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蒙哥马利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十六章 妙计成功(2/2)

    于是,人们的印象就是,英国和加拿大部队在东翼岗市地区失败了,所以,美军才在西翼采取行动,突破成功。艾森豪威尔对第2集团军持这种看法,便清楚地表明他对自己欣然同意过的这一基本设想并不理解。

    但是,有的批评则完全出于恶意。艾森豪威尔的副手特德和英军战术航空队司令科宁厄姆由于没有得到卡昂地区的机场而几乎对蒙哥马利持敌对态度;艾森豪威尔的副参谋长摩根则因为蒙哥马利反对他在东翼的岗市一法莱兹地区进行突破的计划而怀恨在心。他们利用艾森豪威尔的错觉,对蒙哥马利说三道四,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

    当时,英军和美军已经登陆的部队大致相等,每家16个师。但有目共睹的事实是:在这段时间里,在美军前线,德军装甲师最多时3个,最少时还不到1个;而在英军前线,最多时7个半,最少时4个。美军与之作战的德军步兵营最多时87个,最少时63个;而在英军前线,最多时92个,最少时43个。

    比这些数字更有说服力的是这样一个事实:蒙哥马利的策略已经导致他的两个最高级、最有经验的敌手——冯·龙德施泰特和冯·施韦彭伯格——由于认为蒙哥马利已给他们造成了军事上难以挽救的局面而在战场上被就地免职。

    所以,在诺曼底战役这一关键时刻,蒙哥马利要比他的美国同行和英国国内的某些人更为清楚地看到,战斗正沿着正确的方向朝着成功发展;而“赛马场”行动的最后一天结束时,凯特尔和冯·龙德施泰特之间著名的电话对话极好地概括了蒙哥马利的敌手们此刻的精神状态:

    凯特尔:“我们该怎么办?我们该怎么办?”

    冯·龙德施泰特:“讲和,你们这些蠢才!难道还能有别的什么办法?”

    6月末是诺曼底战役的重大转折点。6月30日那天,英国特遣舰队司令维安海军上将和他的美国同行柯克海军上将相继出发返回英国。这标志着“海王星”行动正式结束,“霸王”行动计划进入了下一个阶段。负责海边各个滩头的级别稍低的海军军官也已撤走,在英军地段由“英军突击区海军将官”代替,在美军地段由“西线海军将官”代替,两人都常驻陆上,都是海军少将。这种从两栖作战向陆上作战的转变,标志着盟军对现已扩大了的桥头堡充满信心。另外两件同时发生的事更加强了这一信心。这实际上表明蒙哥马利6月8日宣布的3个先决条件中的后两个已经实现。

    7月1日,由于大风暴而推迟到6月25日开始的卡昂南面大钳形攻势“赛马场”作战行动结束。这次作战没能按原先期望的那样夺到足够的地盘,但却达成了更为重要的目标——使德军装甲部队遭到了决定性失败。在此前一天,美军在科唐坦半岛进行一次大规模进攻,最终攻下了瑟堡的大要塞及其支援炮兵阵地。此后,盟军第一艘船、英国的一艘用来扫雷的汽艇大摇大摆地进了港。这两件事的主要意义在于:第一,“赛马场”作战以后,德军再也不能用密集的装甲部队发动真正的协同进攻(希特勒后来疯狂地发动莫尔坦攻势除外);第二,美军已夺取了瑟堡,从而可以一心一意地转而向南和向西进攻。蒙哥马利的第二个先决条件“保持主动权”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保障。驶进瑟堡港的那条小船,既是7月16日开始在瑟堡港抛锚的大吨位船只的先驱,也预示着蒙哥马利的第3个要求,即行政后勤的稳定性正在实现之中。

    6月30日,蒙哥马利在向两个集团军司令发出的命令中设想,在美军方面,“可以长驱直入,毫不停留地打到科蒙一维尔一莫尔坦一富热尔一线,此后继续作战将极少受阻……”英军的任务是“继续在维莱博卡日至卡昂之间牵制住敌人的绝大部分力量……同时确保我东面翼侧阵地的稳固”。

