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戴高乐却毫不为之所动。他坚信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目前的危机有利于和英国建立公平合理的关系,丘吉尔本人也会懂得这一点,戴高乐对于维希政府在非洲进一步向德国投降一事所产生的后果,也和他的代表们看法不同。他认为,其后果只会提高自由法国在国内和国际,特别是在美国人眼里的地位。他对部下说:“我们的伟大和力量,就在于在法国的权利问题上寸步不让。直到我们到了莱茵河国境,我们都需要这种不妥协精神。”结果戴高乐在中东问题上胜利了,英国作了让步。自由法国进入了叙利亚和黎巴嫩,使几千名维希官兵倒向自由法国,从而使戴高乐再建两个旅和一支装甲部队。
中东问题刚刚平息之后,戴高乐又在其内部问题上遇到了棘手的米塞利埃事件。这位海军中将在法军中的级别比戴高乐将军要高,但到伦敦后却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成了戴高乐的下属,他对这一点一直心怀不满。而在戴高乐看来,米塞利埃只不过是到伦敦加入他的阵营的许多法国人中的一个,不比别人重要,却比别人讨厌。作为一名海军将领,米塞利埃已经证明他十分能干,自由法国那支小小的海军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已成了一支很有战斗力的部队。当戴高乐提议成立的全国委员会进行分工时,让他掌管海军部无疑是最合适的了。但海军中将却另有打算。戴高乐认为此人的致命弱点在于他热中于搞阴谋诡计,而且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了一些政治小团体的工具。这些小团体流亡国外后,继续搞旧政体的那套相互攻讦、相互利用的把戏。戴高乐认为,正是这种政体应对法国的溃败负主要责任。
在米塞利埃同伙中,还有一位是安德烈·拉巴尔特,此人能言善辩,利欲熏心。戴高乐提议让他担任新闻委员。由于他是《自由法国》的主编,这种安排似乎也合情合理。但拉巴尔特与米塞利埃伉瀣一气,他们一起去见戴高乐,告诉将军他们拒绝他的建议。9 月18 日,海军中将给戴高乐写了一封信,建议设立一个“执行委员会”,由他自己——米塞利埃担任主席并兼管国防、商船和军备,而由拉巴尔待主管在法国本土及法兰西帝国开展的政治行动并兼管宣传,至于戴高乐将军,只是担任自由法国运动的名誉主席。米塞利埃料到将会发生冲突,除在委员会内部进行阴谋活动外,还向英国人求援。他说,英国政府既然当初对发起自由法国运动承担了义务,现在就不能对运动内部如此重大的发展不闻不问。9 月20 日,米塞利埃自以为有英国人的支持,就向戴高乐摊牌了,戴高乐对此阴谋活动,怒火中烧,毫不妥协。9月23 日,他给这位法军中将写了一封信,指责他“令人不能容忍地滥用了职权”,并限令他在24 小时之内回到轨道上来,否则,他将采取措施,使米塞利埃“无法起坏作用”,井把他搞臭。
当天晚些时候,戴高乐将军向报界宣布全国委员会已经组成,名单将于第二天公布。晚上11 时,丘吉尔、艾登与海军大臣亚历山大等,讨论了自由法国最近发生的这场风波。他们一致认为海军中将应以书面形式向戴高乐申述自己的情况,而且要写得使将军指责他有个人野心的说法站不住脚。在英国人的调停下,米塞利埃认了错,戴高乐也作了让步,当即任命米塞利埃为海军和商船委员,拉巴尔特什么也没有捞到。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戴高乐刚处理完米塞利埃的问题,又遇到了奥迪事件。这位法国空军将军,起初投靠戴高乐,后来又变了卦,1941 年,54 岁的奥迪在北非任职,他与维希当局越来越合不来。于是他前往华盛顿,在那里发表声明谴责维希政府,并宣布他愿力戴高乐将军效劳。在华盛顿的戴高乐宣传机构把他的声明大大宣传了一番。戴高乐亲自致电表示感谢。奥迪于1941 年12 月12 日到达英国,立即被接到卡尔顿花园。自由法国的领袖在那里迎候他,可是,戴高乐将军的第一句话就使他大吃一惊,随之而来的是“幻灭”。戴高乐说:“我派你到布拉柴维尔去当我的非洲陆海空三军总司令。”奥迪不想在虚构的战场上当光杆司令。他发现自由法国这个组织浅陋、造作,充满了娱乐性行业和广告行业的味道,因此对它“十分厌恶”,但他努力克制自己,在那里呆了大约四个月时间,他第二次见到戴高乐时,曾为魏刚辩护。戴高乐冷冰冰地表示反对,说:“贝当元帅是卖国贼,我要枪毙他。魏刚将军是卖国贼,我要枪毙他。凡是叛徒都要枪毙!”
