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哥伦布,一个多么熟悉、多么响亮的名字!
在西方,哥伦布几乎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许多地方,包括河流、城镇、学校、广场、街道……都以他的名字命名。大至一个国家,如拉丁美洲的哥伦比亚;远至探索太空奥秘的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据统计,单是在美国,以哥伦布的名字命名的城市就在30座以上,包括其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至于散布各地的雕塑、纪念碑等就无计其数了。
在美国和加拿大,还有许多拉丁美洲国家,都将10月12日定为“哥伦布日”,作为对哥伦布在美洲登陆的纪念假日。这一天是哥伦布1492年首次登上美洲的日子。在美国,按照统一休假法案把这个纪念日改定在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一。因此在美国的有些日历上就出现了两个“哥伦布日”。
哥伦布在美国也有被冷落的地方,那就是纽约曼哈顿的“哥伦布广场”。名为“广场”,其实不过是林立的高楼间的一块面积不大也不显辉煌的空地。虽以哥伦布的名字命名却没有什么特别的纪念他的标志。1996年8月的一天,当笔者寻踪来到这里时,惊讶地发现聚集在这里的竟然绝大部分是华人,有的还是一家三代:老年人坐在长椅上聊天,一位中年妇人推着坐在轮椅上的父亲漫步,小孩在场中嬉戏,年轻人踏着旱冰鞋穿梭其间。我的猜测是可能这里离“中国城”(chinatobo(克里斯托弗罗·哥伦波),colombo的意思是“鸽子”。他的祖父乔万尼·哥伦布经营毛纺织作坊,1429年住在旧热那亚城以东五英里处的昆特镇。他的父亲多米尼克·哥伦布在11岁左右到一间呢绒作坊当学徒。大约在1445年与苏姗娜·枫丹纳洛莎结婚,妻子是纺织工的女儿,三十来岁才生下长子哥伦布。在哥伦布之后还生有二儿一女。哥伦布的父亲除了纺织而外,还经营过一家酒店。多米尼克属于热那亚的中产阶层,是毛纺织工业行会的成员。起初,他是一个精明的商人,很会盘算,生意兴隆。他的作坊里只有一两台呢绒织机。一开始没有雇佣过帮工和学徒,后来也只是雇佣一两个帮工。父亲从行会买来生羊毛,母子们把羊毛梳洗干净,然后再纺成线,织成毛料。虽然后来哥伦布和他的儿子费南多以及某些传记作家都曾牵强附会地试图把他的远祖往贵族的身份上挂,但可以肯定地说,他的家庭成员及近亲都是社会地位不高的平民百姓。费南多在为他父亲写的传记中称哥伦布曾经在帕维亚大学读过书,这种毫无根据的杜撰遭到普遍的否定。从古至今似乎都有这么一种风气,某人有了一点名气以后,或别人吹捧,或自我标榜为某某“名门”之后。
① 加泰罗尼亚是西班牙北部濒临地中海与法国接壤的一个地区,曾经单独立国。现为自治区,首府在巴塞罗那。
从1470年开始,哥伦布的家庭逐渐陷入困境。1470年9月,多米尼克和一个叫基洛拉莫·德·博多的人发生经济纠纷而面临仲裁以致下狱。这显然是一桩冤案。后来发布的一个文件宣称:因为某些原由,奉热那亚市长和法官之命将多米尼克·哥伦布收监,事后并未查出该多米尼克有犯罪行为,法官下令其取保释放并保证在需要时随传随到。同时对其处以一笔25金币的罚款。事后不到一个月,哥伦布代表其父亲在一份法律文书上签字,承认归还在酒店经营中所欠的一笔债务。多米尼克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得把他妻子作为嫁妆带来的一块土地出售抵债,由此又引发了翌年和妻弟之间的法律纠纷。多米尼克在经济上每况愈下据推测和他酗酒有关。人们也许认为酒店老板必定贪杯。1472年他欠债140里拉。1473年他卖掉在奥里维利的房子。不久又将第理托的房子出租,搬到离热那亚海岸好几英里的萨沃纳居住,这时他已不再经营酒店。后来连这里也待不下去了,只好到女儿家栖身。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老多米尼克身染重病,去世时骨瘦如柴,“犹如衣橱中的一具骷髅”。
