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游子归故乡,反认故里作异邦。
举国遍觅容身处,尚教千家循旧章?
且说这约瑟夫回到故乡,对故乡既感陌生,又感熟悉。自已土生土长的家园,怎地能说陌生?
原来约瑟夫的故里所在国度克罗地亚已经改朝换代,国家的名称都变了样,这能教归来的游子不感陌生吗?
说熟悉,那是山河依旧,家园仍存,而且,尽管改了朝、换了代,而来自上面的,却依然是对民众的压迫和剥削,这一点是丝毫没有变化的。
原来,奥匈君主国哈布斯堡帝国的崩溃已使任何英雄好汉均无能为力。
这个欧洲最古老的王朝的气数已尽。在战争中,在1918 年,臣民们的反抗和起义此起彼伏。捷克人、波兰人、罗马尼亚人、斯洛伐克人、波斯尼亚人、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都纷纷起来,要求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当时,匈牙利与帝国的西部地区分裂也己变得无法避免,协约国列强的政治家们,个个均被这种近似革命的社会动荡弄得目瞪口呆。起初,他们想方设法来遏制事态的发展,妄想保住中欧这个保守主义的堡垒。但后来他们开始发现,自己的这种努力是徒劳的。在此情况下,他们改变了策略。
他们想,既然哈布斯堡帝国的分崩离析已不可避免,那死抱着这具政治僵尸又有何益?这样,与其死抱着这具政治僵尸,倒不如从帝国的内部寻找代理人,依靠他们来拯救并且确保欧洲心脏地区的资本主义制度。这样或许更为实际,更为有效。
巴尔干地区的形势如何,对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巩固是极端重要的。列强们一方面不想在这里出现一个不听话的强大的国家,另一方面也不想诸多的国家纷争抗衡,闹得大家都不心静。他们希望出现一个能够加以驾驭和控制的统一然而又联系松散的国家。
老百姓也有这样的一个愿望:把所有的南斯拉夫人统一到一个国家政体之内,大家和睦相处,共建家园。
巴尔干诸国的政治家们也有同样的打算。
在战争初期,1914 年塞尔维亚首相尼古拉·帕希奇在向驻外机构的通告里就曾指出:“应该把塞尔维亚变成一个西南部斯拉夫人的强国,全体塞尔维亚人、全体克罗地亚人和全体斯洛文尼亚人都进入这个国家。”在野的政治家们的主张最为明确,而且是他们,与各地南斯拉夫族的青年一起,把主张付诸了行动。
最早提出建立统一的南斯拉夫国家的政治组织是南斯拉夫委员会。该委员会的建立,最初是由达尔马提亚的一些政界人士提出的,他们主张在南斯拉夫侨民中筹建该组织。后来,他们与的里雅斯特的一批斯洛文尼亚人,以及离开了家园的一批波斯尼亚人正式建立了南斯拉夫委员会。该委员会与塞尔维亚当局取得了联系。
1917 年,该委员会的代表与塞尔维亚政府的代表商定在科孚开会,研究南斯拉夫各族人民建立未来统一国家的共同原则。这次会议讨论最多的,是关于塞尔维亚人与克罗地亚人未来的关系问题。会议对统一国家的体制展开了讨论,但在此问题上未能取得一致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未来的统一国家采取单一民族的中央政府制,一种意见则认为应该采取联邦制。
1918 年10 月,由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的代表组成了“国民委员会”。“国民委员会”在克罗地亚议会宣布自己为臭匈境内南斯拉夫人新的最高国家行政机构。它同时宣布中断与哈布斯堡君主国的一切联系,该委员会并且明确宣布它建立的这个新国家称为“斯洛文尼亚一克罗地亚一塞尔维亚国”。
这个主权机构又于当年11 月24 日正式宣布,“斯洛文尼亚一克罗地亚一塞尔维亚国”与塞尔维亚王国及黑山联合为更大的行政主体,成立统一的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的国家。于是,12 月1 日,贝尔格莱德宣布:塞尔维亚一克罗地亚一斯洛文尼亚王国正式成立。
这个新国家人口约1190 万。
欧洲大多数列强承认了这个新国家,尽管某些邻国对这个王国的某些地域并没有放弃其要求。1919 年和1920 年,王国与有关方面通过和约的签订确定了最后边界。王国的面积是24.8 万平方公里。它的版图内包括:塞尔维亚王国和黑山;奥地利王室领地什塔那尔和卡林西亚的一部分,还有普雷科穆尔耶;王室领地达尔马提亚(不含扎达尔和拉斯托沃);匈牙利半自治地区的克罗地亚一斯拉沃尼亚(梅久穆尔那);原为匈牙利组成部分的伏伊伏丁那以及受奥匈联合财政部管辖的领土——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
就这样,在哈布斯堡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了包括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在内的南斯拉夫人的第一个统一的国家。
毫无疑问,这个国家是以塞尔维亚王国为核心组建起来的。
也就是说,民族的统一,是以塞尔维亚人为中心完成的,塞尔维亚的资产阶级成了统一的南斯拉夫的权力中心,这一点对未来南斯拉夫的政治走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家走向了统一,但人民并没有得到直接的实惠。相反,他们认为自己不但被排除于权力之外,而且新的压迫还远甚于旧的统治。
因为塞尔维亚统治阶级极端的贪婪、极端的、极端的残忍。对这样的一个政权,人民无法忍耐。
在城市,工人举行罢工;在农村,农民举行暴动。可以说,这些抗议斗争席卷了社会的各个阶层。
这时,南斯拉夫的影响日益增长。它构成了对资产阶级统治的巨大威胁。统治阶级时刻准备铲除。
农民的革命势力也很强。他们除受的主张的影响外,还接受以斯捷潘·拉迪奇为首的农民党的主张。
约瑟夫就是在国家处于这样的形势下回到国内的。
他回国后的第一件事,是尝一尝蹲国家监狱的滋味。
原来,约瑟夫在乘火车回国的途中,遇到了两个克罗地亚人。这两个人不知是从哪里钻出来的。他们冒充是从俄国归来的布尔什维克。他们跟约瑟夫说了许多布尔什维克革命的事,并不断地大骂资产阶级。但是,当列车进入南斯拉夫境内之后,这两个家伙完全改变了腔调。他们一起向约瑟夫发起攻击,并恶毒地咒骂约瑟夫。最后,他们向当局告发,说约瑟夫是一名布尔什维克。
就这样,约瑟夫与他怀孕的妻子一起,被抓进了监狱。
几天后,约瑟夫获释,当时尚未被宣布为非法,何况外国的呢?
