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底,英军第2集团军在下莱茵河南岸阿纳姆以西转入防御。至此,“市场花园”进攻作战遂告结束。10天内,英军向纵深推进了80公里,并将突破口的正面扩大到25—40公里。但是,战役的目的并未达到。
阿纳姆战役没有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艾森豪威尔负有一定责任,因他曾答应保证后勤供应,然而并未实现;他也曾答应以美国第1集团军掩护蒙哥马利的右翼,结果也未兑现。这样,蒙哥马利不得不动用他极其宝贵的运输力量来运送第8军去填补这个空隙。其次,盟军,特别是艾森豪威尔本人,把空降突击从9月初推至9月中旬,这实际上是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这一推迟使德国人有时间拼凑起第1伞兵集团军,在斯图登特的指挥下,封闭了北面的德军第15集团军和南面力图挡住巴顿的杂七杂八的几个德军师之间的战线。再次,情报出现错误:盟军没有发现,德国最勇猛顽强的将军之一莫德尔此时正好在该作战地区,而在俄国和诺曼底半岛经历过考验的党卫军第2装甲军已就地恢复元气。更糟糕的是,在阿纳姆战斗发生前几小时,斯图登特从击落的一名美官身上缴获了一份地图,从而掌握了盟军的作战计划。最后,空降部队在阿纳姆的降落点离大桥太远。第1空降师师长厄克特原来是一位步兵旅长,根本不懂如何实施空降突击。他向皇家空军请教,结果他被告诉说,由于阿纳姆大桥周围有德军高射炮群,所以不能在那里空降。于是,他把空降地点选择在离第1空降师必须降落的大桥好多英里远的地方。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原因。一是空中支援计划的错误,使投入战斗的空降部队得不到战斗机的支援。本来战斗机应该为他们提供保护伞,但由于一个令人遗憾的误会而未做到。空中支援计划中有这样一句话:“凡是空投、空降的地方,战斗机都得与之保持距离。”这句话带来了灾难性后果。二是通讯完全失灵。在关键的开头几天里,无论是同空降作战司令部一起错误地飞到荷兰去的布朗宁,还是第2集团军和白厅,都没有收到莱茵河对岸部队的任何消息,一点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三是第30军的冲击线是一条时时遭到翼侧攻击的公路。过了瓦尔河上的大桥,这条公路的路基很高,使警卫装甲师成了敌88毫米大炮的靶子。登普西原打算在奈梅根与阿纳姆之间的埃尔斯特空投一个伞兵旅,以便控制这条无遮掩的公路,却没有足够的飞机。四是气候条件不好。行动开始后气候就不好,无法降落很多人员。
尽管有这样一些原因,但蒙哥马利还是认为:“如果这次战役一开始就得到适当的支持,给予必要的飞机、地面部队和后勤给养的话,那么,尽管有我的过错、不利的气候以及在阿纳姆有敌之党卫军第2装甲军等等,这次战役还是能够成功的。我将继续为‘市场花园’行动当个顽固的辩护人。”
阿纳姆战役结束之后,艾森豪威尔在10月8日给蒙哥马利和布莱德雷的命令,仍然规定两个集团军群的计划“应在人力许可的情况下,把尽速挺进到波恩以北的莱茵河一线作为首要任务”。但艾森豪威尔似乎突然认识到了安特卫普的重要性,并于10月9日指示蒙哥马利“把打开安特卫普港当作头等急事”,甚至强调指出,“在北面翼侧再掌握一个大港口是最终攻入德国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实际上,蒙哥马利在10月8日便与马歇尔、布莱德雷、霍奇斯进行了协商,并于次日发出了一份重要的但却是小心谨慎的命令。