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军高级指挥官的撤换,也证明了蒙哥马利这一策略的正确。由于他给德军带来的麻烦,使得德军两位最高级、最有经验的指挥——冯·龙德施泰特和冯·施韦彭堡因无法挽救局面而被撤职。
战斗正沿着正确方向朝成功发展。“赛马场”作战仍在激烈交锋,那边的美军在顺利地攻下了瑟堡后,已在准备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盟军现在对已扩大了的登陆场充满了信心。6月30日,英国特遣舰队司令维安海军上将和他的美国同行柯克海军上将相继返回英国,这标志着霸王作战行动的第一阶段“海王星”作战正式结束,“霸王”作战进入下一个阶段。
3. 钢铁与血肉铺成的进攻之路
当盟军开始第二阶段作战行动时,他们已基本具备了蒙哥马利在6月8日所提的另两个先决条件。
首先,“赛马场”行动虽然没有夺取足够的地盘,但它却使德军装甲部队遭到了决定性失败。加上美军已夺取瑟堡,这两件事合起来意义在于:一、德军已不能使用大量坦克进行协同作战;二、美军可以无后顾之忧地放手向西、向北推进。这就使“保持主动权”有了充分保障。此外,瑟堡港的使用,使得盟军得以解决补给品长期供应这样一个令人操心的大问题,使“保持行政后勤稳定性”这一目标得以实现。
6月30日,蒙哥马利向两个集团军下达了下一阶段战斗的任务:英军在卡昂牵制德军,美军则继续长驱直入,向科蒙—维尔—莫尔坦—富热尔一线发起装甲攻势。
布莱德雷正为眼前的事烦心,他的部队打下瑟堡后,陷入了僵局,要想按蒙哥马利的想法,发动大规模装甲攻势,必须向前突破,拿下交通要地圣洛。为此,他下令美第7、第8军冲出科唐坦,越过地形极为不利的小块田地和沼泽地向库汤斯挺进。德军卓有成效的抵抗,使美军这一行动有如爬行。布莱德雷不得不求助空中支援,对其当面之敌阵地实施饱和轰炸。这样,在苦斗了3个星期后,美军以伤亡11000人的代价,占领了已化为一片废墟的圣洛。自此,实现蒙哥马利的部署有了条件,一个代号为“眼镜蛇”的计划在布莱德雷的脑海里生成了。
就在这时,德军战线上出现了一些令人不安的变化。7月3、4日,美军发现与他们作战的是两个新的德国师;7月7日,美第83师又同德党卫军第2装甲师遭遇,损失惨重,而德军该部队原来是在英军地段的。由此,可以得出两点结论:一是德军准备将装甲部队撤离前线,重新整编;二是美军已逐渐为敌人所重视。
蒙哥马利认识到,现在他已没有任何理由不进行突破了。他决心尽快拿下卡昂,以分散敌人的注意力。为此,他决定用3个英国装甲师的700多辆坦克,在空军的火力支援下,对卡昂实施突破。
7月7日21时50分,450架重型轰炸机对卡昂北郊的目标地域进行了一个小时的轰炸。翌日清晨4时20分,步兵的进攻开始了。
隆美尔对英军的这一手早有准备。他在纵深达10英里的坚固防御区内,精心配置了大量坦克和各种火炮,此外,还有令人生畏的数以百计的6管火箭发射器和88毫米高炮。这种高炮被德军用作反坦克炮,威力大,精度高,简直是个“坦克克星”。
尽管如此,英第1军的士兵还是不辱使命,以伤亡5500人的高昂代价在7月9日晨进入了卡昂。
为获取一条通往卡昂咽喉地带以南的东西走向的通路,蒙哥马利决定进行下一个大的作战行动——“古德伍德”行动。对此次行动与美军的“眼镜蛇”作战的关系,蒙哥马利在发给艾森豪威尔的电报中,是这样说的:“第2集团军定于7月16日开始行动,逐步发展成为7月18日的大战,届时第8军的3个装甲师将挥师奥恩河以东地区。请注意,日期从17日变至18日。第1集团军将用6个师的兵力于7月19日在圣洛以西约5英里处发起猛攻。需空军全力支援第2集团军(18日)和第1集团军(19日)的行动。”蒙哥马利的意图是:仍由美军担任主攻,于19日起发起突破,然后挺进内陆,而英军则提前一天发动一次大的牵制性进攻。
