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廷芳
叶廷芳(1936~),浙江衢县人。著有《现代艺术的探险者》、《卡夫卡——现代文学之父》、《现代审美意识的觉醒》等。
第一次见杨绛,是她的背影:上穿一件短袖衫,撑着一把小阳伞,刚刚走进哲学社会科学部(中国社科院前身)大院,往文学所的方向走去。只见她个儿中等,身材匀称,皮肤白皙,步履轻盈、端庄,是个名副其实的“窈窕淑女”。那是1964年夏天,我刚进外国文学所,当时该所正与文学所“分家”,杨绛归属外文所,所以后来就有许多机会见到她的音容笑貌。她那时约摸五十开外,没有一般知识女性常有的矜持,见人总是和颜悦色,说话慢条斯理,举止温文尔雅。这时杨先生给我的印象,是个才貌双全的女子,又是个“文弱书生”。
但很快,“文革”一来就改变了我这个印象。那场突如其来的倾盆大雨迫使一个个所谓的“走资派”和“反动学术权威”低下他们高贵的头,面对一张张大字报的满篇不实之词,人们只能咽下痛苦的泪水,敢怒而不敢言。但在学部大院内却发生一起例外:一张“揭发”“反动学术权威”钱钟书的大字报竟被另一位“资产阶级权威”提出质疑;她写了一张小字报贴在那张大字报的一角,对大字报中的不实之词进行澄清。此人不是别人,正是上述的“弱女子”杨绛。不用问,她的“胆大包天”不可能不受到惩罚。她马上被揪到本单位大会议室,与其他“牛鬼蛇神”一起示众。他们一个个被勒令屈辱地低着头,出乎人们意外,偏偏杨绛拒绝服从,她满面怒容地昂着头!人们斥问她为什么如此顽固?她怒不可遏地跺着脚吼道:“就是不符合事实!就是不符合事实!……”那形象真像一头愤怒的猛狮。杨绛的这一大无畏之举,使在座的“革命群众”中的许多年长和年轻的同事心中引起共鸣或灵魂震撼。从此我对她刮目相看,觉得在她的柔弱的外表之内,蕴含着刚直不阿的精神情操和对丈夫的真挚、深厚的爱。这是我与杨绛共事三十余年来,她给我留下的第一个最深刻的印象。
学部当时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是“中宣部阎王殿分殿”,就是说它是个人人需要“脱胎换骨”的单位。在“走‘五七’道路”的飓风席卷而来时,它干脆利落地“一锅端”被端到了河南信阳下“五七”干校,连老弱病残者,甚至像俞平伯这样的耄耋之年的大学者也不能例外,干校学员原则上是自食其力的,所以盖房子、种庄稼、养猪、种菜,样样都干。当然有分工,我与杨绛等个人被编在“菜园班”。菜园是需要日夜看守的,所以连部(一个所为一连)为我们在菜地里盖了个简陋的“窝棚”,夜间由邹荻帆(即《干校六记》中的“小趋”)、张振辉和我三人合住,白天则由杨绛单独看守。杨绛是个勤奋的学者,岂肯让时间白白流失?于是她就利用这个机会看书和写东西,写她每天的见闻和内心感受。其中相当部分是书信,它们的主要接受者是她最亲密的伴侣钱钟书先生。钱老当时是文学所“连队”的通讯员,每天往返于该连队与公社邮电所之间:送信和取信。他每天所经过的这条路与我们的窝棚的最近距离不过百十来步,所以他每天都要顺便来窝棚看看妻子,彼此谈谈心。这时候杨先生便把一天来写的信或稿子交给钱先生,以进行更深层的情感交流,真是“相濡以沫”。这一动人的情景持续了整整一年,直到1971年7月我们奉命迁到另一个“校”址为止。从“文革”初期为捍卫钱先生的人格尊严而挺身而出,到干校七百多个日日夜夜的低声倾诉,充分表现了杨绛的崇高气节和对爱的执著。她与钱先生一生共度的可谓真正的银婚、金婚、钻石婚,堪称当今美好婚姻的楷模。
当时全国正在开展清查“5.16”运动,学部被、之流宣布为“‘5.16’反革命阴谋集团的大本营”,学部的人就是奉命带着这个任务下干校的,逼供信、批斗会…弄得鸡飞狗叫,不少年轻人不堪迫害,含冤自尽。因此而死的人(包括被打死的人),学部有22人之多。其中一个就埋在我们一块菜地的旁边。一天劳动休息时,大家正在地头聊天,忽然,只见杨先生若有所思地看着那个土堆,然后像是自言自语地说:“这个坟头光秃秃的,什么覆盖的东西也没有,死者该多冷啊……”大家不禁愕然,对杨先生的这句话惊诧莫名,因为当时正值炎热的夏天。后来,直到学部“一锅端”回北京才知道,杨先生在北师大教书的女婿,她的惟一的一个爱女的丈夫当时也在清查“5.16”运动中被迫害致死了!那一句话无疑是她触景伤情的流露。但在干校整整两年过程中,她始终与大家有说有笑,一点也看不出是个精神上正遭受巨大打击、隐忍着巨大悲痛的人,(无怪乎她跟钱先生有那么多写不完的信,这无疑是一种减轻内心隐痛的途径啊)。由于她的平易近人,我们都喜欢称呼她“杨老太”(其实那时她才不过五十)。有一次我们跟她开玩笑:要她请大家吃西瓜。杨先生则笑嘻嘻地、却颇为俏皮地说:“说心里话,我倒是很愿意请大家吃的呀,只是说不定什么时候又说我拉拢群众,……”听她这话,心里不禁涌起一阵酸楚,觉得像她这样年龄的人,毕竟比我们要多一重精神负担。但她想与群众相融合的表示,确是她的心里话。记得有一次她在全所大会上说:“……这次下来的主要收获是使我有机会跟群众打成一片。”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