    在美军开始挥师东进之前,布莱德雷首先得为他的部队找到一条合适的出击线。然而,他所能找到的任何一条出击线都必须包含圣洛这个十分重要的公路交叉点。于是,他让第7、第8军冲出科唐坦,越过沼泽地带向库唐斯挺进,其目的是将圣洛一库唐斯公路作为他意想中的出击线。但是,从7月3日开始的这一行动犹如爬行:第8军在12天中只向前推进了1.2万码,第7军也进展缓慢。布莱德雷不得不“申请”一顶大帐篷,并弄来一些木板,铺在泥泞地上,然后在帐篷中挂起地图,颇费踌躇地“运筹帷幄”起来。就在这些地图前面,他踱来踱去,整整两天两夜,终于找到了答案:把一条更靠北的公路,即从圣洛经佩里耶到海岸边的莱赛这条西北走向的公路,作为出发点。而且,他还在圣洛城外选择了一块宽3.5英里、纵深1.5英里的长方形地带,建议美国空军对这块地方实施饱和轰炸,执行轰炸任务的飞机将沿着这条能清楚地表明己方阵线的公路飞行。他的主要冲击力量将越过这块被毁灭的土地,迅速向前推进,直至发展成利德尔·哈特所说的“势不可当的洪流”。于是,“眼镜蛇”作战计划在这顶帐篷中诞生了。经过近3个星期的艰苦鏖战,美军最后以伤亡约40000人的代价,于7月19日占领了圣洛,为“眼镜蛇”计划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7月初,出现了一些不祥之兆:7月3、4日,一些新的德国步兵师出现在前线;而7月7日,美军第83师遭到了党卫军第2装甲师的沉重打击,这个装甲师是从英军地段运动到奥东地区来的。由此可以推断,敌人正准备将其装甲部队撤离前线,重新整编,同时也说明敌人对美国人的兴趣逐渐增加。因此,蒙哥马利决定拿下卡昂,分散敌人的注意力。

    7月7日21时50分,450架重型轰炸机对卡昂北郊的目标地域进行了一小时的轰炸。翌日清晨4时20分,第1军的步兵开始进攻。尽管实施了轰炸和掩护扫射,德军的反抗还是像预料中的那样凶猛异常,他们的防御火力又猛又准。在清除这些村庄支撑点的过程中,出现了“打到最后一个人、最后一粒子弹”的激烈搏斗的场面。然而,第1军终于以死伤5500人的代价于7月9日晨攻入卡昂,受到大约20000居民的欢迎。到当日晚间,除还须扫荡残敌外,该军已全部占领了该城的奥恩河以西部分,进攻到此告一段落。这一仗虽然不能算是百分之百的胜利,但它吸引了敌人的注意力,也扫除了德国人在奥恩河以西的桥头堡,很好地达到了蒙哥马利的目的。

    为了获得一条通往卡昂咽喉地带以南的东西走向的通道,蒙哥马利打算进行下一次大的作战行动——“古德伍德”行动。此次作战的意图很简单:3个装甲师将越过奥恩河,踏上东岸,然后向南打去。在7月10日的会上,蒙哥马利向登普西和布莱德雷解释了“古德伍德”作战与“眼镜蛇”作战的关系。在7月13日给艾森豪威尔的电报中,他又进一步阐述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我将于下周发动一次大规模进攻。第2集团军定于7月16日开始行动,逐步发展为7月18日的大战,届时第8军的3个装甲师将挥师奥恩河以东地区。请注意,日期从17日变至18日。第1集团军将用6个师的兵力于7月19日在圣洛以西约5英里处发起猛攻。需空军全力支援第2集团军(18日)和第1集团军(19日)的行动。已见到科宁厄姆并向他陈述了一切。”应该说这封电报已清楚地说明了蒙哥马利的原始意图,这就是,由美军于19日开始发动一次突破,然后向内陆突进,而英军则于前一天发动一次强大的牵制性进攻。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古德伍德”行动比诺曼底战役的其他行动遭致了更大的误解,使蒙哥马利更加不得人心。

