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革命失败后,俄罗斯诗坛出现了各种流派纷呈杂陈的局面,象征主义、未来主义、颓废主义诗歌大为泛滥。这些流派的诗歌艺术得到了贵族资产阶级的承认和支持,因为它们在思想上起到了麻痹人的革命意志的作用。至少可以说,象征主义诗歌运用的是唯美主义的语言,远离生活;未来主义诗歌也往往是在玩弄新词,做花样翻新的文字游戏;而诸如梅列日科夫斯基、古皮乌斯一类诗人的作品,常常是词藻华丽、思想玄虚,有时带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和脂粉气,即使在反映贵族资产阶级醉生梦死的生活方面,也显得矫揉造作、孤芳自赏。虽然他们中间也有堪称艺术形式精美的作品,但终因脱离现实、想入非非又题材单调而走进了死胡同。在这种情况下,叶赛宁“闯进”了他们的文艺沙龙,“像耕牛跑进了客厅,受到惊奇的欢迎”(艾青语)。叶赛宁的诗打破了神秘主义笼罩下俄罗斯诗坛的死气沉沉,带来了清新的空气和田园的芬芳。十月革命后,在夸夸其谈的政治诗人和生雕硬琢的诗匠遍布诗坛的时候,叶赛宁却以其感情鲜明、真挚动人的抒情诗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赞赏,使其感动、激奋,受到鼓舞。
从古今中外的诗歌发展史来看,太平盛世的确会带来诗歌的繁荣。
然而,伟大的事件、社会的震荡、革命的时代岂不更会产生伟大的诗人!
如果说马雅可夫斯基是新时代的伟大无产阶级革命诗人,那么叶赛宁便是具有以伟大十月革命为分界线的新旧两个时代的时代特征的伟大抒情诗人。可惜的是,叶赛宁年仅30岁时便自杀了。《真理报》1925年12月30日写道:“俄罗斯文坛可能因叶赛宁之死而失去了自己惟一真正的抒情诗人。”高尔基称叶赛宁是“风格独具,才华出众,造诣极深的俄罗斯诗人”,认为他的诗“奔放洒脱、光彩夺目、真切感人”(《谢尔盖·叶赛宁》)。当代著名诗人叶·维诺库罗夫则把受群众普遍爱戴的叶赛宁称赞为俄罗斯“民族的灵魂”。①
①叶·维诺库罗夫:《论据》第6页,莫斯科,作家出版社,1984年。
然而,不能把叶赛宁的诗歌艺术机械地划归哪一种流派或学派。他的创作艺术,诗歌美学,历来是苏联国内外批评界的重要研究课题,因为它,不知何故,总是能够给人以启示,仿佛是一个取之不尽的美学宝库。我们不妨作一次尝试性的探索,循着叶赛宁美学宝库依稀可辨的路径前进,领略和欣赏一下使他诗歌作品产生艺术魅力的神秘源泉。
1. 浪漫主义的炽烈激情
叶赛宁诗歌的艺术魅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诗人内心的真挚感情,来自于诗人的坦诚:
剖开自己柔嫩的皮肉,
用感情的血液去抚慰人心。
(《做一个诗人……》,1925)
从这形象的诗句里,又可以看出诗人的浪漫主义的炽烈激情。叶赛宁的一生是充满了浪漫色彩的一生。他的诗歌创作也无不激情洋溢,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就连通常不能入诗的“”他也写得袒露,淋漓尽致,有时其艺术效果更显示出抒情主人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炽烈斗争的矛盾心境。然而,近似于痴狂的之爱并没能使诗人精神上得到解脱,反而加重了痛苦的负担,失望之余诗人猛醒:
我怎知道爱情原来是瘟疫,
我怎知道爱情原来是黑死症。
她挤眉弄眼地向我走来,
使我这个无赖神魂颠倒,欲罢不能。
(《唱吧,唱吧……》,1923)
叶赛宁注重的是浪漫主义激情的宣泄,以此揭示内心的真实感受和冲突。然而,这是一种非常痛苦和幻想破灭的调子。诸如此类的诗,看似平淡,却蕴含着多少否定形式的激情!可以说,叶赛宁抒情诗的感染力,正是来自他的自我剖析,来自他袒露自己心灵深处的秘密。仅就组诗《一个无赖汉的自白》的篇名来说,读者便可知这是诗人坦诚的自白,是诗人无情的自我否定。想想看,一个“无赖汉”竟然为自己树碑立传,将粗俗的“自白”当成高雅的诗篇公诸于世,这还不足以使那些只会高喊革命口号的人为之震惊?!其实,叶赛宁是通过玩世不恭的“无赖汉”这个表面形象意蕴着抒情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和彷徨的。
