府邸坐落在朗格维尔林阴路44号。这一幢三层楼房,附有一个圆柱形塔楼。院子四周是高高的坚固围墙,宽敞的庭院,有一条镶大玻璃的长廊,直通客厅。楼后是一个不大的花园,数株苍劲老榆树沿围墙依次排列,还有修剪整齐的树丛和数个花圃,每逢春夏来临,百花争艳,引来蝴蝶翻飞。
1882年又迁到距朗格维尔街44号约200米的夏尔·杜布瓦街一幢更宽大豪华的独立住宅。凡尔纳的后期作品,大部分在此完成,许多来访者都在此处拜会他。无论在朗格维尔街还是夏尔·杜布瓦街住宅,他依旧保持着简单又朴素的生活,工作环境也极为简陋。而他的妻子奥诺丽娜则过着舒适安逸的生活,二人形成鲜明的对比。
一楼客厅布置得颇有气派,室内陈设当年流行的豪华风格的沉重家具,这里的主人是奥诺丽娜。二楼大厅是儒勒·凡尔纳的图书室,藏有数千册供他写作和研究用书,以及他的作品的各种语言译本。他的笔记和卡片资料,大约有25000份以上,按照主题有序地排列在依墙而立的分类书架上,以便随手可取。四周墙壁悬挂大科学家画像,还有古希腊诗人荷马和维吉尔①以及蒙田、莎士比亚、司各脱、库柏、爱伦·坡、狄更斯的作品。
①维吉尔(公元前70-前19),罗马诗人。
图书室后面是凡尔纳的卧室兼工作室,有人说“好像是个单人牢房”。对着大教堂的窗前放着一张朴素的大方桌,一把靠背椅,顺墙放着一张单人铁床。墙上是莫里哀和莎士比亚的画像,还有一张《圣·米歇尔号》游艇的水彩画,此外别无长物;图书室以外便是奥诺丽娜的“领地”了。
1899年,老管家亡故后,凡尔纳一家又迁回朗格维尔街44号,这是后话。凡尔纳在亚眠的生活,除工作和休息之外,很少有其他的生活情趣。无论春夏秋冬,清晨5点起床,吃一点早点,便开始写作。早9时,进早餐,到中午这段时间,一般用做整理草稿,处理书信往来和接待客人……。但是,每逢客人来访,奥诺丽娜总是几番上楼催促他:“儒勒,发发慈悲,快下楼吧!从费城(美国,以及其他国家和地方)来人,正在楼下等你!”凡尔纳多半回答说:“我去有什么用。没有我在,你们谈得更自由一些……”意大利作家阿密齐兹专程从罗马来到亚眠拜访凡尔纳,后来撰文道:“在一条洁净、僻静的街道的一幢院落门前,敲开大门后,通过一条玻璃长廊一直来到一间宽敞明亮的客厅。凡尔纳先生迎上前来,表示欢迎。看上去,他倒像一位退役将军或省长,更像一位数学家,而怎看也不像作家。如果不认识他又不在家里会面,肯定认不出来。他那严肃而专注的目光很像威尔地①。凡尔纳的神情和语言充满艺术家的特有艺术魅力。他平易近人,诚恳坦直。整体来说,他给你留下一个思想深邃、质朴纯情的印象。他的穿着、谈吐和举止,表明他是一位谦和宽厚、性格内向的人。当我倾听他谈论自己的作品的一席话时,使我确实惊诧不已,他对自己了解得那么透彻,作出那样理智和公允的评价,好像是在评论别人的作品……”
①威尔地(1873-1901)意大利作家。
每天,当航海大钟敲过8响①,预报午时的到来。此时,儒勒·凡尔纳拿起礼帽,外出散步,拐过十字路口,步入巴黎路,那里有一座中世纪修建的巴黎门;而后进入雨果街,前面是14世纪哥特式建筑即宏伟壮丽的亚眠教堂。俯首睇视,索姆河犹如一条银色的宽带在阳光下跳跃泛光。在亚眠城下不远处,索姆河与阿维河、塞纳河汇合,形成了有无数条支流的河网地带,有些像凡尔纳童年时代南特城下卢瓦河岸。
①航海钟每半小时打点一次,从早8时为起点,敲响8次,恰好中午12点。
这个只有8万人口偏远小城,贸易业和天鹅绒工业发达,像其他法国城市一样,教会和社交也很活跃。城里有两个协会,一个是亚眠学会,凡尔纳是会员,还有工业协会,是工业家的组织。工业协会有一个不错的图书馆。凡尔纳是这里的固定读者,享有专座,那是一把大转椅,夏天靠窗边,冬季贴近壁炉。时针指向12时半,凡尔纳打开记事本,边阅读边做记录;先阅报而后查阅杂志和学会报告。晚上最迟不超过5时,便打道回府。