1942 年2 月3 日,两人大吵大闹了一番,最后决裂了。奥迪说:“我简直不能相信,竟然有人想在法国人之间制造仇恨,罪犯为数并不多,我要求惩罚他们。”他请求与在北非的法国人建立联系。戴高乐以无可挽回的口气冷冷地回答说:“如果你是那样想的。你就回北非去吧,我将向你宣战。”奥迪满腔怒火,告诉英国政府,他的自尊心过去不容许他与维希共事,现在也同样不容许他与自由法国组织发生关系。
这些难以驾驭的追随者们,虽然暂时分散了戴高乐的精力,但最使他伤脑筋的是和美国人的关系。罗斯福总统对戴高乐本人和他的自由法国,抱有一种本能的反感,罗斯福认为,戴高乐将军是一个暴发户,将来可能成为独裁者。直到珍珠港事件以前,实际上包括在那以后一段时间,罗斯福的对法政策是与维希政府保持亲善关系,希望以此抵制德国的影响。戴高乐派认为,这等于姑息养奸,自寻失败,尽管美国富裕强大,但毕竟离得太远,鞭长莫及,不能与占领法国的纳粹抗衡,这一点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清楚了。不幸的是,罗斯福派驻维希的大使李海海军上将,与贝当元帅打交道时缺乏洞察力,贝当说戴高乐是法国的叛徒,李海从未对此提出过疑问,罗斯福驻北非的代表罗伯特?墨菲的汇报使罗斯福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看法。罗斯福对维希的政策和对戴高乐的态度都得到他的国务卿科德尔?赫尔的全力支持。赫尔认为:“戴高乐将军是个法西斯分子,是美国的敌人。”
为了打开美国的大门,1941 年5 月19 日,戴高乐从布拉柴维尔致电勒内?普利文,指示他由伦敦去华盛顿,在美国需要呆多久就呆多久,执行六项任务:与国务院建立经常性联系;建立自由法国所属非洲和大洋洲与美国之间的经济和财政联系;购买作战物资;组织或改组那里的自由法国委员会;建立一个新闻宣传机构并与可能乐于帮助自由法国的有影响的美国非官方人士建立联系,此时,自由法国运动事实上控制着太平洋和非洲的一些法国属地。为了引起美国的重视,戴高乐指示普利文,主动提出在喀麦隆、乍得、刚果以及在太平洋的一些岛屿上为美国建立空军基地提供方便。这对美国具有很大的诱惑力,因为北非在维希的控制之下,美国人将来有可能需要在非洲建立这样的基地,以便在欧洲采取战争行动。
尽管戴高乐很想得到美国实际上而不是形式上的支持和承认,但他并不准备在由他代表整个法国这一点上做出任何让步。当普利文告诉戴高乐,美国国务院邀请他“以专家的身份而不是以代表身份”参加会谈时,戴高乐叫他坚持原则。在8 月9 日一封电报中,重申了他不可动摇的立场:“一般说来,你很清楚,我们所要求的是美国提供作战物资,而不是什么救济品。我知道,国务院目前准备提供医疗用品,而不愿提供武器。如果他们不提供武器,我们就拒绝接受医疗用品。遵循老一套方针行事的幻想在华盛顿显然还很流行。他们偏袒维希,也就是说,偏袒一手培植了维希的希特勒。你是代表法国的,我不同意你仅仅以专家身份参加美、英、法三方会议。要出席,就得同其他与会者享有同等权利,否则就干脆不出席。”
自由法国虽然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做出了些主动姿态,但与美国的关系并没有取得显著的进展,到了1941 年底,反而因圣皮埃尔岛和密克隆岛事件,双方的关系进一步恶化了。这两个小岛从16 世纪起就一直属于法国,那里的居民大多属于布列塔尼和诺曼底血统。维希派高级专员罗贝尔海军上将牢牢地控制着他们。设在岛上的电台是维希派进行亲德宣传的工具。只要这些岛屿仍在维希派手中,就有可能被德国人用作潜艇基地来威胁盟国在大西洋上的运输船队。在这种情况下,戴高乐认为解放这些岛屿是明智的,但这一计划却遭到了美国人的干扰。愤怒之下,戴高乐命令米塞利埃海军中将一举解放了这两个岛屿。在随后举行的公民投票中,大多数人支持自由法国。年轻人立即报名参加自由法国的军队,年岁较大的则着手组织地方自卫队。戴高乐任命他的特使萨瓦里接替维希派的高级专员担任当地的行政长官。
