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民大反攻,跨越莱茵逞神勇;
捣毁敌巢擒魔王,胜利果实血染红。
阿登战役以后,盟军牢牢地掌握了战场主动权。但是,德国人在莱茵河西岸仍有85个师的兵力,根据以往的经验,希特勒是绝对不允许他们撤退的。于是艾森豪威尔决定,再发动一次大的战役,全线出击,给德军以致命的打击。但在制订作战计划时,盟军内部又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其分歧仍然是以前美英两军矛盾的继续,根本问题仍然是军事指挥权问题。
在1944年12月的危机时期,蒙哥马利获得了阿登以北所有部队的指挥权。现在,他不仅力图保住这个指挥权,而且还希望出任艾森豪威尔手下所有地面部队的总指挥,由英国人来主宰占领德国的任务。他在英军总参谋长布鲁克元帅的支持下,赤膊上阵,不择手段地争权夺利。蒙哥马利一再强调:盟军没有足够的力量在两个战场上同时发动进攻,因此必须选定一个主攻战场,这就是他所在的北部战场。他进一步主张,只有主攻不需要的部队才能投入到其他行动中去。很明显,他的这一方案旨在一箭双雕:既可以争得地面部队的指挥权,又可以有效地阻止巴顿的第3集团军实施重大军事行动。
布莱德雷和巴顿都认为,蒙哥马利的这一要求不仅荒唐,而同简直是无理取闹。尤其是在当时,美军在西线战场已经有50多个师在作战,而英军只有15个师。他们一再告诫艾森豪威尔:蒙哥马利的要求不仅在他们那里通不过,而且在罗斯福总统,在参谋长联席会议上,以及在美国人民面前都通不过。为了给艾森豪威尔施加压力,他们甚至以辞职相要挟。
艾森豪威尔左右为难。作为盟军总司令,他既要顾全大局,维护盟军内部的团结,又要坚持原则,制定出行之有效的作战计划。思量再三,经过与马歇尔磋商,他又采取了妥协方案。他所草拟的“作战计划大纲”除了在作战指挥权方面没有满足蒙哥马利的要求之外,几乎全部采纳了他的主张。这个作战计划的基本点是:消灭莱茵河和摩泽尔河以西的敌军,以鲁尔北面为主攻点,强渡莱茵河。整个战役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向莱茵河进军,第二阶段是打到莱茵以及更远的地区去。蒙哥马利的进军路线是从鲁尔以北的下莱茵省进入德国北部平原。布莱德雷则向美因兹一法兰克福地区做辅助性进攻,与苏军会师。德弗斯将军的第6集团军群从南面助攻。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项掺杂了政治因素的作战方案只不过是纸上谈兵。战场上的形势瞬息万变,存在着许多未定的因素,要想对未来的战争进程做出确切的预测是不可能的。临战之前,艾森豪威尔又对方案做了调整:命令蒙哥马利的第21集团军群(包括美国第9集团军)集中力量发动攻势,夺取从奈梅亨到杜塞尔多夫的莱茵河西岸地区。在这一阶段,第1集团军(已改归布莱德雷指挥)的任务是,占领鲁尔大坝,同时保护第9集团军的南翼。当第9集团军抵达莱茵河之后,第1集团军立即向科隆进攻,占领该城后向南推进,切断莱茵河西岸敌人的退路。由于助攻部队不可能同时支援几个集团军的攻势,按照这个作战方案,巴顿及其第3集团军又被迫处于停顿状态。
巴顿对于让自己担当的角色感到痛心而气馁。从狭隘的爱国主义角度讲,这样做的最终结果,势必是把取得最后胜利的光荣桂冠戴到英国人的头上,而最有资格得到这项荣誉的应该是美军,自为他们在人力和物资上对战争的贡献是英国的3倍,并承受了更大比例的牺牲。从军事的角度讲,北德平原并不是大规模坦克战的理想场所,相反,如果继续在中部和南部施加压力,以阻止德国人向北撤退,效果会更好。从个人的角度来讲,巴顿认为,蒙哥马利既不具备指挥连续进攻并取得最后胜利的能力,也不具备这一资格。同时他认为,单靠布莱德雷一个人也不行,只有巴顿与布莱德雷联手合作,才可以完成这一伟大的使命。
对于艾森豪威尔的这一决定,巴顿在私下里大肆抱怨,并暗下决心,要抗命不从。他对部下说:“让我们美军呆在这里袖手旁观,这是一种愚蠢而又不光彩的结束战争的办法。先生们,我们是决不会干愚蠢和不光彩的事情的。”幸好,他的顶头上司布莱德雷此时与巴顿处境相同,非常理解巴顿的心情,他允许巴顿在艾佛尔正面发动攻势,以阻止敌人向北撤退,去对付蒙哥马利。在此过程中,巴顿将可以突破摩泽尔河西岸锡格弗里德的防御,向基尔河推进。如果蒙哥马利觉察到这一行动并加以反对的话,就说这一作战是“进攻性防御行动”。
