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日,他们把谈话的地点移到了美利托波尔,为的是也让乌克兰第4方面军司令托尔布欣参加进一步的讨论。参加这次研究工作的,还有第4方面军军事委员和参谋长以及空军第8集团军司令。华西列夫斯基先向伏罗希洛夫详细介绍了乌克兰第4方面军实施北部进攻的全部计划,然后伏罗希洛夫也向他们介绍了独立濒海集团军的现在部署及具体作战计划。最后,华西列夫斯基和伏罗希洛夫根据研究结果共同向斯大林提出了一份实施克里米亚战役的综合报告。报告提出:如果天气情况许可,乌克兰第4方面军将不迟于1944年4月5日开始发起突击进攻,而独立濒海集团军则应在此后两三天内转入进攻。至此,克里米亚战役的一切准备工作全部就绪。
4月8日,乌克兰第4方面军打响了进攻克里米亚半岛的第一炮。在各集团军开始进攻前,方面军军事委员向所属部队宣读了转人进攻的命令。命令说:“我们将要在我们的父兄1920年洒满鲜血的土地上战斗……让我们的英雄主义把伏龙芝军人的世界荣誉、俄罗斯武器的荣誉发扬光大吧!”
战斗开始后,乌克兰第4方面军所属的两支突击部队——克列伊泽尔指挥的向西瓦什湖南岸赞科伊方向进攻的第51集团军和扎哈罗夫指挥的向彼列科普方向进攻的近卫第2集团军——进展相当顺利。特别是赞科伊方向上,克列伊泽尔大军的凌厉攻势,使得德军只剩下招架之功,而毫无还手之力。最后,守军不得不要求刻赤半岛上的敌军增援。可是,就在这时,伏罗希洛夫和叶廖缅科指挥的独立濒海集团军也于4月10日22时对敌发起了猛烈进攻,经过8个小时激战,到第二天清晨便全部解放了刻赤,并开始向阿拉巴特湾和费奥多西亚湾之间的德军防御正面展开了有力的推进。这样,准备增援赞科伊去的德军立即陷于进退两难之境:去吧,这里后院火起;不去吧,那边城门吃紧。正在该部德军未决之际,前方已经传来消息:赞科伊陷落了。
为了克列伊泽尔的第51集团军迅速攻占赞科伊的伟大胜利,也为了扎哈罗夫的近卫第2集团军攻破彼列科普防线,首都莫斯科为英勇的乌克兰第4方面军鸣放礼炮以示庆贺。
此际,4月初因急驰敖德萨城下协助乌克兰第3方面军攻城的华西列夫斯基,奉斯大林电令于4月11日赶回了克里米亚前线。斯大林在命令中说,敖德萨已经解放,那里的善后工作可由马利诺夫斯基负责。这边的克里米亚前线战事正酣,请务必前来协助托尔布欣进一步展开这里的工作。华西列夫斯基心想,自己没有分身术,否则最高统帅肯定会让他一边一半地工作的。
来到托尔布欣的前线指挥所后,华西列夫斯基先听了托尔布欣关于部队进展的详细报告。因扎哈罗夫指挥的近卫第2集团军正在遭受敌军的顽强抵抗,于是,他与托尔布欣商定:立即由坦克第19军和步兵第279师、反坦克歼击炮第21旅组成一个快速集群,由坦克战车搭载步兵同时前进,迅速插入敌军防御后方,以尽快攻占辛菲罗波尔。战斗至第3天,即毛月13日,该快速集群就攻克了德军重兵把守的辛菲罗波尔城。随后,乌克兰第4方面军的其他部队也大踏步跟进,很多城镇和居民点先后获得解放。当苏军胜利的旗帜在辛菲罗波尔、叶夫帕托里亚和费奥多西亚等地的上空飘扬起来时,许多当地居民激动得热泪盈眶,奔走相告。他们纷纷拿出自己的食品和热茶在街道两侧招待他们的解放者们。
13日当天,华西列夫斯基向最高统帅报告了克里米亚战场上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的胜利。斯大林特别高兴,当即宣布对辛菲罗波尔的解放者给予嘉奖。第二天,莫斯科又为他们鸣放了庆贺礼炮。
