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至域内噩耗飞,弹落京城令人悲。
举国披靡失魂际,正闻御敌号角吹。
且说原先德国奉行的政策是使南斯拉夫保持中立。一方面德国担心英法利用南斯拉夫。南斯拉夫的“中立”,可免遭英法染指其间。另一方面,包括南斯拉夫在内的巴尔干半岛一直是意大利的势力范围,德国想尊重自己的盟国的利益。
到1940 年,德国与苏联在巴尔干问题上的谈判破裂。德国在制定进攻苏联的计划,巴尔干对德国的战略的重要意义显现出来。
于是,德国便改变了对南斯拉夫的策略:把南斯拉夫拉到自己一边。
但德国开始并不想通过武力实现自己的战略。它想通过和平手段达到目的。
德国人发现,南斯拉夫的当权者正好是实现自己的战略意图的工具。
南斯拉夫摄政王保罗亲王是奉行张伯伦路线的。他认为,欧洲各国的主要敌人是苏联,大家都应该鼓励希特勒东进,为德国的东进路线铺路接轨。
希特勒成功地利用了这一点。
1940 年3 月10 日,保罗亲王访问柏林。希特勒接见他时,特意向他透露,德国将进攻苏联。保罗亲王带着这一重要信息回国,向内阁做工作,说南斯拉夫有利的时机已到,应该站在轴心国一边,帮助德国打败主要敌人——苏联。
马切克支持这一政策。这一政策还得到参谋部一部分军官的支持。
但这一政策遭到在野党的普遍反对。军队中一些将领和青年军官也怀有强烈的反对情绪。
面对对这一政策的反抗浪潮,茨维特科维奇一马切克政府采取了高压政策,甚至对抗议运动进行了武力镇压。这越发激起了普遍的不满与反抗。
政府不顾民愤,于1941 年3 月25 日签署了加入轴心国条约的文件。轴心国则以把萨洛尼亚划归南斯拉夫作为报答,而这个港口此前它们曾向保加利亚许诺划归给保加利亚。
签订条约的消息传出后,引起了各界的愤怒,抗议的浪潮席卷全国。
军队采取了行动:发动政变,推翻了茨维特科维奇一马切克政府。
当南斯拉夫政变的消息传到柏林时,希特勒曾对消息的真实性表示怀疑,而当他终于确信无疑时,便很快决定采取断然措施。
希特勒立即召集军政会议,贯彻他的指示。希特勒指出,南斯拉夫政府的更迭,不仅会危及德国进攻希腊的准备工作,而且还危及德国对苏联的入侵。希特勒分析说,塞尔维亚人、斯洛文尼亚人从来就不是德国的朋友。他宣布,现在就要消灭这个国家。
墨索里尼对希特勒的决定表示坚决支持。他断言,南斯拉夫近来的事态是1914 年萨拉热窝事件的再现,是由同一类不可救药的货色挑起来的。他宣称,对有机会”同南斯拉夫这个威尔逊保护下召开的凡尔赛和会的人工产物算帐”,备感荣幸。
于是,一个进攻南斯拉夫的计划很快出笼,并迅速付诸实施。南斯拉夫成为德国在欧洲的第九个牺牲品。
4 月5 日,德军出其不意地占领了南斯拉夫境内被称为“铁门”的多瑙河的咽喉杰尔达普。6 日,德军出动450 架飞机对贝尔格莱德进行了长时间的狂轰滥炸,意大利飞机则轰炸了达尔马提亚的若干城镇。集结于保加利亚的德军第十二集团军,按原订计划迅速插入南希边界,切断了南希的联系。7 日,轴心队占领斯科普里。
10 日,萨格勒布失守。
12 日,贝尔格莱德沦陷。
4 月15 日,南斯拉夫政府与佩塔尔国王逃往希腊。临走前,西莫维奇首相任命达尼洛·卡拉法托维奇为最高指挥部参谋长,并授权参谋长与德国人谈判,实现“体面的停战”。参谋长又指定了谈判“全权代表”,但德军要的是南斯拉夫的无条件投降。参谋长指派的三位代表拒绝德方的条件,返回出发的地点最高指挥部所在地萨拉热窝,这是16 日。而等他们返回时,萨拉热窝已被敌人攻占,最高指挥部一时不知去向。
实际上,14 日,南斯拉夫最高指挥部已经决定交出军队、阵地和交通要道。这个命令也已下达。命令还规定在敌军挺进中,南军不许抵抗。这样,南军337864 名士兵和6298 名军官成了德军的俘虏。
这之后,南斯拉夫大部分地区被划归邻国,其余地区则处于军事占领之下。戈雷尼斯和什塔那尔被德国吞并,剩余的斯洛文尼亚地区则划归了意大利。匈牙利得到了普雷科穆尔耶、梅久穆尔那、巴奇卡和巴拉尼亚。保加利亚则得到了它老早就垂涎三尺的马其顿奥赫里德以北的地段以及科索沃的一部分和塞尔维亚的东部地区。
黑山被意大利接管;塞尔维亚剩余地区受德事长官直接管辖;克罗地亚被宣布成立独立国,边界亦有更改。
4 月6 日,星期日。贝尔格莱德市民有早起的习惯,星期天也不例外。
而这一天风和日丽,天气又格外的好。一大早,市场上已经挤满了人。
人们的心情也不平静。政变发生后,新政权立即与苏联修好。头一天,两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为此,成千上万的人曾经涌上街头,表示对这个条约的拥护。一觉过后,人们的兴奋劲儿虽减去了几分,但心情仍然难以平静。外交问题依然是大家谈论的中心。
7 点左右,第一批飞机的吼声从罗马尼亚方向传来。许多人仰起头来,平静地等待飞机在头顶上出现——大家都以为这是南斯拉夫自家的飞机。但是,报答市民期待目光的,却是无情的炸弹。
希特勒下令要毁坏这个城市。因此,住宅、医院、教堂、学校、图书馆,凡是有价值的所在,全是袭击的目标。
不用说,第一批攻击即使这个城市完全葬人火海之中。
早晨仍然呆在家里的市民,许许多多被埋在断瓦颓垣之中。已经上街的市民,有的被就地炸死,有的寻找到掩体,许多人又被炸死在掩体之中。
斯图德尼察街整个成了火海。
一名身穿灰色绣花外套的农民躺在柜台后面一堆莴苣里已经死亡。从这具尸体旁边的浓烟里,钻出一个肥胖的牧师。他穿着黑色的袍子,一边发出令人难以忍受的尖叫声,一边拖着两只沉重的箱子,不知逃向哪里为好。一位年长的母亲也从浓烟中跑出来。她披头散发,脸色煞白。她手里抱着什么,一边跑,一边吻着。
“啊!米拉,我的孩子……”这位母亲这样喊着。飞机的呼啸声、炸弹的爆炸声、人们的哭叫声,似乎都没有这“米拉,我的孩子”的喊叫声更响了。而周围的一切均已荡然无存。此时此刻,这世界上只有她的女儿米拉是现实的。
她的女儿米拉刚才还在她的身边。她紧紧地抓住了女儿的一只胳膊,两人曾一起逃出了被炸毁了的住宅。
可现在……母亲紧紧抓住的,仅仅是女儿米拉的一只手臂。
在大街的另一处,却传出了歌声,这是歌声。唱歌的是一个老者和一个小女孩儿。他们彼此拥抱着,偎依在被炸毁了的一家酒店的门槛上,唱着,唱着。他们在轰炸开始后不知所措,看到亲人们倒在火海里,看着一座座可爱的建筑物倒塌,便痛苦地喝起酒来,酒喝多了,就又唱起来。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