在那年夏季,没有一场战役能像“古德伍德”行动使人寄予那么大的希望。7月18日晨5时30分,“古德伍德”战役开始。天一亮,约有1600架重型轰炸机飞临德军防线上空。它们沿着第8军的坦克的前进路线向更远的目标铺天盖地般地投下7700吨高效炸弹。这是蒙哥马利一再希望的支援地面作战的一场最猛烈的火力奇袭。陆军的各种野战火炮和英舰上令人望而生畏的舰炮也参加了这次狂轰滥炸。
德国守军被英军这种陆海空的联合打击打得晕头转向,混乱不堪。可他们还想顽固地守住阵地。他们慢慢地爬出了废墟堆,清理出被毁坏的枪支,开动残余的坦克又继续反击了。到正午的时候,英军的损失开始明显上升,坦克行动受阻。
然而,有一个消息令人振奋。在前一天,隆美尔根据种种迹象判明,德军将面临一场迫在眉睫的进攻,为此,他亲自到前线视察防务。在从埃伯巴赫的西线装甲集群司令部返回,路经法莱斯隘口附近的一个名叫蒙哥马利神圣信念村的小村庄时,他的汽车遭到英国战斗机的袭击,撞到一棵树上,隆美尔负了重伤。蒙哥马利的祖先最早就是这一带的人,按神秘论的说法,这似乎是他祖先的在天之灵在关键时候为后代显了一次灵。隆美尔虽然伤不致死,但他从此再也没有返回战场,而是被怀疑卷入了7月20日施芬贝格刺杀希特勒的事件之中,于当年10月在希特勒的逼迫下服毒自尽。一个可以让盟军在取得胜利的路途上付出更多代价的人不在了,对盟军来说,无疑是件幸事。
可惜的是,蒙哥马利在枪弹、炸弹和装甲部队方面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被地理条件抵消了。尽管隆美尔已不能指挥作战了,但他在英军前面留下的防御系统仍是整个诺曼底地区前所未有的防御系统。随着战斗的进行,德军防线上空烟尘弥漫,英军飞机因无法辨清目标,使得对德军的空中打击逐渐减弱,而地面进攻随着坦克和步兵的推进,也出现了混乱情况,并且超出了炮火支援的范围,结果部队蒙受了巨大损失。到当天夜里,英军损失了200辆坦克和1500名士兵。
蒙哥马利对战斗的发展显然有些过于乐观。那天晚上,艾森豪威尔收到了他的一封乐观的电报,称:“今天上午的战斗十分顺利。空中轰炸成效卓著。……形势十分喜人。”7月19日,他在写给陆军大臣格里格的信中,再次夸耀:“我们在东侧的战斗一开始就打得很好。”这确有过早邀功之嫌。
7月19日,天气开始变得恶劣。美军原定于当日发起的“眼镜蛇”作战被迫推迟。这一天,英军进展依然不大,苦战一天,只夺取了布尔日比山脊的一部分,还有许多德军的支撑点穿插其间。
7月20日,蒙哥马利注意到继续进攻只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损失,并且仍不会有何进展。于是,他下令第8军停止进攻,结束“古德伍德”行动。
由于人们并不了解蒙哥马利的战略意图,也由于他本人不很合适的自我吹嘘,使他再次成为被攻击的对象。特德尖锐地指责蒙哥马利要为“英军的损失”负责。艾森豪威尔则感到受了欺骗,大发雷霆地说:“花了7000多吨炸弹,才前进7英里,每英里要付出1000吨炸弹的代价。像这样,盟军很难有希望越过法国。”远征军司令部里其他一些素来对蒙哥马利抱有成见的人,也在一旁说着风凉话,嚷嚷“为什么不给那个傲慢的家伙封个贵族,送他去上议院,或者让他当马耳他总督。总之,离开远征军就行”。
实事求是地说,“古德伍德”作战的战术成果微乎其微,但在战略上它是成功的,体现了蒙哥马利自制订“霸王”计划时就一以贯之的思想——让英军吸引德军主力,为美军的突破创造良机。蒙哥马利为他和他的部队准备了一条用钢铁和鲜血铺成的进攻之路,这只能是一条步履缓慢的路。
