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斯大林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二十一章 严冬到来之前
    冰天雪地是严冬,敌我双方奋力争;统帅运筹制敌策,敌酋妄想克苏京。

    基辅战役苏军损失惨重,损兵折将达60 余万之众。在希特勒看来,这是“世界上史无前例的最大战役”。但是,尽管这个成就非同小可,他的一些将领对于它的战略上的重大意义却更加怀疑了。在中路,包克的没有装甲部队的集团军,在斯摩棱斯克东面不远的杰斯纳河一带,两个月来一直接兵不前。秋雨季节快来了,到时候苏联各地的道路将是一片泥泞。随之而来的将是冰天雪地的严冬。斯大林正在加紧组织力量,准备利用严冬的有利时机,对德国法西斯强盗给以沉重的打击。

    希特勒虽然在战争初期,先发制人,捞到不少便宜,处于主动进攻的有利地位。但是,随着战争的深入发展,每前进一步,困难也就愈来愈多。德军总参谋长8 月11 日在日记中写道:“现在已经越发清楚,我们不仅低估了俄国巨人的经济力量和运输力量,而且更重要的是,低估了他们的军事力量。

    我们最初计算敌人大约有200 个师,现在已经察明番号的就有360 个师。一旦十几个师被歼灭,俄国人就又投入十几个师。我军战线由于分布太广,显得过于单薄。”伦斯德在战后向盟军提审人员直率供认:“在发动进攻后不久,我便发现以前所写的关于俄国的一切都是满纸胡话。”希特勒的坦克兵团司令古德里安和勃鲁门特里特等人,在他们的报告中对初次碰到苏联t —34 型坦克都表示惊讶不已。他们对t —34 型坦克事前毫无所闻。这种坦克的装甲很厚,德国的反坦克炮弹打上去就被弹回来,坦克毫无损伤。勃鲁门特里特后来说,这种装甲车的出现,标志着后来所谓“坦克恐怖”的开始。战争开始以来,德国人在以空军保护地面部队和进行战前侦察方面,一直占有压倒优势,现在却第一次不能用这种优势占便宜了。苏联的战斗机,尽管在战争爆发的第一天在机场上遭到轰炸,在战争初期的战斗中也受到重大损失,但是,和那些新的师团一样,仍然不断出现,简直说不上是从哪儿来的。还有,德军进军过于迅速,加上苏联没有适宜的机场,德国空军基地又距离太远,使得德国空军无法有效地掩护前线作战。冯·克莱施特将军后来报告说:“在好几次挺进时,我的装甲部队由于没有飞机掩护,遇到很大困难。”纳粹头目们对苏联还有一个估计上的错误。克莱施特说:“我们把胜利的希望主要寄托在入侵必然要使俄国发生政治混乱这种前途上……我们把过高的希望放在这样的信念上:斯大林一旦遭到重大失败,必然要被国内人民推翻。这种想法是元首和他的政治顾问们制造的。”由于纳粹头子和他的将领们之间对苏联的形势认识不同,因此在德国最高统帅部中,曾发生一场战略上的大争论。结果是,希特勒不顾大多数高级将领的反对,作出了哈尔德认为已证明是“东线战役中最大战略上的错误”的决定。问题说来也简单,但是却极关重要。这就是包克所率领的实力最强,也是迄今为止德国三路大军中成就最大的中央集团军,是从7 月16 日已经到达的斯摩棱斯克向前推进200 英里,拿下莫斯科呢,还是仍然按照希特勒指令中规定的计划行事,以北部和南路两翼为主攻?换句话说,是以莫斯科还是以列宁格勒和乌克兰作为最后目标?

    以勃劳希契和哈尔德为首的陆军司令部,坚决主张全力进攻苏联首都。

    支持这个意见的有包克,他所统率的中央集团军,正沿着公路向莫斯科进军;还有古德里安,他的装甲部队正在前边打头阵。他们在辩论当中,除了强调攻占苏联首都的心理上的价值之外,还申述了更多的理由。他们向希特勒指出,莫斯科是军火生产的重要来源,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是苏联交通运输的枢纽。拿下莫斯科,苏联不仅要失去一个主要的军火来源,而且后方的兵员、供应也不能运往遥远的各个前线,各个前线就要因此而削弱以至于崩溃。此外,将领们还向这位现在已成为他们最高统帅的前下士提出一个最后的、无可置辩的论点。他们说,种种情报表明,苏联的主力现在正集中在莫斯科前沿,以图全力保卫首都。在斯摩棱斯克正东,50 万苏军突破了包克的双重包围,正在挖壕据守,以阻挡德军进一步向首都推进。

