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斯大林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三十三章 歼灭关东军
    对日宣战鬼子惊,苏联红军又出征;中苏健儿相配合,一举歼灭关东军。

    法西斯德国无条件投降后,斯大林就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决议和波茨坦会议的公告,积极准备对日本法西斯军队的进攻了。

    1945 年7 月中旬,斯大林来到柏林出席了著名的波茨坦会议。会议正式开始前,斯大林拜访了美国新任总统杜鲁门。

    7 月17 日12 时整,苏联政府首脑的轿车停在巴倍尔斯堡“小白宫”门前。美国总统的亲密助手哈里·沃恩和詹姆斯·瓦达曼走下台阶迎接客人。

    斯大林穿了一身佩有金黄色肩章的白色大元帅礼服。为了表彰红军在伟大卫国战争中的战绩和历史性胜利,他刚刚被授予这个最高军衔。与斯大林同来的有莫洛托夫和外交人民委员部参赞、翻译戈伦斯基。苏联首脑沿着铺上了厚厚地毯的楼梯来到二楼美国总统办公室:杜鲁门总统、国务卿贝尔纳斯和翻译波伦正在那里等候他们。

    在谈话过程中,杜鲁门和斯大林讨论了会议的议程,斯大林当时做了几点补充,其中包括西班牙的佛朗哥政权问题。杜鲁门好像没有听见关于佛朗哥的意见,却间斯大林何时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比较方便。斯大林说,莫洛托夫和艾登已经商定在今天,7 月17 日下午5 时开会。贝尔纳斯以开玩笑的口吻提到斯大林有众所皆知的晚睡迟起的习惯。斯大林也以同样的口气回答说,他的习惯在战争结束后已经改变了。

    “关于佛朗哥政权,”斯大林这时用严肃的口气继续说,“我想说明一下我的观点。佛朗哥政权不是西班牙国内形势发展的产物,而是德国和意大利强加于西班牙的。因此,这对联合国家是一种危险。佛朗哥政权是有危险性的,它在西班牙为形形色色的法西斯残余分子提供庇护所。因此,我们认为应该同这个政权断绝关系。”杜鲁门回答说,他现在没有关于佛朗哥的足够材料,但他一定研究这个问题。杜鲁门决心较随便地交谈下去。他说:“我不是个外交家,我来到这里是为了和您交朋友,直接与您共事,以便我们能够就这个或那个问题马上得出‘行,还是‘不行,的决定。”斯大林回答说,开诚布公是好事,它将有助于苏联同美国共事。

    杜鲁门说,假若美国和苏联建立了友好关系,那么产生的分歧将能迅速地和在开诚布公的气氛中得到解决。

    “自然,”斯大林同意地说,“可能会有分歧,但应该解决分歧。”杜鲁门无意中说出,他已经会晤过丘吉尔。斯大林对此反应很平和。他只是提到,英国人在对日战争问题上态度不够明朗。至于说到苏联人和美国人,斯大林继续说,他们将会履行自己的职责。根据种种迹象判断,英国人认为战争大体上结束了。

    美国总统讲道,丘吉尔表示愿意在远东战事中给他提供援助。

    “这个想法有点奇怪,”苏联政府首脑指出,“是德国人而不是日本人轰炸了英国。可以说,对他们来讲战争已经结束了。英国人民的这种情绪可能会对首相产生不利的影响。美国人民在战争的最初阶段帮助了英国。也许,丘吉尔现在考虑要在对日战争中帮助美国人?”“我们的处境不像英国在面临德国进攻时那样困难。”杜鲁门说。

    “我们准备在8 月中旬参加对日作战。”斯大林坚决地说。

    这话显然使杜鲁门感到为难。原来,美国急于要求苏联对日参战,在德黑兰和雅尔塔会议上,罗斯福一直谈及这个问题,现在鉴于法西斯大势已去,德意已经无条件投降,日本法西斯的未日也即将来临了,因此杜鲁门根本反对苏联参加远东的战事,认为不再需要这种帮助了。现在斯大林这么明确地提起美国的请求和他答应在战胜德国之后参加对日作战的允诺,却使杜鲁门很不高兴。同时,杜鲁门明白,不管他现在有何作为或作何种表态,苏联总要参战,对此他已无可奈何。因此,总统认为最好是沉默不语。

