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艾森豪威尔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十章 突尼斯大捷
    捷报频传震天响,北非大地获解放;德意主力全歼灭,将军美名天下扬。

    虽说达尔朗遇刺身亡,稍稍缓和了政治紧张局势,但并没有完全消除法国爱国人士和当地人民群众,对英美和通敌者合作、特别是对维希分子在法属北非全部留任的强烈不满。

    人民最不满意的是,虽说“解放了”,但是反对法西斯德国和维希政治制度的积极分子,仍然没有被释放出狱。在盟军当局的默许下,在阿尔及尔的中央监狱里,还在监禁着27 名人——法国国民议会代表。艾森豪威尔只对法国抗战力量对维希分子的镇压表示抗议,而对被监禁的人的呼吁却置之不理。只是到了1943 年2 月,迫于世界进步舆论的压力,这些反法西斯人士才被从监狱和集中营里释放出来。

    然而,在北非当地的居民,仍处于无权的地位。他们迸发出来的愤怒情绪使反希特勒同盟各国大为震惊。盟国的第一次进攻战,竟然落得与附敌分子公开进行合作。罗斯福和丘吉尔连忙推卸责任。他们试图把艾森豪威尔变成替罪羊,迫使他把盟国在北非的政策的全部责任承担下来。其实,艾森豪威尔在阿尔及尔采取的任何实际步骤,都是根据美国国务院的指示。可是,这并不能改变他的处境。对采取与附敌分子进行合作的不受欢迎的决定,所应负的道义和政治责任实际上落在他的身上。他对因公前来阿尔及尔的弟弟米尔顿说:“如果我是个普通营级指挥官,在敌人的火力下率领士兵投入战斗,一切就要简单得多。”

    艾森豪威尔决定在突尼斯开展一场大规模的攻势,来转移国内外人民的注意力。在1943 年1 月底,西方盟国在北非集结的军队有50 多万人。但由于盟国武装力量在突尼斯动作迟缓,使德国统帅部得以调集大量的部队,为盟国后来的攻势造成一定的困难。

    从华盛顿传到盟军总部的谣言说,为平息民愤,美国总统将要牺牲艾森豪威尔。丘吉尔对突尼斯前线进展迟缓感到不快。据说罗斯福认为保留艾森豪威尔“在政治上是不明智的”。当艾森豪威尔在一月初任命马塞尔·佩鲁顿为阿尔及利亚总督时,又掀起了另一次抨击的浪潮;因为佩鲁顿曾任维希政府的内政部长,是一名臭名昭著的法西斯分子,人民群众怎能容忍这样的人担任他们的总督呢?但艾森豪威尔却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佩鲁顿的任命在国内引起了一片痛苦的咆哮。他们想要谁?他是一位有行政经验的人,而天晓得,在非洲法国人当中,很难找到许多像他这样的人。”与此同时,吉罗又逮捕了戴高乐在北非的自由法国分子,引起又一次抨击浪潮,以致玛咪写信警告他,“头头们正在准备把你撤职”。他的联络副官布彻在记录上也这样写着:“我告诉他,他的脖子已经套在绞索上!”

    而最有可能的是,当艾森豪威尔的部队与向西跟踪追击隆美尔部队的英军会师时,在沙漠作战的英军总司令哈罗德·亚历山大将军,可能成为盟军总司令。这样艾森豪威尔就将回到英国,或者回到华盛顿。确实,看起来出现这种情况是完全可能的,因为亚历山大比艾森豪威尔的军衔高,并且打了大胜仗,有着丰富的经验;再者,就是英国将有第八和第一两个集团军在突尼斯作战,而美国仅有一个军。

    在地位不稳的压力之下,又加上不可能完成的工作进度的沉重负担,艾森豪威尔的情绪很坏,经常发脾气,很容易冲动。在他的影响下,盟军总部的士气是低落的。他在圣诞节从突尼斯前线赶往阿尔及尔时,又患了重感冒。

    有一个多星期,整天躺在床上,吃饭很少,滴酒不沾,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烟,这使他的感冒和病痛加重。

