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百年经典散文·情感世界卷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访母校·忆儿时
    林海音

    林海音(1918~2001),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生于日本大阪,在北京长大。著有《城南旧事》等。

    我的小学母校是在大陆的北平,地址在和平门外厂甸,简称厂甸师大附小。北平的师范大学,有附属中学和附属小学,在同一社区,是文化古都北平有名的校区。我第一次返第二故乡北平,访母校附小是1990年五月的事。一群夏家的子侄陪我一道去,因为他们也都是附小毕业的,就连他们的子女,现在也都在附小读书,是一家三代的母校了。

    校园还是老样子,大校门进去,是环抱两条斜坡的路,因为校园比大街高出许多。上了坡,眼前显现的是广大校园前部,一年级的教室仍在左手边!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下雨天我上课迟到,爸爸给我送衣服来的情景,那已经是六十多年前的事了。前方对面望去,有一排房子,当年是专为男生上课的劳作教室。旁边还有两个窗口的房子,是排队买早点烧饼麻花(即油条)的地方。

    我记得我的门牙掉了,吃起东西来抿着嘴,吃烧饼麻花也一样,又难看又不舒服。北平的小孩子掉了门牙,大人见了常会开玩笑说:“吃切糕不给钱,卖切糕的把你门牙摘啦?”切糕是一种用黄糯米粉和红枣、芸豆、白糖蒸出来的糕,像我们台湾的萝卜糕一样大,人人都爱吃。

    从校园向右往里走,经过二年级教室、花圃,穿过大礼堂、音乐教室,豁然一亮,就到了大操场和右手一排依旧是临街墙的老楼房教室,操场也还和从前一样,有滑梯、秋千、转塔等。想到我那时从前面的一、二年级升到后面的三、四年级,升高长大,心中好不得意。转塔、秋千、滑梯是我的“最爱”!

    进到楼房廊下,看见一间教室的外墙上,钉着一个牌子,上面横写着三行字:

    邓颖超同志

    1920年至1921年

    曾在此教室任教

    看起来很亲切,可见他们对邓颖超女士的敬重。她是周恩来的夫人,一对模范夫妇,他们生活简朴,一向喜爱收养抚育孤儿,非常有爱心,所以受人敬重。前些时(七月十一日)邓女士以八十八高龄于久病后故去,我们也一样地悼念她。

    校园没有变动,这栋楼房也是我在三、四年级上了两年课的地方。上下课的时候,钟声一响,群生奔向楼梯,木板被跺得咚咚响,我现在还好像听到吵人的声音。

    校园的最后面,也就是楼房的右边,原有一排矮屋,是缝纫教室和图书室,但是现在却没有,太陈旧矮小被拆除了吧!但是我在这儿却有着难忘的生活。女生到了三年级就要到这间教室学针线。这屋里有两张长桌和一排靠墙的玻璃橱,橱里摆着我们的成绩——钩边的毛绢、蒲包式婴儿鞋、十字刺绣等等。教室的另一头是图书室,书架上是《小朋友》、《儿童世界》杂志,居然还有很多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林纾、魏易用浅近的文言所翻译的世界名著,像《基度山恩仇记》、《二孤女》、《块肉余生记》、《劫后英雄传》……等等,我都囫囵吞枣地读过,可见得,当我白话文还没学好的时候,已经先读文言的世界名著了,奇怪不奇怪!

    在后面绕了一圈,又回到前院去,到我二年级的教室前拍了一照,因为它仍是当年我上课的教室,没有变动。我忽想起我上二年级的糗事,算术开始学乘法,我怎么也不会进位,居然被级任王老师用藤教鞭打了几下手心,到今天还觉得羞愧脸热。

    今天走到这儿,拍了照,我忽然对晚辈讲起这些糗事并且笑说:“是不是我也可以在教室外挂一个牌子,上面写:林海音同学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二六年曾在此教室挨揍。”子侄们听了大笑!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