    7月18日,盟军出动各种飞机4500架支援由第2师、警卫装甲师和第7装甲师实施的“古德伍德”作战行动。轰炸采用新的方法进行:装甲部队前进路线的两侧翼用重磅炸弹轰击,路线的近旁和前方的选定地域则使用小型高爆炸弹、杀伤弹和燃烧弹,以免形成弹坑。轰炸似乎按计划进行,然而,事态的发展却是,有些目标被灰尘笼罩,执行轰炸任务的飞机不得不掉转机头,把炸弹原样带回;其他一些选定目标也只部分击中,在未击中的地区往往有敌人的坦克和反坦克炮。美国第8航空队投掷的1.3万枚100磅的炸弹和7.5万枚杀伤弹有一大半东飞西散,投错了地方。尽管如此,当第2装甲师过了桥向前推进时,却发现敌军士气低落,这就出现了一阵虚假的胜利气氛。时隔不久,困难局面的第一个迹象出现了:7月18日上午9时,向前推进的坦克就超出了此时还困在西岸的野战炮的射程。与此同时,出现了此后战斗过程中一直存在的状况;奥恩河和卡昂运河上的3座桥越来越拥挤,而在战斗第一线,特别是在卡尼、埃米维尔、弗雷努维尔这几个村庄中,残存的德军坦克和大炮给英军造成了重大伤亡。整个上午和下午,情况更为混乱,第2装甲师和警卫装甲师只有个别单位向前推进。第7装甲师到日过中天还没有离开桥,直到晚上,才有一个团投入战斗。左翼的第1军进展甚微,连特罗阿恩都未越过,直到当晚还未占领该地。右翼的加拿大人的情况似乎好一些,夺取了科龙贝勒那满是瓦砾的工厂郊区,并扫清了敌人,沿着河东岸进发,拓出了一块桥头堡阵地,开始架桥。

    7月18日16时30分,蒙哥马利向帝国参谋总长发去一封语调轻松的电报说:“今日上午战斗十分顺利,空中轰炸成效卓著……形势十分喜人,目前看来敌人颓势难以挽回。”这说明当时蒙哥马利消息闭塞巨欠考虑。那天晚上,他发表了一份特别文告,其中提到部队时用了“突破”字样;文告结束时还说:“蒙哥马利将军对这场战斗第一天的进展感到十分满意。”此后两天中发生的情况是,经过进一步激烈的战斗,英军只夺取了布尔日比山脊的一部分,还有许多德军的支撑点穿插其间,出击线也缩短了。7月20日下午,天空雷声隆隆,倾盆大雨把战场上由于轰炸和装甲碾压造成的厚厚尘土变成了一片泥潭。这样,进攻的坦克就不能行动了。第二天,加拿大人在其位于奥恩河东岸的阵地上打退了敌人多次凶猛的反扑。实际上,在7月20日这一天,隆美尔所负责设计的防御地带经受住了考验。在同一天,希特勒向其子民们宣布,企图杀害他的阴谋已经失败。隆美尔后来因涉嫌阴谋而奉希特勒之命服毒自杀。也正是在7月20日这一天,“古德伍德”作战宣告结束。

    由于人们对蒙哥马利长远的和近期的意图的误解,也由于他自己急忙地宣布了各盟国人民和领导人所翘首期望的所谓“突破”,蒙哥马利将把柄拱手送到其反对者的手中,使自己的朋友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古德伍德”作战已经失败的消息引起了一片沮丧甚至失望,伴随而来的是蒙哥马利的宿敌们不怀好意的评头品足,说什么“我早就说过会有这种结局”。英国和美国的报刊从蒙哥马利的文告中抽出“突破”、“广阔地域”这样至关紧要的词语,以通栏标题刊出,几乎无一例外地用同样戏剧性的语调来报道这场攻势已经终止的战役。在“古德伍德”作战之后、“眼镜蛇”作战计划实施前夕,《纽约先驱论坛报》的大标题是,“盟军在法国全线受阻”。这典型地说明人们的误解和不顾事实真象已到了何等地步!

