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苏沃洛夫是18世纪威震天下的俄国大元帅,曾参加七年战争、两次俄土战争和对波兰的进军。第二次反法联盟组成后,他任俄奥联军总司令。转战意大利、瑞士,完成了世界上最出色的翻越阿尔卑斯山的惊险行军。他是公认的杰出统帅和卓越的军事理论家,是名垂世界军史的著名战将之一。
苏沃洛夫出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的军人世家。父亲瓦西里·伊万诺维奇·苏沃洛夫是彼得大帝的义子,曾担任过皇帝的侍从和翻译官。后来官至上将,担任过陆军院委员、枢密官等要职。他学识渊博,会多种语言,曾主编了第一部俄事辞典。
小苏沃洛夫自幼聪明过人、思维敏捷、意志坚强、好学上进。在其父的影响和帮助下,他酷爱兵书,喜欢习武。少年时代,他就以“古代英雄”作为自己的楷模。亚历山大·马其顿、尤里乌斯·恺撒、汉尼拔、孔代、德·萨克斯元帅等名帅的业绩激发了他的进取心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父亲讲述的有关彼得大帝统兵打仗的故事,启发了他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他无限崇尚军人职业,13岁就当上了一名列兵。
苏沃洛夫所处的年代,世界战乱不断,俄国政局动荡不定,先后五次更迭皇位。其中,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两帝在位期间,实施改革和扩张政策,使得俄罗斯由一个贫穷落后,疆土很小的大公国,跃升为疆域濒临四海的大国,一度称霸整个欧洲。
这样的时代氛围和条件,必然造就一代英豪。苏沃洛夫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尽情发挥他的军事天才,统帅千军万马,驰骋沙场,南征北战,足迹踏遍整个欧洲,建树了赫赫战功,为巩固扩大俄罗斯帝国版图做出了突出贡献,并最后以艰苦卓绝的瑞士远征结束了他光荣的58年的戎马生涯。
苏沃洛夫是俄事学术的奠基人。他从小就博览群书,善于独立思考、敢于创新,能根据战争实践和结合俄队的具体情况,不断总结经验,并上升为理论。他的《制胜的科学》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他以“目测”、“快速”、“猛攻”战术三原则指挥打仗百战百胜,使他成为举世公认的伟大统帅和神奇英雄。他的军事思想、理论和战术原则,至今仍被军事家推崇并广泛应用。
苏沃洛夫言教与身教并重,他常告诫周边的人:“当士兵要勇猛顽强,当军官要勇敢坚定,当将军要英明果断。平时要养成宽于待人、严于律己的习惯;对朋友要襟怀坦白,对生活要寡欲清心。要乐于吃苦,百折不挠,要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强毅力……”他的这些教诲恰好折射出他的为人品格,揭示出他成功的奥秘。
苏沃洛夫虽出身贵族,但他最称赞的却是真正的士兵。他从内心里热爱默默奉献的士兵,他说:“没有忘我奋战的士兵,就不会有成功的统帅”。他荣获了俄国的全部勋章 、奖章 ,封有伯爵、公爵等诸多爵位和全俄军队大元帅的最高称号。奥地利皇帝因为他指挥联军所创辉煌战绩,赐封他为“神圣罗马帝国伯爵”和“奥地利元帅”。叶卡捷琳娜二世女皇更因他的显赫战功而召见他二十余次。然而,他只为这殊荣而自傲,不为君主的恩宠而奴颜婢膝,甚至不愿去享用特权所给予他的一切。
