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潜艇发展史看,设计和制造乃至使用潜艇的功劳自然不应归功于凡尔纳,在文学作品中描写潜艇,凡尔纳也不是第一人,甚至用电驱动潜艇航行的主意,也不应由凡尔纳独揽,在潜艇上设置潜望镜,也不是凡尔纳的发明。
我们知道,培根的《新大西岛》中已有潜艇出现,在海底潜行,不惧风,不怕浪。1867年10月,当凡尔纳正在加紧修改《海底两万里》的初稿的时候,巴黎《小日报》连载小说《特里尼杜斯博士历险记》,作者阿里斯蒂德·罗歇,其真实身份是亚眠学会会员朱尔斯·伦加迪博士。小说中的潜艇长8米,用电驱动。特里尼杜斯博士为寻找在珊瑚海失事的妻子建造这艘潜艇,不幸的是,最后潜艇也在新赫布里底群岛遇难。
这篇小说,1868年以《海底旅行》为名出版,此书1890年再版时,在按语中将此书与1870年发表的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加以比较。凡尔纳致信《小日报》,提请他们注意:他的书出版商埃歇尔已在1867年《教育与娱乐杂志》上发表过此书的预告,以避免剽窃之嫌。凡尔纳的目的可能达到了,因为《特里尼杜斯博士历险记》,早已被人们忘得一干二净,而诺第留斯号迄今仍继续潜行五洋四海……
其实,没有潜艇的出现,也不会有潜艇小说。培根的《新大西岛》1664年出版,只比德雷贝1660年航行于泰晤士河西岸的潜艇小4岁,而凡尔纳的诺第留斯号也只比布尔诺的410吨那个用现代技术装备的潜水鸟号小5岁。
潜艇的发展史漫长而历经挫折,试验,失败,多次反复,直到1881年,才由法国人古尔特制造出来世界第一艘电动潜艇,不过仍处于实验阶段,直至20世纪初才正式进入实用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尽管潜艇投入战场,但威力有限;潜艇在海战中的作用在第二次大战过程发挥得淋漓尽致。至于说描写潜艇的小说,也不止三五部,从培根的《新大西岛》到伦加迪博士的《特里尼杜斯博士历险记》以及后来数量不详的有关潜艇的故事,都渐渐被世人忘却。可是为什么凡尔纳那艘在今天已微不足道的诺第留斯号百年之后仍然继续“潜航”?为什么这位逝世近百年的作者的海底小说的魅力有增无减?而它的读者群一代一代绵绵不断?
儒勒·凡尔纳成功的关键,在于在他的作品中人与技术合二而一,二者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故事的中心不是机器或技术,而是科学思想,而且人是科学思想的灵魂。
人,不只是理解凡尔纳的全部作品的关键,也是检验各种体裁和题材文学作品的准绳,也是打开整个人道主义文学宝库的万能钥匙。文学作品只有写人,写人的命运,才能牵动读者的心,引起共鸣。人都有正义感,都有同情心,除了那见利忘义之徒、压榨他人以自肥的利欲熏心之辈。正因如此,诺第留斯号在今天仍有生命力,而它的创造者尼摩将永垂不朽!
凡尔纳在构思三部曲的初始阶段,仅仅出于向往大海,眷恋大海,一直想写一部新的鲁滨逊飘流记,塑造一个新时期的鲁滨逊式的人物,然而在三部曲的创作过程中,在他塑造尼摩这个人物的同时,反过来也受到了尼摩的高大形象的影响,为尼摩的命运日夜悬心,受到他崇高理想的鼓舞,被他高尚的情操所感动。随着作家与尼摩相处日深,两年间亦步亦趋,形影不离,使作家大大突破了原来构思的狭小天地,他怎么能把尼摩写成鲁滨逊呢?
作家爱大海、赞美大海,通过尼摩之口道出心曲:
“海是包罗万象的。海的气息清洁而卫生;海之为物是超越的、神妙的生命的乘舆;海是动,海是爱。”
他接着又说:
“海不属于压迫者。在海面上,他们可能逞凶肆虐、相互残杀,互相吞噬,把陆地上一切暴戾的行径统统搬到海上来。但30英尺以下,他们的权势就中止了……只有在大海里,人才能享受完全自由;人只有在大海里,人才是完全独立的。在大海里,我不承认有什么主子!”
