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斯大林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八章 入主克里姆林宫(2/2)
    “这就是全部吗?你在其他方面很满意吗?”“我内心潜在的愿望苏醒了,”斯特朗说:“我发现我所真正要求的乃是一张更大、更好的报纸,而有了已经达到的新的谅解,这件事现在看来已是可能的了。”从那时起,斯特朗就把斯大林看作她所遇到过的最善于主持会议的人。他能够“以达到天才程度的速度把各种不同的意见引向和谐,并且在许多不同的意见中间指出正确的道路,从而唤醒和鼓舞要求行动的愿望。”斯特朗后来在《斯大林时代》一书中写道:“我住在苏联的所有那些年月里,从来没有听苏联人谈到过‘斯大林的决定’或者‘斯大林的命令’,而总是谈到集体作出的‘行政的命令’或者‘党的路线’。当谈到斯大林时,他们称颂他的‘明确’,他的‘分析’。原因是,他不是一个人在想,而是同科学院的智囊团、企业和工会的负责人一起商量而思想的。即使到了后来,当人们过度地把他神化了的时候,他们也不是把他称为‘伟大的统治者’,而是把他称为‘伟大的导师’,革命道路的领导人。”1929 年12 月21 日,全国庆祝斯大林50 寿辰,盛况空前。报纸竞相发表颂扬的文章。克里姆林宫的墙上挂满了巨幅画像。每个城镇的广场上和公共建筑物内到处是斯大林的全身塑像和半身塑像。全国各地的党组织、工厂、集体农庄以及一批一批的人向他发出了效忠信。“斯大林是当代的列宁”的口号出现在各种旗帜上,响彻各种集会。斯大林的名字被用来命名城市和乡镇,帕米尔的最高峰被命名为斯大林峰。他的名字和肖像成了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各种各样的崇拜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表达了群众对党和领袖的崇敬和热爱。但是,一旦这种崇拜取得势头,他能否煞住车就很难讲了。在某种程度上,他已成为他自己权力和地位的俘虏。

    斯大林尽力同党和政府的各个部门保持着直接的联系。从他生涯的早期开始,他就养成了一种通宵工作、白天打几次短盹的习惯。他长时间地呆在克里姆林宫的办公室里。夏天一有空闲,他就到离莫斯科不远的祖巴洛沃的别墅去。这是他和妻子、孩子们以及亲戚朋友们生活的家,就是在此时此刻,他才像一个轻松的家庭成员。

    根据斯大林的女儿所说的一鳞半爪的情况,这幢房子具有温暖而又活跃的气氛。那里有保姆、家庭教师,亲戚朋友一大帮,热热闹闹、和和睦睦。

    斯大林的妻子纳佳的父母和姐姐也住在那里。

    经常来往的有奥尔忠尼启则、伏罗希洛夫和莫洛托夫及其夫人们,基洛夫、布哈林等人也是这座房子的常客。这里经常举行家庭晚餐、小树林中的野餐,常常听到孩子们的玩闹声。但这里也有不和,主要围绕着纳佳,因为虽然她主管家务,增添了不少家庭气氛,但她并不愉快,不能适应婚姻给她带来的地位。

    纳佳出生在巴库,在高加索长大。她从她的家庭中汲取了革命精神。她长成了一位漂亮的年轻姑娘,带有东方气质,但她没有时间打扮,她是同时代人当中为实现社会主义而奋发工作的典型。她当姑娘的时候,无疑把斯大林理想化了,她记得他是四处奔波的革命者,得到过她父母的保护,后来又作为一个革命家从西伯利亚回来了。同这样一个人物结婚,在她看来是为革命服务的最高形式,他们之间也存在着真挚的和深厚的情谊。纳佳的母亲对这桩婚事曾表示反对。她和她的丈夫认识斯大林已有20 多年了,他们总是把他当作一位亲密的朋友,甚至几乎把他当作儿子。但是她本人尝到了嫁给一个革命者的“苦头”。纳佳年轻而浪漫。她被她的姐姐和两个哥哥宠坏了。

    她母亲大概看出,和斯大林这样一个一心为革命而又脾气暴燥的人结婚,不会给她带来多少家庭的幸福,况且他们俩的年龄又相差22 岁。

    1918 年,纳佳和斯大林结婚。起初,他们住在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里,很快她开始厌恶这座石墙堡垒。她在斯大林的民族事务人民委员部任秘书。

    结婚后她进入由弗齐也娃领导的列宁的秘书班子。后来,她陪同丈夫到了察里津,参加了那里的保卫战,经历了残酷的战争生活的考验。

    内战期间,斯大林一直在前线指挥作战;战争结束后,又完全致力于经济恢复和党组织的整顿工作,几乎全然不顾这个家。有一次,纳佳出席一个招待会后感觉不舒服,他扶她睡下,安慰了她。“原来你对我还算有一点爱情,”她对他说。这只是那些“苦多乐少”的婚后生活的小插曲。纳佳生了一几一女。他们的儿子瓦西里生于1920 年。女儿斯维特兰娜生于1926 年。