命令一方面强调安特卫普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却着重阐述扫清莱茵河西岸敌人的必要性。这项命令发出之后,蒙哥马利于10月15日收到艾森豪威尔10月13日写来的一封信。这封信对他10月10日提出的一份文件以精心的措词进行了坚定的批评。蒙哥马利的文件题为《关于西欧战场指挥问题的一些意见》,其口气一看便知是故意找别扭,不愿服从。文件结尾处再次提出那似乎已被人忘却的问题,即进行“单一冲击”,设置单一地面指挥官:
“十五、我并不认为我们目前的指挥与控制体制是十分完善的。
十六、很可能是一些政治的和民族的考虑使我们不能有一个健全的体制。如果是这样,我建议我们不妨直言不讳。我们不要装得一切皆好,而实际上差得很远。”
艾森豪威尔的回答是寸步不让(参见《西线的胜利》第2卷,第88页),并强调指出:“这里不再是诺曼底滩头!”蒙哥马利只好这样回答:“我不会再向您提及指挥权的问题。”接着,他给第21集团军群又下了一道关于扫清安特卫普航道的指令,但这时已为时太晚,因为奉命向斯海尔德河进发的加拿大人面临的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进行一场旷日持久、血肉横飞的战斗。他们不得不一个堤坝、一个堤坝地顽强地向前推进。最后,当英国皇家空军用炸弹炸破瓦尔赫伦岛的水上防御工事,当皇家海军用150艘各种各样的小船和27艘装备有大炮、火箭的轮船在韦斯卡特佩勒把第4特种勤务旅送上岸时,伤亡人数令人毛骨惊然。在死伤的1000人中,仅支援中队就有170人战死,200人受伤,27艘船中有20艘已不能再用。若是早一点动手,代价肯定会小得多。
由于加拿大部队的浴血奋战,盟国第一批船只终于在11月28日靠上了安特卫普的码头。于是艾森豪威尔要求,北面的主要行动应当确保横渡莱茵河,占领鲁尔,深入德国。与此同时,如有可能,应准备从萨尔继续前进,并在盟军右面的战线进行配合作战。然而,“宽大正面”上的进攻始终受挫,最明显的是在美军战线上,霍奇斯的第1集团军进攻许特根森林的作战尤其如此。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最激烈的战斗之一。9000名美国人患了战壕足病、战斗疲劳症和所谓的“呼吸系统病”,2.4万人战死、被俘或失踪。美官方史学家称这次作战为基本上无成果的战斗,是早就应当避免的。
11月28日那天,艾森豪威尔来到宗霍温蒙哥马利的作战指挥所,与蒙哥马利促膝长谈。蒙哥马利坦率地说,盟军处境不佳,并且认为布莱德雷的第12集团军群在战术行动方面欠“平衡”,于是建议巴顿的一些师往北开去,并取消巴顿在南边发动的攻势,以恢复战术平衡。艾森豪威尔很快将蒙哥马利的意见转告了布莱德雷。12月3日,布莱德雷写信给蒙哥马利,列举了多种理由,说他不能那样做。
结果,更大的混乱接踵而至。令人费解的是,在这几个星期中,英美军队中的许多情报机构竟然都未曾发现德国人一个新建装甲集团军的踪迹,对其未来的进攻重点也茫然无知。
到1944年9月,德军最高统帅部已经明白,盟军不能立即突破“齐格菲”防线,而自己则能在这一地区阻止盟军前进。于是,决定在西线实施反攻,企图以出其不意的突击,击溃战线北段的盟军,迫使英美单独媾和。
在盟军战线北段作战的是第21集团军群,共15个师。在中央地段作战的是第12集团军群,共31个师。第9集团军和第1集团军的10个师集中在亚琛以东。只有第1集团军第8军的4个师在阿登山区宽115公里的地段进行防御。其中有1个师刚从美国抵达,有两个师的人员武器没有完全补足。由于盟军决定由亚琛向北方以及经阿尔萨斯向南方实施强大突击,从而大大地削弱了战线的中段。于是,德军决定利用盟军防御中的薄弱环节,在阿登山脉地段向安特卫普实施突击。
