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这次战争,成年的穆罕默德受到了一次很深刻的教育。他弄清了什么是有理的战争,什么是非理的战争。当一方受到另一方的侵害时而奋起抵抗,这就是有理的战争,应该得到支持和帮助。致于杀害别人,侵略别人的战争就是无理的战争,应该受到谴责和抵制。在这样认识的基础上,他又进一步推论到,凡是为了传布正义,匡正社会,到了不得已的时候而发动战争,也算是有理的战争。因此,穆罕默德在后来传布伊斯兰教时,并不一概反对战争,而且提倡和支持有理的战争。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有些不了解这个真象的人,诬蔑伊斯兰教使用武力传教;还说什么穆罕默德一手持经,一手持剑,是一个好战分子等等,这纯属无稽之谈。这种言论的产生,除去少数人的别有用心以外,大都是出于偏见和固执。但愿持有这种偏见的人们,能够仔细研究研究穆罕默德的生平事迹,并进一步对伊斯兰教的真谛有一个正确的了解。
三
在“伏加尔”战争后,古来什部族总结了这次战争的教训,同时也研讨了对于受战火灾害地方的居民的救济工作。经过大家一致同意,决定成立救灾会,请本部族中年高望众的人士担任会长。凡是参加救济会的人,根据自己的能力,捐赠款项和生活物资,集少成多,聚沙成塔。用来赈济各地因受战争灾害而牛活困难的家族和个人。这个决定很快就得到古来什全部族人中的响应,大家纷纷参加救济会,尽力拿出自己的金钱和物资捐赠给救济会。并推选本部族中大家公认的能够关心群众,秉公办事的乡老特米嘞做会长,把会址设在他的家中。穆罕默德非常赞助这种救灾组织,他不但自己参加,而且动员他的伯父、叔父们也参加了救济会,并捐出了粮食、牛羊牲畜以及其它很多实用的物资。后来又逐渐扩大了救济范围,除了受战火灾害的居民,连受人压迫、欺凌、无倚无靠的人,也在救济之例;不但救济本部族本地区的人们,同时也救济一些外地受灾受害逃难来麦加的人们。这个组织不但达到了救济别人的目的,同时也团结、教育了本部族中各氏系、各家族的人。穆罕默德曾积极为救济会工作,从中受到很大的教育。他认识到团结群众,救济群众确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美德;同时他也从实际生活中体验到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因此,他对于救济会这种组织,一直是重视和怀念的。甚至在传布伊斯兰教的过程中,他也经常回忆这一段有意义的生活。他曾说:“当时我把救济会看得比我的红骆驼还要珍贵。”(在阿拉伯半岛的畜牧业中,骆驼分成红驼和黑驼两类,红驼被认为是牲口中最美好、最值钱的货物。)穆罕默德在传布伊斯兰教的全部过程中,一直注意联系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这便是伊斯兰教之所以能够在短时期内得到广泛传布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四
穆罕默德到了25岁的时候,更出落得身强体壮,精明能干,往来商队都争相聘请他在本队工作。义因他为人公正廉明,办事清白爽俐,所以深受各部族,各商队人士的敬仰。有些没有请到他的商队歹也经常向他询问经商之道以及买卖的安排等。对待询问者,他都满腔热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使询问者得到满意的答复。用现代话来说,就是他信息灵通,能抓住有利的时机,安排购销、运输等工作。他可说是…‘位杰出的青年商业家。对于各队的约请,他真有些应接刁<暇,们父阿卜都·塔里卜就建议说:现在你已经能够自己独立经营,不用再去帮工了。他也同意伯父的说法,只是有一个问题,就是缺乏自己独立经营的资本。各商队闻听穆罕默德要独自经商,都愿意借给他本钱。并且声明不分红利。穆罕默德考虑,与其向大家都借贷,不如只向一家借贷,这样既便于结算又不致于乱出主意。最后,他与伯父商妥向麦加富商海底彻家借资经商。