美军方面,因气候关系,直到7月25日才实施预定的“眼镜蛇”作战。这一次的主角是巴顿。他和他的第3集团军早在7月6日就已悄悄上了岸,而在德国人看来,他还应在英格兰,是“坚韧”计划中一支根本不存在的部队的司令。
7月25日,美军的突击开始了。由于天气依然阴沉,空中轰炸不能保证精度,结果出现误伤己方的现象,死伤几百人,其中包括非常能干的麦克奈尔将军。但是,这没能阻止布莱德雷,他决心把攻击进行下去。这时,他发现,蒙哥马利的“古德伍德”作战确实帮了自己的大忙。
接替隆美尔的冯·克鲁格,此时已陷入彻底的悲观之中。7月20日,在得知希特勒挫败了暗杀他的行动后,和此事亦有瓜葛的克鲁格向希特勒发去了一封表忠心的信,在信末,他不忘对军事形势作了这一判断:
“这场力量悬殊的战斗已接近尾声。”“卡昂这条早已吃紧的战线行将崩溃的日子已为期不远。”
美军的攻击,使德国人意识到这个方向才是盟军真正意图所在,可惜为时已晚。美军势如破竹。7月27日,库汤斯落入盟军之手。负责防守这条战线的德第7集团军开始后撤,而该部队的撤退很快就变为一场溃败。7月30日,美军进入了阿弗朗什。等到克鲁格得以使反攻部队从蒙哥马利那边脱身过来时,已是8月7日了。
鉴于美军已经取得突破,蒙哥马利判定德军战线必将后撤,企图依托科蒙、奥恩河、卡昂和法莱斯之间的高地等关键地区负隅顽抗。于是,蒙哥马利制定了把这几个钉子依次拔掉的计划。他命令,第2集团军立即重新集结力量,把主力从卡昂最左翼移到最右翼的科蒙。这一次,他们将不再只是牵制性进攻,而是和美军一样的全力进攻。这一行动,蒙哥马利称之为“蓝上衣”。
“蓝上衣”行动原定于8月2日由6个师发动,由于美军进展之快,超乎预料,所以在同登普西商量之后,蒙哥马利把进攻日期提到了7月30日。
浸泡在鲜血中的7月就这样过去了。7月30日那天晚上,艾森豪威尔睡了自诺曼底登陆以来的第一个好觉。显然,他已认为诺曼底战役的关键时刻已经过去了。
4. 决定性胜利
8月份的第一天,在诺曼底的盟军指挥机构也重新进行了调整。布莱德雷被提升,负责指挥美国第12集团军群,下辖两个集团军,即霍奇斯的第1集团军和巴顿的第3集团军。这样,布莱德雷和蒙哥马利的地位平起平坐了。不过,在艾森豪威尔将其司令部迁到法国并接管全面指挥之前,蒙哥马利仍然行使全面指挥权。
英军的“蓝上衣”作战此时正在进行。该作战所涉及的地域十分不利,它北起科蒙,南至维尔,东到奥恩河畔的蒂里阿库尔。该地段中心地形起伏,丘壑遍地。登普西以两个军的兵力发起进攻,与敌装甲比率为3∶1,但步兵数量缺乏,而德军在此也已布下地雷场,因此,进攻最初很不顺利,甚至有些得不偿失。但是牵制德军装甲兵力的目的很顺利地达到了。德第21装甲师被卷入战斗,接着,党卫军第9、第10装甲师也先后投入对英军的作战。尽管这样,德军仍在怀疑科蒙能否坚持得住。
8月2日,英军第2装甲师离维尔很近了,但第30军进展太慢。那天,第7装甲师在德军反击下几乎退回了进攻发起前的阵地。登普西不能容忍这种情况,在用人问题上,他有着同蒙哥马利一样的铁腕。结果,第30军军长巴克纳尔被撤了职,第7装甲师师长厄斯金连同他的炮兵司令、装甲旅长一起也被撤了职。对他这一无情清洗,蒙哥马利表示了支持,并决定给登普西派去一名得力干将——霍罗克斯。
霍罗克斯在突尼斯负伤刚刚复原,8月4日,他接管了第30军。在他的影响下,第43师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于8月6日占领了海拔1200英尺的潘松山脊的各个制高点。同一天,英军第59师渡过奥恩河,在蒂里阿库尔建立了一个桥头堡,并打退了敌人的激烈反扑,守住了这一桥头堡;从另一个方向进攻的美军,在这一天也拿下了维尔。这样,蒙哥马利为把德军装进口袋,计划夺取的三个关键地点已得其二。
