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森豪威尔显然被激怒了。9月21日,在同巴顿共进午餐中,他称蒙哥马利是“一个聪明的狗杂种”。巴顿对此喜不自胜,认为“这颇令人鼓舞”。但很快他就怒不可遏,艾森豪威尔告诉他,已经考虑按蒙哥马利的想法让第3集团军停下来。事后,艾森豪威尔是这样解释他这一行为的,他说:“我需要安特卫普,但我不得不依靠蒙蒂。”
9月22日,艾森豪威尔在凡尔赛的最高统帅部召集会议。蒙哥马利明白他的方案已成众矢之的,因此借口阿纳姆战斗正在紧要关头,无法脱身,派德·甘冈代表他出席了会议。
善于察颜观色的德·甘冈很快发现兆头很好,他立刻向蒙哥马利报喜,说“会开得很好。艾克百分之百地支持您的计划,您的突进将为主要行动,后勤供应将全力保障”。德·甘冈这次走了眼,虽然艾森豪威尔表面上停止了巴顿的前进,但他的心思根本没放在向北推进上,而是默许美国将军们暗中搞破坏。
在战略之争的同时,蒙哥马利还为了重新取得对地面部队的指挥权,同艾森豪威尔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蒙哥马利打出的第一炮是他9月21日写给比德尔·史密斯的一份书面意见。在意见中,他不加掩饰地说:“我提议,最高统帅把任务交给我,并授予我对美第1集团军作战行动的控制权。”
10月10日,蒙哥马利发出了他第二颗炮弹,这是一份名为《关于西欧战场指挥问题的一些意见》的备忘录,其中他以一种故意找别扭的口气,重提“单一冲击”,要求设置单一的地面司令官。他说:“我并不认为我们目前的指挥与控制体制是十分完善的,很可能是一些政治的和民族的考虑使我们不能有一个健全的体制。如果是这样,我建议我们不妨直言不讳。我们不要装得一切皆好,而实际上差得很远。”
艾森豪威尔恼怒了,10月13日,他在回信中,很不客气地强调指出:
“这里不再是诺曼底滩头!”
蒙哥马利可能意识到自己的态度过于生硬了,10月16日,他发去了一封像是认错的回信,他说:“我不会再向您提及指挥权的问题。我已经把我的观点告诉了您,您也把您的回答告诉了我,这个问题到此为止。我和所有我们这里的人将百分之百服从您的命令。”这份材料末尾,他的署名是“您最忠诚的属下蒙蒂”。
与艾森豪威尔纸片纷飞的战斗暂时告一段落后,蒙哥马利向他的第21集团军群下达了一道关于扫清安特卫普航道的命令。这是一道迟来的命令,但终归还是一道有决定意义的命令,它使安特卫普港从一座死港变成了活港。
由于希特勒早就加强了通往安特卫普港航道的斯海尔德的防御,结果使西蒙兹和他的加拿大军面临的是一场旷日持久、血肉横飞的战斗。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他们同德军一个堤坝、一个堤坝地展开了争夺。战斗虽然胜利结束了,但伤亡也是惨重的。加拿大第2师同英国第52师共伤亡27633人。若是早些动手,当然不会付出这么大的代价。
美军战线上,此时也未闲着。艾森豪威尔虽然曾答应停止美军的行动,但实际上美军并未停滞不前,而是继续在向萨尔方向挺进。结果,美军的行动严重受挫。巴顿开始品尝蒙哥马利所饱尝过的德军坚固防御之苦,而霍奇斯则在许特根森林同德军展开了一场开战以来最激烈的战斗。结果,2.4万美军战死、被俘或失踪,9000名美军患了战壕足病、战斗疲劳症和所谓的“呼吸系统病”。美军这一阶段的进攻,后来被美国自己的历史学家称之为“基本无成果的战斗”,是一场“完全应当避免的行动”。
