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传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一章 少年多磨
    引言

    一个作家,如果一生中能创作出一部惊世之作,他就可以青史留名了。而生活在18世纪法国的卢梭,竟能接二连三地推出这样的著作!每一次他的作品一问世,便立即在法国文坛、甚至在整个欧洲引起强烈的反响和激烈的争论,让人目瞪口呆或如痴如狂,闹得沸沸扬扬,其声势之大,波及之广,影响之深远,纵然是隔世纪的人也能感觉到。对于这样一个大家,一个文章高手,自然会受到普遍关注,引起世界瞩目。

    卢梭这个名字,在中国已不陌生,人们早就听到过由他最先发出的关于自由、平等的呼声,阅读过他那被誉为“医国宝方”的《民约论》(今译为《社会契约论》,现在还在读他的一系列的传世之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新爱洛伊丝》、《爱弥儿》、《忏悔录》、《漫步遐想录》……这位世界公认的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教育家,曾经横跨好几个领域的思想疆场,在每一个领域都建立起独树一帜的观点学说。如今学者们在仔细触摸、“解构”他那整个思想理论体系的各个部位的时候,仍然是各人有各人的感觉和认识,虽不像当初攻击者将他攻击得体无完肤,恭维者把他恭维得无以复加那样,但在一些问题上常常还是众说纷纭,可见卢梭是一个大家,也是一个活生生的复杂的存在。

    不管卢梭是如何的复杂,对于多数人、特别是对于青年读者来说,还是得从简单的了解开始。卢梭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那些轰动一时的作品是怎样产生的?那些作品给他带来什么样的命运?以及后人如何评价卢梭等等,读了本书以后,对上述问题都会有一个基本的了解。那时候您就会知道,这个基本的了解也是相当有趣的。

    平民出身的卢梭,原本是个很普通的人,至少不像他那些产生过轰动效应的作品那样不同寻常,但他又是跟任何人都不一样的。正如他自己所说,“大自然塑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了”,这就是说,他是独一无二的。

    他本来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却能通过自学成为知识界的巨子。

    他崇尚自我,把个性解放的号角吹得最响,后半生却时时想着自己是为人类奋争。

    他没有做过高官,却能精心地设计并描绘出治理国家的蓝图。

    他经常出入于上流杜会,而且接受过一些达官贵人的恩惠,然而他却把攻击的矛头始终对准封建贵族统治,丝毫不留情面。这就决定了他的多舛的命运。

    卢梭的一生,思想上轰轰烈烈,著作上硕果累累,生活上却是酸甜苦辣。许多人害怕他那滔滔雄辩的论证,更多的人喜欢他那喃喃自语式的独白和摇荡众多女士芳魂的感情倾吐。卢梭,这个除去假面的人本身就富有魅力。他在思想、文学等方面,都堪称“开始一个时代”的人物。尽管世人对他的认识和评价尚有分歧,但他那浪漫的情怀是容得下所有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的。

    卢梭,全名为让-雅克·卢梭,1712年6月28日生于日内瓦,是法国移民的后裔伊萨克·卢梭和美丽贤淑的苏萨娜·贝纳尔夫妇的第二个孩子。他祖父留下来的微薄财产,由15个子女平分,分到父亲名下的那一份简直就等于零了,全家就靠做钟表匠的父亲的收入维持生活。

    卢梭的母亲是贝纳尔牧师的女儿,其才华是绚丽多彩的。她擅长绘画、唱歌,还会弹琴、伴奏;她读过不少书,而且能写相当不错的诗。卢梭的父亲得以和她结婚,很费了一番苦心。他们俩人的相爱,差不多从岁时就开始了,每天傍晚都一起到特莱依广场上玩耍,情趣投合,秉性相近,温柔善感。他们都在等待时机,以期在对方的心里找到同样的心情。她等着他,他等着她。命运好像在阻挠他们的热恋,由于情人到不了手,卢梭的父亲愁苦万分,面容憔悴。她劝他去旅行,好把她忘掉。结果他旅行去了,但是毫无收效,回来后爱情反而更热烈了。经过这次波折,他们海誓山盟,但是家庭阻力不少。卢梭的舅舅嘉伯利·贝纳尔爱上了卢梭的一个姑姑,可是姑姑提出了条件:只有他的姐姐肯嫁给她的哥哥,她才同意嫁给他。结果,爱情成全了一切,同一天办了两桩喜事。这样,卢梭的舅舅便也是卢梭的姑丈,舅舅的孩子和他是双重的表兄弟了。

    卢梭的父亲在卢梭惟一的哥哥出生后,便应聘到君士坦丁堡去当了宫廷钟表师。在父亲不在家时,由于母亲美丽、聪慧和才华出众,招来了许多前来向她献殷勤的男人,但是她的品德抵御了这些诱惑。她非常爱她的丈夫,她便要丈夫赶紧回来。卢梭就是父亲这次回家后的果实。

    卢梭这个小生命的出生,使他的母亲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他自己也是奄奄一息。多亏聪明能干的姑姑苏萨娜·卢梭精心调治,才把他从死亡中解救出来,并抚养长大。卢梭稍稍懂事后,便从父亲那丧偶的悲痛中感觉到父母亲的深情。父亲觉得在卢梭的身上可以重新看到自己妻子的音容笑貌,同时也不能忘记是卢梭害得他失去了她。每当父亲拥抱卢梭时,在他那痉挛和叹息中感到他的抚爱夹杂着一种辛酸的遗恨;惟其如此,他的抚爱就更为深挚。父亲说:“让-雅克,我们谈谈你妈妈吧,”卢梭便说:“好吧,爸爸,我们又要哭一场了。”父亲随即会泪流满面,哽咽着说:“唉!你把她还给我吧!安慰安慰我,让我能够减轻失掉她的痛苦吧?你把她在我心里留下的空虚填补上吧!孩子!若不是因为你是你那死去的妈妈生的孩子,我能这样疼你吗?”母亲逝世40年后,父亲死在第二个妻子怀抱里时,嘴里却始终叫着前妻的名字,心里仍留着前妻的形象。

    赐给卢梭生命的就是这样的两个人。上天赋予他们的种种品德中,遗留给卢梭的只有一颗多情的心。但这颗多情的心,对父母来说是幸福的源泉,对卢梭来说却是一生不幸的根源。在卢梭长到五六岁的时候,父亲便利用他母亲遗留下来的那些有趣的小说让他练习阅读。每天晚饭后,父亲都和他一起读,渐渐地两个人都着了迷。一本书到手,不一气读完决不罢休,所以往往通宵达旦。有时父亲听到早晨的燕子叫了,才很难为情地说:“我们去睡吧,我简直比你还孩子气呢!”这样日复一日地阅读,便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不仅使卢梭迅速提高了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还使他获得了在他这样年龄的人中极少有的那种关于方面的知识。这大概和他过早地阅读成年人的书不无关系。

    卢梭7岁那年夏天,就把母亲留下的那些小说读完了。冬天,他就开始读外祖父留给母亲的图书。因为外祖父是一位博学的牧师,所以家里面有不少好书。他把勒苏厄尔著的《教会与帝国历史》、博叙埃的《世界通史讲话》、普卢塔克的《名人传》、那尼的《威尼斯历史》、奥维德的《变形记》、封特奈尔的《宇宙万象解说》和《已故者对话录》,还有莫里哀的几部著作,一齐搬到父亲的工作室里来,每天父亲工作时,他就读这些书给他听。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