    “眼镜蛇”作战行动原计划于7月19日开始,但由于通过卡朗唐沼泽地带和圣洛附近的树篱时行动迟缓,代价甚高,再加上狂风暴雨天气,轰炸机不能升空作战,进攻开始日只好往后推。7月24日,天气开始好转,轰炸机方能升空作战。但当轰炸机终于来到时,目标区域上空却又乌云密布,战斗只好再推迟24小时。不幸的是,其中一个空军大队没有收到返回的命令,投下的炸弹离目标足有一英里,落到了美军第30师的头上。尽管如此,布莱德雷还是下决心第二天继续干下去。

    为了支援“眼镜蛇”作战,蒙哥马利命令加拿大第2军和第7装甲师、警卫装甲师于7月25日3时30分开始沿通往法莱斯的公路发起攻击。蒙哥马利曾严格规定,不管“眼镜蛇”计划何时开始,也不管天气状况如何,上述进攻必须在规定时间开始。蒙哥马利为过早地在圣洛进行轰炸而感到忧虑,并担心这一轰炸会使德国人警觉起来。他希望加拿大人的这一进攻能使敌人认为在圣洛的轰炸只不过是一次佯动。实际上,敌人正是这样想的,因此在7月24日和25日期间,许多德军装甲部队由西向东朝着奥恩河蜂拥而来,有的还越过了奥恩河。

    7月25日9时45分突击开始,3000多架重型、中型轰炸机和战斗轰炸机对布莱德雷选定的圣洛以西的长方形地带进行了饱和轰炸,投下的高爆炸弹、杀伤弹和燃烧弹造成了惊人的破坏。勒尔装甲师实际上已被消灭,其司令官拜尔莱因活了下来并当了俘虏。但布莱德雷有些灰心丧气,因为这次轰炸很不准确,第9师被炸,第30师再次遭殃,死伤几百人,其中包括非常能干的麦克奈尔将军。由于部队伤亡和必须重新编组,结果造成了战斗的拖延。在疮痍满目的原野和公路上,到处是“烧焦了的坦克残骸、士兵们缺手断臂的尸体和腐烂发胀的死牲口”。但不管怎样,何林斯的那个军毕竟突破成功了。到当天晚上,该军前进了两英里。7月26日,树林斯将其两个装甲师投入了战斗,右翼的美国第8军和左翼的第5军开始成梯队向前推进。7月27日,敌人的抵抗全线崩溃。到30日,美军夺取了布列塔尼半岛的大门——阿夫朗什。德军防线一片混乱,连其后方司令员们也乱作一团。冯·克卢格不得不于7月30日亲自挑起德军第7集团军的指挥担子。但他所指挥的部队四分五裂,其幸存者混杂在一起,东奔西散,流落在乡村中,成了法国抵抗运动的猎获物。

    与此同时,蒙哥马利一直在检查自己的计划。7月27日,他同布莱德雷和登普西会晤。他为美国人的胜利喝彩叫好,并指出:“其他一切地方的一切行动都必须为着协助美国人的作战。”因此,他放弃了原先由英国人和加拿大人向卡昂和奥恩河以东继续进攻的打算。其理由是,这里的作战已达到目的,不大可能有更多的德军师团上钩。蒙哥马利指出,英国人战线上的3个德军装甲师都摆在中部和东面,他命令登普西在英国人战线的正西面从科蒙地区全速发动一次6个师的攻势。第2天,蒙哥马利获悉“眼镜蛇”战役进展的消息后,他告诉登普西“加大油门向维尔挺进”。蒙哥马利之所以发出这样的命令是因为他确信,当德国人在美国人的打击下撤退时,他们首先会从科蒙开始向东,然后到达奥恩河的内陆河区,最后在卡昂和法莱斯之间的高地落脚。登普西的进攻叫作“蓝上衣”作战,于7月30日开始。它具有两个令人感兴趣的特点:第一,各级指挥都很内行,使这次战役能正常进行。第二,如同在阿拉曼的“增压”作战和在马雷斯的钳形攻势左翼一样,“蓝上衣”作战极好地表明,从战略上说,蒙哥马利显得固执、呆板(一旦他的决心已下);但从战术上说,一旦有突然出现的机会或遭到意外的挫折时,他却能在战斗中很快地审时度势,重新调整部署。

