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崔可夫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五章 出使中国(2/2)
    南京政府和东北当局的做法令苏联十分恼怒。远东特别集团军奉命以武力解决中东铁路问题。这样,中俄边界的大规模武装冲突开始了。

    1929 年8 月,崔可夫抵达符拉迪沃斯托克(即海参威)后,马上赶到红军远东特别集团军司令部驻地——伯力,在该集团军参谋部从事情报的收集、整理工作,直接对布柳赫尔负责。

    10 月10 日开始,中苏双方在黑龙江和松花江的汇合处——同江、富锦地区激战,东北军失利。

    11 月17 日,苏军又在黑龙江省东部的密山地区以及黑龙江省西部的满洲里、海拉尔地区发起猛攻,均取得胜利。

    战斗正炽,崔可夫彼布柳赫尔派到东线,在那里,罗索科夫斯基的库班旅正与东北军激战。在这里,崔可夫大开眼界,第一次看到步兵坦克协同作战所具有的无穷威力。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在未来的战斗中,他将指挥庞大的钢铁堡垒和步兵在苏德战场与法西斯分子搏斗。敌我力量悬殊,张学良的部队战术落后,武器装备也远远不如苏军,平时部队的训练也比较差,因此战斗一打响,东北军在苏军坦克的冲击下就败了下来。

    军事上的失败使张学良不得不面对现实。11 月26 日,张学良致电苏联代理外交人民委员李维诺夫,要求中苏两国就中东铁路问题重开谈判。

    28 日,李维诺夫复电张学良,接受了重开谈判的建议。

    12 月13 日,东北当局与苏联签订《双城哥子草约》,22 日,签订《伯力协定》,约定:两国息争;苏军退出满洲里一带,中方解散境内白俄军并驱逐其将领;中东铁路恢复到7 月10 日前中苏共管状态;“彼此释放被俘军民,重开苏、辽领事馆等。

    30 年代初,苏军开始进行技术装备改造,组建了装甲和机械化部队,发展了空军、炮兵及其他兵种,这就需要有大量熟悉新式武器和技术装备,并能正确组织其操作、保养和战斗使用的指挥干部。在这种情况下,单凭军事院校培养人材已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选派具有较高理论功底和文化素养的指挥人员主持指挥人员的训练工作,参加指挥人员训练班的组织,加快训练的周期。在这种背景下,崔可夫这位曾有6 年军事学习经历,具有颇深军事功底的“军中才子”理所当然地被选为主持首长进修班工作的首要人选,他担任了首长进修班主任的职务。崔可夫上任后,在推广新的军事技术、新的军事理论和战略战术方面作了大量工作,深入研究了纵深战斗和纵深战役的理论,走出了单一的“阵地战的死胡同”,对于推广新的战役战术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6 年,为了加强机械化部队,苏军选送了大量学有专长的指挥员进入工农红军机械化和摩托化学院速成班。崔可夫作为其中一员,刻苦钻研新的现代化理论,掌握了大量新的知识。

    12 月,他从速成班毕业后被分配到机械化旅任旅长。此时,苏联正掀起一场规模庞大的清洗运动,当国家和人民被卷进灾难性风暴中时,崔可夫在这场血腥的清洗中得以幸免,而且由于军队指挥员遭到严重清洗,中高级指挥员严重缺乏,崔可夫因此连连晋职加爵。1938 年4 月,他被任命为步兵第5 军军长,7 月升任白俄罗斯特别军区博布鲁伊斯克集团军集群司令。

    1939 年初,国际形势日趋恶化,德国法西斯侵略的危险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位于西部前哨的白俄罗斯特别军区进行了改组,在原博布鲁伊斯克集群基础上组建了第4 集团军,崔可夫任司令。

    1939 年9 月1 日,法西斯德国入侵波兰。两天后,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但是,英法宣而不战,没有出兵援波,波兰就如放在屠案上的肉,任人宰割。苏联政府根据1939 年8 月23 日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秘密协议书,以防止战火东延,保护其西部边境安全为名,不顾1921 年苏波《里加条约》和1932,年《苏波互不侵犯条约》关于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划归波兰的规定,在波兰民族大难临头之际,于1939 年9 月17 日悍然正式宣布,波兰政府现已流亡国外,波兰国家已不复存在,苏波之间缔结的全部条约无效。鉴于波兰的局势对苏联的安全已构成威胁,苏联政府不能对居住在波兰境内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族同胞漠不关心,于是决定放弃中立态度,命令红军越过边界,“解放”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为此,苏联政府组建了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两个方面军指挥部,第4 集团军被编入白俄罗斯方面军。崔可夫指挥这支部队进行了所谓的解放进军,侵入波兰境内。

    苏芬战争前夕,崔可夫被调至第9 集团军担任司令之职,指挥部队参加了侵略芬兰的战争。

    苏芬战争的源起还得追溯到1938 年4 月,那时苏联以加强北方防务为由,多次无理要求获得租借芬兰本土和芬兰湾某些属于芬兰的岛屿并取得在岛上设防的权利。芬兰政府表示坚持中立政策,拒绝苏联的建议,但保证不允许任何外国利用芬兰领土作为进攻苏联的基地。