尼摩这位奇人,拉丁文nimo,意思说谁也不是,在同伴(也包括作者和读者)阿龙纳斯教授心目中,他是一位超人:“他像巨人一般高大起来。他不是与其他人一样的那种人,而是一种神秘的水下居民,是大海的精灵……”
如果,前面的语言表述是一位哲学家的信仰自由和同伴的印象,那么当诺第留斯号用它的冲角撞沉那艘没有悬挂国旗的三桅战舰的时候,尼摩确实是反对压迫的斗士,一个“可怕的裁判执行人”,一个“真正的复仇天神”。为什么这只被撞沉的战舰没有国籍?按当年的规则,战舰都悬挂国旗。凡尔纳在致出版商的信中道出了真情:“……尼摩要为他死难的亲人和朋友报仇!……您想,尼摩是波兰人,而那艘被撞沉的战舰是俄国船……”
历史上波兰先后被普鲁士、后来的德意志、奥地利和俄瓜分过四次,其中1830和1863年两次民族起义遭到沙皇俄国的残酷镇压。1830年爆发反对沙皇尼古拉一世起义失败后,大批波兰人移居国外,定居法国的人数众多。1863年起义再次遭到残酷的镇压,真的是横尸遍野,血洒街头。法国人同情波兰人,对沙皇的血腥镇压极为不满,而且对拿破仑第三镇压起义者的恶行,十分痛恨。这是法兰西共和派和平民百姓,包括知识界的共同情绪。无疑埃歇尔赞同作家凡尔纳的观点,但是他作为出版商,加之他过去有从政经历,要多方照顾,怕引起外交纠纷,或者被列为。因而,埃歇尔建议作者把尼摩的反殖民主义战士改写成反对奴隶贩子的英雄。凡尔纳对此持有不同意见,他在复信中反驳说:
“……如果让尼摩怀着对奴隶制的满腔仇恨,去海上扫荡根本不存在的黑奴贩子,那将误入歧途。……这部作品最初是描写一位波兰领主,他的女儿一个个被强奸,妻子被斧头砍死,父亲被俄国皮鞭抽死,他的亲朋好友全在西伯利亚。……如果此人没有权利将他遇到的俄国三桅战舰一艘艘撞沉,那么他的复仇只是一句空话。若我处于这种地位,我必然毫无内疚将这些战舰击沉……我压根儿不想搞政治,我也没有资格过问政治,而这里与政治毫无关系。……”
1866年4月,凡尔纳又从克罗托克致埃歇尔的信中又强调说:“假如您是波兰人,有和尼摩的相似遭遇,遇上俄国一艘战舰,一定把它摧毁;倘若是我,也会像您那样。”
后来,凡尔纳在致埃歇尔的信中表达他改写的感受说:
“最妙的是,让尼摩与整个社会斗争,这是多么美妙的情景啊!但不容易被人接受,因为缺少进行斗争的动机……我们因为纯商业原因把这种斗争放弃了。现在只剩下尼摩对一个虚幻的,跟他一样神秘莫测的敌人作斗争,变成个人之间的一场决斗,从而大大削弱了主题的意义。不,正如您所说的那样,必须保持暧昧不明的态度。”
凡尔纳被迫把尼摩写成一个高大形象、一个神秘莫测的水下居民,让这位具有反叛性格的无政府主义者成为反对一切暴政的象征,但他没有采取布朗基①“既无主子,又无上帝”的模式,也不是堂吉诃德式无为冒险。这位高深莫测的船长,性格暴烈,有时表现为残酷,同时又无比仁慈,因为只有对受压迫者无限的同情和热爱,才会仇恨压迫人的人。
①布朗基(1805-1881)法国革命家,空想社会主义者。
“一张女人的面孔闪过,阿龙纳斯教授意外地发现尼摩船长正在凝视他妻子的肖像;她死于压迫者的皮鞭下,但没有说明这个压迫者是谁。”尼摩凝视肖像这一个细节不是无缘无故加进去的。不久,凡尔纳又在信中与埃歇尔争辩说:
“……倘若将他(尼摩)改造成一个老好人,对此我实在无能为力,因为我和他生活了整整两年,无法以另外的方式看待他。……如果您以另外方式对他做出解释,那您就改一改好了,但我对此不能表示承认!”