    “蓝上衣”作战所涉及的地域最为不利,称为“小树林”地带,”北起科蒙,南至维尔,东到奥恩河畔的蒂里阿库尔。该地带地形起伏,丘壑遍地,最高的是海拔1200英尺的潘松山脊。登普西用以发动攻击的第8军和第30军,对敌装甲优势为3:1,但步兵所占优势不大。鉴于上述地形,虽然敌人士气低落,要取得右翼那样的引人注目的进展是完全不可能的。好几个星期以来,这一线相对平静,双方都布设了许多地雷场。因此,头两天中这两个军的情况大致相同:艰苦混战,险象环生,而且似乎有点得不偿失。然而,也不乏顺利的进展,一夜之间,第2装甲师在科蒙至维尔的中间、在苏勒弗尔河另一侧的贝尼—博卡日建立了一个桥头堡,并在这里与向英军右翼运动的第5军会合。

    蒙哥马利的目的已经达到。德国第21装甲师已卷入战斗。冯。克卢格根据埃伯巴赫的建议,调动党卫军第2装甲军来对付登普西的主要打击。尽管有3个装甲师在手,但他还是怀疑科蒙是否能够守住,因此建议向塞纳河撤退。希特勒似乎也有类似想法,但他却命令:“告诉冯·克卢格元帅,他的眼睛应当盯住前线,盯着敌人,不要往后看。”

    8月2日,英军第2装甲师几乎进了维尔城,但第30军进展甚慢。同一天,遭到反击的第7装甲师差不多被迫退回到了48小时前据守的阵地上。这样是根本不能取得胜利的。第30军军长巴克纳尔曾受到登普西“不成功就滚开”的警告,这时被撤了职;第7装甲师师长厄斯金连同他的炮兵司令、装甲旅长一起也被撤了职。巴克纳尔的去职与精悍的霍罗克斯的到来可以说是一个巧合。霍罗克斯在突尼斯负伤刚刚复原,于8月4日接管了第30军的指挥权。不知是由于霍罗克斯的影响还是由于突然的鬼使神差,第43师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于8月6日占领了潘松山脊的各个制高点。同一天,美军终于拿下了维尔。英军第59师渡过奥恩河,在蒂里阿库尔建立了一个桥头堡,并打退了敌人的激烈反扑,守住了这个桥头堡。蒙哥马利为阻止德军撤退,计划夺取3个“关键地点”,现在两个已经到手,正在向第三点顺利前进。但就在这时,美国人和希特勒给他增添了许多心烦的事。

    8月1日,在欧洲大陆上的美军的21个师重新组建为第1和第3集团军,第1集团军由霍奇斯指挥,第3集团军由巴顿指挥,这两个集团军组成美国第12集团军群,由布莱德雷统辖。布莱德雷同蒙哥马利和登普西会商后,于8月3日要求巴顿用“最少量的部队”夺取布列塔尼半岛,而用其余的部队向南、向东突击,扫清占瓦尔河以北地区,然后按蒙哥马利的指示中所说的,“横扫小树林地带以南地区”。对巴顿来说,这真是梦寐以求之事。他立即着手进行“这一看来不能做但却做成功了的事”。阿夫朗什大桥那边只有一条公路,白天黑夜都处于德国空军的定期攻击之下。巴顿在72小时内已将其7个师通过阿夫朗什和这条公路。这样的前进速度一直保持到他的前卫第15军冲过开阔地带。到8月7日,巴顿的部队差不多进了勒芒。