这件事严重刺激了美国人。国务卿赫尔深感自己受到了“侮辱”,他吁请加拿大政府公布它打算提出的恢复这两个岛屿原来状态的办法。这场轩然大波闹了三个星期,当时,丘吉尔正在魁北克与罗斯福会谈,戴高乐致电丘吉尔,提醒他美国国务院的态度已在法国公众舆论中造成了极坏的印象。丘吉尔为戴高乐进行辩护,但科德尔?赫尔不顾英国人的斡旋,依然固执己见。1 月14 日,英国外交大臣艾登在美国的压力下拜访了戴高乐,试图劝说戴高乐同意让这些岛屿实现中立,脱离自由法国全国委员会而独立,并接受盟国的共同控制,不出所料,戴高乐一口回绝了。
艾登威胁说,美国显然打算派遣一艘巡洋舰和两艘驱逐舰去圣皮埃尔岛,他问戴高乐那时会出现什么情况。戴高乐极其幽默地答道,“盟国的军舰将在法国的领海之外停下来,美国海军上将将与米塞利埃共进午餐,米塞利埃一定会非常高兴。”
“如果巡洋舰开进法国领海呢?”艾登问。
“我们的人将会按照惯例要求它停止前进。”
“如果巡洋舰还往前开呢?”
“那就大不应该了吧,”戴高乐说,“因为在那种情况下,我们的人就得开火了!”
到了1942 年1 月底,在丘吉尔的斡旋下,美国人总算比较体面地决定接受自由法国占领这两个岛屿的既成事实。但是负责执行占领岛屿的米塞利埃在外界的挑动下,又掀起了一场反戴高乐的活动。3 月3 日,他在全国委员会一次会议上大发一通牢骚,声明他要辞职,要向戴高乐将军递上辞呈。戴高乐立即任命当时正在“凯旋号”上的海军上将奥布瓦诺接替米塞利埃担任全国委员会海军委员和自由法国海军总司令,同时委派奥托利接替莫雷担任海军总司令的参谋长。此外,戴高乐还判处米塞利埃海军中将和莫雷海军上校30 天软禁,并根据1941 年:月15 日的司法协定要求英国人执行这一判决,因为软禁将在英国领土上执行。事后,米塞利埃拒绝担任海军总监的任命,并通知戴高乐,他与自由法国一刀两断。后来,米塞利埃和拉巴尔特一起到北非投靠了吉罗将军。
1941 年6 月22 日,希特勒大举入侵苏联,为戴高乐发展对外关系带来了新的转机。6 月23 日,当他在大马士革听到这一消息时,他就暂时收起了反苏的念头,向他驻伦敦的代表团发了一份电报。
“我们目前不想说苏维埃政权的种种恶行,甚至罪行,我们应当像丘吉尔那样声明:我们毫不隐讳地站在俄国人一边,他们正在与德国人作战。??蹂躏法国,占领巴黎、兰斯、波尔多和斯特拉斯堡的不是俄国人。??俄国人正在消灭和将要消灭的德国飞机、坦克和士兵,就再也不可能用来阻止我们解放法国了。”
戴高乐发出这封电报之后,紧接着又派卡森和德让前往苏联驻美国使馆会晤伊凡?麦斯基大使,向他保证自由法国一定支持苏联,并要求与莫斯科建立军事关系。9 月26 日,苏联政府正式声明:承认戴高乐将军为整个自由法国的领袖,并愿意同法兰西帝国防务委员会建立关系。此外,莫斯科愿意在反对希特勒德国及其同伙的共同斗争中帮助自由法国。至于法国,苏联政府强调了它坚定不移的立场,保证在战胜共同敌人之后,充分而完整地恢复法国的独立和伟大,不久,苏联政府正式任命鲍戈莫洛夫大使为与自由法国全国委员会打交道的代表,这样一来大大提高了戴高乐在盟国中的地位,对他克服米塞利埃海军中将的公开反叛,以及与英国、美国关系中的危机,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正是:无畏无惧渡险滩,大胆勇为方英雄!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