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克斯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十五章 飘泊的男子汉(2/2)
    谈起这些故事的时候,既让人觉得都是真实的,但又有诗的意境和诗化的语言。同时这些故事仿佛是寓言,在过于理智的欧洲人中间闯入一群思念故乡的拉美人,他们虽然有点野蛮,但愿意为理智献出一切,甚至于去死。

    在12篇小说中,最好也是最长的小说是《总统先生,一路顺风》,它不带任何魔幻色彩。故事里集中了加西亚。马尔克斯惯用的优秀的描写手法,写的是,一个来到日内瓦的加勒比的老年总统过着十分拮据的生活,他来欧洲流亡时身上仅有一个玻利瓦①,在渡海时并没有死。他病了,需要动手术,可钱从哪儿来?他的同胞帮助了他。帮助他的同胞是一对生活困苦的劳动者,他们富有强烈的同情心,将他们要回加勒比的部分路费节约下来,帮助这位总统动了手术,救了他的命,而当他回到加勒比之后,便开始幻想要复辟。

    ①玻利瓦系委内瑞拉货币名称。

    故事说明,在拉丁美洲幻想是自然而然的事,同时可怜的欧洲平淡无味的生活也是那个总统回国的一个理由。

    这本集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饱含着一种悲伤感。比如有几个收入的故事:

    《睡美人的飞机》、《八月的恐慌》和《十七个中毒的英国人》等。都简练得出奇,仅仅一件奇怪的事,经过作者的发挥,就形成一篇小说。并赋予它某种神奇的激情,仿佛一首带着悬念的歌。

    在这部几乎每篇都有伤感成份的小说集子里,却可以随手将大放异彩的比喻和大发的诗兴捡出来。这毫不奇怪,因为加西亚。马尔克斯博学多才,青年时期对诗歌情有独钟,在那种苦不堪言的文学流亡中,虽然自己不去写诗,却把诗情画意融于自己作品的人物和故事里。

    小说中充满伤感:“她”是个76岁的老妓女,醉心于安排自己的丧葬后事。

    她经常训练她的狗去墓地里找她未来的墓,并在墓前洒狗泪。

    这部作品集中,回复到纯粹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只有《光就像水》这篇小说。

    有两个小男孩,他们怀念他们那个位于海边的哥伦比亚的家,但是,他们却被关在他们在马德里的一座有许多层的楼房的公寓里。这时候,他们收到一个经过强烈要求后的橹,人们对他俩说,“光就像水”,他们可以依照这个比喻去航行。

    于是两个男孩砸碎了一个灯泡,结果发现,他们可以把光液化,并把自己父母的马德里寓所变成一个水上运动场。行人发现一股光的瀑布从一座掩映在树丛中的楼上倾泄下来……人们强行打开这五层楼的房门,发现满室直到天花板都是光。

    这不管看起来有多迷人,读者会不由自主地跟着这类古怪的念头走。

    《她只为在电话上说话》这一篇是逃避现实的,写的是一个女人的故事。她的汽车夜晚搁浅在一片荒地上,她寻求帮助的单位是个收容所。

    在那里,人们像对待一个“很重的”病人般对待她:给她提供了镇静药,并诊断出她被暴力行动所感染,“患的是一种打电话着魔症”,因为她希望通知她丈夫,让他把她从那个地狱里救出来。

    小说《圣人》说的是一个老者拖着一具棺材在罗马城里转了25年,棺材里装的是他女儿的尸体,但神奇的是那尸体永不腐烂。这个老者企图竭尽一切力量要找到一批主教,指望他们把他女儿变成圣人。

    这些小说的场景都没有作具体描写,但气氛是完全可以相信的,因为凡是到过欧洲都市游览的人都会体会到。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某些比喻常常是忧伤的语调,赞美人与人之间那种单纯的社会交流。还有“和她们呆在一起乃是人类的快事”一句中的形容词“人类的”

    一词精确而奇特的分量。那蓝、粉红和绿色鲜艳夺目的色彩呈现出异国的情调,也许正是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色彩使我们忘记去询问那些阳伞怎么被战争的雨水腐蚀得如此厉害。

    《十二个旅居国外者的故事》的灵感来源于作者青年时期流亡在欧洲的生活。

    这些小说写的都是移居欧洲的南美人和加勒比人的故事,笼罩着一种古怪、不安、思乡和懊悔的气氛。而小说中的环境是日内瓦、罗马、巴黎、巴塞罗那、那不勒斯和维也纳。这些世界性的城市里住满过路的游人。这些人之中,有来自拉丁美洲诸国的,因为手里不宽裕,他们往往住在廉价的旅店或偏远可怜的地方。

    同时,加西亚。马尔克斯还将拉美的现状与欧洲的情况相比较,以便他对拉美的问题看得更透彻。

    欧洲情和对拉美的爱交织在一起,这也许就是当时流亡在欧洲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心态。