艾佛尔战役在2月6日打响了,进攻部队的进展十分顺利,第20军肃清了萨尔河与摩泽尔河三角地带的敌人,第7军逐渐逼近基尔河。至2月12日,第8军清除了莱茵河西岸的残敌,战役胜利结束。
这时,巴顿面临着一个新的问题:特里尔城挡住了他的去路。待里尔是德军在该地区的军事要地,守军力量雄厚,地形复杂,易守难攻。要想攻克特里尔,巴顿面临两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兵力不足,二是未得到上级的批准。但巴顿决定要攻克特里尔,把它作为艾佛尔战役的一个额外收获。为了解决上述两个问题,他采取了他所称的“迂回战术”。
巴顿和他的参谋人员都认为,如果他能用一个装甲师与第94师配合,就能在萨尔河和摩泽尔河之间的三角地带打开一个突破口。但巴顿暂时无法抽出一个装甲师,必须向友军借调一个。他认为第10装甲师是最合适的选择,因为这个师原先就是他手下的部队。为了要回这个师,2月14日,巴顿破例前往巴黎,进行了一次气派十足的“度假旅行”,在旅行过程中积极进行游说工作。他对史密斯将军为他安排的打猎活动尤感兴趣,因为艾森豪威尔的作战部长布尔和怀特利两位将军也参加了这次活动。在狩猎过程中,他与史密斯等人打得火热,并慷慨解囊,请大家开怀畅饮。在似醉非醉之际,巴顿大讲第10装甲师的长处和弱点,以及应该如何有效地使用这支部队。他的话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得到了一致称赞,这正中巴顿下怀。巴顿一回到自己的司令部,就立即给最高司令部打电话,要求把第10装甲师交给他指挥。布尔十分痛快地答应了他的要求,说:“可以把这个师交给你,但你只能用它进行一次战斗,即消除三角地带的敌军。”
为了得到上级对攻克特里尔一事首肯,巴顿采取了见机行事,顺水推舟的策略。
在2月21日的西线战场上,出现了一种奇怪的形势,蒙哥马利的主攻部队无所事事,只有巴顿的第3集团军在浴血奋战:在第8军前线,第90师攻克了5座城镇和几十个村庄;在第7军前线,第80师歼灭了奥尔河与盖伊河之间“西墙”防线的敌军,攻克3座城镇;在第20军前线,第10师清除了5个地区的守敌,推进到萨尔河一摩泽尔河三角地带的最后一个目标,而后向东北攻占萨尔堡,一直扫荡到萨尔河畔,攻占了几座城镇。
布莱德雷兴奋地注视着巴顿战车不可阻挡地前进。但就在这时,他接到最高司令部的一个新的作战计划。该计划规定:蒙哥马利率部在德军力量最强大的北部发起主攻,由第3集团军向艾佛尔推进,穿过莱茵河在法尔茨地区发动攻击,与蒙哥马利进行配合。布莱德雷对于让第3集团军继续扮演配角而感到不快,但巴顿却从中看到了自己的机遇,他对布莱德雷说:“根据我的理解,我有权把第3集团军的进攻范围向东扩展,渡过基尔河,沿着萨尔河渡口以东的深谷向南推进。此外,如果装甲部队在摩托化步兵的支援下有可能快速突进到莱茵河的话,我就有权抓住这个时机推进。”布莱德雷对巴顿的这一理解来了个顺水推舟,说:“当然,对于任何这种机会,你决不可放过。”这实际上是对巴顿的要求给予了同意。巴顿立刻开始行动起来。
从22日开始,巴顿部队发动了空前猛烈的攻势。在不到4天的时间里,他们肃清了萨尔河一摩泽尔河三角地带的敌军,攻克萨尔堡,在萨尔河对岸建立起一系列桥头阵地,特里尔已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这时,攻打特里尔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但根据最高司令部的指示,三角地带的敌人一旦肃清,第10装甲师必须归还。但巴顿此时还想利用这支部队攻打特里尔,于是他决定进行一次争夺时间和空间的赛跑。他中断了与上级的所有通讯联系,命令部队快速奔袭,在两天之内拿下特里尔。28日,第10装甲师以最快的速度向特里尔推进,它穿过危机四伏的雷区,冒着敌人猛烈的炮火,迅速前进。3月1日上午,部队攻入特里尔城郊,下午攻入城内。在当天夜里,全城的敌军就被肃清了。
第二天拂晓,巴顿接到上司打来的急电,其主要内容有两个:第一,绕过特里尔,“因为攻克它需要4个师的兵力”;第二,立即归还第10装甲师。
看罢电文,巴顿笑了。他对部下说:“我们遵命,让第10装甲师归队,我们绕开特里尔,继续前进。”
