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曼传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三章 第一次婚姻(2/2)
    足月临盆之时固然为生孩子操劳烦心,忙得不亦乐乎,不过她的体质和精力都好得出奇,还在给婴儿喂奶的时候,就在床上躺不住了,起来东奔西走,忙着排练自己的角色。

    形势已日趋紧张,希特勒剑拔弩张正在打算发动战争。欧洲各国都在忙着战备,调兵遣将。同“乌发”电影公司签订的合同不得不中止。赫尔默·恩瓦尔着手为褒曼另辟蹊径,从英国和美国谋求聘请机会。c到美国去!好莱坞给她巨大的诱惑,尽管好莱坞对她仍是不解之谜……

    褒曼不得不四处寻找演出机会。在此以前,美国好莱坞许多家电影公司早就下过聘书。“二十世纪”福克斯、派拉蒙、雷电华和别的几家电影公司都曾先后送来过聘书,不过都只是提议签订合同的一纸意向书。好莱坞派出的代理人足迹遍及欧洲,四处网罗人才,竞相把出类拔萃的人才吸引到大洋彼岸去。但是他们只签合同,而不提供角色和导演。也就是说演员们一旦签了合同,他们便整整7年受到合同的制约,留居在好莱坞不得脱身,任凭电影公司老板们摆布,随便在哪部影片中填空补缺,或者扮演一个适合他们演的那种老一套角色。他们也许会在好莱坞无所事事,虚度7年光阴,只扮演女招待或者男佣人一类的角色。所以褒曼对这种合同都一概回绝。

    这时,褒曼正在为生孩子而忙得不可开交。在她看来,女人结了婚要生儿育女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她从来没有想到过,她不应该生孩子,或者生孩子会妨碍她的影坛生涯。因此,她到美国之后,诧异不已的是,人人对她已经生过孩子居然大惊小怪。在好莱坞,明星为了保持形象,都认为千万生育不得。

    褒曼第一次横渡大洋来到美国的时候,总感到有点不可思议,因为是彼得催促她去的。他非常豁达,很有气量,坚决主张她去美国。如果没有他发话,褒曼自己是下不了决心的,她就是那么优柔寡断,一点没有主见。彼得执意要她到好莱坞去,去拍摄《插曲》。她不在家的几个月里,彼得请他母亲来照料女儿皮娅。

    褒曼首次去好莱坞拍片终于成行了。

    《插曲》是她拍的第六部瑞典影片。这部影片是根据古斯塔夫·莫兰德尔的构思编写成的。莫兰德尔本人参与了编剧兼导演。这部影片摄成于1936年。也正是这部影片使褒曼不失时机地一鸣惊人,成为闻名遐迩的电影明星。她扮演了一个聪颖贤慧,然而又是孤独寂寞的女钢琴教师。女主人公虽然洁身自好,却又堕入情网,爱上了一个已经有了美满家庭的世界闻名的小提琴家。那个小提琴家由屈斯泰·爱克曼扮演。

    在这部影片中,男女主角不知不觉地钟情相爱。他们尽管情意绵绵,难舍难分,然而这桩风流韵事却是好梦难成的。经过一段时日感情上的煎熬,大家扪心自问,不胜惶惑,最后小提琴家重新回到了自己妻子儿女身边。至此,这桩情海憾事便云散烟消了。影片结尾,一缕轻曼的小提琴和弦声如怨如诉,在浪漫色彩十足的袅袅谐音中曲终人散。这一对恋人追今抚昔,感叹人生之坎坷,命途之多舛,面容显得稍有几分憔悴,然而神情并不颓唐。他们带着迷惘而又乐观的眼光正视着明天的太阳。

    这部影片的题材并无新奇之意,然而它却拨动了千千万万观众心灵之弦,使他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在许多年之后,古斯塔夫·莫兰德尔在一次采访中谈到:一点不错,他可以心安理得地承认,发现褒曼是他的功劳。一点不错,正是他竭力主张她留在电影界里。一点也不错,正是他策划编写和导演了《插曲》这部影片。古斯塔夫对褒曼是这样评价的:

    “她的一个动作都带有一股不可言状的雍容大方的风度和自我控制能力。我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她朗读台词的那股优雅洒脱的劲头和她光彩照人的美貌就使我赞叹不止,暗自叫绝。她得天独厚之处在于:当听到赞扬恭维时,尽管也颇为窃喜,且腼腆地领受下来,但是这些赞扬恭维却从来不会削弱她在表演艺术中自成一体的3个特征:真实、自然和富有想象力。我为她创作了《插曲》这部片子,但是我并不能担保这部影片定能取得成功。这部影片的成功全靠了英格丽本人的精湛演技。”

    “实际上不是靠哪个人发现了她,不是靠哪个人捧她走红。而是她自己显露了才华和魅力。”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