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戈林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十四章 失宠之忧(2/2)

    戈林对希特勒的举动深感忧虑,同时无法排解的失落感又时时困扰着他,以至使他觉得没有勇气再在柏林呆下去了。希特勒知道戈林的想法后,非但没有任何抚慰的表示,反而对他更为冷淡。戈林的政敌里宾特洛甫很快便察觉到了这一切,他要落井下石,趁这个机会打击戈林。于是,在里宾特洛甫的“关照”下,戈林接连遇到了倒霉事。

    4 月底,戈林计划同西班牙的佛朗哥将军会晤,但由于里宾特洛甫的百般干预,佛朗哥一怒之下,拒绝与戈林见面。经过戈林在西班牙的代理人的斡旋,佛朗哥才答应在另外的地点与戈林见面,戈林对佛朗哥确定的地点提出了异议,并在没有取得佛朗哥同意的情况下,就前往他在一开始确定的地点(瓦伦西亚)。不料佛朗哥根本就不买戈林的帐,他拒绝去那里同戈林会谈。这样一来,戈林的小舰队只好停在卡斯特立翁。戈林本想上岸去散散心,却又突然收到希特勒发来的电报,电报命令戈林不要上岸。戈林进退两难,他派使者去见佛朗哥,请佛朗哥务必来同他见面,佛朗哥置之不理。就此灰溜溜地回柏林去,戈林实在不甘心,尤其是一想到里宾特洛甫那张不怀好意的笑脸,戈林心中就泛起一阵阵酸楚的感觉。

    他真是想不通,希特勒现在为什么那么信任里宾特洛甫,难道他戈林出生入死这么多年,到头来竟不如一个三流的政客?

    戈林既与佛朗哥谈不成,又不想马上回柏林。无奈他又派使者去见佛朗哥,想劝他回心转意。使者回来后,告诉戈林佛朗哥答应考虑一下。几天过去了,迟迟不见西班牙人的影子,戈林心急如焚。在这种情况下,戈林只好打道回府了。就在戈林即将启程之时,收到了一封里宾特洛甫的信。在信中,里宾特洛甫对戈林前些日子未经许可便对罗马进行所谓的“国事访问”提出了尖刻的批评,同时又对戈林这次遭受的外交上的失利感到“遗憾”,他指责说,戈林这次外交上的失利,将会给人造成德国政府内部不团结、机构涣散的印象。看到这封信,戈林面前幻化出里宾特洛甫在希特勒面前摇唇鼓舌,诉说他的种种过失的情景,真恨不得狠狠地揍他一顿。然而,现实不允许戈林有太多的想法,他必须尽快赶回柏林,他不能让里宾特洛甫再在元首面前诽谤他了。

    满腔怒火的戈林问到柏林后,却没有见到希待勒,更没有办法解释这次出访失利的原因,他只能同他的一些心腹以及同他一样对里宾特洛甫心怀不满的人,在一起尽情地斥骂里宾特洛甫。为此,他在这一段时间里尽量避免参加由外交部安排的外事活动。5 月21 日,意大利外长齐亚诺到柏林参加德国与意大利缔结军事联盟的盟约签字仪式,里宾特洛甫通知戈林参加这一仪式,戈林勃然大怒,他对里宾特洛甫说:“你以为我是一个白痴,我连签些什么都不知道,你竟然让我去参加什么仪式!”第二天,希特勒召集纳粹的高级官员去总理府开会,戈林托病没有参加,而让米尔希代替自己去应付一下,自己却跑去参加万塞军事学院的开学典礼。

    思前想后,戈林觉得再也不能这样下去了。他已经意识到,氏此以往,希特勒肯定会在某一天找一个借口将他抛在一旁,他就会落个同当年的沙赫特和牛赖特等人一样的结局。想到这里,戈林不寒而栗。如果真的发生这样的事,他戈林几年来费尽心血建立起来的帝国和苦苦奋斗了大半辈子才到手的荣华富贵,都将付诸东流。“不,不能这样,我不能失去这些!”在戈林的内心深处,有这样一个声音在呐喊。

    不久,稍微敏感一点儿的人都发现,戈林在公开场合再也不谈什么和平之类的话题了,再也不同别人讲他对波兰与南斯拉夫负有“特殊的责任”之类的话了,他的老友亨德森也注意到了这一变化。