14日之后,乌克兰第4方面军各部队开始从各个方向上向南部半岛猛烈进攻。炮声隆隆,旗旗猎猎,所到之处,敌军望风而逃,狼狈鼠窜。战场上到处都是敌人丢弃的辎重装备和枪支弹药。到14日黄昏,巴赫奇萨拉伊、苏达克、阿卢什塔等地均告解放。到15日,第51集团军的快速部队已前出到敌军最后要塞——塞瓦斯托波尔的防御外廓。与此同时,独立濒海集团军各部队也在行进间给了敌人以沉重打击,并逐步向克列伊泽尔的第51集团军靠拢。它的近卫第11军正从辛菲罗波尔向巴赫奇萨拉伊开进;步兵第16军已经到达阿卢什塔地域;山地步兵第3军也到达卡拉苏巴扎尔和旧克里米亚之间的山地地带。正值此际,华西列夫斯基提出的使独立濒海集团军划归乌克兰第4方面军建制的请求,得到了最高统帅部的批准。这样,指挥系统终于理顺了关系。这对后来总攻塞瓦斯托波尔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这时,半岛上的大部分德军和罗马尼亚军队纷纷向塞瓦斯托波尔撤退,并在这里重新集结和组织兵力,企图依托坚固的城防工事负隅顽抗。这样做,显然有两种打算:一是据险固守;二是赢得撤退部队和技术兵器的时间。从4月下旬到5月初,德军统帅部采取了两项重大措施;第一,把防御前线的不可靠的罗马尼亚军队撤下来换上了德队,同时空投和海运来了大量补充营以加强第17集团军的防御力量。规定给坚守克里米亚的军队发双倍军饷,许诺凡是积极防御的有功人员可以分到这里的一份土地。第二,撤换了一路败退的第17集团军司令恩内克上将,代之以步兵上将阿尔门丁格。这是希特勒的惯常作法,每战一败,必先找出替罪羊予以撤职甚至军法行事,相反却从不承认自己有任何过错。
阿尔门丁格到任后,首先向塞瓦斯托波尔守军宣布元首命令。命令中说,克里米亚应该成为真正的堡垒城市,每个士兵都应该为保卫名而战斗到底。希特勒甚至公开向历史求援了,他说:“我要求每个日耳曼民族的人——不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必须用生命来守卫这个哥特人的最后堡垒。”(按:哥特人属于古日耳曼民族)。随后,在他的就职演说中,他竟咬牙切齿地发出了如下呼号:“元首委任我担任第17集团军的司令官……我接到了要保卫塞瓦斯托波尔登陆场的每一寸土地的命令。我要求所有人都必须名副其实地进行防御作战;要求每一个人都不许后退并守住每一道堑壕,每一个弹坑和每一个掩体。万一被敌人的坦克突破,步兵应该留在自己的阵地上使用大威力的反坦克兵器把它消灭于阵地前沿或防御纵深……军队的荣誉就在于保卫委托给我们的每一寸土地!德意志在等待我们履行自己的职责!元首万岁!”
的确,塞瓦斯托波尔不愧为一座“堡垒城市”。如果你能找到1855年、1920年、1941年和1944年的作战地图看一看,你就会发现在所有这4个时期里,塞瓦斯托波尔的防御部署几乎完全一样,这是由于山、海和地形特点这些自然因素在这里起了极重要的作用。这里有1855年克里米亚战争时期留下的最早的筑垒;也有1920年苏维埃共和国的敌人弗兰格尔匪帮修建的工事;1941年德军进攻此地时苏军在这里重新加强了筑垒防御体系;而这几年来,德国法西斯又不断将其加固和扩充。到现在为止,德队在这里已经有了6道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堑壕,此外还有密如蛛网的铁丝网,遍布四周的地雷区及许多令人摸不清具体位置的永备性暗堡发射点。这一切,无疑都给苏军的进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障碍。
