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府生涯终结束,侧身总部为秘书;
俯瞰全局长才略,肩负重任展宏图。
布莱德雷在西点军校任职期满后被分配在陆军参谋部人事部工作。他带着家人在华盛顿西北部租下一栋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女儿伊丽莎白在西部中学读初中三年级。
陆军参谋部的地址在林肯纪念碑附近的宪法路。布莱德雷觉得在统帅机关任职既轻松又枯躁,他的上司洛伦佐·d·加塞准将正在替陆军参谋长马林·克雷格将军解决陆军规模过小等棘手问题,企图突破现有的编制。世界形势急剧变化,美国陆军必须扩充实力,以防大战的爆发。
克雷格参谋长是潘兴将军赏识的人,他在麦克阿瑟离任后当上了陆军参谋长。在法国,潘兴将军一手将克雷格提拔为第3集团军参谋长。马歇尔1903年曾在克雷格上尉领导的测量小分队服役,那时克雷格很喜欢马歇尔。荣升参谋长以后,克雷格也许不再记得马歇尔了,但命运再次把克雷格和马歇尔联系在一起。
1936年9月底,已经晋升为准将的马歇尔开始走运,他移交了芝加哥的工作,调往华盛顿州的范库弗兵营任步兵第3师第5旅旅长,兼管俄勒冈、华盛顿州部分地方资源养护队的营地。到1939年年底,马歇尔动了甲状腺手术,消除了“老病号”的隐患,他可以随时接受新的考验。1938年春天,马林·克雷格陆军参谋长突然给马歇尔拍来一封电报:
将军病危,康复无望。
马歇尔知道,这是潘兴将军病危,克雷格召唤他去料理后事,筹办潘兴将军的隆重葬礼。
令人吃惊的是,马歇尔来到“铁锤”病榻时,潘兴将军意外地转危为安,精神抖擞。
“乔治,他们在我看到你拿到第二颗将星之前是不会来要我的命的。”这位美国唯一的四星将军对老副官马歇尔风趣地说。
忠心耿耿的马歇尔白忙了一场,潘兴将军仍然倔强地活着。克雷格参谋长对马歇尔的崇高品格和一片忠心非常敬佩,他想将马歇尔调到华盛顿来。不久,马歇尔从南部演习归来后,克雷格任命他为陆军部作战计划部部长。
布莱德雷刚到参谋部时,陆军部和参谋部简直是一个句心斗角的游戏场。陆军部长哈里·伍德林和助理部长路易斯·约翰逊关系恶化,剑拔弩张。伍德林曾任堪萨斯州州长,是位鸽派孤立主义者;约翰逊则出身律师,脾气粗暴,野心勃勃,而且有强大的后台,是一位动辄闯祸的鹰派分子。1939年9月1日就要退休的克雷格参谋长居二人当中缓和矛盾,艰难地维持着陆军部的正常运转。
在总参谋部内部,谁将接替克雷格出任参谋长成了最紧迫、最敏感的政治问题。刚出任作战计划部部长的马歇尔准将也被列为五名候选人之一。伍德林、约翰逊这一对冤家也都同意马歇尔是最合适的参谋长人选。可他们又担心马歇尔被提升过快,对此犹豫不决。1938年夏,助理部长约翰逊趁伍德林外出之机,立即命令克雷格免去思比克之职,提升马歇尔为副参谋长。这样,马歇尔成了陆军部和参谋部的第四号人物。
1937年7月,日本发动了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罗斯福也在当年连任总统,美国陆军的总人数增加到17.8万。1938年春,希特勒吞并奥地利并威逼捷克斯洛伐克时,美国陆军人数增至18.5万。1938年6月,布莱德雷在总参谋部报到时,加塞将军正在修订计划,准备将陆军总人数再扩充5万。9月份,希特勒与墨索里尼结盟,策划接管讲德语的捷克苏台德区。在慕尼黑会议上,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执行绥靖政策,出卖了捷克的利益。