巴顿将军此时正在横扫当面之敌。蒙哥马利和布莱德雷给他的行动指示,是让他以“最少量的部队”去“横扫小树林以南地区……”这是巴顿梦寐以求的事。第3集团军在他指挥下,所向披靡,进展之神速,令人眼花缭乱。到8月7日,巴顿部队差不多就进了勒芒,闯过了进入法国心脏地区的大门——库汤斯和阿弗朗什。隶属于巴顿部队的自由法国第2装甲师师长勒克莱尔,感到这种情况似乎是“1940年战局的重演,不过胜败双方得颠倒过来——敌人在我军出其不意的攻击下,乱作一团,溃不成军”。
巴顿的突击令德军心惊肉跳。希特勒决心不惜一切地取道摩当发动一次反攻,以夺回阿夫朗什咽喉地区。8月7日,德军的反攻开始了。
盟军的“尤尔特拉”机构截听了希特勒的全面计划和计划的大部分具体细节,对德军的这次反扑作了充分的准备。美军第30师被德军包围,但该师顽强抗击,把德军拖在了阵地上。这使布莱德雷有时间对德军反攻部队进行合围。而巴顿仍在向前推进,他的第15军已从勒芒向北直指阿朗松。
8月15日,希特勒被迫下令克鲁格撤退,但对克鲁格来说,这已为时过晚,他已没有任何可依托的稳固战线了。
胜利让巴顿有些飘飘然,他少不了要向他的竞争对手蒙哥马利炫耀一番。8月16日,在打给布莱德雷的电话中,他这样说:“我的部队已进入阿让唐。让我前进到法莱斯,我要把英国佬赶下海去,让他们再尝一次敦刻尔克的滋味!”巴顿的这个玩笑,显然是带有侮辱性的,而且是不公道的。蒙哥马利的部队一直是在困难的地形条件下同德军中较有战斗力的部队作战,这是巴顿在梅斯和萨尔碰上防御工事之前所未曾经历过的。在那儿,他尝到了蒙哥马利所饱尝过的滋味,在一个月中,他伤亡了4.1万人。
为了把德军装进盟军的口袋,蒙哥马利在8月4日,就向加拿大第1集团军下达了夺取最后一个关键地点——法莱斯的任务。加拿大军的行动是8月7日开始的,但是进展并不顺利。这样,在另一侧快速推进的巴顿部队实际越过两军的作战分界线。布莱德雷出于避免两军发生冲突的危险,下令巴顿停止推进,这样,就使巴顿部队和加拿大部队之间出现了一个缺口。
法莱斯附近的敌军,一面作最后的困兽之斗,一面向盟军合围的缺口处拼命突围而逃。在以后的几天突围战斗中,德军伤亡约1万多人,另有5万人被俘。从缺口中逃出的德军,也基本丧失了全部重武器。在德军主力遭到毁灭性打击的同时,其余地区德军也溃不成军。德军有8个步兵师和两个装甲师人马,全部成了盟军的战利品。希特勒用来粉碎西线盟军的整个军队,被彻底击溃。到8月19日,整个诺曼底战役结束了。在这场战役中,德军的总损失达到40万人,此外还损失坦克1300多辆,军车2万辆,各种火炮2000门;盟军方面也伤亡20余万人,其中阵亡近3.7万人。
诺曼底战役对盟军来说,是一次全面的胜利,有着决定性意义。经过此役,德军试图在法国设阵拒敌的最后希望宣告破灭。而在法国南部,盟军于8月15日开始的“龙骑兵”行动也取得了成功。这样,到8月底,盟军在法国已有37个师,另外还有6个美国师在英国本土担任后备。
赢得战争的曙光已隐约可见。8月25日,自由法国的军队开进巴黎。法国境内的其他德国残兵斗志全无,纷纷弃甲曳兵、抱头鼠窜,直跑到320英里外的德国边境才惊魂稍定,勉强稳住了阵脚。
在遥远的东普鲁士指挥部,阿道夫·希特勒狂妄的头脑中还不愿接受失败的现实。他注视着地图,考虑着即将到来的秋季,他期待着一个奇迹,一个由他创造的奇迹。
可是,会有奇迹吗?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