儒勒·凡尔纳每周两次参加亚眠学会会议。学会创办于1750年,是庇卡底省最古老的学会之一。他偶尔也陪同奥诺丽娜去亚眠最有名的饭店,喝喝咖啡,或者看戏。但这是极难得的例外。凡尔纳婚后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5点进晚餐,8点或8点半便就寝了。第二天,他准时5点起身工作,工作间隙抬头可见教堂尖顶上的曙光。
这种刻板、禁欲主义的生活方式,对一个人尤其对一个享有世界荣誉的大作家来说,真是无法忍受的枯燥、单调和乏味。可是儒勒·凡尔纳并未觉得有什么不好,反而认为这种生活是他的最理想的生活条件,因为创作就是他的生命。意大利作家阿密齐兹的文章透露,凡尔纳对他说:“我需要工作,工作就是我的生命的全部意义。当我不能工作的时候,就形同行尸走肉,也就失去了生存的价值。”
儒勒·凡尔纳是一位孤僻成性的人,几乎像隐士一样。而奥诺丽娜的生活和他的生活的对比,就是亚眠中产阶级生活和在他那狭小工作室内永无止境的环游世界的幻想以及他倍受理想破灭的折磨之间的反差。这种反差,不由让人联想,这种外表平淡无奇的生活背后,凡尔纳的内心隐藏多少秘密啊!实质上,儒勒·凡尔纳自我封闭在亚眠,是对现实失望和理想破灭后而进行的国内“自我流放”。
回忆往昔,感慨万千,1848年,年轻的儒勒·凡尔纳怀着一颗灼热的心,背井离乡,只身来到巴黎,寻找自由,是那样蓬勃的青春朝气,不久在第二帝国统治下屡遭磨难,他的青年锐气几乎丧失殆尽。又经过多年的痛苦摸索,他又找到了一条“科学是打开通向美好未来大门的金钥匙”,使他踏上科学幻想小说的披荆斩棘的探索之路,并取得了成功。1870—1871年间发生了那么多使他痛心疾首的事件,使他又面临着生活的抉择。严酷的现实生活像凛冽的寒风,把他早年那种乐观进取的精神、那种幽默,戏谑和欢快的情绪吹得烟消云散,如今使他避开喧嚣混乱的巴黎,躲在平静如水的外省小城,本来孤独的他更加孤寂和沉默。工作,惟独工作,才是他的人生寄托、他的希望所在,他的生命存在的价值。他把内心积累的不安、忧郁、痛苦和企盼一古脑儿地融入他的作品中。
因此,这几年儒勒·凡尔纳的作品成果累累。在撰写《神秘岛》后两卷,同时又写作《八十天环球旅行》一书。他写作速度很快,一部没有写完,又开新篇,甚至几部交替写作,好像要追回那逝去的青春年华,又好像在有生之年,奋笔疾书,否则内心积虑吐不出来,会遗恨终身似的。
虽然这几年儒勒·凡尔纳已享有世界荣誉,生活也得到改善,步入中产阶级队伍。而《八十天环游地球》使他名扬天下,有了更大的知名度。平心而论,使他举世闻名的《八十天环游地球》并不是凡尔纳的杰作,因为小说并没有提出和解决新时代的重大课题,也没有创造出新的人物形象,更没有提出征服自然的新任务。当然,这本书使出版商发了大财,使凡尔纳收入颇丰;确切地说,使出版商和作者发财的原因不是小说而是由小说改编的剧本。凡尔纳一生写过60多部小说,本书影响最大,读者最多。从销售方面看,此书最受欢迎,到他1905年谢世为止,法文平装本108000册以上,还不算插图本和精装本,创下他的小说销量的最高纪录。
《八十天环游地球》成书之前,作者写就一章 ,便在《时报》上连载一章 。小说一发表伊始,就引起了轰动,并立刻被美国费城一家报纸转载了。小说主人公费列厄斯·福克和他的仆人路路通的旅行,当年已风靡整个世界。说起小说创作起因,也有浪漫传奇色彩。那是1871年夏季,儒勒·凡尔纳暂时在证券交易所工作时,偶然读到托马·科克旅行社的宣传材料,材料说利用现代交通工具,可以舒舒服服地环绕地球旅行。于是,这种争分夺秒与时间竞争的念头,一下子激发了凡尔纳的幻想。据家族传记作者说,凡尔纳告诉她:当他头脑中出现了小说人物时,便用纸板剪出人物形象,在写作的时候用钉子把它钉在地图上,依次标出他们环游地球的路径……。福克要克服各种障碍,在限定的时间内环游地球一周,按时返回伦敦俱乐部。作家觉得这个题材很不错。凡尔纳在给出版商埃歇尔的信中说:“我在幻想做这样一次旅行,这必定会使读者感兴趣。而我则必须有点痴痴呆呆的,凭我的主人公的荒谬行动摆布。”