9月25日,希特勒头脑中酝酿已久的“拿破仑式”设想变成具体的紧急作战要求了。他把指挥官和作战参谋叫来开会,告诉他们说,他的新建装甲集团军必须突入阿登高原,跨过默兹河,扑向安特卫普。他说:“如果一切进展顺利,这次进攻将消灭20—30个师的敌人,这将是另一次敦刻尔克。”陆军元帅冯·龙德施泰特取代克鲁格担任了西线总指挥,他对希特勒的计划公开表示怀疑。但希特勒又一次控制了他的将军们,要求他们对这次代号为“守卫莱茵河”的战役进行积极准备,把执行这次作战行动的第6装甲集团军秘密集结起来。
蒙哥马利承认,与盟军最高统帅部一样,他也未能清楚地预见到艾森豪威尔的“宽大正面”战略的这一特殊后果,即为了保持一条宽大正面的战线,就必然要冒在某个地域部署薄弱的风险。不管愿意不愿意,艾森豪威尔和布莱德雷恰恰就在德国人所要打击的地方承担这种风险了。
12月16日早上,蒙哥马利感到需要休息,就乘他那架迈尔斯小飞机去埃因候温同著名职业高尔夫球手戴·里斯打高尔夫球。里斯当时在那里作空军大队长的汽车司机。出发前,蒙哥马利请空军大队长准许里斯到球场接他,并陪他打球。当他的飞机在球场降落时,一切都已安排妥当,于是他们开始打球。过了不久来了一封电报说,那天早上,德军向美第1集团军正面发起强攻,情况不明。于是,他停止打球,告别里斯,直飞宗霍温作战指挥所。
德军攻击矛头直指第1集团军正面,即兵力薄弱的第8军守卫的阿登地区,结果在美军防线上顶出了一个相当大的突出部位。
局面迅速恶化,布莱德雷的第12集团军群被一分为二。他的总部在卢森堡,当时他已指挥不了在北面的那一半集团军群了。蒙哥马利通过联络军官组与战况保持联系,并采取了一些措施确保第21集团军群右翼和右后方的安全。
12月20日晚10时30分,艾森豪威尔从总部挂电话命令蒙哥马利立即负责统领突出地带北翼所有的美国部队。这个命令把美国的两个集团军(辛普森的第9集团军和霍奇斯的第1集团军)置于蒙哥马利的指挥之下。
第二天上午,蒙哥马利向前来开会的登普西和克里勒下达命令之后,于中午飞往美国第1集团军总部,并要辛普森前去见他。蒙哥马利发现突出地带北翼情况混乱,于是马上采取措施:把英国部队置于第9集团军统辖之下,和美军共同作战,并要该集团军接管第1集团军的某些阵地;在美军预备队组成之前,把英军配置在第1和第9集团军后面,充当预备梯队。经过这番处置,情况渐趋稳定,最后终于恢复正常。
尽管德军的进攻取得了出敌不意的效果,但它的反攻计划在战役的头几天就开始落空了。12月18日,希特勒对原先的企图作了重大修改,取消了原定从亚深以北地域向西实施突击的计划。12月19日,艾森豪威尔在凡尔登召开会议,决定对敌人进攻集团的两翼实施反突击,集中全部力量粉碎德军在阿登山脉的反攻。12月21日,盟军转入反攻,巴顿的第3集团军从南面向突出部发起强大进攻。但一开始由于缺乏航空兵支援,进展缓慢。12月23日,天气好转,掌握绝对制空权的盟国空军开始对德军采取积极行动。12月23日以后,美军部队加速推进。12月26日,其先头部队同被围困在巴斯托涅的第101空降师会合。
由于盟军指挥部采取了紧急措施,德军已无法向安特卫普发动进攻。12月28日,希特勒在大本营讨论阿登战役的会议上,承认进攻已经失败。
由于美军在阿登战役的最初几天未进行认真的抵抗就开始毫无秩序地退却,而且在有些地段,这种退却变成了狼狈的溃逃。因此,英国报纸对艾森豪威尔大加抨击。这种情况使蒙哥马利非常不安,于是他给首相打报告说,他打算向英美记者谈谈这次战役,以表明盟军如何一致响应号召,如何一致合作共事,扭转了这一颇为棘手的局面。首相认为他的建议很有价值,同意了他的意见。