此间,华西列夫斯基和托尔布欣等指挥者曾多次对塞瓦斯托波尔组织过进攻,但都未能成功。其中最大规模的一次是在4月23日发起的,几乎所有的前线部队,如第51集团军、近卫第2集团军、濒海集团军,以及黑海舰队和亚速海区舰队等,都从各个方向转入了进攻,苏军强大的航空兵和炮兵部队也给予了相当猛烈的炮火支援。但向前推进的距离仍十分有限,最有效的攻击地段也只是刚刚突破德军的第2道或第3道堑壕。这种情况表明,要迅速攻克克里米亚半岛上的这座要塞,远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和轻易。
为此,华西列夫斯基几乎绞尽了脑汁。而更加糟糕和令他心乱的还在于,斯大林对他们的屡攻不利还大加责难,甚至每天都在催问下一次进攻的时间及准备情况……
4月26日,华西列夫斯基与托尔布欣决定,将在30日使用近卫第2集团军在辅助方向实施突击,同时让近卫步兵第13军越过麦肯齐耶维山进入战斗,前出到北海湾,把在南区作战的敌人兵力的一部分吸引过来。而用于集团军主要突击方向上的所有步兵团队,都是训练好的强攻封锁队队员,在其编成内分别有步兵、工程兵以及使用喷火坦克和伴随坦克的坦克兵。预计在29日至30日凌晨,苏军所有的大口径火炮和152毫米加农榴弹炮、带有大型炸弹的远程航空兵、所有的加强兵器和作战飞机都将一古脑儿地投向德军防御阵地。不管是暴露工事、潜藏永备发射点、雷区还是敌军战斗队形,全都施以不间断的轰击。这样,也好掩护坦克部队和伴随其前进的步兵强攻封锁队的强攻。到5月1日,再由第51集团军和濒海集团军从南面实施迂回,以便夹击城内敌军。同时,也须调动半岛上大量的游击队兵团参加辅助作战。
28日夜,华西列夫斯基将这一计划详细地报告给斯大林,后者认为这一计划和兵力部署、兵器配置都是可行的。可是,当华西列夫斯基说这次进攻还要做新的拖延时,斯大林立即火了,话语十分激烈。然而,华西列夫斯基明白,无论怎么好的进攻计划,如果当它还没做好充分准备便去实施,其结果也只能是徒劳充益。因此,他只能耐心地向最高统帅做不放弃自己立场的说服和劝导工作。最后,斯大林终于同意在5月5—7日实施进攻。
攻击的时刻终于来临了。
5月5日,近卫第2集团军在强大的炮火和航空兵准备之后开始侧攻了。随着该集团军坦克和强攻封锁队的前进,方面军的所有空军又轰炸和扫射了敌军的战斗队形和炮火配系。尽管如此,敌军的抵抗仍十分顽强。但是,无畏的强攻封锁队在坦克过后,不惜与敌军展开肉搏大战。激战3小时后,肉搏战日趋白热化。勇敢顽强的近卫第2集团军不畏强敌,只进不退,到第一天结束时,他们已突破了敌军的第4道堑壕。附近1000米之内的土木发射点和永备发射点,全部被他们占领。次日清晨,该集团军再度发起攻击,敌人虽然还在拼死抵抗,但已明显地力量不支了。原来,据俘虏供称,这里的敌军已被抽调至塞瓦斯托波尔筑垒地域的内廓,加强其北部防御去了。
敌军果然中计。5月7日,整个方面军开始了总攻击,而这攻击方向恰好不在城北,而是在萨彭山方向上。这是敌人认为最万无一失的地带。当天下午,敌军这一方向上的防御线被炮火和坦克撕开了一条9公里长的缺口。苏军快速部队在前,步兵团队在后,缺口越来越大。到第二天下午,拥有36个永备发射点和27个土木发射点的萨彭山被攻占。萨彭山的陷落,就使整个塞瓦斯托波尔城全部暴露在苏军的强大火力网之内。这几乎已经等于苏军拿到塞瓦斯托波尔这个炙手的大面包。
整整一夜过去了,战斗仍在激烈地进行。第三天上午8时,苏军再度发起总攻。当然,这次是直接攻城。所有的城垣都被苏军的炮火和航空兵炸开。第4方面军的所有步兵师从数个方向压向城内,新的肉搏又开始了。由于敌军已经再无后退之路,便也个个拼死顽抗。然而,毕竟“败军之心分外怯”,几个回合的冲杀格斗,德军便支撑不住了。最后,他们纷纷退向了城外的一条狭长地段,即从奥麦加到赫尔松内斯角地段。这样,到5月10日,被希特勒法西斯宣传工具吹嘘为固若金汤的“堡垒城市”塞瓦斯托波尔终于被苏军占领。这座100多年来历经战争争夺之苦的英雄城市又回到了人民手中。