    1982年,瑞典文学院授予加西亚。马尔克斯诺贝尔文学奖时说:“他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天地,即围绕着马孔多的世界,那个由他虚构出来的小镇。自50年代末,他的小说就把我们领进了这个奇特的地方。那里汇集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

    许多评论家甚至认为《百年孤独》还隐隐地浓缩了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历史。

    然而,尽管人们如此称赞《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本人也被认为是“继西班牙黄金时代的天才们之后,继巴勃罗。聂鲁达之后最伟大的天才”,但加西亚。马尔克斯并没有陶醉于他的辉煌业绩。

    因为他是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作家,是一个政治态度特别鲜明的作家,他在荣誉面前总是谦虚谨慎的。

    附录:

    马尔克斯年表

    1928年3 月6 日出生于哥伦比亚的阿拉卡塔卡镇,他是电报员和上校女儿之长子。8 岁以前,他由其母亲的姑母和他的外祖父母抚养。在学文化前先学绘画,他读的第一本书是《一千零一夜》。

    1936年他的外祖父死后,他回到父母身边,被送到巴兰基利亚读小学。

    1940年进西帕吉拉国立寄宿中学上学,开始写诗,博览世界文学名著,领导十三人文学小组,创办《地平线》杂志,担任主编。

    1947年被录取为波哥大国立大学法律系学生。并创作了第一个故事,迈出了文学创作的第一步。

    1948年哥伦比亚发生内战,他中途辍学,移居卡塔赫纳。在当地大学继续学习法律的同时,开始为《宇宙报》写新闻报道。

    1950年由卡塔赫纳去巴兰基利亚,担任《先驱报》专栏作家。同时悉心积累创作素材,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下基础。

    1954年回首都波哥大,担任《旁观者报》记者,撰写通讯报道。在此期间发表的短篇小说有:《死亡联想曲》(1948)、《在猫身上转世的爱娃》(1948)、《兰彼罗的眼睛》(1951)、《有人弄乱了玫瑰花》(1952)。

    1955年作为《旁观者报》记者去日内瓦,但他乐于在罗马电影摄影中心学习。发表短篇小说《伊莎贝尔在马孔多的观雨独白》和中篇小说《枯枝败叶》。

    1957年访问东欧各国,并将所写文章结集为《铁幕内的九十天》。

    1958年在波哥大《神话》杂志上发表《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后,他作为《旁观者报》驻委内瑞拉加拉加斯记者访问古巴。被聘任为古巴新政府的新闻社驻波哥大记者。

    1960年作为古巴拉丁社记者被派驻纽约和联合国,写了不少同情古巴革命的文章。

    1961年辞去拉丁社记者之职,移居墨西哥,小说《恶时辰》获埃索小说奖。

    1962年发表小说《格朗德大妈的葬礼》和短篇小说《礼拜二午睡时刻》、《这个镇子没小偷》、《周末后的一天》。

    1963年在华特广告社工作。从事电影文学创作。曾根据鲁尔弗的小说创作出电影文学剧本《金公鸡》。

    1967年1965至1966年在墨西哥专心致志创作《百年孤独》,1967年在阿根廷发表。在此期间还发表如下短篇小说:《巨翅老人》(1968)、《世界上最漂亮的溺水者》(1968)、《魔幻舰的最后一次旅行》(1968)、《布拉加曼,一个优秀的推销员》(1968)、《超越爱情的永恒之死》(1970)和《放荡时期的海洋》。1967年移居西班牙巴塞罗那。

    1971年任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教授。

    1972年发表《纯真的埃伦蒂拉与残忍的祖母——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悲惨故事》

    1973年《百年孤独》获委内瑞拉“罗慕洛。加列戈斯”国际小说奖,即拉丁美洲文学大奖。

    1974年发表《蓝色鱼的眼睛》。由巴塞罗那回墨西哥居住。

    1975年发表长篇小说《家长的没落》。为抗议智利军人发动的推翻法制总统阿连德的政变而举行文学罢工,自此搁笔5 年之久。

    1976年生活在墨西哥城、哈瓦那和圣菲波哥大之间。

    1981年发表《一件事先张扬的凶杀案》。法国政府授予他荣誉军团勋章。参加坎昆会议。

    1982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应法国总统密特朗之邀,任法国西班牙语文化交流委员会主席。因哥伦比亚发生大地震,他回到祖国。

    1984年这年1 月返回墨西哥,2 月重新回到哥伦比亚名城卡塔赫纳,并在那里定居。

    1985年发表了他的首部爱情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他认为,写这部小说时期是他生活中最愉快的时期。

    1989年发表《迷宫中的将军》。

    1992年发表短篇小说集《十二个旅居国外者的故事》。1992年发表他的第二部爱情小说《爱情与魔鬼》,它可以和《百年孤独》相媲美。

    1996年被瑞士《周报》评选为“在世的最伟大作家”。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