    斯大林趁此转了一个话题。他向杜鲁门通报了苏联政府与中国国民党政府就雅尔塔会议上达成一致的问题进行谈判的情况。谈话之后,杜鲁门请斯大林留下共进午餐。席间他们进行了一般交谈。一起度过的时间使得斯大林和杜鲁门能留心地相互打量。关于与斯大林的初次会面,杜鲁门在日记中特别写道:“他的眼睛,他的脸部表情给我留下了特别的印象……他说话时注视着我的眼睛。他的心情很好,非常客气。我决心同他率直地对话。”反希特勒同盟三大国领导人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会议,与前两次会议相比有很多不同。首先,这次会议的独特之处在于,会议是在欧洲胜利完成对希特勒德国及其仆从国作战后不久举行的。一方面,这造成了一种精神振奋的气氛,似乎会议面临的任务理应容易得到解决。另一方面,也使人感到有某种离心力要把与会者引到不同的方向,以致难以达成一致行动。

    波茨但会议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与会者也有别于德黑兰和雅尔塔会晤。

    这次代表美国的是杜鲁门,他的观点与行动方式与罗斯福的实践迥然不同。

    英国代表团只是在会议的第一阶段由丘吉尔率领。自丘吉尔在英国大选中失败以后,从7 月28 日起,英国代表团改由获胜的工党领袖艾德礼率领。西方大国新的政治人物的出现,自然不能不使波茨坦会议的工作受到深刻的影响。

    一前两次“三巨头”会晤时,是许多问题刚刚提出来就加以解39 已决。

    而波茨坦会议不同了,它已经拥有同盟国之间在继续作战和战后安排问题达成的许多重要的具体协议。因此,波茨坦会晤的参加者往往只是批准已有的原则性协议或使其具体化。但是,做起来并非轻而易举,因为西方的代表企图修正某些现有的协议,于是会议上往往为此进行着尖锐的外交斗争。当然,与此伺对也就产生了需要讨论和解决的新问题。

    在波茨坦会议上,最使杜鲁门棘手的是如何拒绝苏联对日作战问题。为了鼓动丘吉尔的反苏情绪,在会议的第一天,杜鲁门就给丘吉尔私下透露了一条重要消息:美国和英国的科学家小组研制的一枚原子弹在墨西哥沙漠爆炸了。丘吉尔的第一个反应是,西方列强的威力已大大加强,苏联的力量相应削弱,再也不需要苏联在远东参战了,或者说这种参战已是不可取了。远东将成为西方的、主要是美国的势力范围,尽管苏联在这个地区有它的太平洋海岸线和悠久的历史利益,它可以被排除在外。斯大林所领会的正是这个基本态度,这似乎为他对丘吉尔的不信任提供了进一步的根据。

    杜鲁门和他的工作人员的反应是一样的。美国人曾催促斯大林协助早日结束对日战争。在雅尔塔,当斯大林答应在打败德国后的三个月内参战时,他们感到宽慰和高兴,并欣然同意了他的条件。一直到1945 年5 月8 日霍普金斯访问莫斯科时,他还在争取得到斯大林关于红军将协助打败日本的保证,他也得到了这一保证。

    突然间,两个月之后,盟国手中有了原子弹,它们竟拒绝苏联的援助,并积极策划在苏联可能宣战之前就打败日本。这样,他们就可以避开斯大林提出的条件,其中包括把俄国在1904 年至1905 年战争中丢失给日本的领土归还给苏联,这对斯大林和他同一代的人来说,是个关系到伟大民族自尊心的问题。

    为了便于玩弄核讹诈,杜鲁门向丘吉尔询问关于把新式武器的新闻透露给斯大林的最好方法。丘吉尔写道,斯大林到底是“对希特勒作战中的一个伟大的盟友。而且我们两人都感到,一定要让他知道这个支配大局的伟大的新事实,但是不要让他知道任何细节”。他们决定,由杜鲁门总统在一次特别会议之后非正式地提一下这件事。一周之后,杜鲁门带着他的翻译在全体会议之后,走到斯大林跟前,把具有非凡威力的新式炸弹的情况告诉了他。

    丘吉尔在距他们大约五码远的地方,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似乎他对这种新式武器的重要意义还没有什么概念。

    虽然斯大林可能没有从杜鲁门的非正式谈话中立即理解这一事件的巨大意义,但是他很快觉察到盟国在对待苏联的态度上有了变化。一位美国将军写道,“我们处在一种可以强硬和冷淡的地位。”他们以为现在已拥有远远超过了苏联的力量,可以为所欲为了。盟国态度的变化使斯大林感到不安。

    这是一种忘恩负义之举,使他深为恼火。他认为,是苏联把西方从纳粹的野蛮蹂躏下拯救了出来。如果苏联没有摧毁德国武装力量,希特勒就会征服英国,并把这场战争蔓延到北美洲。苏联应当受到盟国的感激和尊敬,而不应当受到他们的怠慢和冷落。对于有意冒犯苏联的民族自尊心,谁也不会比斯大林更为敏感,而在波茨但,盟国造成了深刻而持久的过错。