这几天,华西列夫斯基和托尔布欣一步也未离开过巴拉克拉瓦以北的濒海集团军指挥所。他们一方面时刻注视着前线各部队的进攻行动,随时为他们做战争导引和战略指挥;另一方面则不断把报告上来的战况向最高统帅部汇报,并随时等待最高统帅可能给他们发来的新指示。
5月10日清晨,最高统帅的命令传来了。原来,这是一道嘉奖令。其中写道:
致苏联元帅华西列夫斯基、托尔布欣大将:
乌克兰第4方面军在航空兵和炮兵密集突击的支援下,经过3天进攻战斗,突破了敌人用3层钢筋混凝土防御工事构成的永备坚固的筑垒防御,并在几小时之前占领了黑海的要塞和重要的海军基地——塞瓦斯托波尔城,从而清除了德国人在克里米亚的最后抵抗基地。克里米亚的德国法西斯侵略者已彻底肃清了……
电报命令的后一半详细列举了所有在这次战役中表现突出的、报请授予塞瓦斯托波尔部队称号和勋章奖励的部队名单。
当天,莫斯科的礼炮声又响起来。当然,几乎所有的苏联人都知道它是献给谁或献给哪支英雄部队的。
从5月11到12日,濒海集团军和第51集团军突破敌人仅存的那条狭长地段——从奥麦加到赫尔松内斯角地段。仅此一地,就俘虏德军和罗马尼亚军队2.5万人,至于各种装备、兵器和弹药已经无法详细计算了。随后,苏军各部队和地方游击兵团四处出击,将敌塞瓦斯托波尔集团残部全部肃清,并在12日当晚前出到黑海沿岸之全线。
至此,攻坚夺险的克里米亚战役全部结束。
华西列天斯基心情格外高兴。嘴上虽然没说,但心里也在为自己、为英雄的乌克兰第4方面军感到无上的骄傲和自豪。这难道不应该吗?当然应该。作为一名精于算计的军事统帅,此刻他也在心里默默地统计着这次战役的另一种数字:1941—1942年冬,德军和罗马尼亚军用了长达250余天才从苏军手里夺去塞瓦斯托波尔,而我们今天夺回它则前后只用了35天,而且,今日德军所构筑的防御工事远要比当年苏军所拥有的那些完备得多,坚固的多呢。
他不禁又想到,拥有20万人和无数精锐技术兵器的德军第17集团军全部报销了。20万哪,这是个小数目字吗?……
他当时太激动,也太兴奋。在塞瓦斯托波尔被攻克的当天,他就提出要到那里去看看。看什么呢?是看那些遍地的敌军横尸还是看那些狼藉不堪的城区残垣?是看那被毁的家园还是看那仍在冒青烟的永备发射工事的残景?是到那里去看敌军失败的证明还是去看自己胜利的注释?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反正,他决计到那里去看一看。
越野汽车在麦肯齐耶维山地区奔驰,坐在车上的华西列夫斯基看到前面出现了一条又宽又深的地沟形地带。他心想,这一定是敌军堑壕无疑了。但看它现在的样子,满地都是坦克战车履带压过的痕迹,中间和上面又交织覆盖上了许多新的车辙,还有那么多的士兵冬季战靴留下的杂乱无章的脚印。他不由地推断起来:几小时前,这里肯定是双方激战的战场,这些脚印不是苏军冲锋的士兵们的足迹吗……
突然,只听“轰”的一声巨响,奔驰中的越野车停住了。华西列夫斯基的遐思也中断了。他仿佛受到了重重的一击,随即歪倒在车前的挡风玻璃上。
原来,他的越野车轧到了一枚残存的地雷,整个汽车的发动机和前轮被爆炸的气浪甩到离车身四五米远的地方。司机斯米尔诺夫中尉伤了左腿,由于他与司机并排坐在驾驶室里,所以头部受了重伤,脸部也被挡风玻璃的碎片划破了。而护送他的基亚尼茨基将军和他的两名副官倒未受伤——他们3人坐在后排。
大家全都惊呆了。这里怎么还有地雷呢?那么多的车和人走过竟都没碰到它?
大家慌忙把华西列夫斯基和司机包扎了一下,立即送往方面军司令部。再往后,他被飞机送往莫斯科……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