    在欢迎南斯拉夫保罗王子的仪式上,亨德森站在戈林的旁边,观看由戈林组织的大型空军军事表演。亨德森望着空中穿梭而过的一队队德国飞机,不无忧虑地对戈林说:“我实在担心目前的形势,这样下去,战争总有一天会爆发。赫尔曼,我想跟你再说一遍,我们英国人决不想要战争,但是如果德国有一天进攻波兰的话,我想英国肯定会卷入战争。假如希特勒先生能够明确地表示他将放弃其侵略政策,那么张伯伦先生会给他一个满意的答复的。”戈林沉默了一会儿,说:“但是,我认为在伦敦确实存在着一个战争集团,他们千方百计地想与德国打仗,我想这一点你不会否认吧。”亨德森也不客气地回答:“在柏林不也同样有日夜盼望战争的人吗?比如里宾特洛甫。”戈林叹了一口气,又说:“实际上,谁都可以随便说一说,但一旦元首作了决定,我们每一个人的作用比脚下的砂砾又能重要多少。”亨德森无语,他知道戈林说的是实活,在这个独裁国家中,只有一个人能够决定战争还是和平,这个人就是希特勒。在亨德森离开柏林时,戈林对他说:“你是知道我的,在去年的9 月,我曾竭尽全力地反对战争,今后我也将反对战争。”

    当亨德森的车子开走后,戈林不禁有些迷惘,他不知道自己说这些话究竟是为了什么。他明白,自己并不是真正反对战争,而是怕战争的结果不利于德国,从而使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德国如果战败,他个人的命运可想而知。

    戈林极力避免再说出什么令希特勒不快的话,他只是暗中利用一切机会说服英国政府与德国缔结和平条约。戈林认为,只要消除英国人参战的威胁,希特勒就可以在欧洲大陆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他也就不怕任何战争了,只要于己无害,哪管他生灵涂炭,这便是戈林之流的处世哲学。他知道,除了英国之外,欧洲大陆任何一个国家,包括法国在内,此时军事力量都是难与德国同日而语的。

    5 月末,瑞典人、著名的百万富翁温纳·格伦来到柏林,他是作为英国人的特使来见戈林的。戈林在卡琳庄园与温纳·格伦谈了大约3 个小时。在这位瑞典人面前,戈林又恢复了往日的自信,他大谈在他的领导下德国经济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这位瑞典人却直言不讳地说:“正因为如此,才让人感到可怕,因为这种巨大的变化,除了会导致战争之外,不会让人感到别的。

    我觉得如果一旦发生战争,这场战争是一场会给德国人民带来无尽灾难的战争,这太可惜了。”戈林马上说:“我们德国并不需要战争,只有伦敦的战争狂人们才希望战争。”戈林建议温纳·格伦到伦敦见到张伯伦时,替他转告他想与张伯伦单独面谈的意思。最后,他对温纳·格伦说:“如果与张伯伦先生会谈的活,我相信我们双方一定会找到互相谅解的基础的。”温纳·格伦临走时,戈林表白说,他与希姆莱、里宾特洛甫、戈培尔等人不一样,这些人都希望在战争中捞一把。他又提起要与英国缔结25 年和平条约,但前提是英国人必须满足希特勒所提出的最后的领土要求。

    温纳·格伦到达伦敦后,向张伯伦转告了戈林的意思。张伯伦则表示,如果他在满足希特勒的“最后的领土要求”的前提下与戈林或者其他纳粹领导人进行所谓的和平谈判,那么不出一个月,他就得被国人赶下台。不过,张伯伦对戈林本人的评价还是很高的,认为他是纳粹上层唯一可以与之“坦率交谈”的人。格伦不辞劳苦,马上返回柏林,将张伯伦的意见告诉了戈林。

    他对戈林说,英国政府现在不能与德国进行任何实质性对话,因为英国政府想看到纳粹德国拿出真正的和平行动,这样才能取得英国政府的信任,否则,即使会谈也不会有什么结果。

    回到斯德哥尔摩后,格伦又给戈林写了一封长信,提出了如何与英国人重新建立互相信任关系的建议,即德国彻底放弃其战争政策,停止对犹太人的迫害,封闭所有的集中营,释放奥地利前总理许士尼格等人。戈林看了这封信后,苦笑着摇了摇头,随手把它放进了写字台的抽屉里。他知道如果将这封信的内容告诉希特勒的话,希特勒肯定又会怀疑他背地里搞了什么小动作。现在他已别无选择了,只能全力以赴地去备战,因为希特勒不可能放弃波兰,而英国的态度又越来越强硬,如果德国入侵波兰,战争就不可避免。