组诗《一个无赖汉的自白》颇具挑逗性,形式上也不落陈套,而就实质来说,主要是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无限忧伤,甚至可以说是悲剧性的忧伤。他在“小酒馆式的莫斯科”所度过的颓废生活和当时的孤寂落寞情绪就反映在他的诗里,这些诗必然会含有不健康的成分。但这样的诗毕竟不是叶赛宁诗歌创作的主要方面。事实表明,《一个无赖汉的自白》不单纯是若干首诗的集合,它是诗人大胆袒露的内心世界。这里不仅有诗人的叹息、呻吟、愤懑和玩世不恭,同时也有诗人的善良愿望、呼喊和吁求。透过诗人那不可排解的忧郁和复杂的悲观情绪,读者可以捕捉到他向往未来和热恋祖国的希望。远离北国故乡的抒情主人公,即使怀抱着波斯姑娘,心也“飞往”北方。这种思念故乡而又被眼前的景色和美女所迷惑的感情冲突,无形中产生出一种张力,构成了真挚抒情的基础。在这种时刻,抒情主人公那惆怅的心情也自然而然地寄托在俯拾皆是的种种令人伤感的景物中:
花园里红花楸的篝火在燃烧,
可它谁也温暖不了。
……
宛如树木寂然掉落叶片。
我吐露忧伤的话语。
正如在其他诗行里一样,诗人赋予“篝火”、“落叶”以象征的意旨,不仅限于主观感情的表露。
组诗《波斯抒情》(1924—1925)激情洋溢,联想丰富,既是心灵的写实,又富于浪漫主义色彩,体现出诗人的真挚感情与浪漫主义激情、东方的韵味与俄罗斯广阔田野的诗意融合,爱情内容与完美形式的统一。对异国美女的爱胜不过对故乡和祖国的赤子之情。这种对故乡、祖国的执着的爱,无不体现在叶赛宁的爱情诗中。请看:
也许因为我来自遥远的北方,
那儿的月亮要大上好几十倍,
不论设拉子①是多么美丽,
它也不会比梁赞②的田野更美,
也许因为我来自遥远的北方……
①波斯地名。
②诗人的故乡。
叶赛宁曾明确写道:“我的抒情诗赖以生存的是对祖国的巨大的爱。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乃是我的创作之本。”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激情和公民奋斗精神,看到叶赛宁诗歌创作的情感源泉。
俄国诗人费特有句名言:“永恒的东西永远是富有人性的。”时至今日,说叶赛宁的诗是永恒的,恐怕再也不会有人表示怀疑了。“永恒”
与“富有人性”永远联系在一起。叶赛宁极其富有人性。高尔基认为他是俄罗斯诗坛上“第一个”怀着真挚感情描写动物的诗人。叶赛宁同情动物,把它们看作自己平等的人们和兄弟:“对兽类来说,我是它们最好的朋友!”“我既没欺侮山羊,也没欺侮野兔”;“我是来吻奶牛的”;“即使是野兽,我也看作是自己的小兄弟,从未打过它们的脑袋”;“我的诗会把野兽的心灵创伤医治”。叶赛宁笔下的动物,无论对诗人还是对读者,都不是普通的动物,而成为诗人所赞赏的某些特性,如忠诚、坚忍、贡献的寓意和象征。诗人对祖国、对俄罗斯的爱,都在作品中转化为对一切有生命的东西的爱,甚至包括对“无生命”的树木、植物、田野、谷地、天空、大海、石头、土壤的爱。
在俄罗斯的风景中,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激情的作品,早已引人注目了。普希金、巴拉廷斯基、丘特切夫是这一传统的代表人物。而在叶赛宁笔下,这类作品更具特色,形成了“叶赛宁式”的大自然感。其中,自然景色和物象是丰富多彩的。不论是地上的禾穗、天上的明月,还是窗前落叶缤纷的白桦、远处嘤嘤缀泣的丐女,都深深激动着诗人真挚、敏感、多情的心弦,使其发出动人、含蓄、优美的旋律,把人们带到一个富有幻想的高尚境界。叶赛宁笔下的大自然,并非纯属于景色和物象,它是诗人“心灵的镜子”。尤其是故乡的大自然,那色彩和声音,那光和影,统统是诗人心境、情绪和思想的反映。朝霞的火焰,浪花的闪光,银色的月亮,芦苇的沙沙声,广阔无垠的苍天的蔚蓝,平静如镜的湖面——故乡大自然全部的美都进入了诗人的抒情画面,洋溢着对俄罗斯大地的挚爱:
我同歌儿一起在草原的地毯上诞生,
春天的朝霞将我织进了彩虹。
这种“万物与我为一”的自我形象,正体现出诗人的浪漫主义的创作激情。
金光灿灿的星星已开始打盹儿,
明镜似的河湾开始颤动。
晨曦映照着小河湾,
也染红了网状的天穹。
睡眼惺忪的小白桦露出了微笑,
披散开缕缕如丝的发辫。
嫩绿的花序瑟瑟作响,
露珠的银光熠熠闪闪。
篱笆旁的荨麻已经长起来了,
用鲜艳珠母贝把自己打扮,
它淘气似的摇晃着脑袋悄声说:
“早晨好啊,祝你早安!”
