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传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四章 学说的命运
    1. 著作辗转流传

    亚里士多德学识渊博,著述颇多。据公元3世纪传记作家第欧根尼·拉尔修在《著名哲学家传》中保存的目录载,有164种400余部。按逍遥学派托勒密的估算,则有1000部之多。但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只有47部。这47部是经过多人考证、校勘、编纂整理的,其中以讹传讹、疏漏不当的也不能说没有。目前各国出版的亚里士多德著作参照的标准本是德国伊曼努尔·贝克尔编纂的版本。19世纪,柏林普鲁士研究院广泛征集了亚里士多德著作的各种文本及诠释本,由贝克尔主编,集中大批专家进行校勘、考证,从1831年到1870年历经40年完成编纂工作。贝克尔编的《亚里士多德全集》被认为为亚里士多德研究奠定了基础。这个版本是力图从最优秀、最古老的手稿中整理出来的,以亚里士多德为名的全部著作的版本。在贝克尔之后,西方各国的古典学者们对亚里士多德著作做了进一步的加工、订正、诠释工作,出版了各种文本的版本,如《托布奈丛书》(1868—1961),《牛津古典本文》(1894—1968),希法对照的《布德丛书》(1926—1968),希英对照的《洛布丛书》(1926—1966),这些版本依据的都是贝克尔的《亚里士多德全集》。贝克尔对亚里士多德著作的编排,大体上是依照亚里士多德关于科学分类进行的①。

    ①参看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序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6页。

    在西方学术界,对亚里士多德著作分为两大类,五大部分。两大类是,一为一般大众所写的对话形式的通俗读物,一为在学园为学生写的比较深奥的讲稿和笔记。五大部分是:1.逻辑学,2.哲学,3.自然科学,4.政治伦理学,5.美学文学。

    这些著作同主人一样,命运坎坷。几经波折,能保存下来,确实不容易。这位博学的学者虽然写下了大量著作,但生前基本上没有由自己整理和公开发表过。他早期在柏拉图学园时曾写过一些和柏拉图相似的对话,现在都已佚失了,只留下了一些残篇。现保存下来的这些著作,也都经历了许多离奇的曲折。

    关于亚里士多德著作的坎坷命运,早在公元11世纪就以传奇故事的形式记载于著名的地理和历史学家斯特拉波的《地理学》和阿加德米哲学家、传记作家普鲁塔克的《道德论集》中。公元前322年亚里士多德逝世后,遗著原稿由弟子泰奥弗拉斯特保存,泰奥弗拉斯特逝世前,将书稿托付于同事纳留斯,纳留斯将书稿带回故乡小亚细亚公开展览,任人传抄。后来珀加蒙王国的君主为自己的图书馆曾向民间征集书籍,纳留斯的后人对这些书不感兴趣,但为了防止这些书稿被征收充公,就将书稿藏于塞普西斯的地窖中,一藏就是130年。直到公元前1世纪,泰奥弗拉斯特的后裔几经寻找,才找到这批手稿。长时间的埋藏,已有许多处破烂了。后来台奥斯的哲学家阿柏里康买下了这些手稿,重新带回雅典。公元前86年,罗马统帅苏拉率军攻占了雅典,书稿又成了罗马帝国的战利品。被劫到罗马的书稿后又转手到文法学家提兰尼奥手里,准备编辑抄传。前后经过两个世纪辗转劫藏、播迁散乱、虫蛀霉烂,书稿已面目全非,加上誊抄手文化不高,缺乏专业知识,错误迭出,所以书稿的内容次序、写作顺序已无法辨别。直到公元前60—前50年,吕克昂学园第11任主持安德罗尼珂有幸获得了先师的原稿,将原稿与学园留存的、经过几度翻抄的讲义相校勘,进行了分门别类的整理,重新加以编辑。当时,安德罗尼珂已无法查清这些书稿的写作年代,只能用当时流行的分类归纳法,把它们按内容进行编排。

    问题至此并未结束,亚里士多德著作的命运还有波折。安德罗尼珂编定的亚里士多德著作后来也失散了,甚至连一份目录也未保存下来。这次失散,与罗马帝国衰落有关。公元后的几个世纪里,罗马帝国战争频繁、社会,希腊哲学的智慧火花已濒于熄灭。学者们纷纷带着他们的典籍移居较安定的东方,继续自己的事业。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宣布基督教为国教,对希腊哲学加强了限制。公元529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下令封闭了所有非基督教的学校。希腊哲学在西方失去了存身之地,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几乎不再为人所知。除了在公元6世纪初,罗马的一位学者和政治家波埃修把《范畴篇》《解释篇》等几个短篇译成拉丁语之外,直到12世纪初600年间,没有迹象表明拉丁语世界还接触过其他亚里士多德著作。公元12世纪之后,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西方人士通过阿拉伯哲学家阿维纳森和阿威罗依重新见到了亚里士多德著作。由约翰·艾文戴思和多米尼克·贡迪萨尔维由阿拉伯文译成拉丁文。但因原文几经转抄、翻译,谬误亦颇多。公元13世纪,十字军东侵,亚里士多德著作的希腊文原稿回到欧洲。佛兰德斯的翻译家莫依贝克将其由希腊文译成拉丁文,他所编的亚里士多德全集拉丁文本中,也有一半是从阿拉伯文转译过来的。公元14世纪末,出版家阿尔杜斯·曼努修出版了亚里士多德全部著作的希腊文本①。

    ①关于亚里士多德著作流传经过,参看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9-12页;王宏等主编《西方著名哲学家介绍》,吉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4-75页;叶秀山等编《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第2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4页。

    亚里士多德这个名字在中国并不陌生,他的著作在中国流传比较顺利。热心于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人士,早就开始翻译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而最初的译著也是《范畴篇》和《解释篇》。到80年代,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有十来种被译为汉语,而且《范畴篇》等还有了不同的译本。为更好地研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和思想,我国学者们进行了艰辛地翻译和研究工作。《亚里士多德全集》的翻译工作列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重点课题,由苗力田先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这部全集按照贝克尔版的页码顺序编为9卷,把后来发现的《雅典政体》和其他残篇编为第10卷。全部篇目如下:

    第1卷

    《范畴篇》《解释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论题篇》《辨谬篇》

    第2卷

    《物理学》《论天》《论生成和消灭》《天象学》《论宇宙》

    第3卷

    《论灵魂》《论感觉及其对象》《论记忆》《论睡眠》《论梦》《论睡梦中的征兆》《论生命的长短》《论青年和老年》《论生和死》《论呼吸》《论气息》

    第4卷

    《动物志》

    第5卷

    《动物的器官》《动物的运动》《动物的进程》《动物的生成》

    第6卷

    《论颜色》《论声音》《体相学》《论植物》《论声音的奇异》《机械学》《问题集》《论不可分割的线》《论风的方位和名称》

    第7卷

    《论麦里梭、克塞诺芬和高尔吉亚》《形而上学》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