    艾森豪威尔的前途将在卡萨布兰卡会议上决定下来。从1943 年1 月14日至24 日,罗斯福、丘吉尔各带一批军政要员,前来这一新解放的海港城市开会,以便对1943 年的战略取得一致的意见,并对英美联军指挥权的问题作出适当的安排。1 月15 日,艾森豪威尔到卡萨布兰卡去了一天,报告他的战区的形势。开始,他给罗斯福的印象不好。罗斯福对他的顾问霍普金斯说:“艾克看上去紧张不安。”霍普金斯解释说,这是由于他乘坐的飞机出了问题。飞越阿特拉斯山脉时,艾森豪威尔乘坐的b —17 飞机两台发动机失控,他几乎要跳伞。再加上他的感冒尚未痊愈,以及对在突尼斯的竞赛中失败感到失望,他给罗斯福“紧张不安”的印象也就不奇怪了。

    艾森豪威尔对他前途的担心很快就消失了。因为经过英美两国首脑的讨论,丘吉尔和罗斯福一致同意不仅让艾森豪威尔继续指挥“火炬”行动的部队,而且待英国第八集团军开抵突尼斯边境线后,也归艾森豪威尔指挥。他们作出这一决定有许多原因。马歇尔仍然是艾森豪威尔坚定的支持者,这对罗斯福是很有份量的。丘吉尔和罗斯福都知道,他们至少同艾森豪威尔一样,要对达尔朗协议负责。他们两人对艾森豪威尔在卡萨布兰卡的汇报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对艾克工作感到满意的是,他继续致力于同盟的事业,他使一个混合参谋班子在一起工作的神奇办法。虽然英国在突尼斯投入优势的兵力,但丘吉尔知道,法队是不会接受一个英国人来指挥的。因此突尼斯战役,非得由艾森豪威尔继续担任盟军总司令不可。

    为了加强突尼斯战役的统一指挥,盟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任命亚历山大为地面部队副总司令,坎宁安海军上将为海军副总司令,空军元帅阿瑟·特德为空军副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则为负责全面工作的总司令。这样解决指挥方面问题的办法,使马歇尔感到高兴,因为艾森豪威尔继续担任盟军最高指挥官;这也使带头提出这样安排的布鲁克高兴,因为这样一来,便把日常作战活动控制在艾森豪威尔的英国副手们的手中。这位英军参谋总长直率地承认:“我们把艾森豪威尔推到高高在上的统帅宝座,这样他就可以不受约束地将他的时间用于解决政治和盟国间的问题,而我们则把我们的司令官安插在他的手下,处理军事局势和恢复严重缺乏的必需的干劲和协调。”

    英国三位副总司令的军阶都比艾森豪威尔高。艾克的实际军衔仍然是中校;他佩戴三星中将军衔是临时性的,而他的副手们都是佩戴四颗星。但是艾森豪威尔从不被军衔吓住,他与他们建立了亲密的个人关系,彼此合作得很好。在卡萨布兰卡,他和亚历山大作过一次长谈,印象很深。丘吉尔称之为亚历山大的“从容大方、面带笑容的风度、和有感染力的信心”,使艾森豪威尔如同使任何人一样,感到有吸引力。英国参谋总长布鲁克希望这三位副总司令会使艾森豪威尔靠边站,但是他的希望破灭了。这首先是由于艾森豪威尔本人。他抵制了将英国的委员会指挥制度强加在地中海作战指挥上的一切企图。1 月20 日,盟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发出指示,由副总司令实际掌管作战。艾森豪威尔口授一份措词激烈的电报,反对这样侵犯他的指挥体制,并且坚持维护统一指挥的原则。他的参谋长史密斯要求把电报写得缓和一些,但是艾森豪威尔只允许改变语气,不能更改电文的内容。只要他在位一天,他决心行使他的职权。

