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巴顿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十章 热血与豪胆
    乱世才识真英雄,巴顿出山便威风;

    练就铁骑志报国,热血豪胆情亦浓。

    对于美国的装甲兵来说,1940年7月10日是个划时代的日子:马歇尔将军大笔一挥,批准建立一支装甲部队,阿德纳·查菲将军出任司令。以此为起点,美国的装甲部队迅速发展壮大,成为战争中一支不可替代的强大突击力量。

    新组建的装甲部队被编为美国陆军第一装甲军,由查菲本人兼任军长。该军下辖两个师。第一装甲师设在诺克斯堡,师长是马格鲁德。第二装甲师设在本宁堡,师长是斯科特。不久,巴顿受命出任装甲旅旅长,到本宁堡参加部队的创建工作。

    正像巴顿几年后回忆的那样,对于他来说,这次调动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使他的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多年来,他始终不懈地为坦克辩护,对坦克的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如今,这一梦想终于实现了,他终于得到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已经暗淡了的前程突然又充满了光明。但此时此刻,巴顿的感情世界是微妙复杂的,因为这一调动也意味着他将水远离开他所钟爱的神圣的骑兵,离开心爱的战马。从某种意义上说,巴顿对骑兵的感情要更为热烈而深沉,即使在后来坦克大战的硝烟之中,他还经常用英国元帅黑格的一句名言来表达自己对骑兵的深刻理解:“步兵和炮兵能够赢得战争的胜利,但是只有骑兵才会使它们胜得有价值。”对骑兵的眷恋之情伴随了巴顿的一生。

    但如果从理智的角度看问题,巴顿比谁都明白,骑兵的辉煌时代业已逝去,骑士们跃马挥戈,所向无敌的战斗场景已经不会重演。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随着大量新武器和新技术的问世,骑兵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战争的要求了。但是,巴顿并没有因此而失去对骑兵的热情,他认为,骑兵的荣誉将永垂青史,骑兵部队给人们留下的难忘记忆和宝贵传统——骑士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一代代青年人奔赴疆场,为国捐躯。

    本宁堡位于佐治亚州腹地,古时是印弟安人的商埠,至今仍保留着当时的一些地名。这里的气氛紧张而凝重,全无骑兵部队中那种喧嚷的贵族气派。刚刚组建的装甲兵部队就集中在这里,进行训练和试验,士兵和军官们都在接受一种全新的教育,一切对于他们都显得既神秘又陌生。

    初来乍到,巴顿对这里的一切都不太适应。面对着各种各样的装甲战车,他的第一感觉是:自己似乎落伍了。回想20多年前在法国担任装甲旅长的时候,他事必躬亲,对每一项工作都了如指掌。但如今,摆在他面前的是一支由数百辆坦克、摩托车、卡车以及几千人组成的现代化部队,当年的那套管理方式和经验已经过时了。面对挑战,巴顿感到既新奇又刺激,他暗想:“让一切都从头开始吧!”

    在查尔斯·斯科特召开的一次军事会议上,巴顿表达了自己建设这支新部队的信心。他用一番振奋人心的语言,阐明了他的部队的奋斗目标,指出:一个装甲师需要“勇敢和机智”,才能在战斗中取得成效,而他所指挥的部队就是要朝着这个目标迈进,把每个人都训练成“陆军中他妈的顶呱呱的坦克手”。巴顿的话给与会者留下深刻印象,在装甲部队中引起了巨大震动,新闻界也做了大量报道。但是当报纸上刊登巴顿的讲话时,“勇敢和机智”两个词变成了“热血与豪胆”,从此巴顿便获得了这个伴其终身的绰号。对于这个绰号巴顿觉得并不特别喜欢,但是可以容忍,认为它基本上概括了自己的特点。很快,这个绰号便传遍了全国,连巴顿5岁的小外孙帕特·沃特斯在晚祷时也使用这个称呼,祈求上帝“保佑这个热血豪胆的老头”。