(《早安》,1914)全诗仅12行,可它洋溢着多少浪漫主义的激情!又有多少惊人的发现!就连通常惹人讨厌的荨麻也出人意料地变得美好可爱了!叶赛宁以大自然为题材的诗,无论是触景“生”情,还是触景“伤”情,都饱含着浪漫主义激情。前者反映出朝气蓬勃的情绪,后者体现出落寞乃至颓唐的心境。然而,在任何时候,诗人笔下都会出现童话般的幻想世界:整个俄罗斯是“由白桦的图案织成的国家”,而“白桦”又以其素雅高贵、富有梦幻的神韵幻化出一个个纯朴可爱的少女形象。诗人从这幻化的奇异自然美的描画中,创造了瑰丽的艺术美。
也正是由于叶赛宁以人类的感情去看待自然界的一切,所以才把自然界的万物人格化了。可以说,诗人的种种意象都是得自于大自然。自然界的万象都具有了诗人感情,随诗人感情的波动而起伏,有时哀伤,有时欢欣,当然,叶赛宁的这类诗篇,也贵在丰富的内涵。不过,艺术上的、哲理性的揭示,并不在于他指出了人与自然的相近和同源关系,而在于他以诗歌创作证实了人与自然的融合和浑然一体。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画,诗人对人生、对时代、对历史的思索无不自然而然地化为诗篇,其音乐般的魅力把读者带到一个幻奇的诗的国度中去。在《水滴》(1912)
一诗中,诗人写道:
秋雨的水滴啊,你们把多少苦楚
飘洒在人们那满怀愁思的心底,
你们悄然滑过窗玻璃时徘徊着,
仿佛还在那里把欢乐寻觅。
这诗的浪漫主义的意象和情感,令人想起莱蒙托夫的名诗《孤帆》,两者在烘托意境和情感氛围方面岂不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大自然的景色、色彩的变换中,在普普通通的日常事物中,诗人同样能够看到隐藏其中的深刻思想:
锻吧,铁匠,使劲地锤打,
任汗水从脸上流淌。
让心灵之火去燃烧,
甩掉痛苦、不幸和忧伤!