本来定稿在5月份业已完成,因为出版商意见相左,反复讨论、争论,又多次改动,8月末才最后定稿。1868年金秋季节,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凡尔纳船长驾驶圣·米歇尔号游艇,溯塞纳河而上,抵达巴黎市中心艺术桥边码头登岸,受到数千名巴黎市民包括一些名流的热烈欢迎。
同日在新各布街,埃歇尔在他的办公室为凡尔纳接风洗尘。凡尔纳在到巴黎之前给埃歇尔的信中说,计划在巴黎逗留一个月,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后来一拖再拖。这年冬天,凡尔纳一家是在南特度过的。自然,他在酝酿一个新的鲁滨逊飘流记,一个新的乌托邦岛。翌年暮春,圣·米歇尔号修葺一新,又驶出克罗托克港,在近海四处飘流。
自从1848年来到巴黎求学,凡尔纳至今已整整在巴黎度过20个春秋。当年怀着征服巴黎的雄心壮志,如今都一一实现。20年间,苦辣酸甜,人生五味,他都体验过了。1848年那种朦胧的追求自由的愿望,几经挫折,使他明白一点,自由不能靠人施舍,尤其不能靠帝王恩赐。拿破仑第三的“自由帝国”不过是一种障眼法,一副麻醉剂,使工人、手工业者不与共和派联合起来。要自由得靠你自己去争取。1868年的凡尔纳再也不是1848年20岁的天真青年,不仅是名噪国内外的大作家,也是一位“革命者”,而且懂得与敌人斗争的策略。帝国限制人民言论自由,禁言讳语颇多,他可以通过作品中主人公之口,同广大读者对话。宣传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当尼摩船长在印度洋珊瑚岛礁中从鲨鱼口中救出采珠人之后,说到他在海底收集沉船的财宝:
“我知道陆地存在着无边的苦难,存在着被压迫的民族,有灾祸不幸需要资助,有流血牺牲要求复仇。难道您还不明白么?”
“船长沉默了,……我(阿龙纳斯)倒明白了,不论什么原因使他到水下寻求独立和自由,他首先是一个人。他的心因为人类受苦受难而不停地流血,因而他慷慨地援助被压迫民族。”
援助?不,尼摩首先是一位战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我始终站在受压迫人民的一边;每一个受压迫者,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的亲兄弟!”
尼摩船长是一个永恒的人物形象,因为他不仅是一个人的形象,更重要的是他代表全人类;他是为人类寻找普遍存在的重大社会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寻求微不足道的个人目的而去冒险。
尼摩的诺第雷斯号潜艇的船长室四壁高挂着为本民族解放献身的战士巨像,波兰自由战士科希丘什科①、当代希腊爱国主义者波查利斯·列奥纳德、爱尔兰自由战士奥康奈尔②、美利坚合众国的奠基人乔治·华盛顿,牺牲在奴隶贩子的子弹下的林肯、为解放黑奴而被吊上绞刑架的约翰·布朗③……,但是在这些肖像中连一个法国人都没有。在拿破仑第三的法国,谁敢于高呼“共和国万岁!”其后果是什么,可以想像得出。
①科希丘什科(1746-1817)波兰政治军事家,1794年民族解放起义的领袖。
②奥康奈尔(1775-1847)爱尔兰解放运动中自由派领袖。
③布朗(1800-1859)美国争取黑人解放的伟大战士。
但是这类禁词和讳语,在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中俯拾即是。例如,1794年英法战争中,一次海上遭遇战,法国舰队寡不敌众,战舰“马赛人”被击沉,与阿龙纳斯冒险并无任何联系,凡尔纳却借题发挥,通过小说人物之口,大讲马赛曲这类禁词。尼摩说:“经过一场英勇战斗之后,‘马赛人’号已处于半沉状态,三桅杆被打断,三分之一战士英勇捐躯,可船长宁愿葬身鱼腹,也不肯投降……356名尚存战士,在船尾升起共和国国旗,高呼共和国万岁,沉入大海……”
这艘战舰还有一个名字,叫“复仇号”。
到底谁是尼摩船长的原型呢?从凡尔纳致埃歇尔的信中看,可能是夏拉斯①上校。夏拉斯上校1810生于法尔斯堡;1848年,他是制宪会议的议员和作战部长,1852年被流放。他豪迈、傲慢,宁客死他乡也不愿返回帝国法兰西。
①夏拉斯(1810-1865)法国上校,1848年制宪会议的军政部长,1852年被拿破仑流放海外。
从外貌来看,尼摩酷似夏拉斯,从内心上看,这两个典型人物相近,两个人都刚毅,有时暴烈,两个人都是爱国者,都具有先进思想,热爱自由,反抗各种不义行径。
尼摩性格中的科学家气质,是以摩洛哥的阿尔贝一世为原型的。阿尔贝是当时的一位伟大的海洋学家。还有人推证,尼摩船长的工程师素质源于罗伯特·富尔顿,因为这位潜舰设计家,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是一位空想社会主义信徒,他有一句名言:“自由和海洋,人类幸福所在。”并且他在1800年制造的潜艇的名字就叫“诺第留斯”号,凡尔纳就是借用富尔顿的潜艇名。凡尔纳的忠实合作者、朋友,画家奥里,他一直为凡尔纳的小说做插图。这次,又为《海底两万里》的尼摩画像:“他身材高大,前庭饱满,高高额头,鼻子笔直,嘴唇平正刚毅,牙齿整齐有力,双臂修长而匀称,正好配得他那火热的心灵……。他两眼的间距宽,视野广阔,可把一方景象尽收眼底。当他注视某物,双眉紧锁,微合眼睑,视野缩小,……远方的物体可以放大。他的一双鹰眼可以看透你的心!他能穿过海水看清海底的一切!”这番描写与凡尔纳的肖像和照片又极为相像!