    在这种情况下,戈林只有一种选择,那就是跟着希特勒走到底,哪怕是走向毁灭。

    于是,戈林像换了一个人一样。他到处视察,以德国经济的主管人的身份,督促人们为未来的战争作好准备。6 月21 日,在视察大众汽车厂时,戈林与管理人员商讨在战争爆发时,该厂将汽车引擎生产转为飞机引擎生产的可能性。两天后,戈林主持召开第二届国防会议,在会上他声色俱厉地指责有关机构至今为止还没有注意到在煤炭的生产、运输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大声疾呼,如果不注意这些问题,就无法应付突然出现的军事对抗。他还要求,有关部门必须在短时间内作好战争的准备。

    不久,戈林又组织了一次秘密的最新空军装备展览,这完全是为了重新讨取希特勒的欢心。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次展览确实让希特勒高兴。见到如此之多的新型飞机和武器,希特勒竟乐得不知道说什么好。看完展览,他激动地对戈林说:“这次展览让我第一次了解了德国空军的实际力量,我更加坚定了决心。”希特勒没有想到,这次展览完全是一场虚假的魔术表演。在展览会上展出的各种主要机型和装备,绝大多数都远远没有达到批量生产的程度。甚至有的飞机仅仅是实验室里的产品,连试飞都没有经过。这次展览给希特勒造成了一种错觉,那就是德国空军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武器装备方面都是其他国家所无法匹敌的,这也是后来希特勒在波兰问题上一意孤行,不惜冒着引起世界大战的危险而坚持用武力解决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戈林尽管在希特勒面前表现得同以前判若两人,但暗地里并没有与伦敦方面断绝联系。他多次派赫尔特·沃尔泽特去伦敦,代表他与英国人会谈。

    在会谈中,双方就德国放弃战争的问题反复讨价还价,最后形成的初步意向是:如果纳粹德国放弃目前的扩张政策,英国连同美国就会给予德国大量贷款;如果希特勒同意裁军的话,英国和美国就答应帮助德国收回其一战后丢失的殖民地。沃尔泽特将这些情况秘密报告给戈林,戈林也严守秘密。可不曾想,英国政府中的反德派将此事捅了出去,报纸发表了一则消息,称英国政府正在与戈林及其纳粹德国作一笔交易,并说英国政府已经向德国提供10亿英镑的贷款。由于此事是戈林背着希特勒干的,因此,一经报界披露,戈林便陷入被动之中。迫于各方面的压力,他只好声称这一消息完全是无稽之谈。

    尽管困难重重,戈林却依然不肯停止与英国举行谈判的努力。他请瑞典商人达勒鲁斯作他与张伯伦之间的秘密联系人,达勒鲁斯向张伯伦建议,英德两国政府首脑应在一个中立的国家举行会谈。张伯伦仅仅表示可以考虑这一建议,此外并没表现出太大的热情。戈林却认为促成这件事的可能性极大,所以他马上同温纳·格伦联系,向他借豪华游艇供会谈使用。就在戈林满怀希望的时候,达勒鲁斯捎来一封令他极为沮丧的信。信中说,张伯伦已向他明确表示,目前不宜举行戈林所企望的那种会谈,因为一旦消息泄露,他本人将会受到反德派的强烈反对,他的政府也将难逃垮台的厄运。同时,张伯伦已经看出他与戈林的想法并不一致,因此他也怀疑,即使举行会谈,是否能收到什么令人满意的结果。

    看到这封信,戈林当时的感觉就如坠入无底深渊一般,绝望、恐惧、恼怒……冷静下来,他才发现自己走得太远了,真不知道希特勒会怎样处置他。

    此后的几个月里,戈林无论是在公开场合还是在私下交谈中,都一再表示,一定要与元首保持“高度的一致”。言外之意,就是决不再背着希特勒搞鬼。

    7 月25 日,戈林在威斯特兰召集将军们开会,命令他们尽快使手里的捷克工厂投入军工生产。他还下令停止军用飞机的出口,理由是形势发生了变化,保证德国的需要是第一位的。8 月7 日,戈林跑到大北方,同7 名颇有影响的英国商人会面。在进餐时,他提议为和平干杯。8 月12 日,戈林打电话告诉达勒鲁斯,他已命令新闻界要以温和的态度对待英国。这一切都说明,此时,戈林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他既惧怕战争,因而不愿放弃拉拢英国人的努力,又绝对不想得罪希特勒。