约瑟夫携妻子终于到达了自己的故乡扎果烈。
约瑟夫离开这里已经6 年多的光景了。这6 年之中,他的故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家庭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库姆罗维茨的家中,只剩下了他的一个弟弟。他的父亲已经迁到附近的另一个村子去住。而约瑟夫的母亲,已于两年前离开了人间。
呵!亲爱的妈妈!
对约瑟夫·布罗兹来说,“衣锦还乡”的念头早已不复存在。
他想的是快快离开家,到社会中去。
他去了萨格勒布,在一家机械厂里安下了身。
对于这次“出世”,铁托自己口忆时做了这样的概述:
“我在国内的早期的生活以及我在欧洲的旅行和工作已使我成为一名社会主义者了。然而,我仍然还有许多东西需要学习。当了多年的兵,做过战俘,目睹俄国十月社会主义的革命,在游牧民族吉尔吉斯人那里避难,这些经历使我变得老练了,使我能更好地理解目前所看到的一切。”1920 年冬,南斯拉夫进行制宪会议全国大选。参加了竞选活动。
此间,约瑟夫与党的组织接上了关系,并且作为党的候选人参加了萨格勒布议会的竞选。这期间,的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党领导下或在党的影响下的工会会员已达25 万人。党员人数达6 万人,成为共产国际中的第三或第四大党。在工人接连不断的斗争下,8 小时工作制被接受,工厂主也不能像以往那样为所欲为地对待工人了。党的影响还表现在其他方面。一个时期,党在军队中的影响不容忽视。贝尔格莱德卫戍部队的一支军队的全体成员宣布服从党的领导。统治阶级对军队的调遣发生了困难。在1919 年6 月匈牙利公社革命时期,亚历山大国王无法派军队去参加镇压公社的行列。这使南斯拉夫成为唯一没有派遣军队的邻国。农村的斗争也如火如茶。像约瑟夫的故乡扎果烈,农民在城里的工人和士兵的支援下,攻打了瓦罗日丁监狱,释放了前一段由于焚烧大地主庄园并分了他们的土地而被关押的300 名农民。有人记载说,当时每天晚上都有一个城堡大火冲天,然后,无地和少地的农民便分到了地主的土地。
这种形势对的竞选活动十分有利。选举的结果,在萨格勒布获得了59 席,成为议会中第三大党。在其他城市,如贝尔格菜德,的胜利也是引人瞩目的。
在此形势下,一方面,资产阶级对的影响的扩大绝不会等闲视之,另一方面,的领导在关键时刻对斗争处置失当,致使对革命事业极为有利的形势出现了逆转。
当年“五一”节前夕,全国铁路工人和海员工人组织了大罢工。资产阶级政府用武力对付了罢工工人。在卢布尔雅那,政府命令警察向示威的工人开枪,当场有10 名工人被打死,20 多人受伤。这时,党的总书记西玛。马尔科维奇教授实行单纯的退却战略,提出“让我们不要激动”的口号,致使罢工以失败而告终。
罢工失败后,中央委员会采取“继续退却”的战略,下达指示,要工人“留在家里”,不要出门庆祝自己的节日。
统治阶级得寸进尺,加紧了对工人阶级的威逼。在萨格勒布,人德利奇当选为市长。就在市议会开会听取市长的讲话时,警察冲进会场,不由分说,便把市长带走了。如此“带走”议员的事件也出现在贝尔格菜德。
这是对革命运动进行镇压的信号。
接着,亚历山大国王下达“诏书”,宣布和工会组织为非法。党和工会的财产被没收,大批员和工会活动分子遭到逮捕。工人通过斗争争得的权力,渐渐丧失,最要紧的是工资的下降。这使工人群众陷于更加贫困的境地。
有组织的反抗受到了限制,个人的反抗活动则有了发展。
约瑟夫所在的工厂,工资原本就很低,每小时3 个克朗,而一问小屋的租金是每月600 克朗,也就是说,一个月的工资付了房租就所剩无几了。问题是,就是这点可怜的工资约瑟夫也拿不到了:他被工厂开除。
工会遭到破坏,约瑟夫自认为在此呆下去已无意义。有一天,他看到一则用人广告。约瑟夫下决心去那里试试。
这地方是一个村庄,名叫维立科·特洛茨伏,离萨格勒布60 英里。这里有一家面粉厂,厂里需要一名机械工人。
约瑟夫到了这个村子,被工厂雇用。这是1921 年年初的事。
维立科·特洛茨伏村紧靠着铁路,村子里有300 余幢房舍,建筑式样和质量都说得过去。村子周围土地肥沃,盛产小麦,所以约瑟夫服务的磨面厂办得甚为兴隆。
面粉厂的主人是一位犹太人,他有一副好的心肠。面粉厂有一台用烧炭作动力的发动机。每天可磨面10 吨。工厂有5 名工人。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