让自己的激情受到锻炼,
将它变得钢一般坚强,
你乘上奔放的理想,
飞往九霄云外的远方。
……
以新的力量飞向太阳,
在它的光芒里让你自己更亮。
离开令人厌恶的胆怯,
快抛弃那可耻的惊慌。
(《铁匠》,1914)
这种新颖奇妙的联想和意象,浪漫主义色彩极浓,体现出炽烈激情与深隽思想的结合,充满了光明的理想的激励人心的力量;体现出叶赛宁诗歌的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风格,也构成了叶赛宁诗歌美学的特点之一。
具有丰富想像力的浪漫主义激情形成了叶赛宁诗歌的灵魂,其纯洁、崇高、美好的境界给读者带来了无比的愉悦和欢欣。叶赛宁早期的诗,不仅充满了对大自然的陶醉,而且也饱含着对“农民天堂”这种乌托邦式的境界的向往。不消说,如同19世纪诗人柯尔佐夫,叶赛宁对农民生活也给予了浪漫主义的诗化,体现出俄罗斯农民对幸福美妙的幻想的祈求。诗人在《伊诺尼亚》(1918)中描绘了一个反资本主义的农业共和国中的“农民天堂”——庄稼汉的“乐土”。抒情主人公表示:
今天,我要用强劲的手
把整个世界翻转过来……
在诗人那里,天空变成了大钟,明月成为钟舌,而诗人甘当打钟人,号召人们通向“宇宙间的兄弟友谊”:
坚实、强大的钟啊,
我要拼命把你敲打,
我要用月亮
把你这蓝色的大钟敲啊。
(《约旦河的鸽子》,1918)
就浪漫主义的激情夸张的形象来说,叶赛宁与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创作是同出一源的。请看:
我们把心灵当作炸弹掷出胸膛,
我们播撒暴风雪的呼啸声响。
……
我们要横扫所有的乌云,
让大路小路都变得坦荡,
我们要把地球作为小小的铃铛,
挂在天际的彩虹上。
(《天国鼓手》,1918)
联想巧妙,语言夸张,体现出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和炽烈激情。帕斯捷尔纳克认为,就浪漫主义的感受特点来说,叶赛宁与马雅可夫斯基是同一个行列里的诗人。①在《天国鼓手》这类诗里,表现出诗人号召斗争的决心和对战胜武装干涉者的信心:
①参阅帕斯捷尔纳克:《空中之路·不同年代的散文之作》第272页,莫斯科,苏联作家出版社,1982年。
士兵们,士兵们,士兵们!
你们是驾驶风暴的闪光的鞭子,
谁渴望自由,渴望团结,
谁就不把死当一回事。
你们连成铜墙铁壁吧。
……
相信吧,胜利属于我们!
崭新的彼岸已经不远。
可是,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叶赛宁被看作是颓废派诗人,他的许多诗作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被看作是对流氓、妓女、低级酒馆的美化、迷恋、欣赏和崇拜。然而,我们应当时刻记住,这类诗篇实际上是诗人的“借题发挥”,旨在排解郁闷和寻求解脱。
无独有偶,马雅可夫斯基后来也自杀了。自杀前他留下一首小诗。
诗中谈到他那“爱情的小舟”在“日常生活”中撞碎。这是十分出人意料的。五年前,马雅可夫斯基还严厉斥责叶赛宁的自杀行为。针对叶赛宁用鲜血写的绝命诗,马雅可夫斯基写出了这样的诗句:
在这种生活里死去并不困难,
但把生活建成就困难得多。
马雅可夫斯基是对的,要“建成”生活谈何容易!在生活中,浪漫主义的炽烈激情会引导人们去创造奇迹,也会把人诱入歧途和迷宫,而在诗歌创作中,似乎它所带给人们的却只会是艺术珍品,像宝石般晶莹。
2. 意象主义的艺术手法
意象主义是20世纪初在英国兴起,波及法国、美国、俄国的一种现代派诗歌运动,其代表人物庞德、艾略特的历史功绩早已被人们肯定,载入世界诗歌史册。然而,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意象主义在苏联是颇受非难的,甚至被定性为“颓废主义”流派。因此,1919年在苏联创办意象派团体的两个主要领导人马里延戈夫和叶赛宁也就成为“颓废派”的代表人物了。直到1955年出版的、作为中学教科书的《苏联文学史》(修订版,季莫菲耶夫主编)中,还把叶赛宁称为“颓废诗人”,说他“未能抵抗敌对思想的影响”,而且“背叛了自己,背叛了自己的才智,背叛了自己对祖国的爱”。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教条主义的危害和庸俗社会学观点的克服,人们才得以正确评价叶赛宁,叶赛宁也才被“解脱”了出来,但却又被人为地与意象派“划清了”界线。其实,还是在正式宣布成立意象团体的前一年,即1918年,叶赛宁就发表了意象主义的纲领性的诗论《玛丽亚的钥匙》,成为意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从今天的“远距离”来看,在论及叶赛宁与意象主义的相互关系时,应当避免两个极端:一是把叶赛宁的美学纲领同意象主义完全等同起来;二是把诗人与意象派绝对割裂开来。