    但是他们的关系经常处于紧张状态。有一次儿子到列宁格勒,住在他外祖父家里,但不久又回到了莫斯科。

    斯大林整天埋头于工作,很少照管孩子。纳佳也很少和孩子们在一起,给他们以温暖。然而她却是一个至诚的母亲,她很关心让他们在保姆和教师的帮助下学习全部功课。她常常偏袒她的儿子瓦西里,可能是因为他父亲对他太严格的缘故。她对斯维特兰娜却很严厉,而这女儿是父亲的宝贝。斯大林很爱他的女儿,经常与她逗乐,给她写短信,称她是“女主人”,在信中要她向他发号施令。从她保存的这些信中,反映出斯大林对女儿的健康和幸福的关注。

    也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斯大林不大喜欢他第一个妻子生的儿子雅可夫,这个孩子的母亲早就去世了,他是在高加索由他慈爱的祖母和外祖父母抚养成人的。从他到了莫斯科的第一天起,斯大林就对他十分严格。他不赞成雅可夫对学习的态度和他的软弱性格。当雅可夫在1928 年或1929 年自杀未遂时,他父亲冷冰冰地说:“哼,他的枪法都不准!”斯大林并对他的自杀进行了严厉的批评。雅可夫转向只比他大7 岁的继母,以求得爱抚和谅解。她赞助他的事业,并设法弥补父亲对他的冷漠态度。纳佳对斯大林只知道工作而不关心家庭的做法很有意见。她好象根本不理解丈夫肩负的担子有多重,或他工作中的压力有多大。她不喜欢自己作国家第一夫人的角色,而且显然也没有试图支持她丈夫的地位。凡有可能,她总是不让人知道自己的身份。

    她严格要求自己,避免乘小汽车外出,因为这会使她显得很突出,会脱离群众。她把她的业余时间花在学习法文、音乐和其他课程上,拼命地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以免在官方场合不得不见面的人们面前相形见继。她是个多情善感的年轻妇女,而所嫁的丈夫则是个铁骨铮铮“冷若冰霜”的人中豪杰。

    20 年代中期,斯大林决心推行对国民经济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这使他同自己的妻子进一步疏远了。他没有低估走向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所带来的巨大阻力和困难,但是他具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钢铁意志。他激励人们相信,他们还得忍受苦难和牺牲,因为这会给他们带来胜利、安全和其他的报偿。任何能导致实现社会主义的正义和繁荣的事情都是合理的,这正是他自己的信仰。

    斯大林十分憎恨软弱、消极和失败主义。他用这些词来解释右倾机会主义的政策,并且毫不留情地奚落他们。1929 年4 月,他在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联席会议上说:“你们看见过在叶尼塞那样的大河上遇到风暴的渔夫吗?我看见过不止一次。有一种渔夫在风暴来临时动员自己的一切力量,鼓舞自己的同伴,勇敢地划着船迎着风暴前进:‘弟兄们,把舵掌得更稳些,破浪前进,我们一定会胜利!’“但是也有另一种渔夫,他们一感到风暴要来临就灰心丧气,叫苦连天,瓦解自己队伍的士气:‘真倒霉,风暴就要来了,弟兄们,躺在船底里,闭上眼睛,也许能侥幸冲到岸边。’”斯大林在他关于“一国首先建成社会主义”的观点中,提出了党和人民是自己命运的主人。他号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英雄们的业绩去创造一个没有剥削的崭新的社会。他的呼吁特别在年轻的党员中激起了一股热情、苦干和奋发向上的精神。一切都是为了在俄国尽快地实现社会主义,并为全世界开创出一条道路。

    斯大林在一次极能说明他的心情的讲话中,以咄咄逼人的语调解释了赶上和超过西方的迫切需要。

    1931 年2 月,他在全苏社会主义产业工人第一次代表大会上说:“人们有时在问:不能稍微放慢速度,延缓进展吗?不,不能,同志们!决不能减低速度!恰恰相反,必须竭力和尽可能加快速度。我们对苏联工人和农民所负的义务要求我们这样做。我们对全世界工人阶级所负的义务要求我们这样做。

    “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而落后者是要挨打的。但是,我们不愿意挨打。

    不,我们绝对不愿意!旧俄历史的特征之一就是它因为落后而不断挨打。蒙古的可汗打过它。土耳其的贵族打过它。瑞典的封建主打过它。波兰和立陶宛的地主打过它。英国和法国的资本家打过它。日本的贵族打过它。它所以挨打,就是因为它落后。因为它的军事落后,文化落后,国家制度落后,工业落后,农业落后。……

    “过去我们没有而且不可能有祖国。但是现在,当我们已经推翻了资本主义,而政权掌握在我们手里、掌握在人民手里的时候,我们就有了祖国,而且我们要保卫它的独立。你们愿意让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被人打垮而丧失独立吗?如果你们不愿意,那么你们就应当在最短期间消灭它的落后状况,并且在它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展开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的速度……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 年至100 年。我们应当在10 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就这样,在斯大林的发动下,在苏共中央的领导下,苏联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正是:举红旗,拓新途,试看天地翻覆!欲知斯大林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且看下文分解。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