关于《八十天环游地球》和福克这个人物的背景,本世纪70年代又有新资料。80天环游地球的日程表早在1870年3月已发表在《风采杂志》上①。而科克旅行社的宣传单使他想起这个时间表。科克到1872年才组织第一批旅行家环游地球。
①见科斯特洛《凡尔纳传》,第139-142页。
有一个人自称他是费列厄斯·福克。此人是波士的新富,名叫乔治·特雷恩。他作为一个海运业巨贾的继承人,挥霍无度,崇尚冒险,奇想联翩。他1870年花7天时间从纽约到旧金山后,前往亚洲,25天到达日本,并在公共澡堂与日本人一起洗澡。又经香港、西贡、新加坡取道苏伊士运河到达马赛。他是个激进派民主主义者,正在闹革命的马赛公社曾邀请他当委员,也曾受到爱尔兰新芬党前身邀请做会员,也与美国和澳大利亚的激进党人有交往。在马赛,他用法国三色旗包身,让临时政府士兵开枪射击。后来,特雷恩被捕,关在里昂。由大仲马调解,他才得以获释;并且大仲马陪同面见甘必大,后者把他安排在私人列车上,逃往英国。他又从利物浦乘船直抵纽约。他到纽约的时间是1870年10月14日,去掉住监狱的时间,正好80天环游地球一周。
特雷恩是爱自吹自擂的人,他抱怨人们忽视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他说,儒勒·凡尔纳的《八十天环游地球》是剽窃了他的功绩,他说他就是费列厄斯·福克。据说,凡尔纳可能从大仲马那里听到过有关特雷恩的轶事①。
①这一段资料,权做一则故事来听,因为缺乏足够的事实根据。第一,大仲马是1870年12月5日在普依逝世,终年68岁。而特雷恩是1870年10月14日返回纽约,他被捕时间大约是1870年9月份,因为马赛公社存在不会早于1870年9月2日色当投降和1870年9月4日国防政府成立。普依在南方,亚眠在北方,凡尔纳正在海岸警卫队服役,因此,此时大仲马与凡尔纳相会并促膝谈心的可能性甚微。第二,大仲马于1870年12月5日逝世,他68岁高龄老人,既不是猝死也不是被杀,死前数月必然病势沉疴,极不可能陪同特雷恩从里昂到马赛面见甘必大,使他安然逃出法国。甘必大,作为国防政府部长,在德军1870年9月19日完成对巴黎包围前,在南方组织军队抗敌。
又据说,福克的原型是威廉·佩里·福克,他是企业家,克利夫兰人,他写过一本书名叫《环游世界》,1872年出版。1869年,他横跨北美大陆,又从旧金山到日本,经中国、印度和埃及,在欧洲住了一年,于1871年返回家乡。佩里·福克的《环游世界》是由他在旅行中发表在《克利夫兰先驱报》的信件组成的。后来,1903年凡尔纳与一位英国记者谈话中提到,他重视小说人物的姓名,“当我发现‘福克’的时候,非常高兴和得意。这个名字很通俗,易记,可以说是一个真正的‘新发现’”。但他没有说他是怎么发现的,也没有谈到威廉·佩里·福克先生是不是他小说人物的原型。
当一位作家成名之后必然有许多不为众人所知的隐秘。这些大大小小的隐秘,必然引起后来的研究者的关注,于是索隐派应运而生。同时当一个小说人物典型出现时,许多人对号入座,甚至提出抗议,要求作者赔偿名誉损失,他殊不知,一个真正典型人物产生是当时的社会生活的高度概括、凝炼的结果。还是鲁迅先生说得好,他的人物也许是一个北京人的鼻子,上海人的眼睛。我们记得孔乙己和阿q这样典型人物,他们代表一个民族的某个阶层的某些突出特点和某种精神状态,经过作家概括和夸张,形成一种典型性格,使读者头脑留下鲜明的印象,经久难忘。