虽说《神秘岛》作为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小说,其构思与其他两部作品《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和《海底两万里》均发端于1865年,但作为一部独立的作品,其产生的时间要早得多。
青少年时代的凡尔纳深受笛福的《鲁滨逊飘流记》和怀斯的《新鲁滨逊》的影响,多少年来,凡尔纳就有一个宿愿,想写一部鲁滨逊一类的小说。大约是1852年左右,当时凡尔纳在剧院做书记,写过一部有关鲁滨逊一类的小说,名曰《鲁滨逊大叔》。1866年,凡尔纳认真修改誊清,其中有奥诺丽娜的笔迹。1868年夏,作者再次充实修改一遍。1870年,出版商埃歇尔在凡尔纳的原稿上做了许多处认真的批注。同年,凡尔纳在致埃歇尔的信中说,第一卷已完成,6个星期内寄上。出版商在复信中提醒作者,在格兰特船长和尼摩船长之后,一部平淡无奇的平庸之作,读者是不会欢迎的。凡尔纳认真考虑出版商的建议,又做全面改写。同年冬,凡尔纳的信中说:“我整个儿泡在鲁滨逊故事里面了,再也无法考虑别的事情。第一卷已告完成,至于书名,待我到巴黎,面议。”
1872年2月2日,凡尔纳在致埃歇尔的信中说:“迄今为止,一切顺利。花费不少时间与化学教授交谈,去化工厂参观。在工厂里,我的衣服染上了不少斑点……。《神秘岛》毕竟是一部化学小说。我极其谨慎地对待因尼摩船长在岛上出现而不为人发觉所引起的兴趣,以便造成一种出色的渐强效果。”
三部曲各自独立成篇,有独立的主题,有完整的故事,有饱满的人物形象,有,有伏笔,而在《神秘岛》中找到了共同的结果以及它们共同联系,而形成一个整体。在《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中有个情节,英国海盗、流放犯艾尔通阴谋夺取邓肯号事件败露后,被放逐到一个孤岛上,作者在这里埋下伏笔。10年后,艾尔通在《神秘岛》中再次出现,此时的艾尔通已成为不会说话的野人,经史密斯的诱导和调教、集体的关怀,最后又回到人间,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在《海底两万里》,尼摩的潜艇卷入漩涡,阿龙纳斯教授等三人,趁机逃脱,那么尼摩船长和潜艇命运如何?作者在这里留下一个悬念。5年后,在《神秘岛》中,作者又做了交待。最后,《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中格里那凡的邓肯号,把史密斯他们救出孤岛。
1870年普法战争划地赔款的国耻;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后“流血一周”的惨剧,公开宣布处死3万人,实际有10万工人失踪,他们或横尸沃野,或血洒长街,或牺牲在公社墙边,或被秘密处决;巴黎满目疮痍,瓦砾硝烟;百世凋零,出版业不振;凡尔纳的至爱亲朋,或死于围困中的饥饿,或毙命于战火,或战死在疆场,或远走他乡,或被流放到茫茫太平洋中的孤岛。1871年11月3日,老凡尔纳溘然仙逝,撒手尘寰,使偌大凡尔纳家族失去了顶梁柱。他的表兄,那位数学上极有造诣的良师益友,活活饿死德国人围困中,他的灵魂能够安息么?出版商因凡尔赛份子公然颂扬德国人,忍受不下国耻家仇,远远地躲到南方休养去了;那位热衷于航空事业、在被围困期乘飞艇两进两出巴黎、并与德国人面对面打遭遇战的纳德,如今他在哪里?还有格鲁塞和米歇,他们如今身陷囹圄,远离热土,身在南太平洋孤悬海外的荒岛上,他们在期盼着什么呢?