布莱德雷感到,与希特勒在欧洲一战,在所难免。《慕尼黑协定》签订后,罗斯福总统频频与高级军事顾问磋商,准备采取主战态势。罗斯福总统非常担心希特勒的空中力量发展过于迅速,决定生产2.4万架飞机以抵消纳粹德国的空中优势。但是,关于增加军工生产数量的议案总是在国会卡壳,有些被否决,有些被无限期延长。正当希特勒磨刀霍霍之时,在美国孤立主义却十分盛行,孤立主义者猛烈抨击罗斯福的主战观点。最后,罗斯福意识到,一旦欧洲战争爆发,只好由欧洲人自己去与希特勒作战了。目前最明智的做法,就是暗中向欧洲的英国、法国提供援助,美国则在公开场合宣布保持“中立”。
布莱德雷私下认为,美国要避免被动,必须加强陆军、海军的力量,刻不容缓地进行军事动员。可是,罗斯福总统总是偏袒海军,对陆军的发展重视不够。克雷格参谋长和马歇尔副参谋长也对此十分不满,但他们已开始实际的行动了。人事部的文书堆积如山,人手显得非常紧张。加塞将军有条不紊地处理着有关兵员动员计划、部队实力和预算等一系列问题。作为一名参谋人员,布莱德雷自始至终参加了这项工作,从中学到了许多整理和处理文件的方法和技巧。
经过一番周折,罗斯福总统于1939年4月27日选中马歇尔出任陆军参谋长。此前,马歇尔极力反对过总统片面发展飞机生产的做法,外界也盛传马歇尔的身体欠佳。然而罗斯福总统力排众议,最后选中了马歇尔。1939年7月1日,马歇尔执掌了陆军参谋部的大权。
出任陆军参谋长一周后,马歇尔在办公楼的楼道里对加塞说:
“请原谅,在你那里有一个我想要的人。”
“我想你指的是布莱德雷!”加塞自信地说。
“正是!”马歇尔一点也不含糊。
布莱德雷怀着紧张而又兴奋的心情搬到了马歇尔参谋长办公室的外间。马歇尔喜欢有独创性的人,从来不向部属交待调动的原因。对布莱德雷而言,这次调动是极富挑战性的,只要干好了工作,得到马歇尔的赏识,自己在将来日益扩充的陆军中肯定会前程无量。
接手陆军参谋长的工作后,马歇尔虽感到步履艰难,但竭尽全力地推动着参谋部的快速运转。首先,马歇尔精简了部一级编制,代之以严谨、有效的参谋班子,这个班子也称作“秘书处”;其次,剔除无能之辈,提拔加塞为副参谋长,处理75%的例行公务。马歇尔本人则集中精力处理动员兵力和有关重新装备部队等迫在眉睫的问题。
“秘书处”的高级人物是奥兰多·沃德上校。沃德是西点军校1914届毕业生,早年即与布莱德雷相识,他曾随潘兴将军赴法参战,是一位坦克专家。沃德手下有一位叫斯坦利·r·米克尔森的高炮专家。米克尔森曾在指挥与参谋学校、国防大学深造,也是一位统计能手。沃德的另一位助手就是布莱德雷本人。在三个人当中,沃德的正式职务是参谋部秘书,布莱德雷和米克尔森是助理秘书。在工作上,他们的分工并不明确,可以相互替换。主要的工作是接收流水般的文件、研究报告,经处理后再决定呈马歇尔还是加塞批阅。有许多文件,经处理提炼后打印在一张纸上送给马歇尔,对每天的决策和行动作口头汇报,以便参谋长了解全局。
布莱德雷与马歇尔早在本宁堡时就非常熟悉,但马歇尔的表情总是那么严肃、冷峻,布莱德雷总感到马歇尔有些令人敬畏。马歇尔言语不多,喜欢挑剔,常为手下人的失误而生气并独自走开。这时,布莱德雷等谁也不敢说话。
布莱德雷到秘书处一周后,马歇尔召三位助手到办公室:
“我对你们都很失望!”
三人大吃一惊,他们谁也没有出大的差错,马歇尔何出此言呢?沃德酝酿了半天,结结巴巴地说:
“为什么,先生?”
“你们对我一周来做的任何事情毫无异议!”