至于说福克这个人物真正获得读者喜爱,那是因为作家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典型。到底作家是不是了解威廉·佩里·福克其人其事,或者作家听过乔治·特雷恩的轶事,还有科克旅行社的环球旅行计划以及其他许许多多冒险家的资料,并从中得到启示,无关宏旨。重要的是,作家塑造了一位刚毅冷峻、不畏艰险、果敢地与时间竞赛的费列厄斯·福克(费列厄斯是古希腊旅行家的各字;福克是雾;雾是伦敦的象征)、忠贞不二的仆人路路通、命运多舛的艾娥,诡计多端的骗子巴斯巴都(法文原意有诡计多端、流浪者的意思)、认真刻板的侦探,为世人认可。
除开典型人物,还有真实的细节。虚构的小说人物费列厄斯·福克和他的仆人路路通于1872年10月2日踏上征途,1872年12月21日返回伦敦。而托马·科克旅行社组织的第一批环球旅行团,共10人,其中4名英国人、4名美国人,1名希腊人和1名俄国人。旅行团1872年9月离开伦敦,222天才返回英国。科克是一位有商业头脑的人,他在途中寄发一系列信件,发表在伦敦《泰晤士》报上,叙述他们在旅行中的历险。
凡尔纳的小说主人公的旅行时间表异常准确。苏伊士运河1869年竣工通航,横越印度半岛的铁路于1870年3月通车。因此,费列厄斯·福克此时出发是合理的。
这部小说的最精彩之处是,福克旅行方向朝着太阳升起的东方,由于地球自转是24小时360度,他们多争取整整一天时间。福克应1872年12月21日星期天到达伦敦俱乐部。当他出现在俱乐部时引起了轰动。福克原以为他礼拜天到达,实际是礼拜六。凡尔纳是受爱伦·坡《一周三个星期天》的启发认识这一事实的。
小说的意外成功,引起全球性轰动效应。巴黎人关注福克下一个旅行地点,美国记者打电报给报社报告福克的旅行路线。当福克从香港赴日本,由于侦探的阻挠没有赶上定期轮船的时候,大洋彼岸的投机活动达到白热化的程度,有数家轮船公司打电报给作家,要求他让福克乘坐他们公司的轮船,公司将支付一笔巨额款项奉送作家。儒勒·凡尔纳突然决定让他的主人公自己出钱买船追赶定期轮船。
由于受到儒勒·凡尔纳小说《八十天环游地球》的鼓舞,许多冒险旅行家为打破环球旅行的记录,竞相出发,开展环球旅行竞赛。1889年,纽约《世界》杂志社记者内莉·布莱首次环球旅行共用72天6小时11分14秒。另一位美国记者伊丽莎白·比斯兰德于1891年做一次环球旅行共用73天。前面提到的那个自称福克的特雷恩,又组织了两次环球旅行,1890年那次是67天,1892年只用60天。《世界》杂志记者内莉·布莱还专程去亚眠拜访儒勒·凡尔纳。1901年做过一次环球旅行的法国记者加斯东·斯蒂格也专访儒勒·凡尔纳。人们相继打破环球旅行纪录的努力,让凡尔纳很开心。作家在后来的一部小说中,有位德国人想39天完成环球旅行,结果他老是赶不上火车和轮船,最后整整花费了187天!儒勒·凡尔纳在这里开了个玩笑,当然是善意的玩笑。
《八十天环球旅行》很适于改编剧本,出版商埃歇尔提出建议并由他的出版公司负责剧本出版。有一个叫爱德华·卡多尔剧作家与儒勒·凡尔纳合编剧本,但很不成功,被剧院拒绝采用。后来,圣马丁剧院经理提议由剧作家戴纳里改编,他是改编老手,手法独到,思维敏捷,长于此道。戴纳里与凡尔纳精诚合作,共同拟定改编提纲,加入很多情节,于1874年11月7日在圣马丁剧院首次公演,大获成功。