海底彻是麦加城祝赫拉部族,赛义德氏系怀里德的女儿。年近40岁,是一位拥有相当财产的寡妇。她的前夫名叫阿卜·哈来,不幸去世后,遗下一个儿子名叫小哈来。他们孤儿寡母掌管着大量的财产,手下有几位得力的仆人经营商业和畜牧业,日子过得很富裕。海底彻为人慷慨好施,时常拿出资财来救济一些贫困的商人和牧人。一些商队时常向她借贷,其中有人欺他们是孤儿寡母,便赖帐不还。海底彻明知其奸,也不强迫,任其自算自还。结果,感动得债务人内疚不已,不得不以实相告。海底彻闻言,只一笑了之,还也罢,不还也罢。所以海底彻在群众中非常受人赞佩,大家也都愿意到她那里去借贷。这次穆罕默德托人介绍向她借款,她早已听各商队的人传说穆罕默德是一位很有经商能力的青年,办事认真负责。不用说贷给他本钱,就是拿出自己的全部家财,委托他去经营,都没有问题。就这样,穆罕默德从海底彻那里借到一笔巨款。凭着他几年来做买卖的经验和本身的做事能力,一年中往北去了一趟,往南去了一趟,结果获得了很大的利润。回来后,穆罕默德清清楚楚地向海底彻归还了全部贷款和应付的利息,剩下的拿回家去交伯父收用。经过了这一次的交往,海底彻对穆罕默德产生了爱慕之情,觉得他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刚刚20多岁,就这样的精明强干,而且思想正派,做事认真;在财务方面更是结算清楚,毫厘不爽。公私分明,一丝不苟,这样发展下去,一定是一位能成大事的伟人,前途不可限量。她也考虑到自己,虽然拥有很多的财产,手下也有几位得力的办事人员,但缺少一位可以终身依靠的男子。儿子还小,将来能否担负得起这份家业,也还是个问题。眼前的穆罕默德无论从哪一方面行,都是可爱、可敬、可托飞可依靠的人。且不用说他将来发展刊什么样的地位,就从眼下来看,他已经是可以终身倚靠的合格人选了。但是她又想到自己已年过40,又是个寡妇,人家穆
罕默德正是青年有为的时候,对于娶媳妇,只要他说出来,不定有多少人家的姑娘争着和他结亲。哪有我这个年近半百的老寡妇的份呢!可是她又想,自己今后要想生活得再美满一些,也只有这一条路可走了。思来想去,最后决定,不论成败都要拉下脸来,硬着头皮去试试。海底彻有一位娘家远房的伯父阿米尔。海底彻把他请到家中,把自己的心事委婉地告诉了伯父。阿米尔说:“我也听说我们麦加城有一位名叫穆罕默德的青年,他的名声很好,大家都称赞他是一位有能力,有才干而且为人正直,心术善良的人。你的心事我也明,白。只是你们二人的年龄悬殊太大,我怎么对他说呢?说了之后,人家应允不应允呢?”海底彻说:“大伯,您可以找一找他的亲属或朋友,先从侧面探听一下情况,再进一步商量,您看怎么样?”她伯父一想,说:“正好,我和穆罕默德的伯父阿卜都,塔里布曾见过几次面,我去找找他。把你这种心意对他说一说,看他有什么意见。”海底彻听了很满意,连忙说:“这件事我就托咐给您了。”阿米尔随即找到阿卜杜·塔里布,把海底彻要向他侄儿穆罕默德求婚的事说了一遍。阿卜杜·塔里布认为这事可办,但是不知穆罕默德的心思怎样。就说:“等我找个机会对他说说,看他有什么意见,我再给您回信吧。”阿米尔走后,塔里布就把这件事对穆罕默德说了。穆罕默德爽快地说;男女结婚只要情投意合,能够互敬互爱,互相帮助,就可以进行。倒不在乎年龄大小,初婚或是再嫁。我看为了我们今后的事业,她家广有资财,我能够经营管理,这又是女方首先提出采的,我完全同意这件婚事。您就主持办理吧!