在艾佛尔战役接近尾声之时,第3集团军的另一次战役——法尔茨战役也在酝酿之中。这次战役的目标是攻克科布伦茨。为了使上司同意他打一次漂亮的运动战,而不是计划中所预定的辅助性战斗,也为了争取得到进攻所需要的足够兵力,巴顿不得不再次施展“计谋”。他充分利用了上司的心理和适当的时机,施展一些花招,必要时搞一点欺骗,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3月9日,巴顿奉命到设在列日的布莱德雷司令部参加一次受勋仪式。此时,战场上的形势对美军十分有利。巴顿的第8军已推进到莱茵河畔,第20军已逼近萨尔姆河,向北开到多尔多赫地区。在出发之前,巴顿已与参谋人员制订好了法尔茨战役的计划。按照这个计划,要想达到攻克科布伦茨的目的,必须再增加一个步兵师和一个装甲师。巴顿及其下属决定设法弄到这些兵力。
3月9日晚上,巴顿在列日接到参谋长盖伊将军的电报,称:埃迪的第12军一部已夺取了摩泽尔河上一座完好无损的桥梁,目前正在扩大战果,建立牢固的桥头阵地。巴顿立即把这一好消息转告布莱德雷和艾森豪威尔,乘他们兴高采烈之际取得了他们对继续扩大战果的同意。接着,巴顿趁热打铁,提出要想扩大战果,他必须得到第80师(因为这个师原先属于第3集团军,后被划归最高司令部的预备队)。艾森豪威尔当即表示同意。巴顿马上打电话,命令盖伊发动法尔茨战役。第二天凌晨,巴顿又接到盖伊的电话,称:关于占领该桥的消息纯属误会,原因可能是电话出了毛病,他未能听清楚埃迪的话。但此事已经无关紧要了,第80师已经到手,法尔茨战役业已打响了。巴顿返回部队后立即命令:中断与上级的电讯联系,多架些桥梁,继续进攻。很快,埃迪就在摩泽尔河上架起了3座桥梁,为进攻法尔茨地区做好了必要的准备。
另一个偶然的机会也给巴顿帮了大忙。3月16日,艾森豪威尔在史密斯将军的陪同下,前往布莱德雷的司令部,但因飞机无法在那里着陆,临时改在巴顿的机场降落。巴顿认为这也是一个机会。尽管通知来得很晚,但他还是做了周密安排。艾森豪威尔一下飞机,就受到仪仗队和军乐队的隆重欢迎,这在前沿部队中是极为少见的。随后,巴顿带艾森豪威尔一行视察了三角地带,并于当晚在特里尔聚会。巴顿为他们准备了一顿丰盛的宴席,有香滨酒和平时很难见到的各式佳肴,另外还特地找来4位迷人的年轻女士坐陪,使艾森豪威尔感到十分温馨惬意。晚宴进行到,巴顿乘机提出:“根据第3集团军的进展情况,能否再给我一个装甲师?”艾森豪威尔满口答应,把第12装甲师划归巴顿使用。两天以后,巴顿就把这支部队投入了战斗。
在艾佛尔战役即将结束之时,德军9个师撤退至摩泽尔河以东,在洪斯吕克山一带建立起一道防线。得到第80师和第12装甲师的巴顿如虎添翼,向敌人的防线猛扑过去。加菲将军的第4装甲师和埃迪将军的第12军的步兵部队在科布伦茨南面渡过摩泽尔河,楔入敌军后方阵地;沃克将军的第20军的装甲部队突破了“西墙”防线,攻向莱茵河。帕奇的第7集团军也攻破了“西墙”防线,向北推进。敌军立即乱作一团,企图边打边撤。这时,巴顿立即命令装甲部队迅速从3个方面向德军发起猛烈冲击,猛虎扑食般把德军往东赶往莱茵河。德军兵败如山倒,有组织的撤退立即变成了一场大逃亡,一窝蜂似地奔向莱茵河唯一尚存的渡口施佩耶尔。此时,巴顿命第19战术空军部队的轰炸机全部出动,对拥挤在狭路上的逃亡之敌进行狂轰滥炸,步兵部队也全面压上,穷追猛打。结果,这一地区的德军大部分被歼灭,并有8万多人被俘。3月18日,科布伦茨终于落入了美军之手,法尔茨战役取得了空前的胜利。
法尔兹战役结束后,巴顿部队未做任何休整,马不停蹄地踏上了新的征程。3月21日,全军高速向莱茵河挺进,一路上抢占要道和渡口,肃清德军守卫部队。到22日,第3集团军已经实现了对莱茵河以西德军的合围。这一天,巴顿部队共俘获德军1.1万人。这是一个创记录的数字,它表明,德军已经处在土崩瓦解的前夕。形势的发展已经超出了事先的估计,强渡莱茵河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但在此时,快速推进的巴顿部队已经把后续部队远远地抛在了后面。他们没有空中掩护,没有地面炮火的支援,甚至没有得到上级授权他们继续发动进攻。在这种情况下渡河作战能够成功吗?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