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如此,苏联最高军事委员会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并不抱幻想。还在战争爆发初期,斯大林便指示总参谋部着手拟定和编制旨在应付突发事变的苏军战时集中和展开作战计划(后总参谋部将它命名为“反击侵略计划”)。这项工作最早是由苏军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负责领导的,具体参与这项计划编制的即是总参作战部瓦图京部长与华西列夫斯基副部长。
1940年5月间,为适应即将到来的战争形势,联共(布)中央和苏联政府对国防人民委员部和总参谋部的领导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在这次调整中,华西列夫斯基被任命为总参谋部第一副部长,具体负责西方工作。此后,编制“反击侵略计划”的任务便成了华西列夫斯基的主要工作。需要说明的是,该计划的基本思想和主要内容要点,都是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提出的,具体的进一步研究调查工作及最后起草成书面材料,则是由华西列夫斯基、瓦图京和马兰金来完成的。
在这段时间里,华西列夫斯基每天工作都在12个小时以上。即使是休息时,也满脑子都是作战计划。经过3个月的紧张工作,这项计划的雏形算是完成了。
计划认定希特勒德国将是苏联的最可能和最主要的敌人。意大利也可能站到德国一边,但它的军事行动多半会局限在巴尔干地区,因而最多只能对苏联边境地区造成间接威胁。此外,站在德国一边的还可能有芬兰(后来在法国被打败和英国在敦克尔刻瓦解后,它的领导人果然倒向了柏林)、罗马尼亚(从1939年就成了典型的德国“原料附庸”,翌年干脆放弃中立,直接投靠了法西斯联盟)和匈牙利(当时已是“产国际条约”的参加国)。在当时,沙波什尼科夫认为,军事冲突可能会局限于苏联西部边境。鉴此,该作战计划规定,苏军主力应集结于苏联西部地区。此外,该计划也未排除日本进攻苏联远东的可能,因此建议在那里集中足以保证苏联地位稳定的力量。至于敌人的主要突击方向,沙波什尼科夫认为应在由桑河河口向北的地区展开,因为这对德国来说最有利,因而也是最可能的。计划规定,苏军主力应在由波罗的海沿岸至波列西耶一带集结,即当时西北方面军和西方方面军的驻扎地段。计划中还认为,要保苏联南部的安全,同样也需要有两个方面军的力量,不过其兵员和兵器的数量都应少一些。计划指出,德军在苏联西部从兵力的集结到展开至少需要10—15天。关于战争可能爆发的日期,计划中只字未提。
这便是苏军最早的“反击侵略计划”梗概。
io月5日这一天,华西列夫斯基和新任作战部长阿尼索夫带着这份计划来到了克里姆林宫斯大林的办公室。按原来的规定,斯大林和苏共中央的部分政治局委员要审查该计划。汇报是直接由国防人民委员铁木辛哥、新任总参谋长麦列茨科夫和第一副总参谋长瓦图京当面向斯大林和政治局委员们提出的。此间,华西列夫斯基和阿尼索夫则等候在斯大林秘书处的房间里。一旦遇有问题需要解释说明,则由斯大林的秘书通知他们进去。
在审查该计划过程中,斯大林认为,潜在敌人进攻的最可能的突击方向,不应该是计划中提出的西部方向,而应是西南方向。按照他的分析,战争一旦爆发,德国不会把主力放到沿苏德边界地区发生的交战的中心部位,而是要把主力放在西南部,以期夺取那里的苏联大片工业区、原料产地和粮食产区。在场的部分政治局委员及刚刚由西南前线视察归来的国防人民委员铁木辛哥也表示赞同斯大林的这种分析。这样,审查结果认为,总参谋部必须按这种分析重新编制该计划,新计划必须把苏军主力集结于西南方向的广大地域。按斯大林的要求,所有与此有关的工作必须在12月15日前完成。
这样,华西列夫斯基等人又开始了新的忙碌。到12月初,“反击侵略计划”的第二稿完成。到1941年2月,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进行了17个月之久,苏军领导机关和总参谋部又研究了德国在欧洲战场上的所有进攻型战役及其有关最新资料,因此对该计划又做了第三次补充修改。
至此,这项工作乃基本告竣。其主要内容是:苏军的军事行动应从反击进犯之敌的突击开始。从德方看,德军的突击行动将以大规模空战形式展开,以使苏机场陷入瘫痪,削弱苏军队集群,特别是坦克集群,破坏苏军后方设施,摧毁火车站及靠近前线的大城市。
从苏方来看,苏军必须倾空军全力挫败敌人夺取制空权的图谋,而且也要从空中给敌人以坚决的打击。同时,如果敌地面部队与大坦克群向苏边界发动攻击,这时苏步兵部队和边境地区的筑垒地域必须协同边防部队顶住第一次打击。而苏机械化军应依靠反坦克地区发动反突击,同步兵一起消灭扌契入苏防线的敌军,并为苏联军队转入进攻创造有利条件。