穆罕默德对待婚姻问题的开明认识,是具有一定的思想基础的。他从小就随同伯父外出经商,遇到过各式各样的人,听到过各种各样的传说。也亲身体验过一些好的、坏的活生生的事件。因此,在他的头脑中产生了一种认识:做人要做一个忠诚可靠的人,交友要选择志同道合的人,结婚要寻求情投意合的人。他对于海底彻向他求婚的事,就是采取了这样的态度。他通过和海底彻办事来往的经过,感到这是一位心术端正,公道廉明的人,而且不以财货自居来傲视一切,对于和她采往的人,都是轻财重义,慷慨相待。他觉得这样的女人是可以毕生相处的。在当时阿拉伯的社会上,男女双方年龄的大小,并不是订婚的主要问题。所以,穆罕默德和他伯父商量后,答应了海底彻的求婚。经过双方来往接洽,按照当时当地通行的各种仪节,由双方各自的伯父主婚,25岁的穆罕默德就和 40岁的寡妇海底彻结婚了。她前夫的儿子小哈来,也拜认穆罕默德为继父。海底彻家中的佣人,本来就都很敬佩穆罕默德的为人,所以邯愿意在新主人的指挥之下,更努力地从事他们所挡任的工作。从此, 家人和和美美地生活。穆罕默德也更允分地发挥了他的才能,和海底彻共同掌管起这份家业来。
对于穆罕默德和海底彻结婚这件事,后来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许多人,都根据他们本身当时当地的社会风俗习惯,加以不同的理解。众说纷纭,毁誉不一。穆罕默德和·海底彻的年龄相差这么大,怎么会结合在一起,一些人感到莫明其妙。尤其是对于海底彻的身份问题,他们认为穆罕默德是初婚,而海底彻是再醮,他俩竟然能够结合,真是不可理解。在这里只举出一件事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公元17世纪末,我国清朝初年,回族任刘智所著的《天方至圣实录》中,就把这件事按照中国从南宋以来朱熹等道学先生所倡导的封建礼教思想,篡改了这段史实的大部分内容。现在我个人推测,在刘智看来,他可能认为穆罕默德是伊斯兰教的至圣,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伟大人物,怎么能和一个失节再醮的寡妇成亲呢!他囿于中国人的封建意识认为这是极不光彩的事情。可是刘智对于穆罕默德和海底彻的年龄悬殊的事实是无法篡改的。于是,他为了适合中国人的封建礼教的要求,就把海底彻改写成一位待字闺中的老处女了。现在我把《天方至圣实录》中有关这一段的文字,节录如下:
“按赫底彻乃墨克故君胡隈勒之女。胡隈勒征南查尔卒于阵,无子,国除,女生有才智,博通经史,守父遗,能治生产,志不字人,缘有三义:一,生为国女,不屑为官民之妇,二,才貌双绝,视通国无一堪配之人,三,巨富无对,未见—‘人有福力可受其业者。各国来聘皆不许,至是四十岁矣,仍然一闺阁处子。”
这段文字,把一个生在公元七世纪的阿拉伯女子,描绘成了公元十一世纪后的中国封建贵族大家庭的阔小姐了。在刘智和与他有共同看法的人看来,举世尊重的伊斯兰教至圣,若能和这样一位千娇百媚,具有高贵身份的千金小姐结百年之好,才是门当户对,女貌郎才的天作之合。所以他们不惜笔墨,篡改史实,尽量把穆罕默德和海底彻的婚姻加以美化和粉饰。
1983年出版的埃及穆·胡泽里所著的《穆罕默德传》,对海底彻身份作了真实的记述:
“赫底彻原来结过婚,前夫名叫艾卜·哈来,生了一个名叫哈来的儿子,丈夫死后孀居。她与穆罕默德结婚后,儿子哈来认穆罕默德为继父。”
该书作者在自序中曾表述这本书是依据《古兰经》和伊玛目布哈里、伊玛目穆斯里木所汇编的飞核正无误的《圣训实录》写成。在写作过程中还参考了哈孜伊雅孜的《救世良方》,坎斯坦勒拉尼的《海拉甫传记》和伊玛目俄孜扎里的《繁荣宗教学》等著作。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该书所记述的海底彻的身世是比较真实可靠的。而且也是和当时当地的情况相符合的。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