    就在此时,阿德纳·查菲因患癌症而身体每况愈下,于是,美方对装甲部队的领导层做了调整。9月,斯科特被调往诺克斯堡,接替查菲任第一装甲军军长,以便查菲集中精力领导整个装甲部队。随即,巴顿出任第二装甲师代理师长,并晋升为陆军准将。时来运转的巴顿在给老友罗伯特·艾伦的信中颇为得意地写道:“万事俱备,只欠一场热闹的战争了。”

    但事情并不像巴顿说的那样简单,在通向战场的道路上还存在着数不清的困难和障碍。

    巴顿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完成第二装甲师的创建工作。巴顿上任时,该师有实际作战能力的部队只有一个旅。巴顿决定再组建两个旅。他以高效率的节奏昼夜工作,终于完成了这一计划,形成了师的建制。

    部队的建制虽然形成了,但距离实战的要求仍相差甚远,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装备陈旧,人员素质极差。几百辆超期服役的坦克很快就要报废了。新征召来的坦克兵不懂技术,纪律松懈,《纽约时报》称他们是:“一群身着咋叽军装,组织涣散的乌合之众”。此时,欧洲虽然战火连天,而美国则处在和平繁荣之中。新兵们都是根据国家的强制征兵令征召来的,许多人对军旅生活不仅漠不关心,甚至十分厌倦。这样的军队能够适应现代战争的要求吗?

    对此巴顿充满了信心,他决心把这群“乌合之众”训练成超一流的真正战斗部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巴顿主要采取了三项措施:首先是用自己的表率作用激励部队。他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处处以身作则,并力图使全师的人都能经常看到他的身影,观察他的一举一动,以便让人们尊重他,并仿效他。其次,巴顿对部队施以严格的纪律和高强度的训练。他对每一项工作都制订了很高的标准,坚决要求每个单位和个人都要达标,并制订了相应的奖惩措施。为此,他经常耐心地向将士们解释平时训练与打胜仗的关系,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一品脱美国人的汗水可以挽救美国人的一加仑鲜血。”第三,巴顿采取各种方式奖励成绩突出的官兵,以提高部队的士气和战斗力。他常常以一个心理学家的探索眼光来观察每一个军人,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进取心,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对集体的自豪感,鼓舞他们作一名好军人,优秀的坦克手,争取在未来的战斗中成为一名杀敌立功的勇士。

    经过多年的磨练和努力,巴顿已成为全军最杰出的演说家和战斗鼓动家,他经常满腔激情地向将士们发表鼓舞人心的演说。在他第一次向全体军官的演说中便显示出了这种魄力与自信,以充满魅力的语言很快就抓住了听众的注意力,征服了他们的心。他的演讲主题是“关于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的战局”,但其主旨却在于鼓舞起军官们的备战热情,他讲道:“对于高层次的战略来说……我们这些人是无法抉择的……我们的任务就是打仗……如果不能取得胜利,所有的计划都是枉费心机。”接着,他讲了一个关于恺撒的故事,据说恺撒总是在冬季刻苦练兵,因此在春天的作战中不用费什么力气就能打胜仗。对此,巴顿说道:“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目的。我知道我们是会达到目的的。当我们成功之时,上帝可能会对我们的敌人发慈悲,因为他们需要怜悯。”在另一个场合,巴顿用粗鲁的语言向士兵们讲解战备训练的真实意义,他说:“你们想打胜仗吗?你们想活着看到胜利的那一天吗?那么,你们就认真刻苦地投入训练吧!不要摆花架子,把你们的刺刀插向敌人的心脏。这是一种粗暴的训练方式,但它既可以打胜仗,又可以减少伤亡。”