此时此刻,尽管法兰西科学院授予凡尔纳文学奖,对他的作品做了高度评价,他还是毅然决然地告别、奋斗了25年并且取得辉煌成就的巴黎,定居亚眠,1872年起,儒勒·凡尔纳便毅然地决定定居亚眠。
在北美的南北战争时期,五名美国人乘气球从里士满逃出,被风暴带到南太平洋一个荒岛上。在气球飞行过程中抛掉所有物品,包括小刀和火柴。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开发荒岛(他们叫它林肯岛),为自己创造一种新的生活。他们共五人,工程师史密斯、新闻记者、黑人男仆、一名水手和一个少年。作者试图通过他的主人公的活动说明,人类在难以生存的环境下,只要抱着必胜的决心和信心,通过人的聪明才智和艰苦的劳动,凭自己双手可以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
史密斯他们到了荒岛以后,发生许多事情均无法解释,后来终于发现岛上的秘密。原来是尼摩船长暗中保护他们。尼摩船长在临终之前,把自己一生的坎坷和抱负都告诉了这五位移民。
尼摩船长是印度人,是一位王子,名叫达卡。幼年时代被送往欧洲受教育。在欧洲学习期间,游遍欧洲,考察各国,他要了解世界,渴望学习,充实自身,有朝一日使他的故国成为文明国家。
达卡王子1849年重返故里,完婚生二子,1856年参加了印度人民起义。达卡王子为实现祖国独立,联合其他诸侯,勇敢与英国作战。最后起义被血腥镇压下去。达卡王子名震四方,英国以高价悬赏他的头颅。
起义失败后,达卡回到家里,全家惨遭杀害,家破国亡,他绝望了,达卡怀着对殖民主义的刻骨仇恨和对现代文明的厌恶,变卖了家产,与他的伙伴远走他乡。他们在南太平洋一座荒岛建立一间工厂,自行设计和制造一艘潜艇,以电做动力。达卡王子自称尼摩,潜艇名为诺第留斯号。此后,几十年来在大洋下面游弋,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四处漂荡,并在海底搜集财宝,全心身地支持那些为祖国独立而战斗的民族。
1866年11月,尼摩船长俘获阿龙纳斯教授和他两个助手,带着他们在大洋底下航行7个月,直到1867年6月22日,诺第留斯号卷入漩涡,他们乘机脱逃。潜艇脱险后,继续在海底游弋。
尼摩船长已届花甲,便把“诺第留斯”号开到林肯岛。由于地震把出口堵死,潜艇无法离开岩洞。尼摩见到几个落难人,便暗中给予帮助。他临终前,把史密斯他们召到床前,讲了他的生平,并把所余财宝转给他们,要求把潜艇沉入湖底。
许多传记作者和文艺批评家认为,凡尔纳的《神秘岛》是笛福和怀斯等以荒岛为主题的小说中最出色的小说,即《神秘岛》是新的最好的鲁滨逊的漂流记。史密斯与笛福和怀斯的鲁滨逊有着本质的差别。
笛福的鲁滨逊·克鲁索被抛到一个荒岛上,但他保留一支完全的船只,必要的工具、武器和足够食品。而他落难的荒岛地处赤道线上,自然界的慷慨和丰富馈赠唾手可得。而《神秘岛》的移民在气球飞行中丢掉了一切,他们不得不从零开始,去寻找火种、种植、驯养、造屋、架桥、冶炼等等。他们是平等的团结集体,而克鲁索是孤家寡人。
更重要的,五位落难者到了荒岛之后,不等不靠,不靠大自然馈赠,不怨天尤人,而是用自己双手的艰苦劳动为自己创造生存条件。凡尔纳根据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的理论,小说的主人公只有通过劳动才能生存。也可能凡尔纳自己没有意识到,他的《神秘岛》是真正的劳动诗篇。在19世纪的文学作品中,劳动是不被颂扬的对象。而史密斯他们的劳动,并不是达尔文的
“适者生存”、“优胜劣汰”那种意义的劳动,也不是鲁滨逊那样的原始积累。史密斯他们是适应大自然、改造自然、创造第二自然的创造性劳动,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典范,是人类文明的最高体现。
欧洲1848年革命,第一次在世界上宣布了人应享有劳动权利,然而在19世纪现实生活中和文学作品中,劳动依然是与苦难、屈辱、贫穷和绝望不可分的词语。在百年之前,凡尔纳公开地、张扬地赞颂劳动的理想、劳动的热情,劳动的伟大,劳动的美,确实难能可贵!