相反,他对宫廷内的丑恶现象和达官显贵的骄横妄为敢于直言,悖势而行。这就大大惹恼了显贵,也常常触犯皇威,所以他在漫长的耀眼征程中,不断遭贬谪和陷害。
苏沃洛夫是具有独特品格的伟人。他粗犷而富有幽默感;严厉而具有同情心;天性纯朴、憨厚、宽宏大量,并善解人意。他行动敏捷,言谈有如格言般准确,他爱士兵,与士兵同甘共苦,从不摆元帅的架子,与他们的感情水乳交融。他的性格、生活方式和习惯,使这位元帅在士兵眼里被看成是自己人。是的,苏沃洛夫原本就是一名最优秀的士兵。
苏沃洛夫名扬四海,威震世界,可称得上是叱咤风云的神鹰,但他不是神,而是有血有肉的凡人。他曾为妻子的不忠,长时间不承认自己的亲生儿子;他为自己不雅的外貌而拒绝照镜子;他在女士面前常感到尴尬,每次参加舞会只以男士军官为伴。细心的女皇也十分体惊他的“怪癖”,每次召他进宫,都下令将进宫沿途所有的镜子全部覆盖上,以不伤害他的自尊心。
作者在这部传记中,想通过大量生动而翔实的史料,选择独特视角,描述这位伟大统帅大半个世纪的军旅生涯所创建的辉煌战绩和他从一个列兵成长为俄军大元帅的光辉战斗历程。同时还要通过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揭示俄国政坛内部的尔虞我诈及宫廷中的骄奢淫逸。此外,还利用查找的史料介绍元帅的不幸婚姻和家庭生活趣闻轶事,以便使读者全方位地了解伟大统帅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作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苏沃洛夫生活的年代离我们虽不十分久远,但也超过了200年。我们期望通过这部书拉近与这位伟人的距离,使读者感受到他就在你的身边。他将给人们以信心和力量。他一生的实践告诉我们:谁要敢于攀登,谁就会到达胜利的顶峰。
1. 伊丽莎白加冕盛典
公元1742年4月29日,在莫斯科举行过加冕典礼的第5天,彼得大帝的女儿伊丽莎白便从克里姆林宫隆重地起驾前往亚乌扎河畔的安那冬宫。从清晨7时起,指派参加典礼的达官显贵便乘坐轿式马车聚集在伊万诺夫斯基广场上。其余要人则先期赶赴冬宫迎候女皇陛下。在矿务总局任文职官员的瓦西里·伊万诺维奇·苏沃洛夫上校也跻身于欢迎圣驾者的行列中。近日来,这位严厉的检察官成天忙于繁琐的典礼仪式,他那12岁的儿子亚历山大早把母亲叶夫多基娅·费多谢耶夫娜的叮嘱置之脑后,趁机溜出了家门。
天刚蒙蒙亮,亚历山大就跑进仆人的住处。他的同龄小伙伴、锅炉工伊万的儿子叶菲姆还盖着皮袄睡得正香。
“叶菲姆,快醒醒!叶菲姆!”亚历山大焦急地摇晃着他说:“你怎么啦?咱们不是约好去看女皇的吗,你忘了?”
叶菲姆从梦中惊醒,蓦地爬起身来,从他那长满雀斑的脸上擦去肉眼看不清的眼屎,在红褐色的睫毛下,一双惺忪的睡眼瞪得老大。他抓起一个木碗吃了几口昨晚的剩饭,就跟亚历山大跑出去了。
过去,他去过在皮克罗夫斯科耶的圣灵尼古拉大教堂的钟塔,每当早晨8点,整个莫斯科数不胜数的教堂根据伊凡大帝钟楼发出的钟声信号,各钟便应声齐鸣。他俩兴致勃勃地帮了敲钟人一次忙。他们也看过为举行加冕典礼而专门建造的的四座凯旋门:一门建在泽姆利亚诺伊围墙旁边的特维尔街;二门在喀山圣母教堂旁边的基塔城;三门位于米亚斯尼茨基街,当然还有建在亚乌扎河畔女皇宫室附近的最近一座凯旋门。