    从提升那天起,巴顿就像一台上满了发条的机器,一刻不停地运转着。他总是忙忙碌碌,而且也不让下属们偷闲。他在全师推行强化身体锻炼的计划,在训练场和课堂上向士兵们传授军事常识,教他们行进和射击,使他们掌握并精通手中的武器装备。另外更重要的是,他还要想方设法启迪官兵们的智慧和集体主义精神,使他们明白个人对集体的作用和影响,从而把整个部队锤炼成一个有凝聚力的战斗群体。总之,他要向部队灌输一种“一往无前的拼搏意志,任何障碍都无法阻止他们前进”。

    无论在指挥部中还是训练场上,几乎到处都能见到巴顿的身影。他指导参谋们制订部队的训练计划,策划和指挥各种军事演习。他驱车四处视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奖勤罚懒,所以官兵们对于他的大声斥责很快就习以为常了。他所乘坐的坦克十分醒目,炮塔上印有红、白、蓝三色条纹,指挥号声十分嘹亮,官兵们在数英里之外便能感受到他的到来。每当这时,官兵们便会精神振奋,充满豪情。巴顿就是以这种方式,指挥部队的行动,激励部下的士气,使他们每个人都能拥有他那样的“热血与豪胆”。

    1940年12月,为了检验装甲部队的机动性、纪律性和训练水平,并扩大其影响,巴顿决定进行一次400英里的长途行军(即往返于佐治亚州的哥伦布和佛罗里达州的巴拉马城之间〕。这次行军不仅路途遥远,而且参加的车辆众多(包括坦克、半履带式战车等共1000多辆),飞机也参加了行动。这在当时堪称是一个大胆的举动。

    巴顿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在他的直接指挥下,装甲部队军容整齐,纪律严明,技艺娴熟,浩浩荡荡的钢铁大军在几天内便顺利地完成了全部行程。沿途,他们受到了隆重而热烈的欢迎,成千上万的居民自发地拥到路旁,用惊奇羡慕的眼光目送这群威武可怕的战争机器隆隆地驶过。甚至学校也放了假,让孩子们一睹美国装甲兵的风采。整个行军简直是一场精彩的演出。

    这次行军不仅在军事训练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它还在舆论上为装甲部队做了最有效的宣传,使人们对巴顿不久前的预言确信无疑:“装甲部队是一种难以置信的毁灭工具,它能以惊人的力量杀开一条血路,无情地冲击敌人。”与此同时,对巴顿的赞美之词也广泛流传起来,他甚至成了某些人崇拜的偶像。一位作家写道:“巴顿具有难以想象的神力,他能使陷入泥沼的坦克重新启动。”

    为了扩大“战果”,巴顿决定于1941年1月举行一次公开的阅兵,为此他做了精心的准备。巴顿总结了上次行军的经验,并亲自为装甲车辆组队和编排行进路线。为了鼓舞士气,比阿特丽丝还专门谱写了一首进行曲。

    阅兵正式开始了。首先奏乐,礼炮轰鸣,接着,1300辆战车编队行进,威风凛凛地通过了检阅台,没有出任何故障。此刻,巴顿心里感到无限欣慰和骄傲。他在一次工作总结中宣布:“我们从无到有,已经发展成为一支强大的战斗力量。”

    但巴顿并没有为这些成绩所陶醉,而是以充沛的精力、火热的激情更加忘我地投入工作。他的工作能力和取得的成就不仅为广大官兵所津津乐道,也给陆军参谋长马歇尔、陆军部长史汀生等要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入,他被正式任命为师长,晋升为少将。

    巴顿的荣誉是靠他的干劲和勇气得来的。但是,他并不像某些人说的那样,是一个“莽撞粗俗的冒险家”。他的确十分强悍,也有几分粗鲁。但凡是真正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粗中有细,外憨内秀,是一位有真知灼见、敢作敢为的军事统帅和战术大师。为了提高装甲部队的战斗力,他冥思苦想,翻阅了大量材料,并亲自进行试验,琢磨出了不少好点子。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