有的传记作者认为,凡尔纳选择美国人做他的小说主人公,因为作家认为“美国是一个前途无量的国家”,“是一个理想国度”。这种观点,既有背于实际,又欠周详。《神秘岛》一开头,便开宗明义地说,故事发生在美国内战时期,主人公之间的真诚友谊与南北间互相残杀形成对比,落难集体中白人与黑人处于完全平等地位与奴隶制现实形成鲜明对照,从中不难看出,作者用心之良苦。当然,新大陆较少有旧大陆欧洲那种深重的传统势力和那么多陈规陋习,这也是真的。但是,美国绝对不是人间天堂、蓬莱仙境!
《神秘岛》,好像某种神奇力量专门为落难者事先准备好的世界舞台,不仅从美洲运来了动植物,也搬来澳洲独有的动植物,甚至亚洲、欧洲的动植物,有热带、北温带的动植物,只差两极动物了,几乎把全世界的矿藏都集中在孤悬南太平洋的荒岛上来。毋怪批评家说:“荒岛的动物和植物差不多是全世界的动物界和植物界的五光十色的混杂体。”凡尔纳这位具有广博知识、并选择资料认真到苛刻程度的大作家,竟能如此荒唐无羁呢?
其实,这也是凡尔纳独具匠心所在。这是他刻意设置的微型世界:他把神秘岛当作全世界的缩影。凡尔纳的神秘岛是一个,微型乌托邦社会,人类反璞归真、二次创造文明的试验区。
工程师、记者、水手、少年和仆人,白人和黑人或别的什么皮肤的人,在凡尔纳的神秘岛里,都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他们之间没有个人利害冲突,他们的分歧是方法步骤的不同而不是得失的分歧,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去改造环境,创造世界,为他们自身谋福祉。“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工程师赛力斯·史密斯是科学家、研究家、发明家和实践家荟萃于一身的典型形象。
我们前面说过,凡尔纳的朋友雷塞布、纳德、阿列维、后来的莱克吕、格鲁塞等等激进的和温和的社会主义者们对他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如果我们说凡尔纳的社会主义思想是明确的,那恐怕不合实际,但至少认为空想社会主义是美好的理想,并且与他的“自由、大海和音乐”的理想有众多相通之处。与此同时,我们应当看到,一个实践家往往比一个空想家更高明。凡尔纳比起空想社会主义先驱略胜一筹。笛福的鲁滨逊原来是一个残暴的冒险家,后来在荒岛上变成一个绅士,做了荒岛总督,并成为黑奴贩子,发了横财。在神秘岛上艾尔通,即被流放荒岛后成为一个野人的艾尔通,在集体关怀下,终于回到人世间,改邪归正成为一个平常人,成为集体中的一员。
小说《神秘岛》反映出来的作者思想非常接近傅立叶思想(如反对资本主义强加于人的劳动分工、人的全面发展、消灭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对立)。《神秘岛》完成于1872年,而这一年正是傅立叶的百年华诞,也许不是一种巧合吧?
三部曲是凡尔纳创作的巅峰。作家在三部曲中成功塑造了一系列人物群像,如尼摩、格兰特、史密斯、巴加内尔、阿龙纳斯正面人物典型。
三部曲标志着凡尔纳的创作艺术达到新的高度,在“文体”方面已和他敬佩的作家一样“优美”。同时,三部曲充分反映出凡尔纳积极向上、乐观豁达、奋争进取的世界观。
三部曲的第一部反映了在殖民主义压迫下的悲惨世界;第二部刻画了反对殖民主义统治的无畏战士;第三部则体现了作者有关世界未来的理想。三部曲构成了一个有序的整体,展现了一幅19世纪的历史长卷,反映出19世纪世界面临的两个课题,一对矛盾:殖民主义和民族解放。说到空想社会主义,在科学社会主义理想体系完善之前,两百多年来一直是许多善良的人们之最高期望。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