    8月7日凌晨,冯·克卢格根据希特勒的命令,用集中起来的装甲部队,取道莫尔坦发动反攻,企图夺回阿夫朗什,切断巴顿的补给线。先冲过来的坦克意外地袭击了正在“休整”之中的疲惫不堪的美军第30师。但该师顽强坚守,连续战斗6昼夜,始终将敌军顶住,直到其他部队赶来增援为止。德军的反攻一刻也没有挡住巴顿的前进。他的第15军现在已从勒芒向北直指阿朗松。这时,希特勒开始担心b集团军的后侧,于是在8月15日允许冯·克卢格从莫尔坦作“小小的撤退”。一天以后,巴顿给布莱德雷打电话说:“我的部队已经进入阿让唐,让我前进到法莱斯,我们要把英国佬赶下海去,让他们再尝一次敦刻尔克的滋味!”这当然不是什么开玩笑,而是有意侮辱英军。巴顿这样说是不公道的,因为当他的坦克烧着汽油在宽阔的公路上向前飞奔,掠过防护甚弱的村庄时,在北面的英国人,特别是加拿大人,却一直在困难的地形条件下与凶猛抵抗的敌人作斗争。这是巴顿在梅斯和萨尔碰上防御工事之前所未曾经历过的。在那儿,巴顿才发现了固定防御设施的重要意义。在一个月之中,他的集团军伤亡达4.l万人,相当于整个第21集团军群从进攻欧陆开始日至8月底总伤亡人数的一半。

    为了扎起德军莫尔坦攻势所形成的口袋口,蒙哥马利必须打通一条走廊,与从南面如潮涌而来的美军会师。于是,蒙哥马利在8月4日把攻下法莱斯的艰巨任务交给了加拿大第1集团军。从8月7日开始的这一作战行动由西蒙兹中将和他的加拿大第2军实施。该军有2个步兵师,1个装甲师,l个装甲旅,再加上英国第51高地师、第33装甲旅和刚来诺曼底的波兰装甲师。尽管在作战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并遭受了不可避免的挫折,但加拿大第2师和英国第sl高地师还是在黎明前越过了防线,去夺取他们的目标。

    8月14日,西蒙兹加强了对敌人的压力。那天,为了贯彻蒙哥马利拿下法莱斯的命令,西蒙兹把自己原先的计划颠倒过来,在大白天让坦克在浓烟的掩护下成“密集队形”前进,同时像以前一样,用装甲车运送步兵。这种异乎寻常的做法再次取得了某种程度的成功。到了晚上,加拿大人已离法莱斯很近了。

    8月17日,德军后卫部队仍在顽强抵抗,掩护着溃败的其余部队源源向东后撤。前一段时间,天气恶劣,敌我双方胶着混战在一起,盟国空军无法参战。后来乌云消散,天空放晴,英美空军便投入了战斗。

    德军仍在作垂死挣扎,拼命抵抗着英、美、加、波诸军的进攻。到8月18日,他们还是撑开着一道6英里宽的缺口。可是,这时盟军的作战飞机和大炮发挥了极其强大的威力,实际上已将这道缺口封死。德军被紧紧逼入急剧收缩着的袋形阵地内。他们沿着公路,穿越田野,拼命向东逃窜。在德军力图从缺口处逃命的那6天中,他们大约有10000人惨遭杀戮,此外还有50000人被俘。在从缺口逃出来的2—5万人中,有很多人还没到塞纳河畔就被打死了。在敌军主力遭到毁灭性打击的同时,被分割包围在其他地区的数千名德军,也缴械投降了。德军右8个来兵师和2个装甲师的人马,几乎是一个不漏地全部束手就擒。希特勒希望用来粉碎西线盟军的整个军队,已被彻底击溃。正是:面对批评心不惊,计划不变战术灵;待到敌军溃败时,谁对谁错理自明。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章分解。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