意象派的正式宣言于1919年2月10日发表在《苏维埃国家报》上,其中写道:“我们是真正的艺术匠师,我们磨练形象,我们替形式扫清内容的灰尘……艺术的惟一规律、惟一的无与伦比的方法就是通过形象的节律来显示生活。主题、内容——这是艺术的盲肠,不应从作品中突出……文艺的任何内容都是愚蠢的无意义的,如同从报纸上剪下来贴到图画上的标签。”①可见,意象派主要追求“形象”,认为“形象就是目的本身。形象就是题材和内容”。这个宣言的基础,概而言之,就是“艺术独立于生活”和“艺术无内容”,或者说,“艺术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工具”,它强调的是形式而不顾内容,亦即强调“为艺术而艺术”。
①《文学宣言》,第90—92页,联盟出版社,1929年。
两年以后,叶赛宁便认识到自己在诗歌理论上的迷误,发现创作实践与理论的矛盾,并在《生活与艺术》(原载《旗》杂志1921年第9期)这篇文章中批判意象派的美学纲领,进一步阐述自己在《玛丽亚的钥匙》一文中的创作主张。在《生活与艺术》中,叶赛宁直言不讳地指出:“艺术家不能离开理性”,“艺术是服务于思想的”。在叶赛宁看来,意象主义应视创作的实体如实体,在形象方面应分为三种:、心灵、理智。所谓“形象”通常是指比喻、隐喻,即以物喻物,或者以一个物体喻另一种现象;所谓“心灵形象”一般是指隐喻的进一步扩展,即在某一物体或现象中捕捉到某种本质的东西再加以发挥和想象,成为“间接联想”的具体形象;所谓“理智形象”,总的来说,是指象征,即诗人头脑里所创造出来的新形象,亦即意象。请看:“天空并不是钻石般的群星的镶嵌画框,而是永不枯竭的浩瀚无垠的海洋。星辰像数不清的群鱼生活在这海洋里,而月亮只不过是渔夫弃置的一具捕鱼笼而已。”(《玛丽亚的钥匙》)这类充分体现出上述三种形象的意象。这类如此奇特而具体的联想,似乎在其他诗人那里还不曾有过!
对意象派诗人来说,所谓诗中有画,其实就是诗中的意象。意象派诗人捕捉的是感官印象、视觉印象,但缺乏对人生和社会深刻理解,因而对重大社会题材,一般来说,是无力描写的,最终必然逃不脱形式主义的通病。也许,这正是意象主义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之所以被贬斥的原因。然而叶赛宁的诗,尤其是史诗式的长诗和优秀抒情诗,无一不蕴含着深邃的思想。诗人不止一次地声明:“我把内容放在根本的位置上。”不过,叶赛宁并不是直接写内容,而是运用意象主义的技巧来做到这一点的。叶赛宁诗歌中的意象,新颖而不荒诞,有象征意味而无梦魇色彩。与意象派诗人静止、孤立的“意象并置”手法相比,叶赛宁的艺术手段不同,意象之间有着内在的有机联系,诗的内容完整、和谐。但他的凝练、客观、冷隽的创作风格,倒是体现出意象派诗人的共同追求。作为一个团体,意象派很快就消失了,但它的影响却相当深远。
1922年,马雅可夫斯基在同里加日报《一天》的记者谈话时曾把意象派称为“已经涸竭”的“很小的小组”,强调“他们之中只有叶赛宁能够站得住脚”。①马雅可夫斯基的谈话表明了叶赛宁与其他意象派诗人的区别。
①《马雅可夫斯基文集》,第13卷,第217页,苏联国家文学出版社,1961年。
意象即主体所见之物或现象加以形象化表现,即“想象力重新建造出来的感性形象”(康德语),也可称之为视觉形象化。请看叶赛宁的诗:
旭日的万道金箭,
从高空折回光线,
引出反射的连锁,
又把光撒向远天。
(《日出》,1911—1912)
又如:
我在你的明眸深处看见大海,
它正闪射着浅蓝色的光芒。
(《我从未到过博斯普鲁斯海峡……》,1924—1925)
这里的“金箭”和“大海”并非比喻,而是意象和感觉本身。
