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戴高乐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六章 德国剑出鞘(2/2)
    1939 年建成位于德国西部边界的长500   公里,包括16000 个军事设施的齐格菲防线。

    1939 年,德国生产了8295   架飞机。这一年,德国的军人生产比英、法两国的总和还多一倍。希特勒对大规模扩充军备的目的是直言不讳的。他说:“从原则上来说,我不是为了不打仗才建立国防军的。我一向部有打仗的决心。迟早我总要解决这一问题,”

    面对纳粹德国扩军备战的疯狂行动,法国、英国和国际联盟理事会,除了发出空洞的警告外,没有采取任何实际的惩罚行动。然而,希特勒并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他认定,现在又该来弹弹他那爱好“和平”的调子了,借以麻痹法国、英国和美国,以便乘他们缺乏准备时,打它个措手不及。此外,他还想看看是否能在联合起来对付他的大国中间钻个空子,借以离间他们之间的关系。

    1935   年5 月21   日晚上,希特勒又在国会发表了一篇“和平”演说。宣称德国不要战争,战争是没有意义的,而且是令人极端憎恶的,德国所希求的只是在对大家都公正的基础上的和平谅解。他说:“过去300   年中欧洲大陆上所流的血,跟这些事件对各国所产生的后果,颇不相称。到头来法国仍旧是法国,德国仍旧是德国,波兰仍旧是波兰,而意大利仍旧是意大利。帝王的野心、政治、爱国偏见,造成了大量流血??如果这些国家仅仅把它们的牺牲的一小部分用在比较明智的目的上,成就无疑会更大而且更永久。”

    希特勒继续在和平问题上大做文章。他反复宣称,德国没有领土野心,德国已和波兰缔结了一个互不侵犯协定,“我们要无条件地信守这个协定,我们承认波兰是一个伟大而具有民族意识的民族国土”。至于奥地利,希特勒说,德国既不打算也不希望干涉奥地利的内政,更不想并吞奥地利或者把它合并。为了表示“和平诚意”,希特勒在演讲结束时还讲了一段冠冕堂皇的话:“不论是谁,要在欧洲点起战火,除了混乱外不能希望得到别的任何东西。但是,我们坚决相信,在我们的时代里实现的将是西方的复兴,而不是西方的衰亡。德国可能对这项伟大的工作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是我们引以自豪的希望和不可动摇的信念。”

    希特勒的和平宣传果然发生了效应。英国最有影响的报纸伦敦《泰晤士报》欣喜若狂,并为此发表评论说,“这篇演说结果证明是合理的、直爽的和全面的。凡是本着公正态度来看这篇演说的人,谁也不能怀疑,希恃勒先生所提出的一些政策主张完全可以构成彻底解决德国问题的基础——一个自由平等和强大的德国,来代替16   年前强迫它接受和平的战败的德国。”法政界的一些显要人物们,也在为希特勒大唱赞歌,他们认为这篇演说“是一篇诚挚而经过周密考虑的由衷之言”,并以此对戴高乐等人加强国防的建议大加谴责,说什么“何必庸人自扰!你看人家希特勒不是一再声明不要战争渴望和平吗?我们实在不应再搞劳民伤财的备战了!”

    但是,就在希特勒发表了这篇动人的“和平”演说九个月之后,1936   年3 月7   日,希特勒命令三营国防军,以奇袭行动进入莱茵兰非军事区。两个小时后,希特勒在国会宣布,由于法国和俄国签订了互助协定,罗逸诺公约已经失效。德国人民为了维护他们边界的安全和保障他们的防务的根本权利,德国政府已从今天起重新确立了德国在非军事区的不受任何限制的绝对主权!这时,600   名议员,像机器人一样倏地站起来,右臂向上伸出作纳粹式敬礼,口中高呼“万岁”!