一位专栏记者在《费加罗报》上写道:“《环游地球》使整个巴黎沉醉于节日气氛之中。当戏院开门时,圣马丁大街上,人声鼎沸,熙熙攘攘,犹如过节一样。”这位记者所说的令人兴奋原因之一是票价房收入:“昨天收入8037法郎,而两周内的收入已达25万。”这样的票房率一直保持了二年多。
在圣马丁剧院大门前,安放一个透明的地球模型,在每一幕的间隔时,地球上就标出福克他们的旅行进展情况。《喧哗》杂志把凡尔纳画成一个杂技演员。躺在众人面前,双脚蹬着地球献技。而在《蚀》杂志上的漫画里,凡尔纳用一只手不停用摇把转动地球,好像转动烤肉叉一样。
在剧本改编过程中,剧作家戴纳里,充分利用各种手段以便取得惊人舞台效果,最成功之处,舞台上居然出现一只真正的活象。人们都记得,巴黎动物园中的大象,在巴黎被围困期间,被人吃掉了,因此大象引起巴黎人的感情震颤,取得意想不到的戏剧效果。
18世纪50年代,大仲马也曾将活的动物引向舞台,结果失败了。所以,在本剧彩排的时候,对于引大象上舞台这举动,凡尔纳顾虑重重。凡尔纳问他一起看彩排的老朋友迪凯斯:“能成功么?”得到的回答是:“不,碰运气吧!”当然,对凡尔纳、戴纳里、赞助人和剧院老板,确实是一种运气。甚至对那个不肯花力气的第一合作者爱德华·卡多尔也是一种运气。由于凡尔纳向作家协会登过记,取得版权,凡有人使用剧本必须支付版税的四分之一,一直沿用至今,由凡尔纳家族所得。
在剧本合作改编过程中发生一件令人不快的事情。在剧本决定改编时,出资人拉罗歇尔先生的夫人,是一位心地善良的女士,她很想帮助一个叫爱德华·卡多尔的剧作家摆脱困境。于是她向凡尔纳推荐了他。但卡多尔在合编剧本工作中,极其不认真。结果剧院拒绝接受这个剧本。拉罗歇尔和他的夫人十分懊悔,于是又向凡尔纳推荐天才剧作家戴纳里,凡尔纳欣然接受。1874年1月,凡尔纳和戴纳里在一个叫昂蒂布的环境幽雅的别墅里一道编写。二人本着“不是原小说的简单剪裁,而是一个真正完整的剧本”的原则,合作顺利,取得了好于预期的效果。
那个叫爱德华·卡多尔的合作者,虽然没有认真对待剧本改编工作又不愿意放弃自己的权益,他就写了一封抗议信发表在《费加罗报》上。凡尔纳不愿意和这种不义之人纠缠,搞公开笔战,便把他心中的怨恨向出版商披露:
“我对卡多尔就此事发表在《费加罗报》上的那封信,感到十分愤慨。此人喜欢发牢骚,他仅完成工作的二十分之一,却要求平分收益。我写信提出以下两点更正:
第一,剧本刚写出来,卡多尔曾以书面形式授予我全权,让我跟我认为合适的人商谈生意,对剧本如何处理都行,甚至无须征询他的意见。因此,我已尽可能照顾他的利益行事。
第二,虽然他是遭到拒绝的剧本的合作者,但并不像他宣称那样,他的确从未参加过小说的创作。我提供了这部完全属于虚构的作品的全部事件,甚至艾娥这个人物,她所遭受的酷刑等都是我本人设计的。卡多尔没有创造一个事件、一个结局、一种性格、一个人物。我求助于您的证言,因为我早就向您叙述了全书的内容,而您又提出过很好的意见……
卡多尔的自尊心受到挫伤,这我理解,但他从来没有下过功夫,我也从来没有得到他的帮助。他说他写了二十场剧,这是真的,但他没说,他是在我的小说全部写出来之后才开始写的剧本,而且没说他的创作完全是根据我的劳动成果。
这实在太卑鄙。我根本不想就这种事开展笔战,请您相信这一点,我讨厌这种情况下让公众关心我的事。但我无法容忍报纸上说,卡多尔提供了原书、提供了事件、性格和情景,压根儿不是这么回事。
合作编写过那部遭到拒绝的剧本,这是事实,合作编写小说,没有那么回事。有几节对话在原书和剧本是一模一样的,如此而已。原先已经商妥,我可以使用我认为有用的一切东西,在整部书中,重复的不过10个句子。卡多尔如此无理取闹,是一种可耻行为……”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