    据哈尔德战后供称,德军总参谋部提出了这样一种看法:“我军必须以击败敌人的军事力量为作战目标,因此,下一个最迫切的任务是,集中中央集团军的全部力量,击溃铁木辛哥的部队,进军莫斯科,拿下敌人这个抗战神经中枢,并击溃敌人的新的部队。由于季节变换在即,准备这次进攻的部队的集结工作必须尽快完成。与此同时,北方集团军须执行既定的任务,争取与芬兰人取得联系。南方集团军将继续向东推进,尽可能牵制敌人的力量。”但是,德军总参谋部与最高统帅部经过多次讨论,没有取得任何结果,后来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把总参谋部的一份备忘录交给了希特勒。

    纳粹头子拒绝了将军们的建议。8 月21 日,希特勒向与他意见不合的总参谋部下达了一项新的指令。哈尔德在第二天的日记中逐字逐句地把指令内容抄录下来:

    “陆军方面提出的关于东线作战如何继续的建议,不符合我的意图。在冬天到来以前,要达到的最重要的目标,不在于占领莫斯科,而是拿下克里米亚,拿下顿尼茨盆地的工业和煤矿区,并切断俄国的高加索石油供应线。

    北路的任务在于围困列宁格勒和同芬兰军队会师。”希特勒在指令中规定,必须彻底摧毁南路的第聂伯河一带的苏联第五军团。这一支部队的顽强抵抗,使希特勒伤了好几天的脑筋。他还要求占领乌克兰和克里米亚,包围列宁格勒,与芬兰帮凶军会师。他最后说,“只有这样,才能创造进攻铁木辛哥部队并顺利打败它的条件。希特勒现在已给同时攻占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的主意迷住了,因为他自信这两个“圣地”一旦陷落,斯大林所领导的社会主义苏联就要土崩瓦解了。

    纳粹头子对那些不能赞赏他的战略天才的陆军元帅和将军们进行侮辱,并针对陆军8 月18 日的备忘录发出了一个“反备忘录”,例如其中说到,陆军司令部中全是一批”脑袋已被过时理论弄得陈腐不堪”的人。为此,哈尔德在他当天的日记中大发牢骚:“不能忍受!闻所未闻!莫此为甚!”这天整个下午和晚上,他与陆军元帅冯·勃劳希契会商,讨论“元首”对陆军总司令部和总参谋部事务进行的“不能允许的”干涉,最后他建议陆军总司令和他本人辞职。“勃劳希契不同意,”哈尔德写道,“因为他认为这并不实际,而且也干事无补。”这个胆小怕事的陆军元帅,这次仍和从前一样,向那位以前的陆军下士屈服了。

    这件事情发生后的第二天,即8 月23 日,坦克集团军司令古德里安将军,来到纳粹头子的大本营晋见希特勒,竭力主张立即进攻莫斯科。希特勒对这位坦克将军十分宠爱,因此特让他把话说完,然后详细说明他所以作出不同决定的种种理由。他说,将来继续进行战争,十分需要乌克兰的原料和农业。他谈到有必要使克里米亚半岛失去作用。希特勒认为“克里米亚是苏联进攻罗马尼亚油田的航空母舰”。他批评将军们“对于战争经济方面的问题一窍不通”,并强调他已发布命令,必须坚决贯彻执行。“在最高统帅部这里,”古德里安后来写道,“我头一回看到后来非常习见的一个现象:希特勒每说一句话,在场的凯特尔、约德尔等人莫不点头称是,只有我仍然坚持我自己的观点。”这是战争爆发以来,德国最高统帅部中发生的最严重的一次危机。可是更严重的危机及其不利后果还在后头。9 月5 日下午,希特勒突然改变了主意,决定重新发动对莫斯科的进攻。他咬牙切齿地发布命令说:“中路军必须在8 天到10 天之内开始行动。包围他们,击败他们,消灭他们!”希特勒同意把中央装甲集团军的古德里安的部队重新调回来,这时该部在乌克兰正打得难解难分。同时他还同意从列宁格勒前线把莱因哈特的坦克军调过来。

    10 月2 日,大规模进攻终于开始了。进攻的代号是“台风”。一股强风,一股旋风,要猛袭苏联人,要在莫斯科前沿歼灭斯大林的最后的作战部队,要把苏联打垮。

    1941 年9 —10 月份,是苏联人民在战争时期经受的最艰苦的岁月之一。

    莫斯科的居民显著减少了。男人参加了军队或民兵,妇女和小孩或者疏散了,或者代替男人进工厂。很多人在通向首都的道路上构筑工事。就在城市里,在大街上,也设置了桩碧、防坦克菱形拒马和防步兵障碍物。苏联中央各部和外国使馆急忙撤退到伏尔加河上的古比雪夫。但是,斯大林和他的最高统帅部仍然留在莫斯科,指挥全国的战斗。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