哥伦布青年时期没有受过什么正规的教育,从小就在家帮助父母清洗梳理羊毛。但他似乎没有一点想要继承父业的愿望,对布料和织机一点不感兴趣。家道中落和父亲经商的可悲结局激发了他离家出走闯荡世界的决心。他喜欢写字看书。他的家离港口码头很近,那里的见闻引起了他对航海的浓厚兴趣,也极大地丰富了他的知识。他以后也主要是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刻苦自学增长才干的。他虽然出生在意大利,但从来没有用意大利文写作过。意大利的方言种类繁多,他所出生的热那亚属利古里亚①地区,那里的方言一直没有书面的文字。他讲的热那亚方言,就连意大利其他地方的人也很难听懂。他遗留下来的文字,例如他写给兄弟和热那亚同乡的信件,全是用西班牙文写的。在这些文字材料中,他也使用过许多葡萄牙文的拼写方法和妙语警句。这足以说明他后来到了葡萄牙又学会了用葡萄牙文阅读和写作。他的西班牙文名字是:
① 利古里亚是意大利北部濒临地中海的一个地区,面积2090平方英里,热那亚为其首府。
cristobalcolon(克里斯托瓦尔·哥伦)。哥伦布先后用过的签名有:
lom,和colon,这最后一个名字是他特别乐于使用的,他的兄弟无论是在西班牙或是在西印度群岛都常用colon这个名字。有人根据这一事实和哥伦布的性格特征推断他可能是出身于定居在热那亚的西班牙一犹太裔家庭,因为colon是从犹太通用的名字变化来的。值得注意的是,哥伦布本人从未用过英语化的colombus(哥伦布)。近年来一些论著以更多更新的材料证明哥伦布的犹太血统。研究表明:哥伦布在意大利居留期间一直讲西班牙语,西班牙显然是他的原籍,大批西班牙犹太难民为躲避宗教裁判所①的迫害逃到热那亚定居,哥伦布的家庭当属其中之一。哥伦布成年后经常参加那里的犹太人集会,结识了其中不少航海家和天文学家。
① 宗教裁判所:中世纪罗马天主教审判异端的宗教法庭。
中国近代变法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1899年12月在首次启程去新大陆途中写过一首诗:《20世纪太平洋颂歌》,称赞哥伦布发现美洲。其中有这样的诗句:“咄哉世界之外复有新世界,造化乃尔神秘藏!阁龙(哥伦布)归去举国狂,帝者挟帜民赢粮。”梁用“阁龙”指”指代哥伦布是借用的日文的译音,而日文的译音显然是从colon来的。
哥伦布的家庭对他后来的事业说不上有什么帮助。但他的幸运是出生在欧洲历史上文艺复兴达到巅峰的时期。而这一运动在意大利的发端又比在其他欧洲国家早约一个世纪。这一运动的先驱者有诗人但丁(1265—1321),彼特拉克(1304—1374)和薄丘伽(1313—1375)。几乎与哥伦布同时诞生的有达·芬奇(1452—1519),在他20来岁时诞生了哥白尼(1473—1543)和米开朗琪罗(1475—1564)等一大批天才人物。欧洲在经历了一千多年愚昧的中世纪的黑暗年代以后,一大批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锋对希腊、罗马的文学、哲学、政治、历史、地理、天文、数学、神学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他们愈益深刻地认识到本国文明的局限,由此产生了摆脱思想桎梏、追求自由并极力扩展人类活动空间的强烈愿望。他们的思想、言论和传世之著作开时代风气之先河。所有这些都在哥伦布的思想逐渐趋于成熟的过程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3. 初圆航海梦
热那亚自古以来就是地中海岸边的一个重要港口。由于地中海特殊的地理位置——西端与大西洋沟通,东北与黑海相连——从热那亚出发经地中海可航行到英国、法国、挪威,甚至靠近北极区的冰岛。这在当时的地理历史条件下可以说是四通八达到世界各地了。这种环境造就和培育了热那亚人对航海的重视和爱好。