    就在波茨但会议举行期间,1945 年7 月26 日,苏英美三国首脑讨论了结束对日作战的条件和有关对日本的战后处置方针,经过反复的协商和斗争,通过了一项决议。这就是著名的《波茨坦公告》。因为苏联当时尚未参加对日作战,故没有签字。事后,这项公告是以美、英、中三国共同宣言的形式公布的。当时,中国政府虽然没有参加讨论,但公告在发表之前曾征得了中国政府的同意。后来苏联出兵对日作战时,也正式在公告上签字,所以又成了四国的对日共同宣言。

    《波茨坦公告》说:“日本必须决定一途,其将继续受其一意孤行计算错误,使日本帝国已陷于完全毁灭境地之军人之统制,抑或走向理智之路?”还说:《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它小岛之内。”最后义正严词地警告日本说:“吾人通告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并对此种行动诚意实行予以适当及充分之保证。除此一途,日本即将迅速完全毁灭。”《波茨坦公告》,实际上是反法西斯同盟国对日本法西斯发出的一份敦促投降书。这对于日暮途穷的日本法西斯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随着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局的迅速发展,1945 年春在德国法西斯败降前夕,日本法西斯的处境就已经是“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了。然而,日本法西斯不甘心灭亡,还在拼命挣扎。日本法西斯统治集团于1945 年春进行了战争末期空前庞大的军事动员,广泛地搜罗炮灰,妄图挽救注定失败的命运。

    日本当权人士采取和、战两手策略。1945 年5 月11、12、14 日,最高战争指导会议成员集会,分析了国际形势,决定努力防止苏联参加对日战争,并请苏联从中斡旋,同英美进行和谈。5 月下旬,日本政府决定恳请曾任首相、外相和驻苏大使的广田弘毅为对苏会谈代表。6 月3 日,广田弘毅和苏联大使马立克在箱根举行第一次会谈,希望苏联充当和事佬。另一方面制定最后的所谓“防御计划”,以保住日本本土和殖民地朝鲜为主要目标,试图作最后一次较量。

    1945 年4 月7 日,新任日本首相铃木贯太郎在国会上说:“必须以任何手段批赢战争。”第二天,日本大本营批准了本土防御的补充计划,扬言要死守本上。

    5 月9 日,德国法西斯战败投降,大势已去。但是,当天日本法西斯头目还叫嚷“日本将继续作战”。6 月8 日,日本政府召开御前会议,通过了一个《战争指导基本大纲》,企图进一步动员人力、物力,准备“本土决战”,甚至预计局势万分危急时要日皇和政府迁到中国东北长春去。6 月9 日,日本国会紧急会议通过了“战时非常措施法”和“国民自愿服役法”。到1945年夏,日本军队由1943 年的380 万人,增加到720 万人,几乎增加了一倍。

    但这些人很多是刚征来的新兵,既无训练,更无实战经验,谈不上有什么战斗力。

    就在日本法西斯进行空前战争大动员以图作最后挣扎时,反法西斯同盟国发出了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但是,日本法西斯自恃还有一定的本钱进行挣扎,对于这一公告并不认真对待。在《波茨坦公告》发出后,日本政府采取置若罔闻的态度。7 月28 日,日本首相铃木贯大郎发表谈话,竟说什么“不予理睬,只有完成战争”。所以要使日本法西斯真正接受《波茨坦公告》的要求,举手投降,反法西斯同盟国还要在战场上作最后的斗争。

    为了彻底击败日本,根据雅尔塔会议期间的协定,在德国法西斯战败投降三个月后,即1945 年8 月,苏联实行对日作战,8 月8 日下午5 时(莫斯科时间),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召见日本驻苏大使佐藤尚武,交给他一份苏联对日宣战的通告,并当面宣布,苏联从8 月9 日起同日本处于战争状态。

    由于美国人企图阻止苏联参加对日战争,苏联与两个盟国之间的裂痕扩大了。1945 年8 月6 日,美国原子弹投到了广岛。斯大林和多数苏联人马上意识到这一事件的严重意义。杜鲁门只跟他说过“超级炸弹”,而且,据莫洛托夫说,根本没有提到过“原子”这个词儿。日本已准备投降,其统治集团内部就战、和问题在进行着激烈争吵,即使美国不在广岛以及长崎投掷原子弹,即使苏联不宣战,也可能会在几天之内就放下武器。斯大林意识到,美国人使用原子弹主要是给苏联人看的,是为了威胁苏联。的确,贝尔纳斯后来承认,这枚原子弹与其说是针对日本,还不如说是为了“使俄国在欧洲易于驾驭”苏联人现在感到,他们虽已从反对德国的悲惨战争中熬出了头,可现在又面临着来自西方的一种可怕的新式武器的威胁。斯大林敏锐地感到苏联的脆弱性。据报道,他召集了五个第一流的苏联科学家,命令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不惜一切代价研制一枚苏联原子弹。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