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的政敌也承认,他有杰出的天才,他刚毅、勇敢,是一位孜孜不倦的工作者。但是,他们提出一个问题,与英国其他著名的政治活动家相比,为什么他的崇拜者多,拥护者少?他们指出,丘吉尔的头脑就像一台强有力的机器。但是构成这台机器的材料,有某种莫名其妙的缺陷,妨碍机器的正常运转。这是怎么回事呢?批评家们也说不明白。一旦机器出故障,不仅他本人,连同他一起工作的人都要遭殃。这就是使他的同事们感到焦躁不安的原因。
“对于他的才干,我有另外的看法。”劳合·乔治说,“我认为,在他的行动可以受到监督的条件下,他那善于创新的头脑和充沛的精力是无价之宝。谁都不怀疑,他具有远见卓识、富于想象的天赋。他关于达达尼尔海峡战役的设想,还有他最先了解坦克的意义,这些都清楚他说明他这方面的才干。具有这种才能的人是罕见的,十分难得。在极其危险的时刻,应当充分利用这类人。如果能够警觉地对待他们,他们单独做出的贡献要比一大群庸庸碌碌的人做出的贡献大。”围绕丘吉尔任职问题掀起的风潮,使丘吉尔意外地得到一个不快的启示:他没有想到,他的名声会如此不好。当然,他向往的不是那个好不容易才得到的军需大臣的职务,而是为他重新进入政府感到幸福。正如《泰晤士报》记者里平汤指出的,在任命后的几周里,“他看上去变成了一个新人……
我从未见过,哪一个人能在如此短暂的时刻里完全变成一个崭新的人”。丘吉尔本人是这样谈论自己新使命的:“既然没有让我提议案,我就抓紧制造武器的工作。”丘吉尔在新的岗位上做出了出色的成绩。他在海军部时就有制造能翻越战壕的装甲汽车的想法。英国早已造出了坦克模型。他在法国目睹实际交战的情形之后,又激起靠机械化装备打击敌人的念头。丘吉尔懂得,不能放慢脚步,否则德国人会懂得新式武器的利害并想出对付办法。
1917 年11 月20 日,盟国第一次使用大批坦克在西线攻打德国阵地的战果很大。在这以后,英国政府采取措施扩大坦克生产并筹备组建坦克部队。
所以在文艺作品中把丘吉尔称为“坦克之父”。后来有些人争坦克的发明权,为此国家专门成立了皇家委员会来研究这个问题。这个委员会的结论是:“委员会愿意首先指出,由于丘吉尔的敏锐、勇敢和坚决……用坦克这种武器作战的设想才得以实现。”丘吉尔所领导的军需部,是一个庞大的组织机构,丘吉尔在这里进行了紧张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他本人在给劳合·乔治的信中写道:“这是一个很好的部门,几乎同海军部一样有意义。这里还有一个更大的优点,就是不需要同海军将领争执,也不直接对德军作战!我钦佩这里的所有聪明能干的人,他们竭尽全力帮助我。能够同有学识的人一道工作我感到十分高兴。”军需部不仅制造坦克、大炮和飞机,而且还生产其他各种军需品和运输工具。
当1917 年4 月美国参战时,丘吉尔领导的这个部,还为美国生产了价值一亿英镑的中等口径的大炮,为盟军的最后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有效地向英国作战部队和盟军提供军需品,军需大臣丘吉尔还在法国建立了自己的分部。这一情况对丘吉尔来说十分重要,他有了正式的理由随时前往大陆,观察、研究前线的情况。他经常利用这个机会到英国远征军的指挥部去。这样就有可能从事他最关心的事,即同将军们讨论战略问题。
后来,远征军司令黑格将军终于在自己指挥部里为丘吉尔拨出了专用的房间。经常发生这样的情况,上午他在军需部所在地伦敦办公,中午乘飞机到法国,下午则在那里度过。这种穿梭式的工作方式,不仅及时保证了前方作战部队的军需供应,而且为协调盟军作战也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1918 年3 月,德国在西线发动了最后一次强大的攻势。德国投入了所有的兵力,指望赢得战争的胜利。此时丘吉尔正在法国,目睹了战斗的过程。
战斗持续了40 天,英国动用了30 万兵力。传说,法国人认为,英国招架不住德国人的打击,并因此采取消极观望态度。劳合·乔治派丘吉尔到法国会见了克雷蒙梭总理和法国的总司令福煦元帅,详细向法国领导人介绍了情况,并制定两军协同作战的计划。不久,盟军转入反攻,德军节节失利,终于在1918 年11 月被迫宣布投降。
就在1918 年11 月11 日,协约国同德国签订停战协定从而宣告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结束的那天晚上,丘吉尔在唐宁街10 号首相府同劳合·乔治共进晚餐。伦敦市民欢天喜地庆祝战争结束。然而,丘吉尔的心情却十分忧郁。
他后来写道,“当时,我有两种心情:一方面我害怕未来;另一方面我想帮助被打垮的敌人。”丘吉尔认为,英国的敌人虽被打败,但是,“目标尚未达到,其他敌人依然存在,在胜利者中间,有一股阻碍公正解决世界问题的新生力量,正在争权夺利。”丘吉尔所说的妨碍英国擅自处理世界问题的新生力量,指的是俄国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席卷欧洲许多国家的革命运动。丘古尔和他的同伙劳合·乔治都认为,必须“用战争镇压”革命,妄图把新生的苏维埃革命政权扼杀于襁褓之中。
但是,用武力镇压革命是一件极其复杂而又艰难的事情。丘吉尔明白,英国人民已经厌倦战争,英国士兵未必愿意充当镇压革命的帮凶。因此,必须从其他地方寻找反对革命的武装力量。丘吉尔企图利用战败的德国反对蓬勃兴起的革命。他认为,“要使俄罗斯新政权臣服,不仅是军事上的远征问题,而且是世界政治问题……我们只有依靠德国的帮助,才能制服俄国……
需要请德国帮助我们解放俄国。”1920 年,丘吉尔写道: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政策是:“同德国人民和睦相处,而对布尔什维克则要干戈相见。”丘吉尔满脑子想的是新的反革命战争,但是他暂时还不得不掩饰自己的阴谋诡计,不让公众知道。当时由于英国在艰苦的浴血战争中赢得了胜利,国内的沙文主义情绪有所抬头。保守党人和部分自由党人组成的所谓“联合派”,千方百计地鼓吹这种情绪,并利用这种情绪为当前的选举拉选票。他们提出的口号是:“绞死德皇!”“让德国人赔偿!”“把英国变成名副其实的战争英雄之国!”这些口号的意思是,处死德皇是为了惩罚那些发动战争的人,向德国人索取赔偿是为了抵偿战争给英国带来的损失。但是,“联合派”只是鼓吹要把英国变成一个“英雄的国家”,却回避把这些问题具体化。
所有这些都不符合丘吉尔的观点。他不想惩罚德国,也不主张用赔款的办法削弱它。他希望看到一个能够扑灭俄国革命火焰的强大的德国。但是,英国的政治赌博是有它一定之规的,就连丘吉尔也同“联合派”的其他候选人一样,在自己的选区表示支持沙文主义的口号。
1918 年12 月英国大选,“联合派”获胜。他们在议会的707 个席位中获得了478 个席位。丘吉尔被任命为陆军大臣,同时兼管空军部,又成了英国政府中的核心阁员。一旦大权在握,丘吉尔就忙于着手实施他的武装干涉俄国苏维埃政权的反革命计划了。正是:本性真难移,大权得手施毒计。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