此外,这份新的作战计划还规定了在敌军开始进攻时从苏联内地往边境区域运送部队的通道。还考虑到不论在任何情况下,苏军都应在军队集群编成内,以做好准备的全部兵力投入战争。计划还要求,所有军队的动员和集中,都应预先进行。
总的看,总参谋部前后经过反复修订的这份“反击侵略计划”是考虑相当周密的。包括华西列夫斯基等主要制定者在内的苏军总参谋部人员,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劳动。无数次的调查、核实、分析及布置、部署工作,反复不断的推敲、论证、判断及演习、训练实践,曾使总参谋部,主要是作战部的全体工作人员筋疲力尽。为此,华西列夫斯基曾生了一场大病,而且一病数月不起……
但是,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军在苏联西部宽大正面实施突然攻击的事实,还是证明当时斯大林的判断是错误了。是沙波什尼科夫认为的西部,而不是斯大林认为的西南部。这也是战争初期苏联军队一度混乱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因为,是敌人攻击开始后苏军统帅部才被迫按实际情形来修正上述错误判断的。而把主力部队从西南边境地区移到斯摩棱斯克一莫斯科的西部方向,是需大量时间的。此外,原来的内地部队及预备队也是事先规定好了送输路线和固定停靠地域的。这下全部打乱了,他们不得不在他们所不熟悉的地方下车和参战。
当然,战争中的许多细节问题都不是可以事先完全预测到的……
在此,还有必要介绍一下前此华西列夫斯基以苏联代表团军事专家身份随同莫洛托夫访德的某些情况。
1940年11月7日,是苏联十月革命第23周年纪念日。这天,莫斯科红场上举行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苏联党、政、军的主要领导人都参加了这次在紧张的备战前提下举行的有意义的活动。在阅兵式刚刚结束之后,华西列夫斯基便被叫到了国防人民委员铁木辛哥那里,同他一起到来的还有铁木辛哥手下负有特别使命的兹洛宾将军。
在铁木辛哥宽大明亮的办公室内,国防人民委员正式通知他们两人说:“根据苏联政府的决定,最近几天你们将以军事专家的身份作为政府代表团的成员前往柏林,进一步的具体指示将由苏联政府代表团团长直接告诉你们。”华西列夫斯基事前曾听说,最近一个对期,柏林方面一直邀请苏联派代表团访德。他也知道,苏联政府为了进一步迟滞随时可能爆发的苏德战争,已经答应派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兼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一行前往柏林。但是他并不知道,政府代表团成员中还有军事随员,更没有听说要派他跟随前往的消息。
在代表团准备过程中,莫洛托夫专门召见了华西列夫斯基和兹洛宾,并给他们下达了必要的指示。外交人民委员告诉他们,早在10月13日,德国外长冯·里宾特洛甫曾致函斯大林,以德英利益冲突来虚伪地解释他们对欧洲弱小国家的侵略行径。后来又称要与苏联磋商击败英国后的欧洲及英属亚洲殖民势力范围的分割占领问题,言下之意是诱使苏联加入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苏联政府所以接受德方的邀请,是想借机查明德国法西斯的真实想法和战争计划概况,政府当然没有与德国在柏林缔结任何协议的意向。同时,苏联政府代表团这次将不卑不亢地对希特勒觊觎罗马尼亚、芬兰和其他地区的图谋表明自己的反对态度。最后,外交人民委员说道:“你们将作为代表团的军事成员参加这次柏林之行,这一点对方已经同意了。你们的任务是,力图查明希特勒法西斯是否还想继续承担《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义务,法西斯所信誓旦旦表示的彻底消灭大不列颠王国是不是为攻击我国而施放的烟幕。如果是,那么法西斯的侵略锋芒将指向哪里。”
11月9日,代表团启程,随专车前往的还有当时的德国驻苏大使冯·德·舒伦堡。翌晚,火车行至苏联边境。在德国边境对应的埃德库宁火车站,地方铁路当局长时间地坚持要代表团转乘他们“特地准备”的列车。对此代表团通过自己的列车长加以断然拒绝,因为专车已在苏联边境站上了西欧式的列车托架,完全不妨碍列车在德国的窄轨铁路上运行。经过长时间的辩论之后,德国人不得不让步,只是在苏联专车的后面加挂了两节德国车厢。
12日清晨,列车抵达柏林。德国外长冯·里宾特洛甫和凯特尔元帅一行到车站迎接苏联代表团。德国方面把简短的站内欢迎仪式搞得十分隆重、热烈。《国际歌》的雄壮乐曲响彻整个柏林车站,各新闻媒介在晨报就刊出了苏联代表团抵达柏林访问的报道和大幅新闻照片。显然,德国人的这种作法是给欧洲人和全世界看的。