参加检阅的普列奥布拉任斯科耶禁卫团、谢苗诺夫斯科耶禁卫团、伊兹梅洛沃禁卫团和骑兵禁卫团以及非禁卫团队都带着自己的乐队,整齐地排列在从克里姆林宫到亚乌扎宫的大道两旁,那三角制帽黑压压一片。观礼台及附近建筑物都披上了节日的盛装,窗户上被绫罗绸缎和毛织物点缀得十分雅致,在穿绿色和蓝色制服的士兵背后,是一群着五颜六色春季艳服的莫斯科人,他们都在敬候女皇的莅临。
活泼机灵的亚历山大拉着动作缓慢的叶菲姆来到这里。穿过挤得水泄不通的人群,好不容易才挤到列福尔托沃宫栅栏跟前。从亚乌扎河岸极目远眺,莫斯科所有宏伟壮丽的建筑物尽收眼底:无数个有十字架的金色圆屋顶,无数座宫殿和庄园,都沉浸在粉红色樱桃花和白色苹果花的海洋之中。
11点钟,无数洪钟和棱堡上的101门大炮齐鸣,宣布列队仪式开始。行进路线要经过马罗塞卡、波克罗夫卡和日耳曼街。随着女皇车队的临近,人们的欢呼声也越来越高,各团队朝天鸣枪。鼓号声响彻云霄。
在亚乌扎宫附近,人海如潮。人们急不可待地向前拥着,以至冲垮了士兵屏障队。头戴羽饰软檐帽、身强力壮的掷弹兵们好不容易才将人群又推回到指定的观礼区。与叶菲姆失散了的亚历山大被那些健壮的男人肩背挟挤在中间,无法动弹。
“快从我腋下钻出来!孩子。”一个满脸大胡子的下等文官好心地一边大声喊着,一边把他让到前边去。
亚历山大挤到前边,探头看到,在大道尽头有一队雇佣禁卫军骑兵高擎着马队军旗,从亚乌扎河新桥大道急驰过来。大桥两旁建造了许多石台座,那上边有瓶状饰物及雕像。骑兵队过后,有两名上校催马而过。
“这两位是典礼官——拜尔和离我们近一点的胖公爵普罗佐罗夫斯基。”快嘴的下级文官介绍说。
苏沃洛夫未来的岳父伊万·普罗佐罗夫斯基道貌岸然地坐在装扮华丽的高头大马之上,手执带有双头鹰的镀金权杖。
跟随在典礼官后面的是皇亲贵族鱼贯的车队。巨大车轮上的镀金辐条溜光锃亮,黑奴、矮奴、少年侍卫肃立在车后的脚蹬上,车前走着戴有尖顶帽,身着华丽仆服的听差和驭手,左右两边是侍从。
“这是狙击兵首席指挥、女皇御用侍从、两次俄罗斯勋章获得者、禁卫军中尉拉祖莫夫斯基……海军上将乌沙科夫、陆军上将萨尔特科夫……”这位文官兴高采烈、滔滔不绝地介绍着这些文武官员的头衔和姓名。“这是切尔卡斯基公爵大臣……那是特鲁别茨科伊陆军元帅……陆军院院长多尔戈鲁科夫公爵……”
这些车队过后,是宫中的御马官牵着的24匹备好华丽马披的女皇御马厩马。再往后,司号手、传令官跟随另一批典礼官行进。谢尔盖·戈利岑公爵在一群背着皮背囊的少校和军士的簇拥下,向人群抛撒着金质和银质的纪念章 。
“快接住,叔叔!”亚历山大向文官喊了一声,他自己倒手疾眼快地一伸手抓住了一枚金光闪闪的圆形纪念章 。纪念章的一面是从云中喷薄四射的王冠图案;另一面刻着:1742年伊丽莎白于莫斯科加冕为全俄罗斯女皇暨君主。
此时,60个宫廷侍从两个一排地走了过去,宫中的高级侍从、低级侍从及御马官骑马走过之后,只见8匹白马拖着罩有巨大王冠的金碧辉煌的御辇,缓缓而来……
“女皇!伊丽莎白,我们的慈母!彼得大帝的爱女!”四周一片欢呼。
