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别林传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十二章 他与《巴黎一妇人》(2/2)
    玛丽又回到纸醉金迷的寄生虫生活中,若旺来劝她回到他身边。玛丽拒绝了他,若旺感到绝望。后来他买了一支手枪,跟随玛丽和比埃尔来到一个娱乐场,最后征询玛丽的意见。结果玛丽仍然拒绝,若旺便当着她和很多人的面开枪自尽,玛丽悲痛欲绝,连比埃尔也急着叫人抢救……

    若旺的母亲头罩黑纱,手持儿子遗下的枪,来到玛丽的住宅准备报仇,可是不遇玛丽。她回到自己家里,却见玛丽正跪在若旺遗体旁悲泣……

    又是一年后,玛丽的女友们坐车在乡下旅行,谈论着玛丽不知到哪儿去了。就在汽车过处不远的民居中,褪尽艳妆、回归质朴的玛丽,与若旺的母亲在一起办了一个幼稚园。她在为天真纯洁的孩子们服务……

    1923年10月,此片一出,大受电影界专家、学者和一些鉴赏能力强的观众的热烈欢迎与好评。它是第一部以描写心理为主的电影,细腻的心理描写非常成功。如,当玛丽的女友拿着社交新闻的刊物,告诉她比埃尔的风流消息时;她只是冷冷的接过刊物,只瞟一眼就若无其事地放在一边,接着点燃一只烟来掩饰所受到的刺激。她笑嘻嘻地把女友送到门口道别后,赶快回来找出那本刊物,情绪冲动地仔细看那条消息……再如,一个按摩女在为玛丽服务时,对其女友的喋喋不休、飞短流长,由开始的漠然听之,到偶一瞥眼嫌之,到紧皱眉头厌之,到最后的怒气恼之。

    卓别林的过人才华,在片中高超的省略手法和微妙的暗示中,表现得令人折服。虽然省略手法当时已有导演用过,但谁也没有他用得那么新与好,并成了其后导演们借鉴的典范。如玛丽乘火车去巴黎,依卓别林当时的力量调动不了一列火车甚至是法国火车,他就用一串移动的车厢灯光,投射在售票处、站台和玛丽身上,取而代之。一个无意中从衣橱里掉下来的衬衣硬领,就暗示了一种生活方式:一个未婚女人与一个男人同居着。一个浑身裹着白绸的女人,在一群衣冠楚楚的男女面前缓缓转动身体,然而镜头摇开了。绅士们脸上的表情,由道貌岸然到兴奋、最后冲动。这种暗示与省略相结合的画面构图,向观众提示了一场脱衣舞的情节,揭露了半上流社会社交圈的内幕。

    卓别林就是这样对社会环境和人物性格作出深刻分析的。在此片中,不论好人坏人,都各有真实的性格。法国导演克莱尔曾评说:“这部电影证明了卓别林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作家。到处都表现出他的才能,他创造了每一个人物。……这是一次革命,……这部影片我看过十几遍,我一直赞赏各个场面的适当处理、他们之间的紧密联系和自然的发展。他们每次总是使你受到感动,每次的方式又总是不同的。我们可以预见到每一个细节。可是它们的人情味是发掘不尽的。”美国电影艺术家约翰·霍华德·劳逊评说:“这部影片的惊人场面和对摄影机的出色运用,使它有资格被称为先锋影片,它预告了将在以后的40年中使用的思想和技术。”“恐怕任何别的影片都没有对电影词汇作出如此多的贡献。”卓别林本人这样说:“电影的目的就是把我们带到美的王国,这个目的只有在紧紧地沿着真实的道路前进时才能达到。只有现实主义才能使群众信服。”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