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在做今生今世的最后一次告别啊!”难道莫扎特已经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某种危险吗?
罗伦佐因为忍受不了新皇帝利奥波德的迫害,辞职去英国了。临走前,罗伦佐邀请莫扎特同行。
然而,莫扎特却语气平淡地说:“谢谢你,罗伦佐,我现在无论到什么地方去都太晚了。”
“不,跟我走吧,我们到了英国再合作写它几部歌剧,让英国人也来看看我们的本事……”
“我爱你,罗伦佐”,莫扎特深情地呼唤着他的朋友,脸上却露出了一丝惨笑,“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所以你是知道我的心的,我现在惟一的出路,也是我惟一可以干的事,就是把这部《魔笛》写完。这部《魔笛》写完了以后,以后……”
“你还有什么新的打算,是吗?”罗伦佐把头凑向了莫扎特。
“是的,有一个新打算,就是想到了死!”莫扎特说着,慢慢地垂下了头,语气也越来越低沉,似乎是进入阎王殿大门时向送行者告别的语气。
看到莫扎特如此萎靡气馁,罗伦佐的心里一阵酸溜溜的,他突然抱住了莫扎特,莫扎特也紧紧地抱住了罗伦佐,想到罗伦佐这一走,也许也和海顿一样,也许再也不能相见,两人都不禁失声痛哭起来。
然而泪水也无法留住莫扎特身边的使他感到欢乐、感到充实、感到真挚的朋友,罗伦佐走了,他带走了莫扎特身边仅存的欢愉和喜悦。
抹去了眼角的泪痕,莫扎特又投入了《魔笛》的创作。
但是,皇帝利奥波德将于9月初加冕为波希米亚国王,布拉格又热情地要莫扎特为此次加冕赶写一部歌剧,这可真是忙中再添重任。然而,对布拉格方面的要求,莫扎特是不忍心拒绝的,于是他又坐上马车,来到布拉格。半个月不到一点的时间,他为歌剧《狄托王之仁慈》(k.621)
写了音乐总谱,但由于歌剧的内容既粗糙又无味,所以莫扎特的总谱也只是为了完成皇帝方面交给的任务。然而歌剧一上演,却彻底失败了。
莫扎特这时已是欲哭无泪,他也顾不得《狄托王之仁慈》的失败,匆匆地赶回了维也纳。
听说莫扎特回来了,席卡奈德尔也没让莫扎特洗去旅途的尘埃,硬逼着拖来了莫扎特,并不停地给莫扎特灌葡萄酒、甜酒,不停地把写完的乐谱拿去抄写,但莫扎特边写边还是忍不住要打起盹来,他实在太累了。
终于可以公演了,歌剧院门前已贴出了特大的海报。
接着是演员表。这些演员都是莫扎特的好朋友。其中有:格尔小姐和她的丈夫;沙克;南尼娜·戈特利布,她曾在《费加罗的婚礼》中扮演巴巴林娜;还有席卡奈德尔全家;最后还有个约瑟法。莫扎特总不忘记这个约瑟法。最后,海报上还不忘为席卡奈德尔再做些宣传:
歌剧介绍书可于票房购得,内附身着“帕帕根诺”剧装之席卡奈德尔先生铜板雕像图二帧,价30铜币。
布景及舞台监督由盖尔先生及内塞沙勒先生分任之。据彼等称:循原作之艺术要求,二位先生已毕其功矣,堪称圆满云云。
1791年9月30日,《魔笛》举行了首场公演。作为创作音乐总谱的莫扎特,当然最关心的是演出效果如何了。但是第一幕结束了,可观众仍没发出过一下掌声。也许是歌剧的新颖形式使观众一时还没从瞠目结舌中缓过神来,所以都成了木头人。然而,当第二幕开始不久,几个聪明的观众已经“解冻”了,他们开始鼓起掌来,接着,更多的人理解了,鼓掌了。到演员谢幕时,观众竟向演员和乐队人员报以热烈的掌声。
已经演出10天了,可观众还是争相从远处赶来。最后,连那些上流社会的贵族小姐也赶到了小剧场来,想一睹那新奇而令人惊讶的音乐曲调。最后,莫扎特这位指挥当然又成了热门人物。
《魔笛》是莫扎特歌剧创作中的重要代表作,贝多芬认为这是莫扎特最杰出的歌剧。它成了德国民族歌剧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魔笛》的成功使席卡奈德尔干瘪的衣袋又鼓得装不下了,席卡奈德尔笑裂了嘴,而脸色苍白的莫扎特又晕倒了……
人们绝对不会想到,《魔笛》竟是莫扎特去世前不久上演的最后一部大型歌剧。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