意大利和一些西欧国家历史上并不像后来那么统一和完整,而是分裂成若干城邦或公国,为了扩张和吞并而相互争斗,小小的热那亚共和国在历史上曾多次被外来入侵者攻占,战事频仍。发展航海业,控制制海权是生命攸关的事情。热那亚人从小就渴望着到海上去冒险,以为那里有无穷的财富。男孩们几乎个个都想当水手。而当时的水手可以说是“半个海盗”。年轻的哥伦布在这种氛围中成长,自幼便对航海有着特殊的兴趣。1501年,他曾在日记中写道:“我从小置身海上,为的是在海上航行,且一直坚持至今”,“四十年来,我一直干这一行,走遍了一切可以航行的海洋”,“这种职业,似乎使所有干这一行的人,都产生了一种想知道世界奥秘的心情。”童年时代,他经常在热那亚港的码头上流连忘返,目不转睛地观看挂着各式各样风帆的船只进出港口。来自不同国家和地方的水手、渔民、商贩来来往往,到处都听到不同的口音和语言,意大利语、卡斯蒂利亚语、希腊语、法兰克语……小哥伦布在这种环境中感到一种特别的满足。据他本人晚年自述说,他第一次下海参加航行是在1461年,那时他才10岁。这一时间是不确切的,对此,他自己就有几种自相矛盾的说法:1461年,1465年(l4岁),1469—1470年(18到19岁),等等。尽管哥伦布的大部分青年时代(从15岁到23岁)都是在他父亲的纺织作坊中工作,他也经常有机会在贸易活动十分发达的地中海沿岸航行,采购羊毛和酒类。
20岁过后他参加了去马赛、突尼斯的远航。有人认为哥伦布是“海盗出身”,这种说法引起过一番争论。但在《英国大百科全书》(1964)中确有这么一段文字:“无论如何,1472—1473年间,他曾在为安茹王国①勒内二世服役时当过海盗。”有一种说法是:1470年他在一艘海盗船上效力。根据当时的惯例,这种船一边打仗,一边做生意,一边抢掠财物。这艘船被安茹王国勒内二世所租用,被编入海军舰队,参加安茹王国和阿拉贡王国②的战争。1474—1475年,哥伦布转到热那亚大商人兼银行家黑人保罗的船队工作,航行到过热那亚当时的殖民地——希沃思群岛中的希腊岛,以及地中海东部一带,还到过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冰岛和北海。
① 安茹王国是法国境内的一个古代公国,勒内国王二世是其最后一任统治者,他死后该公国又被并入法国王朝的版图。
② 阿拉贡王国是西班牙境内的一个古代公国。
4. 拉古什海战九死一生
哥伦布继续不断到各地航行,经验越来越丰富,驾船技术日臻熟练。他从来没有为寻找航海机会而伤脑筋,邀请他出航的船长和船主一个接着一个。他的弟弟巴托罗缪一直对他十分崇拜,到处跟随着他。但他弟弟的特长似乎不在船上,他对绘画制图十分入迷。当他了解到葡萄牙的里斯本聚集着世界各地的绘图能手以后,他就赶往那里去了。
1476年,哥伦布时年25岁,在葡萄牙拉古什附近海面上发生的一场战斗,戏剧性地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哥伦布从希沃斯群岛回到热那亚不久,参加了热那亚出动的一支武装护卫舰队,护送一批珍贵的货物去北欧。这支舰队由一艘武装军舰、三只大帆船和一只小船组成。小船为佛兰德人所有,船名“贝查拉”,由哥伦布任船长。船上乘客大多数是热那亚附近的居民。当时地中海各国相互敌视,关系紧张。护航舰队的主要任务就是防备葡萄牙和法国的阻拦和抢劫。1476年5月31日,船队从诺利出发向西航行,经直布罗陀海峡沿葡萄牙南部海岸前进。两个多月以后,8月13日,在拉古什海域快要到达圣·文森特海角时,突然遭到一支葡法联合舰队的攻击。葡法联合舰队由13艘战舰组成,装备精良,占有绝对优势。热那亚船队坚持顽强抵抗,战斗十分激烈,持续了一整天,海面上浓烟翻滚,火焰腾空。将近黄昏时,三只热那亚船和四只敌舰均被击沉。哥伦布驾驶的“贝查拉”号船中弹起火,他负伤落水,幸好抓住了飘浮在海面上的一条船桨,经过长时间的奋力挣扎,泅水前进,在漂流六英里之后才在拉古什附近的海边爬上了岸。虽然哥伦布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但他的处境极其狼狈,衣衫褴褛,身无分文。于是从拉古什流落到里斯本,幸好被居住在那里的一位热那亚同乡收留。后来又和已经在那里经营书店并绘制地图的弟弟巴托罗缪会合,从此开始了一段新的生活。
5. 里斯本——转折点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