当天上午,苏联代表团前往帝国总理府礼节性见过希特勒之后,莫洛托夫和里宾特洛甫的第一次谈判就开始了。为了急于完成希特勒交给的迷惑苏联人的任务,这个外交部长大谈英国灭亡已成定局,他趾高气扬地说:“地球上的任何力量都无法改变大不列颠王国寿终正寝的处境。英国已被打得落花流水,要它承认自己的失败,现在只不过是时间问题而已。”他接着又说:“如果英国不承认失败,那么德国将日夜不停地袭击英国城市,它的潜艇也将会使英国遭受到更为惨重的损失……”
待到第2天与希特勒会谈时,华西列夫斯基再次目睹了这个个子极为矮小的战争狂人的表演。谈判一开始,这个法西斯纳粹头目就向莫洛托夫表白,德事机器的攻击方向现在只有一个,这就是西方,是英国。他说:“现在看来,击溃英国只是一个不远的将来的问题了。我认为,苏联应与我们——他列举了意大利、日本,还有法国的维希政府——一起来关心垮台后的不列颠王国的遗产分配问题。”接着他暗示说,在目前这个反对盎格鲁—撒克逊国家的“大同盟”中,苏联也理应被包括进来。那么,在最终讨论英国财产分割问题时,苏联的发言权将比现在要大得多。他甚至半公开地许诺,德国将保证苏联向波斯湾和印度洋扩张,并夺取在伊朗南部的英国油田。他还指出,德国能够帮助苏联协调它对土耳其的某些要求,直至修改在瑞士蒙特勒签署的海峡公约,以用其他公约取而代之。
莫洛托夫识破了希特勒所建议的这些挑拨离间的阴谋,他只是从正面阐述了苏联的立场,并要德国就德意日三国条约的政治意图作出适当的说明。他还问道,德国的战争矛头将在何时何地指向南斯拉夫、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等其他欧洲国家?而在远东,日本的侵略活动又将如何展开?关于罗马尼亚和芬兰问题,莫洛托夫要求对方明确回答下列问题:派遣德事代表团前往罗马尼亚的用意是什么?为什么和出于什么目的把德队开往芬兰?他指出,如果德国真正愿意改善对苏关系,那么在芬兰就不应有德军进驻。
当希特勒拐弯抹角又把问题扯到英国即将完蛋之类的问题上时,英国飞机空袭柏林的警报响了起来,会谈不得不推迟到第二天再举行。
当天晚上,莫洛托夫与里宾特洛甫又举行会谈。会谈刚刚开始,英国空军又来打扰。原来,英国情报机关已经了解到前两次会谈的情况,他们的飞机是有目标有目的地来的。当他们不得不下到德国外长讲究的私人避弹室时,这个德国部长边走边叨唠这样一句话:“英国是要完蛋了。”对此,莫洛托夫半真半假地说:“如果真的像您刚才说的英国已被击溃,那么我们现在为什么还要换到这间房子里来呢?扔下来的又是谁的炸弹呢?”此言一出,里宾特洛甫竟一时语塞,显得十分茫然又窘迫的样子,于是引来在场人员一阵好笑。事后,华西列夫斯基和兹洛宾逢人便把这件事当笑话讲,总参谋部里的许多工作人员都知道了莫洛托夫的厉害和老辣。
在柏林期间,苏联代表团没有与德国就任何问题达成协议。他们当时从驻德使馆的情报机构等多种渠道得到了大量的情报。这些情报表明,至少从1940年夏秋开始,希特勒德国的侵略矛头并不是像他们一再表明的那样指向英国,相反而是对准苏联的。这次会谈中对方所以显得那么积极,纯粹是在制造侵苏烟雾。他们一边向苏联提出瓜分不列颠王国的“诱人”建议,一边在指望创造准备入侵苏联的最佳条件。此外,要是它的阴谋和骗局得逞,希特勒还可以据此及时地防止日后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决定他的第三帝国命运的东西。
14日,苏联代表团离开柏林启程回国。送行时,主人的盛情,甚至表面上的客套已经全无踪影了。华西列夫斯基说:“只有冷谈的送行,互相说些索然无味的官场辞令。”
拥有80年代以来最多读者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内幕》一书的作者,苏联著名历史学家q·d·沃尔科夫在评述苏联代表团此次柏林之行的作用时写道:
苏联政府一边参与柏林会谈,一边力图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以便尽可能长久地拖延与法西斯德国的军事冲突,赢得了巩固苏维埃国家政治、军事和经济实力的时间。
作者还分析道,苏联政府从柏林会谈中得出的结论至少有三条;第一,认清了希特勒与里宾特洛甫玩弄的两面派阴谋把戏,即他们口头上主张必须坚决加强苏德关系和苏德友好,但在实际上却准备对苏联实施疯狂的进攻;第二,希特勒掩饰日后德国侵略方向的作法没有成功,他所有的关于彻底粉碎英国、给英国以重创的虚伪声明,丝毫没能迷惑住苏联政府;第三,希特勒关于瓜分“没落的不列颠王国”遗产的离间性建议,遭到了断然拒绝。问题很清楚,在即将到来的反法西斯德国的斗争中,英国可能成为苏联的一个潜在盟友。此外,苏联在会谈中所采取的对英立场,也摧毁了英国绥靖主义分子的立足点,这些人总是幻想与德国缔结投降主义的和约和建立资本主义列强的反苏统一战线。
华西列夫斯基在他的回忆录中也认为,代表团的全体成员对这次出访的共同感想是:苏联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必须准备反击法西斯德国的侵略……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