叶赛宁笔下的视觉意象的对应物,他的形象体系,似乎都来自于包罗万象的大自然,它们总是洋溢着大自然的气息和田园风味。绚丽多彩的大自然景色是他许多抒情诗的意象源泉,是他诗歌形象、声音、色彩的摇篮,也是他传达细腻感受的得心应手的艺术手段。大自然与人的统一、和谐,常常使诗人以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来形容人的本身及其情感,而自然界的物象和现象则以用于人的语汇来形容。例如,诗人把小白桦比作美丽的少女,而少女的手臂则被喻为“白天鹅”。可见,叶赛宁擅长拟人化手法的运用也就属于必然的了。这样的诗,会使读者情不自禁地进入诗的境界,与诗人的感情发生共鸣。又如,在《我辞别了我出生的小屋》一诗中,读者可以通过“趴在平静水面”上的“金色的蛙”、“守护着天蓝色的俄罗斯”的“单脚独立的老枫树”等组合意象感受到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眷恋情怀。又如:
朝阳像股红色的水流,
浇在白菜地的畦垄上,
那里有棵小小的枫树,
吸吮着妈妈的绿色。
(《在白菜地的畦垄上……》,1910)
这欢快、跳动的“红色”、“绿色”意象,不仅反映出诗人少年时(诗人创作此诗时年仅15岁)的天真烂漫,而且也表达出对世世代代人民赖以生存的大地的无比深厚的和真挚的爱。
叶赛宁善于运用以动表静、以声响显示幽寂的意象手法,让视觉、听觉、触觉融合,沟通人与自然的联系。在叶赛宁笔下,夜是宁静的,温柔的,但却静中有动:
夜来临,四周一片寂静,
只听得溪水轻声歌唱。
这就益见夜之宁静了。诗人继而写到夜色的明朗、柔幽,不仅突出了溪水的声音美,而且还衬托出夜的光色美:
明月洒下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夜》,1911—1912)
在这短小、凝练的诗中,有着有机的意象,动与静的交织使诗达到了意象外的艺术效果。诗人笔下的种种意象,都是抒情主人公心境、情绪的真实反映。《夜》这首诗作为描写农村夜色的现实主义作品是相当传神的。它描绘了富有魅力的宁静的境界:万籁俱寂中溪水潺潺流动。并“悄然流入”梦乡,夜莺的歌声“消逝”,明月“倾泻”自己的光华,给大地上的一切“披上银装”……这一系列的组合意象巧妙地展示出诗人宁静恬适的心境,引导着读者进入一个神话般的世界,使其心旷神怡。
叶赛宁的意象往往是先以比喻为铺垫,然后是意象“流动”。请看《白桦》(1913)一诗,在前八行里诗人运用描述性的比喻,把白桦“身披”的雪花比作“银霜”,进而将“银霜”巧夺天工的神奇作用给予了细腻的描写:
毛茸茸的枝头,
雪绣的花边潇洒,
串串花穗齐绽,
洁白的流苏如画。
而在诗的后八行里,诗人则运用“流动性”的意象手法使景物活现:
白桦四周徜徉着
姗姗来迟的朝霞,
它向白雪皑皑的树枝
又抹一层银色的光华。
这意象的转换和流动,使景色也随之转换和流动,诗的思想内涵也因此而丰富起来,富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诗人就是这样以现实自然为素材,经过丰富的想象,创作出一首首“第二自然”的杰出诗篇的一个“器官”。
叶赛宁联想大胆,比喻奇丽,旨在创造新颖别致的意境,而并非追求视觉意象的刺激性。所以,他的诗的形式也都避免了所谓“立体诗”
的“立体图像”式的形式主义排列,而是严格遵循传统格律诗的艺术形式。视觉意象旨在展示诗的思想内涵。正如组诗《波斯抒情》(1924—1925),实际上它们并非写在异国波斯(叶赛宁从未到过那里),而是写在苏联南疆的黑海之滨。诗人有意采用这种手法使近在眼前的客体(如女郎“莎加奈”和抒情主人公的“鬈发”)与远在千里之遥的故乡意象(如“北国姑娘”和波浪起伏的“黑麦”)叠加与复合,将情感“注入”意象,从而浓化和凸现对故乡乃至对祖国的思念之情,也使真情具体可感。这里,诗中的景物并非诗人创作时的具体所见,而是诗人用以具体表现和增强情思的意象,不过,这种属于想象层次的景物,也可以独立存在,“由情生景”的诗例是很多的。在叶赛宁的诗中,现实的景物与想象的景物互相融合也是常见的,它们是诗人表达感情的一种手段,其意象反衬效果十分突出,对照颇为惊人。透过意象对视觉美的呈现和内在情思的交融,收到了独特诗美的艺术效果。
意象是诗人思想的升华,亦即理性与感性在瞬间的碰撞和融合,从而化成诗本身的内在有机成分。从叶赛宁的抒情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富于感性的形象表达出来的: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