    为了帮助艾森豪威尔维护统一指挥,美国参谋总部准备推荐他为上将。2 月10 日传来晋升的消息。四颗星的军阶在当时美军中是最高的。在1943 年时,只有马歇尔和艾森豪威尔才是上将。二年前,艾森豪威尔当时是一名临时任命的上校;他告诉他的儿子约翰,他预期将以这个军衔退休。对他的参谋人员,他压低新军衔的重要性,而对他的妻子则表现出恰如其分的谦虚。

    他对玛咪承认说:“任何配得上担任高级指挥职务的人,对于他肩负的巨大职责深为担心,而他自己的能力又如此经常地显得与他的职务不相称,因此对世人所称的成功或晋升并不特别介意”。他说,身居这样职位的人,“孤独是不可避免的”。此外,在他这一级的地位上,“风险总是非常大的,而惩罚是以丧失生命或者给国家造成大大小小的灾难这种形式表现出来的”。

    总之,他告诉玛咪,“晋升的结果使我觉得十分自卑,但是我并不认为我已经功成名就,而仅仅是开始”。他保证,要永远尽最大的努力来履行他的职责。

    卡萨布兰卡会议的结果。不仅使艾森豪威尔没有丢官,反而得到晋升。

    他指挥的范围和规模有了扩大,但也给他带来了新问题,尤其是同法国人的关系问题。在达尔朗被暗杀之后,北非法国人与维希方面的唯一联系中断了。

    艾森豪威尔在让吉罗接替达尔朗时明确指出,实际上他是北非的唯一当权者,但他必须“自愿地忠诚地与盟军合作”,吉罗利用他的权力,在监狱中关满了反维希的法国人。罗斯福由于受到报界几乎一致的对在北非实行维希统治手段的不断抨击,而感到为难,他要求艾森豪威尔加强控制,并使政权自由化。

    罗斯福的强硬政策遇到的主要问题是,没有人可用来取代吉罗,戴高乐是明显的人选,但他一直在愤怒地攻击达尔朗协议,而罗斯福又对戴高乐持“不信任”的态度,因此双方隔阂很深。在卡萨布兰卡,艾森豪威尔,还有丘吉尔,请求罗斯福不要去触发一场危机。罗斯福作了让步,同意丘吉尔把戴高乐从伦敦带到卡萨布兰卡来和吉罗和好,举行“强迫的婚礼”。其结果是一张两位身材颀长的法国将军握手照片登在英美报纸上,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戴高乐空手回到伦敦,双方关系没有得到什么改善,美国仍然重用吉罗统治北非。

    为了进行突尼斯战役,艾森豪威尔不愿激怒法国人。为此,他不惜破坏他自己统一指挥的原则。1942 年12 月末,朱安指挥的法军在位于北面的英军和位于南面的美军之间,进入在突尼斯的阵地。艾森豪威尔想由安德森来指挥三国部队,但是朱安和吉罗两将军坚持法国人不能接受英国将军的命令。后来艾森豪威尔放弃自己的想法,允许法国人自行作战。由于法军装备陈旧,战斗力很弱。整个一月份,德国人利用这一形势,对法国人发动好几次小规模试探性进攻,不断逼着他们后退,迫使艾森豪威尔零敲碎打地派遣增援部队。

    1 月24 日卡萨布兰卡会议结束之后,艾森豪威尔加紧积蓄力量,整顿部队,准备向隆美尔发动一次强大的攻势。这时,美国的军用物资、装备源源运抵前线。随着飞机数量不断增加和使用前方机场,盟国空军开始从德国人手中夺取了制空权。造成的直接结果是,德国人感到越来越难以切断盟军的供应线,或保卫他们自己的供应线。此间,艾森豪威尔最担心战线的南端。

    部分由于这是隆美尔的防区,部分由于这是他的脆弱的漫长供应线的末端,但主要的还是由于这一地区是由没有流过血的美军防守。在这里布防的美国第二军团的四个师,除了在11 月间同维希法国部队有过一两天交锋之外,都没有作战经验,都是匆促组成派到北非来的。他们在美国没有时间进行认真训练,他们战备观念极差。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