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二章 罗宾的童年
    1861年5月7日,一个婴儿诞生在加尔各答市中心的这个既传统又开明的大家庭里,他就是印度近代最负盛名的伟大诗人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由于是父母最小的儿子,罗宾德拉纳特——家人都亲切地称他为“罗宾”——便成为整个家庭中所有成员都钟爱的小孩子,可是,大家又从不溺爱他。

    孩子出生时,总没有人把他当一回事。在多子女的印度家庭中,不管怎么说,没有一个家庭会对第十四个出生的孩子表示特殊的欢迎和优待。而泰戈尔家族的这个大家庭,居住在加尔各答的乔拉桑戈府邸中,各个兄弟姊妹及其亲属各自都带有一大群子女。小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要想得到“小皇帝”般的待遇几乎是不可能的。罗宾的母亲管理着这个大家庭,整日里被没完没了的家务缠得无法脱身,根本腾不出时间来关照最小的儿子,所以罗宾在童年时代并未享受到多少母爱,倒是他的大姐苏达米妮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了母亲,给予小罗宾以无限的疼爱和温存。

    罗宾是父母的第十四个孩子,第八个儿子。他刚出生时,容貌端正,身体强壮,不过他似乎还没有哥哥姐姐们那么白皙、漂亮。担负抚育罗宾的大姐苏达米妮在给他洗澡时,总爱开玩笑说道:“我的罗宾长得黑,不如大家白净,可将来有一天他比谁都要更了不起的。”

    也许不少人会认为,既然罗宾德拉纳特生在富贵人家,那他一定是在相当优越舒适的环境中长大的。其实不然。总的说来,泰戈尔家庭是比较富裕的,孩子们在花钱方面一般也没有什么限制。可是这个大家庭的生活其实是非常简朴的,在饮食方面的要求是卫生和营养,绝不去追求美味佳肴。孩子们的穿着也不比一般中等家庭的孩子更讲究,并非都是绫罗绸缎。所以,泰戈尔家中的孩子远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那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公子和小姐。而且按照传统,鞋子和袜子要等孩子长到10岁时才依照宗教法规批准穿用。况且,到了罗宾出世时,由于父亲代温德拉纳特整日耽于思索,无心过问家政,家中已不像从前那么殷实了。诗人在他迟暮之年回忆起他的童年时,曾经这样的写道:“我在童年几乎不知奢侈为何物,总的说来,那时的生活比现在简单得多。同时,我们家里的孩子,有完全不受过分照顾的自由。……我们的膳食没有什么美味的,我们所穿的那些衣服只能引起现代儿童的嘲笑。在我们满十岁以前,无论如何也穿不上鞋袜。冷天就在布衣上加一件棉布外褂。我们从来没有想到这就算寒伧。”

    “我们家的情形那时已经很像穷人了。什么马呀、车呀,只是在名义上存在罢了。院子外的一角,皂角树下的铅皮顶马房里,只有一辆马车和一匹老马。那时我们穿的衣服也极其简单。脚上穿袜子是以后很久的事。当我们可以超过布拉节西瓦尔的菜单的规定,早餐吃面包和香蕉叶子包的黄油的时候,那在我看来简直就是登了天。在旧时豪华已日趋败落的情况下,我们被训练得很容易安于一切了。”①

    ①泰戈尔:《回忆录·我的童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以下引语末特别注明者均出自此书。

    当罗宾稍大一些,他也像他的侄子和侄女们一样,在仆人的照料管理下过日子。年迈的父亲像隐士一样,在家中深居简出,而且他总是忙于自己的改良主义事业,要不然就是坐禅默祷,或者四处旅行。因此,年幼的罗宾不仅得不到操劳不已的母亲的多少照顾,甚至也很少见到父亲的面,除了父亲从喜马拉雅山区漫游归来偶尔会与孩子短暂相处之外。每当这样的时候来临时,小罗宾的心便欢喜跳跃,感受到无穷的乐趣。然而这种时刻太少了!