亚历山大翘起脚跟,从几乎擦身而过的马车大窗口看到,身材匀称、丰满的女皇身着金丝绣花的鲜红色天鹅绒长衫,披着宽大的女式斗篷,围着毛皮披肩,在光彩夺目的钻石王冠下露出一张圆形的脸庞和一双大眼睛。亚历山大天资过人,看书或识人从来都是过目不忘的。这位俄罗斯美人的形象当然也深深地铭记在他的脑海里。美中不足的是女皇那略嫌扁阔的鼻子,正因为如此,伊丽莎白不允许画她的侧面像,而且往往对画家提出这样一个要求:“女皇的鼻子要画得更标准一些……”
殿后的是宫中贵人、达官夫人、宫娥和奴婢乘坐的车队。
来到冬宫前的凯旋门处,伊丽莎白受到敬候在那里的达官显贵、将军及贵族们的欢迎,女皇与贵宾步入冬宫。宫廷大殿粉刷成赭黄色,门窗的面饰与三角楣饰涂得银光锃亮。女皇落座用膳时,宫前广场上人们高高举起盛满红、白葡萄酒的酒杯,顿时仿佛彩色喷泉在宫前广场上向上涌流。一箱箱装满烤全牛、烤乳猪、火腿、烧鸡、烤鸭的大箱子打开了,供大家尽情享用。
在拥挤的人群中,亚历山大终于找到了失散的小伙伴叶菲姆,他们立刻向摆着酒宴的地方奔去,但是在冬宫大门口却被一个掷弹兵拦住了。
“当兵的,快让开点!”小亚历山大怒气冲冲地喊了一声,“我是检察官苏沃洛夫的儿子,这个是我的仆人。”
“原来你是翘鼻子小少爷呀!”掷弹兵惊讶地说,边说边给他让开了路,“我可以让你进去,可是贱民子弟这里是不准进的。”说着将叶菲姆推回人群里去。……夜幕降临了,宫殿上空被焰火、花炮、一道道光束照得一片通明,王冠下两头鹰之间以“伊丽莎白”四个大字组成的花字光芒四射。
俄罗斯在安娜·约安诺夫娜的统治下,如同做了一场噩梦,现在人们狂欢起来了。已薨女皇在自己周围安插的尽是些来自库尔兰的德国贵族,而她的心腹宠臣比伦大公本是个既粗野又愚蠢的马夫,他肆无忌惮地践踏了一切有俄罗斯特征的事物。自1730年起,由于怀疑俄国贵族密谋推翻背叛俄罗斯民族的政府,就开始对他们大肆逮捕、刑讯和处决。比伦和备受女皇宠信的外国人对彼得大帝建立的普列奥布拉任斯科耶禁卫团和谢苗诺夫斯科耶禁卫团极不信任。为了贬低这两个禁卫团的作用,1730年比伦与在俄军中服役的追名逐誉的丹麦人米尼赫①新组建了一个伊兹梅洛沃禁卫团。该团的军官几乎全是俄籍的德国贵族。
①米尼赫·布尔哈尔特·克里斯托夫,原为德国人,曾为彼得大帝开运河,后升为将军。
伊丽莎白·彼得罗夫娜登上王位,标志着德国贵族控制权势的终结。因此,欢迎女皇时,贵族阶层、豪商大亨、高官显贵、笃信神灵的高级宗教人士是那样地欣喜若狂。但是,对千百万农奴和“贱民”来说,1741年11月25日的政变并没有给他们带来任何福音……
2. 彼得大帝的侍从官
在亚乌扎河畔,普列斯堡要塞对面,彼得大帝为首批禁卫军团建立了普列奥布拉任斯科耶村和谢苗诺夫斯科耶村。1689年,在普列奥布拉任斯科耶村组建了集会院,即俄国正规军指挥部所在地。彼得在1699年11月8日的命令中提出:“凡欲服役者,可到普列奥布拉任斯科耶村征兵办公室登记……”命令是由普列奥布拉任斯科耶团司书长——苏沃洛夫的祖父伊万·苏沃洛夫承办的。
年轻的彼得大帝常毫无拘束地到普列奥布拉任斯科耶村伊万·苏沃洛夫家去做客,亲自给伊万的儿子瓦西里做洗礼,并收他为义子。1722年,在伊万·苏沃洛夫辞世七年后,彼得大帝把14岁的瓦西里选为自己的侍从。
在彼得大帝时期,沙皇的侍从,地位并不“低微”,起码能行使副官的职权,甚至可以说,这种职务是擢升的阶梯。许多著名人物如名垂史册的波将金和鲁缅采夫都是从侍从起步擢升的。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