    10 月,苏联政府向芬兰提交了一份备忘录,指出为了保障列宁格勒的安全,要求将靠近列宁格勒的芬兰边界向北推移20—30 公里,并把卡累利阿地峡南部等地区2700 平方公里的土地割给苏联,苏联将以相当于它面积两倍的东卡累利阿地区作为交换。此外,苏联还要求以每年800 万芬兰马克的租金租借汉科半岛30 年,并割取芬兰湾的一些岛屿。芬兰政府严辞拒绝了租借汉科港的要求,但采取了灵活的对策,同意调整边界,割让芬兰湾的一些岛屿。

    12 月,在苏联的倡议下,双方在莫斯科举行了秘密谈判,但未能取得一致意见。苏联见要挟不行,竟诬称芬兰对苏联采取极端敌视和挑衅态度,已经走上了直接对苏联发动战争的道路。接着,苏联宣布废止1932 年签订的苏芬互不侵犯条约,断绝两国外交关系,挑起了苏芬战争。

    崔可夫率领的第9 集团军参加了这场极不光彩的侵略战争,同时也是他一生中所参加的败得最惨的一场战斗。苏芬战争中,崔可夫的第9 集团军辖4 个师,承担了切断芬兰“腰部”的任务。到12 月底,崔可夫部虽然揳入了芬军防御区35—45 公里,但是在随后的战斗中,他的摩托化步兵第44 师和步兵第163 师在芬军神出鬼没的游击战的打击下,几乎全军覆没。

    12 月7 日,步兵第163 师进抵芬兰境内的村庄苏奥穆萨尔米,在这里,芬军一个约5000 人的旅对其进行了顽强阻击,并等待援军的到来。到圣诞节那天,芬军总兵力增加到了1.15 万人,援军与该旅合编为步兵第9 师,由贾·西拉斯武奥上校任师长。

    第9 集团军的第163 、第44 师实力雄厚,有4.8 万人,并拥有335 门火炮、100 余辆坦克、50 辆装甲车。但是,第163 师多为蒙古人,缺乏在冰雪严寒天气下作战的训练;第44 师原属基辅军区,多为乌克兰人,他们与蒙古人一样,对邻近北极圈的气候和北方森林都无法适应。该地区12 月份的白昼时间仅为5 个小时,积雪深约1 米,气温在零下30—40c 以下。这种恶劣的环境无疑对摩托化或装甲部队极为不利,只有受过专门训练和拥有特殊装备的轻型步兵部队才能发挥良好作用。

    12 月27 日,芬军步兵第9 师对第9 集团军的步兵第163 师实施了大规模反击。经过两天激战,步兵第163 师溃败。此时,摩步第44 师正在拉泰附近越过国境线,沿公路由东南方向向苏奥穆萨尔米推进。芬军很快侦悉了摩步第44 师的行动。如果该师与步兵第163 师会合,芬兰中部地区的防御将受到严重威胁。为此,西拉斯武奥上校命令两个步兵连在苏奥穆萨尔米东南约9.7 公里处的库伊瓦斯湖和库奥马斯湖之间的山脊线上设置了一道防线,阻击苏军。苏军因不了解芬军的兵力和部署,对地形又不熟悉,只是沿着唯一的一条狭窄土路运动。芬军利用其熟悉地形、擅长滑雪等特长,采取打了就跑的战术,使摩步第44 师遭到严重损失。摩步第44 师师长误以为遭到芬军大部队的反击,匆忙放弃了与距离9 —13 公里之外的步兵第163 师会合的企图,从而断送了切断芬兰中部防御的任何可能,注定了其失败的命运。

    摩步第44 师在严寒的环境中作战,不仅要抵御芬军的袭扰,更需抵御严寒。芬军可以睡在暖和的军用帐篷里,而苏军士兵完全在露天生火取暖,或者在雪中挖洞栖身,或者利用路旁干沟、壕沟修筑临时单坡或浅坑掩蔽所栖身,而且大多数人穿着夏季皮靴,无法御寒,很多人冻伤了脚。更有甚者,许多士兵在睡觉时就不知不觉地冻死了。

    1940 年1 月6 日,苏军摩步第44 师为芬军所困,师长维诺格拉多夫下达了全师撤退的命令,并通知下属指挥官:目前本师已处于绝境,凡能逃走者可自行逃走。他自己乘一辆坦克逃回苏联,后以玩忽职守罪被处死刑。

    此战,崔可夫的第9 集团军遭到前所未有的惨败,损失了大量枪械弹药,人员伤亡达2 万余人,崔可夫也因此被解除了第9 集团军司。令的职务。这正是:不义之师难取胜,空自鏖兵梦难成。欲知崔可夫被解职后去向如何,且听下章分解。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