    然而,这种来自双亲的关心和爱抚的缺乏,使得这颗幼小的心灵在童年时代对母爱的不倦的向往,一次又一次地化为对女性的关怀与爱的渴望。而这种渴望所发出的令人难以忘却的余音与回响,在他成人之后所创作的儿童诗中仍可觅到痕迹。每当小罗宾被人们撇下一人独处时,他最喜欢的消遣就是凭栏眺望,一连好几个小时目不转睛地遥望着远处的花园和池塘、来来往往的人群……生活就这样不经意地造就了一颗善感多思的心灵。

    泰戈尔在晚年写的《回忆录》中谈起自己的童年时,这位伟大的诗人对他幼时的孤独丝毫也没有半点顾影自怜的感觉和抱怨之心,相反,他还庆幸自己的命运,正是因为父母的忙碌使他避免了由于长辈关怀备至的爱而带来的任性和各种不良习气。诗人清醒而又理智地写道:“尽管大人从照顾小孩之中感到无比欢愉,然而小孩的不幸也从那儿引出。”

    罗宾的童年时代是在仆人的照料中度过的,在总结这段早年生活时,他说,印度历史上的奴隶时代是不幸的,而他的这段生活也是同样的不幸。他回忆起在家奴看管下度过的不愉快的童年,不无厌恶地称那是“仆人统治”时期,因为总有一些心地不正的仆人让他必须遵守种种清规戒律,让他时时处在十分烦恼的精神状态之中。他写道:“我们是处在奴仆的统治之下的。为着省他们的事,他们几乎压制了我们自由活动的权利。但是不受娇惯的自由,补偿了这个约束的粗暴,我们的心灵没有受到不断的娇养、奢侈和盛饰的迷惑,因此始终是清明的。”

    在另一处他还这样写道:“我就非常喜爱自然”,毕生“渴望着遥远的道路”。但在童年时代,他却被束缚在乔拉桑戈家中的几间房子里,徒然地向往着外面的世界,向往着外面的人们。这种足不出户的生活是由一个仆人的诡计造成的:为了让好奇好动的小罗宾老老实实地呆着不动,以便他自己可以开怀畅饮,诡计多端的仆人将小罗宾安放在屋中的一个地方,用粉笔在他的周围画一个圆圈,然后以恐吓的口吻警告他,如果他胆敢越出这个圈子,就会引起可怕的灾祸。可怜的小孩很早就听过《罗摩衍那》①的故事,熟知女主人悉多越过圆圈之后所遭受的种种可怕的灾难。所以他只有一动不动地坐在原地,而不敢越雷池一步。甚至当仆人离开之后也不敢走出那可怕的白线。所幸的是,这个地方靠近窗台,从那儿可以眺望外面的世界:窗前是一个广场,那里有供人们斋戒和沐浴的水池,水池的一边是郁郁葱葱的椰树林,另一边是一棵枝叶繁泰戈尔曾著有两部《回忆录》,一部是他中年时写的,后来译成英文,于1917年由麦克米伦出版社出版。

    ①《罗摩衍那》,印度古典史诗,大约成书于公元前3、4世纪到公元2世纪,主要内容是写罗摩衍那与妻子悉多的故事。

    另一部是他年近80高龄时写的。

    茂的高大的榕树。小罗宾常常凝望着水池边的沉静的榕树,默默地欣赏着榕树下的地面上的阳光与树影的变幻无穷的嬉戏。后来,当诗人再次回忆起那棵曾陪伴他度过快乐时光的老榕树——这童年的伙伴时,他满怀深情地写道:

    多汁的根从你的枝上垂挂下来,啊,古老的榕树,你昼夜凝立着,像一个苦行僧在忏悔,

    你还记得那个幻想和你的影子游戏的孩子吗?

    喂,你站在池边的蓬头的小榕树,你可曾忘记了那个小孩,就像那在你的枝上筑巢又离开了你的鸟儿似的孩子?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