    希特勒进占莱茵兰的这一冒险行动,却吓坏了德国的将军们。陆军首脑勃洛姆堡在约德尔和大多数高级军官的支持下,要求撤回已经越过莱茵河的三营军队,正如约德尔在纽伦堡作证时所说的,“以我们当时的处境来说,法国的掩护部队本来是可以把我们打得落花流水的。”但是,希特勒相信法国人不会进军,断然拒绝了态度动摇的总司令部的一切撤退的建议。即使这样,希特勒的心里也是敲小鼓的。他私下对施密特博士说:“进军莱茵兰以后的48   小时,是我一生中神经最紧张的时刻。如果当时法国人也开进莱茵兰,我们就只好夹着尾巴撤退,因为我们手中可资利用的那点点军事力量,即使用来稍作抵抗,也是完全不够的。”但在一些动摇不定的将军们面前希特勒却夸口说:“如果不是我,而是别人当德国的领导人,会发生什么情况?随便你们说,他都会吓破胆的。我不得不说谎,但是我的无可动摇的顽强和惊人的沉着,挽救了我们。”

    的确,希特勒此举,不仅得到了犹豫不定的法国人的帮助,而且还得到法国的因循苟安的英国盟友的帮助。法国外交部长皮埃尔·艾蒂尔·佛兰亭3   月11   日飞往伦敦,请求英国政府支持法国在菜茵兰采取军事上的对抗行动,他的请求被婉言谢绝。英国不愿冒引起战争的危险,虽然盟国对德国占有压倒的军事优势。然而,根据罗迦诺公约的规定,法国是有权对德军进入这个非军事区采取军事行动的,而且根据这个条约,英国是有义务以它自己的武装部队来支持法国的。伦敦会谈的没有结果,向希特勒证实,他最近的冒险又侥幸得逞了。

    希特勒在莱茵兰的冒险成功给他带来的胜利,其重要性超过了当时所能想象的程度。在国内,这个胜利加强了他的声望和权力,达到了过去德国统治者从未达到过的高度。这个胜利确定了他凌驾于他的将领们之上的地位和权威,因为他们曾在一个成败关键时刻踌躇动摇,而他却保持着坚定。这个胜利告诉他们,在对外关系甚至军事问题上,他的判断比他们来得高明。他们曾经担心法国会作战;希特勒则判断法国不会出兵。最后,而且是最重   要的,莱茵兰的占领,虽然只是一个很小的军事行动,却为希特勒日后在欧洲寻找侵略的新机会打开了道路,因为欧洲不但由于三营德军驰越莱茵河桥而吓破了胆,而且它的战略形势也因此而无可挽回地改变了。

    对法国来说,这是未日的开始。关于这一点,戴高乐早就预料到了。首先,法国在东方的盟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突然面临这样一个事实:法国不愿战斗来反对德国侵略,以维护法国政府自己曾费了很大的劲才建立起来的安全体系。但是,问题还不止于此,这些东方盟国开始了解到,即使法国不是那么因循苟安,由于德国拼命地在法德边界后面建筑一道西壁防线,法国也很快就会无法给予它们很多援助。它们知道,这条堡垒防线的建立,很快就会改变欧洲的战略形势而对它们不利,法国有100个师,尚且不敢去击退三营德军,那未在德队攻击东方时,它们就更难指望法国愿意让它的青年人流血牺牲来袭击难以攻破的德国工事了。

    在希特勒出兵占领莱茵兰不久,1936   年5 月5 日,意大利法西斯军队开进阿比西尼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7 月4 日国际联盟正式屈服,取消了对意大利的制裁。两星期后,7 月16   日,佛朗哥在西班牙发动了军事反叛,内战爆发。这件事使得法国的边界上有了第三个不友好的法西斯国家。

    10 月25   日,德、意在柏林签订了一个秘密议定书,规定了德国和意大利在外交方面的共同政策。这样一来,希特勒不仅一手打破了凡尔赛和约的桎梏,靠了虚声恫吓而占领了菜茵兰,而且完全打破了最初的孤立状态,现在已有了墨索里尼和佛朗哥作为忠实的盟友,又使波兰脱离了法国的影响。希特勒在军事上和外交上的这些成就,进一步刺激了他的侵略胃口,他决心用武力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希特勒发狂地叫嚷:要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要获得1200   万德国人!