蒙哥马利对所发生的一切感到失望。11月29日,他给艾森豪威尔写去了一封简略而草率的信,他指出:“我们没有取得成功,我们在战略上倒退了。”
艾森豪威尔勃然大怒,他尖刻地回答道,不能苟同蒙哥马利元帅把“这一伟大战斗力量”过去的行动看作是失败。
两人之间纷争再起,这一次竟发展到了罗斯福总统和丘吉尔这一级。罗斯福在给丘吉尔的信中,坚定地支持他的艾克。他说:“我们双方一致赞同的辽阔战线战略正在按计划实施。”
此后的一段时间里,蒙哥马利不再表现得那么咄咄逼人,但将军们之间的战争并没有就此结束,希特勒在阿登地区的反扑使这场纷争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3. 阿登危机
自从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成功后,希特勒狂妄的头脑里一直就在酝酿一次“拿破仑式”的行动。巴尔克将军在前线成功地遏制了美军的进攻,无疑又给他打了一剂强心针。他的“拿破仑式”设想变成了具体的作战要求,他将要进行一场“悲哀之战”——向阿登地区的盟军发起反攻。
阿登地区,位于法比边境中段。1940年德军曾在此成功地对法国实施了突击,在战争史上演出了极为精彩的一幕。弹指4年,德国已今非昔比,希特勒又想起这个曾给他带来光荣的地方,他要在此再创一个奇迹。
希特勒的脑海里,已经构想出一幅美妙绝伦的胜利画面。
为实现这一狂妄构想,从9月下旬起,希特勒到处搜刮,不惜代价地取消了原定对东线德军的增援,秘密组建第6装甲集团军,以此作为他的“秘密武器”。
非常遗憾的是,盟军并没有发现德军反攻的迹象,对德军新组建的装甲集团军也茫然无知。蒙哥马利后来非常爽快地承认,他虽然反对“辽阔战线”战略,但对这一战略可能出现的特殊后果,他同盟军最高统帅部里的其他人一样,未能清楚地预见。因为,要保持辽阔战线,就必然会使某些地域部署薄弱,造成敌反攻之机。
12月16日拂晓,德军的反攻开始了。2000门德军大炮一齐向处于霍奇斯和巴顿结合部的第8军发起猛烈轰击。20分钟后,20个师的德军在龙德斯泰特元帅的指挥下,如潮水般地涌向第8军阵地。由于对德军的进攻丝毫没有准备,第8军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阵脚大乱。德军初战告捷。
德军从天而降,实在出乎盟军意料。那一天,艾森豪威尔同特德等人在凡尔赛的司令部里,讨论的不过是美军增援日益短缺的问题。而蒙哥马利则优哉游哉地飞到因侯温,同著名的高尔夫球手戴·里斯切磋球技。就在他们开始打球后不久,蒙哥马利收到电报,说德军正在向美军战线发起反攻,情况不明。于是,蒙哥马利立即停止了打球,飞回了他在宗霍温的作战指挥所。
局势正在恶化,布莱德雷的第12集团军群最后被德军一分为二。布莱德雷的总部在卢森堡,当时他已指挥不了在北面的那一半集团军。