布莱德雷明白了马歇尔的意思,站出来为大家辩护:
“这一周我们确实没有什么不同看法,要是有,我们肯定会提出来。”
马歇尔喜欢自己的助手能放手地工作,提出独到的见解,哪怕是反对意见。
数天后,参谋部送来一份研究报告,报告中存在明显的问题。布莱德雷经谨慎研究后向马歇尔作了汇报。
“好!这才是我想要的东西。要是你们对我将要采取的行动不提赞成或反对意见,我就难以验证我做得是否正确。假若我听到了全部意见或争论,仍感到我的决定是可取的,我会不顾一切地去实施。”马歇尔说完,对布莱德雷报以满意的微笑——一种少见的赞赏他人的微笑。
“秘书处”的三个人常常被文山压得喘不过气来,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去讨论给马歇尔送的材料,常常独自处理。有一天,米克尔森给马歇尔汇报情况,其内容是布莱德雷不太了解的。马歇尔听完汇报,突然转身问布莱德雷:
“布莱德雷,你有什么想法?”
“我不喜欢这样的事情,先生!”
屋里鸦雀无声,大家都不知道马歇尔会有什么反应。三人屏住呼吸,听候发落。
“我也不喜欢!”
马歇尔肯定了布莱德雷的良好判断力。
在“秘书处”,三位秘书要经常起草文电由马歇尔签发。沃德和米克尔森的文字水平并不比布莱德雷强,但布莱德雷也不是合格的捉刀人,马歇尔并不完全满意。通常,马歇尔要对文电进行重新改动后再发出。布莱德雷长于数学,但英语水平较差,在西点军校时,他的英语成绩就拖了后腿。在布莱德雷一生中,舞文弄墨的时候极少,晚年写作回忆录,也是请人代笔。
布莱德雷对自己的写作能力羞愧无比,他决定向马歇尔推荐本宁堡那位朝气蓬勃、文思敏捷的史密斯。当年就是布莱德雷“发现”这个人才并写报告将他留在兵器系的。
有了这一想法,布莱德雷小心谨慎地向马歇尔说明调遣史密斯的理由。不料,当年在课堂中也颇为赏识史密斯的马歇尔全然记不得史密斯的名字了,他反问道:
“史密斯!我怎么不认识他?”
布莱德雷只好帮助马歇尔恢复记忆,——叙述史密斯的特长及当年在本宁堡的旧事。最后,史密斯来到了参谋部,负责联络白宫和财政部等事务。
马歇尔陆军参谋长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能够从大处着眼掌握局面,从不被琐事缠住。早在1938年11月27日,马歇尔仍在任副参谋长时,他就把巴顿从克拉克堡骑兵团调到迈尔堡任要塞司令。巴顿早就意识到骑兵已无前程可言,但作为一位百万富翁,他也不愿调到要塞去应付前任留下的一笔沉重债务。实在无奈时,巴顿只好自己掏腰包。实际上,马歇尔调动巴顿,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步骤,他打算将巴顿调到较合适的位置上以便重用。当时,巴顿不理解马歇尔的用意,为调动的事伤心不已,泪流满面。按常规,马歇尔是不会再重用50岁以上的人,而巴顿当时已经55岁了。马歇尔对巴顿确实另眼相看,他赏识巴顿在法国指挥坦克部队的才干及战后对坦克事务的熟悉。马歇尔意识到,一旦战争爆发,美国需要巴顿那样的“坦克手”去组建美国自己的坦克部队。
马歇尔对手下的杰罗中校说:
“巴顿是军中无比优秀的坦克手,我调他到靠近华盛顿的迈尔堡,以备召之即来。”
后来,巴顿才知道这次调动是他后半生辉煌的转折点。
从1935年下半年到1939年末,布莱德雷的同班同学艾森豪威尔一直在菲律宾服役。1939年,已经48岁的艾森豪威尔很不得志,他和麦克阿瑟的关系变得疏远和冷淡了。麦克阿瑟接受了菲律宾元帅头衔(据说是麦克阿瑟自己要求授予的),艾森豪威尔顿觉失望。1939年圣诞节时,艾森豪威尔终于离开了麦克阿瑟,摆脱了菲律宾总统奎松的挽留,回到了旧金山。艾森豪威尔对自己的前程井不乐观,他虽不打算退出军队,但只盼望升到上校后就退休。
作为马歇尔秘书处的助理秘书,布莱德雷显示出惊人的才干和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马歇尔常委派他解决一些难以处理的棘手问题。有一次,马歇尔交给布莱德雷一大堆文件,简单地说: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