    希特勒在准备对波兰采取行动的同时,并不是完全不考虑英国和法国的态度。只是他心中还打着另外一个算盘,那就是与苏联缔结一个条约,从而利用苏联来牵制英法。从1939 年1 月开始,希特勒就不断派人去莫斯科,试探苏联的反应。希特勒认为,同德国一样,苏联与波兰之间也有尚未化解的矛盾,在波兰问题上,苏德极有可能采取一致的立场。为了显示自己对元首的一片忠心,戈林一有机会便宣扬同苏联恢复贸易关系的好处,以配合元首的行动。他还警告亨德森以及法国大使说,“德国与苏联的关系不会永远不好,我们仍然可以与苏联谈判,我们在俄国仍有许多朋友。”看起来好像戈林与希特勒之间有一种默契,其实他是在刻意迎合元首。

    与苏联的谈判进行得十分困难。莫斯科同伦敦也在商谈签订友好条约,由于他们之间在一系列问题上很难达成共识,因此双方虽然经过多轮会谈,但仍然没有任何结果。李维诺夫(当时的苏联外交委员)突然被解职后,苏联的外交政策由李维诺夫时代一贯强调加强与英法联合,共同对抗德国的威胁,开始向与德国建立良好关系转变。对此,希特勒十分高兴,他督促里宾特洛甫加紧与俄国联系,一定要赶在英苏签约之前,与苏联签订一个互不侵犯条约。特别让希特勒感到欣慰的是,8 月12 日斯大林终于同意接见等候在莫斯科的德国代表,这是一个很好的信号。此后,双方频繁接触。经过十余天紧张磋商,在双方讨价还价的基础上,8 月23 日,里宾特洛甫飞赴莫斯科,并于当日代表纳粹德国与苏联政府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在里宾特洛甫等人紧锣密鼓地与苏联政府交涉的时候,戈林也正在通过各种渠道加紧与英国人联系,不过他事先已做好了与英国人磋商失败的准备,所以,在苏联问题上他也想插上一手。戈林既然已经发誓不再与希特勒作对,在这一段时间里他也就有意缓和与里宾持洛甫的关系。在里宾特洛甫不知如何与苏联人取得联系时,是戈林帮助他下决心直接与斯大林通话。可以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也有戈林的功劳在内。希特勒并不知道戈林在背着他与英国人联系,而是以为他一直在为苏联的事情奔忙。因此,当里宾特洛甫从莫斯科打来电话报告条约已经签订的消息时,希特勒第一个就把这一消息告诉了戈林。

    戈林如释重负。《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意味着在进攻波兰时可以不顾及英法两国的态度了。事后,戈林在与纳粹负责东方事务的官员贝波·施米德谈到波兰问题时说:“现在可以肯定,英国决不会干涉波兰事务,我们注定要赢这盘棋了。”然后,他又情不自禁地赞叹:“元首真是一个天才,我现在发现,我每次从他那里回来,都像成了一个新人一样。”在波兰问题上。戈林再一次发现论搞政治玩权术,希特勒永远要比他技高一筹,他只能甘拜下风了。

    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前夜,希特勒曾将他的三军将领召集到总理府训话。希特勒容光焕发地站在一架大钢琴旁。他向毕恭毕敬地站在面前的将领们宣布,解决波兰问题是他不可改变的决心。其口吻与当初入侵捷克时一样。然后,他宣布里宾特洛甫即将前往莫斯科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现在,我几乎等于得到了我一直想得到的波兰。”希特勒一副胜券在握的样子。他又以严肃的口吻分析了目前德国与英法两国的力量对比,声称德国空军的力量已经超过了英法两国空军力量的总和,因此,英国与法国肯定不敢同德国打仗,只是也许会对德国实行封锁。“但这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我最担心的是有些不自量力的人去进行什么‘调停’”。

    最后,希特勒说:“现在我已经尽了我的力量,该轮到你们了。”这时,戈林走了出来,神色庄严地面对着希特勒说:“我的元首,我代表德国武装力量向您宣誓,我们将尽自己的义务。”

    正是:得意也有失意时,小巫诚服大巫计。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