艾森豪威尔对盟军战线进行了重新部署。他命令巴顿的第3集团军进入德军突出部分的侧翼;而对于被切断联系的第1集团军和第9集团军,艾森豪威尔不得不按照蒙哥马利3个月来一直要求的那样行事——让蒙哥马利来指挥处在突出部北侧的霍奇斯和辛普森这两个美国集团军,以便他从第21集团军群方向指挥进攻突出部的北翼。布莱德雷对这一变动,表示极力反对,他认为这样会使美军指挥官名声扫地。直到艾森豪威尔向他允诺,这一变动是暂时的,仅仅是在“突出部之战”期间,他才勉强表示接受。
12月20日,艾森豪威尔打电话向蒙哥马利通知了自己的决定,这正是蒙哥马利所需要的。他后来得意地说:“对于最高统帅部里我的那些批评者们以及那些反对我的主张的那些美国将军们,这不会是愉快的。”
蒙哥马利敏捷而果断地行动起来,在艾森豪威尔打完电话后的两小时内,他亲自向各军司令官发出命令。11时,他同登普西简要地谈了谈,然后前往登普西的司令部,并通知第9集团军的辛普森到那里同他会见。
根据战场态势,蒙哥马利决定把英国部队置于辛普森的指挥下,并调他的第9集团军接管霍奇斯的某些阵地。在美军后备队组成以前,英军暂时配置在第1和第9集团军后面,充当后备梯队。在突出部的南翼,布莱德雷通过巴顿的第3集团军,也采取了同样的措施。
经过这一调整,前线的指挥得到了加强。北线部队在蒙哥马利统一指挥下,顶住了德军的反攻,组成了一道坚固屏障;南线的布莱德雷和巴顿,则按计划向德军发起了进攻。德军狭长的突击阵地两翼都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已渐成强弩之末。
由于盟军措置得当,德军反攻的势头渐缓。12月28日,在德国大本营的高级军事会议上,多数德军将领抱怨他们已无足够兵力继续维持进攻。龙德施泰特元帅建议,应及时把德军从阿登前线撤下来,以免遭到盟军毁灭性的打击。但希特勒对此充耳不闻,命令德军不顾一切地继续进攻。
希特勒的这一决定无异于把德军赶进了屠宰场。盟军在加强整个战线后,已着手准备对反扑之敌予以毁灭性打击。
战场形势刚有好转,蒙哥马利与艾森豪威尔之争端又开始了。
12月28日,蒙哥马利同艾森豪威尔在哈塞尔特会晤。在谈到粉碎德军阿登反扑以后的作战计划时,蒙哥马利旧事重谈,再一次提出下一步的首要目标应指向鲁尔,盟军必须集中一切力量并由一个指挥官指挥来进击鲁尔。在这次会晤结束以后,蒙哥马利于第二天又给艾森豪威尔写了封措辞强硬的信,要求他任命一名地面部队指挥官。他说,他这样要求的惟一动机“只是因为我极盼不再失利”。他要求艾森豪威尔不要把信中的某些内容向布莱德雷透露,因为布莱德雷不同意受他的指挥。他甚至不客气地替艾森豪威尔拟出以下严格的措辞:
“自即日起,一切作战指挥、控制和协调两个集团军群作战行动之权均由第21集团军群总司令视最高统帅不时发出之命令行使之。”
艾森豪威尔怒气冲冲地返回凡尔赛,又听到英国新闻界正在铺天盖地吹捧蒙哥马利,说艾森豪威尔的错误战略造成了阿登危机,而蒙哥马利元帅是位救火员,使这场危机化险为夷。这使得艾森豪威尔更加怒火中烧。晚上6时45分,他的上司马歇尔打来的电报,使这位暴怒的最高统帅断然决定采取一项非常措施,永远地结束这场纷争。
马歇尔在电报中这样说: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作出任何让步。你不仅得到我们完全的信任,而且,如果你作出让步,那势必遭致全国极大的怨恨。
“你正在从事一件伟大的工作,愿你持之以恒,让他们见鬼去吧!”