于是,蒙哥马利于1945年1月7日在战斗中召开记者招待会。对此,报道很多,他在会上的讲话,也被各报广为引用和发表。德国人迅速而又巧妙地辑录了他的讲话内容,把它改写成为一篇带有反美倾向的报道,并由当时掌握在戈培尔手中的阿纳姆电台广播。布莱德雷总部的监听站把它误认为是英国广播公司播送的,于是这篇精心歪曲了的讲话稿便引起了轩然大波,对盟国的团结造成了灾难性影响。
蒙哥马利召开记者招待会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他的讲话确有容易引起误解的地方,因为在他的讲话中有这样一段:“接着战局开始恶化。但盟国部队齐心协力对付这一危急局面,大家都把狭隘的国家民族观念撇在一旁,艾森豪威尔将军命令我指挥整个北部战线。我调用了英国集团军群全部可用的力量……最后,英国部队猛地一举投入战斗。目前,英军各师正在美军第1集团军右翼奋勇作战。这样,你们就可以看到英军正在受到沉重打击的美军左右两翼作战。”这些话似乎在暗示:是他把自己的师团投入拦阻阵地,保持镇静而清醒的头脑,在美国人的北侧保持一个坚不可摧的壁垒,在默兹河西岸建立起一道坚固的屏障,保证了阿登战役的胜利。
令人奇怪的是,蒙哥马利竟会在1月7日自讨苦吃地搞这样一个记者招待会,因为仅仅一个星期以前,由于他不断向艾森豪威尔施加压力,要求实施“单一冲击”战略,任命单一的地面部队指挥官,他自己的军事生涯受到了极其严重的考验。1944年12月30日,马歇尔电告艾森豪威尔说:“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作出任何性质的让步。你不仅得到我们的完全信任,而且,如果你作出这一让步,将会在国内引起极大的愤慨……”这就是最后的定论,与艾森豪威尔常常力图使蒙哥马利认识到的没有什么两样。此时此刻,艾森豪威尔的忍耐已经到了最大限度,他的一帮顾问们也竭力唆使他和蒙哥马利一刀两断,于是他在给马歇尔的一份电报中便使用了“有我无他”(指蒙哥马利)的话语。德·甘冈了解到这种情况后,急忙赶到凡尔赛,求得一点回旋、喘息的时间,然后又冒着漫天大雪飞到他的上司身旁,说服已经茫然不知所措的蒙哥马利给艾森豪威尔写了一封语气柔和的信,在一切行将失去的时候挽回了局势。
一切都暂时地平息下去了。然而,随着冬天的日子一天天过去,愈来愈清楚的是艾森豪威尔的“宽大正面”战略收效甚微,美军和英军沿着莱茵河或在其附近的小规模零星战斗也没有多大进展。盟军参谋机构进行了多次深入细致的讨论,最后在1945年1月末在马耳他举行了最高级会议,达成了一项妥协方案。双方都作出了让步,艾森豪威尔的意图于2月1日在马耳他得到了批准。他说:“您们请联合参谋长委员会放心,我将在北面立即夺取莱茵河渡口,这一作战是完全可行的,无须等到封锁整个莱茵河后再进行。而且,在渡过莱茵河之后,我将在北侧用最大力量向前推进,一旦南方局势允许我集结所需的部队,并且不会因此招致过大的风险,我将实施我的决心。”这是蒙哥马利所能得到的最好结果,也许比他应得到的还多一些。这样,就为英联邦军队在西北欧的倒数第二次大规模作战行动——“诚实”作战行动打开了道路。正是:战略不同难协调,盟军北进战果少。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章分解。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