    十年前,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就已经说过,德国必须在东方有生存空间,必须用武力取得它。不过,那时他只是一个戳默无闻的鼓动者。现在,他是国家元首,三军最高统帅,他命令最高统帅部和外交部具体谋划进攻的日期和准备工作。为了便于推行他的侵略扩张计划,希特勒作为国家元首,现在又亲自接管了勃洛姆堡总司令的职务,并取消原来的战争部,新设了武装部最高统帅部,陆海空三军都隶属其下,由希特勒直接指挥。他要向他的祖国——奥地利开刀了。

    早在1934   年7 月25   日,也就是希特勒夺权一年半以后,他指示在维也纳的纳粹匪徒,暗杀了奥地利总理陶尔斐斯。如今,事隔四年,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纳粹德国羽毛丰满,德意修好结盟,英法进一步暴露了当权者眼光短浅、软弱无能。希特勒认为,现在实现他侵占奥地利的“奥托”计划是十拿九稳的了。经过和他的同僚们谋划,他决定先把奥地利总理库特?冯?许士尼格博士骗到伯希特斯加登会谈,胁迫他写卖身契,宣布德奥合并,放弃奥地利独立,否则就大兵压境,用武力取之。

    1938   年2 月20   日,希恃勒在国会发表演说,他狂妄地宣布道:“有1000多万日耳曼人住在同我们边界接壤的两个国家里??一个世界大国不能忍受它的旁边的同族弟兄遭受残酷的折磨。保护这些不能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政治上和精神上自由的日耳曼人民,是德国的职责。”这是直率而公开的通知:今后解决700   万奥地利人和300 万在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的日耳曼人的前途,是第三帝国的事情,是他希特勒的事情。四天后,2 月24   日,许士尼格在向奥地利联邦议会发表的一篇演说中答复了希特勒。他强调说,奥地利已经让步到了“我们必须停止而不能再退”的极限了。他在结束演说时发出了一个激动人心的号召:“红——白——红(奥地利国旗的颜色),誓死效忠!”

    希特勒闻讯勃然大怒。决定要对奥地利实行军事占领,并要许士尼格立即辞职,而且必须在西小时内任命纳粹分子赛斯一英夸特为总理,与此同时,又指示暴徒们在维也纳街头捣乱,狂呼:“吊死许士尼格!希特勒万岁!”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希特勒以“应奥地利临时政府的紧急请求,于3   月11日派军队维持秩序”的名义,武装占领了奥地利,实现了希特勒梦寐以求的目标。

    在希特勒武装侵占奥地利的紧急关头,法国、大不列颠和国际联盟又采取什么行动来制止德国对一个和平邻邦的侵略呢?什么都没有。当时法国又处在没有政府的状态中。3   月10 日,星期四,夏当总理和他的内阁辞职了。直到13   日德奥合并已经宣布后,才有了莱翁?勃鲁姆组成的法国政府。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戴高乐“加强国防”和“制止希待勒侵略”的建议,仍然没有引起法国权贵们的注意。

    英国呢?在2   月20   日,就是许士尼格在伯希特斯加登屈服后的一个星期,张伯伦在下院发表演说称,“在伯希特斯加登所发生的,只才过是两位政治家商定了改善他们两国之间关系的某些措施??很难认为,一个国家已为另一个国家的利益而放弃了它的独立,”甚至当英国政府闹清希特勒的军队正源源不断地开入奥地利的时候,也只是发表了一个不痛不痒的“强烈抗议”。

    希特勒侵占奥地利后,大肆鼓吹他的“大胆的领导才能”,强调只有他一人才能作出军事上和外交政策方面的决定,陆军的作用仅仅是提供武力或者武力威胁而已;希特勒在强行占领莱茵兰和武装吞并奥地利之后,胃口越来越大,立即转向他的下一个目标——捷克斯洛伐克,着手实施他的“绿色方案”,欲知希特勒在侵占捷克时,戴高乐的祖国法国和它的盟国英国采取什么态度,且看下文分解。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