在得到马歇尔和最高统帅部中特德等人的支持后,艾森豪威尔对蒙哥马利采取了最严厉的反击。他一面向设在华盛顿的联合参谋长会议施加压力,要求他们表态:他和蒙哥马利两人之间哪一个对盟国的事业更有价值?如果是他,他要求撤换蒙哥马利。在电报中,他使用了“有我无他”这样的词汇表达他的心情。另一方面,他又于12月31日给蒙哥马利去了一封措辞强硬的信。他对蒙哥马利说,我绝不会把布莱德雷置于你的指挥下,“你使我不安”。他强调:“在这个问题上,我再也不会退让了。”
蒙哥马利的军事生涯受到了最严峻的考验。幸亏他的参谋长德·甘冈急忙赶到凡尔赛进行斡旋,同艾森豪威尔进行了3个小时的长谈。而后,又冒着漫天大雪返回蒙哥马利身边,说服他向艾森豪威尔作出让步。于是,蒙哥马利写去这样一封信:
亲爱的艾克:
已见弗雷迪(德·甘冈),获悉你在这些十分艰难的日子里为许多事情殚精竭虑。我之所以把自己的看法开诚布公地报告您,是因为我觉得你喜欢这样做。现在,我终于明白,许多因素是我始料不及的。你大可放心,无论你作出何种决定,我将百分之百地去执行。我深信布莱德雷也是如此。前函也许令你为难,我深感不安,务请将它撕掉。
您的万分忠实的部下蒙蒂谨上
蒙哥马利的让步,终于熄灭了艾森豪威尔的怒火,挽回了局势。就这样,英美两国处于最前线的争吵终止了,将军们不再为他们之间的纷争而焦头烂额。
阿登前线的德军愈来愈力不从心。到1月6日止,盟军终于把德军赶回到攻击开始前的地方。是役,德军伤亡12万人、损失坦克和大炮600辆(门)、飞机1600架以及其他车辆6000辆,希特勒在这不成功的一扑中输光了他最后的赌本。盟军的损失也不小,人员伤亡达7.7万人,坦克和火炮损失733辆(门)。这一损失本来是可以减少的。
由于盟军在阿登战役中的损失严重,英国的报纸对艾森豪威尔再度横加抨击。这时候,已与艾森豪威尔和解的蒙哥马利对此感到不安,认为这会破坏盟国的合作精神。为此,他于1月7日举行了一次记者招待会,意在向新闻界说明,盟军是怎样一致合作共事,扭转了阿登危机的。
没曾想,蒙哥马利这一初衷很好的行为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蒙哥马利在发言中,因措辞不当,使人得出这一印象,即他对美军的损失感到幸灾乐祸;而他的指挥,最终保证了阿登战役的胜利。
德国人也抓住这一点大做文章 ,他们的无线电台截获了英国广播公司的电讯稿,把它改写成为一篇带有反美倾向的报道,由当时还掌握在戈培尔手中的阿纳姆电台播送。布莱德雷总部的监听站把它误认为是英国广播公司播送的,于是这篇歪曲报道就引起了轩然大波。
事后,蒙哥马利后悔地说:“根本就不该举行什么记者招待会。”
蒙哥马利这次无心之过所惹起的麻烦,惊动了丘吉尔的大驾。1月9日,丘吉尔在夜间连续给艾森豪威尔打去两个电话,说英国政府准备授予布莱德雷勋章 ,奖励他对粉碎德军反扑所作的贡献。后来,他又在一次公开讲话中,对美军在阿登战役中的表现予以充分肯定。这样,总算把可能导致将军们之间纷争再起的危机化解了。
德军在阿登的反扑失败了。盟军从中吸取了教训。事实证明,艾森豪威尔的“辽阔战线”战略确实存在问题。于是,1945年1月末,盟军在马耳他举行了最高级会议,制订了一个双方都可接受的方案。艾森豪威尔对这一方案,是这样解释的:“我将在北面立即夺取莱茵河渡口,这一作战是完全可行的,无须等到封锁整个莱茵河后再进行。而且,在渡过莱茵河之后,我将在北侧用最大力量向前推进,一旦南方局势允许我集结所需的部队,并且不会因此招致过大的风险,我将实施我的决心。”对此,蒙哥马利心满意足。
马耳他会议,为两种战略主张之争最终划上了句号,也使围绕此一问题而展开的蒙哥马利与艾森豪威尔之争有了结论。不过,两位将领间的争吵是历史性的,正如一场积蓄已久的暴风雨,不可能在片刻之间云开雾散,风住雨收。盟军统帅部的其他人员同蒙哥马利的摩擦、争斗偶尔还会发生,但这已无关宏旨,不会再影响盟军走向胜利之路了。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