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百年经典散文·精神家园卷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蓝色的梦——纪念甲午战争百年(2/2)
    “一直到死。”

    “是的。”

    是的,水手,到了垂暮之年,对海洋的情感弥笃。也许是经过海风无数次浸洗的眼睛,才能真正发现海洋的美;也许是长期与海亲昵又搏斗,才真正理解海洋,才结下不解之缘。就像人,在少年,对所爱的人,多是一种即兴的激情,虽强烈,并不特别珍视。只有到了老年,于往日的情爱,才感到,才无休止地回味它。

    虽然,我一生在海上航过的航程。远远超过陆地的旅程。前些年,我回到海上,在北回归线附近航行,不但仍然感到类似出征的兴奋,还感到,在我面前展开的海洋,更加美丽了。我不仅仅指风和日丽的日子,热带海洋的浓烈灼目的色和光;那五彩的云朵,甚至于,那罕见的带着一段彩虹的悠悠飘荡的云朵;莫名的作折线运动的耀眼的星辰。即便是在昏暗的暴虐的热带风暴中,海洋也美得惊人。风、云、浪强劲的运动,构成黑色的灰色块、线、点…”交织变幻的图景,声色暴戾,狂放不羁。这是一种无比强烈的生命活力的美,狞厉的美。在受巨风狂浪豪雨冲刷、电击雷轰的甲板上,我感到了:与豪迈的自然融合的温馨;欲与海风腾飞的狂喜。我忽觉得,海洋之与人类的关系,不仅是一种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海洋能引发人产生不停息超越、再超越的激情。

    我们这个民族,是一个很早到海上航行的民族,磁罗盘的发明者,也许是最早航渡到美洲的民族。然而,历史上,我们长期没有常设的强大海上武装力量。这大概是因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十九世纪前),东南海域没有威胁我国安危的近邻。中国有的是挥戈鞍马的帝王,却没有一个登上旗舰桥楼率领舰队破浪前进的皇帝。他们没有体味过,也不知道,乘风破浪,号令千帆竞发,远比辕门军帐、刁斗金鼓、旌旆逶迤、车搏马战,气势宏伟得多。是的,我们有过十五世纪初郑和舰队开辟的辉煌的航海时代,舰队的航迹,曾直伸延到非洲海岸和红海。当1433年,郑和舰队九桅艨艟,在南方沿岸降下船帆以后,大洋中再也没出现过中国巨舰的影子。到了十九世纪末,列强早已在瓜分世界的时候,中国才有了机动舰船时代的第一支有相当规模的舰队——北洋水师。固然,清廷国运衰颓,毕竟有了一支舰队。这支舰队编成于1888年,六年后,战败于甲午一役。这场战役,官兵用命,英勇卓绝,史有定论。其败绩,固然主要是由于朝廷的,然就大东沟具体海战看,兵器、舰速逊于敌军,不能不是一个战败的因素。如果,舰队装备精良,是役取胜,并不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对有一种说法,不以为然。那就是:1888年(北洋水师诞生那一年),慈禧挪用海军军费,要建颐和园,还留下了一个帝王园林;如用于海军,大宗银两,等于抛撒大海汪洋之中。那么,如果颐和园,四年后,彻底毁于八国联军之手呢?如果根本不建北洋水师,不是会留下更多银两吗?抗日战争之始,中国就是没有可抗御日军入侵的海上力量,结果是,国门洞开,敌军长驱直入。于是,二战史上,也就没有中国海军像样的战役可记载的。这才是极大的耻辱!

    甲午之役,是败于清廷统治者和懦弱,人民和抗敌官兵的行为,体现了“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的浩然气概。颐和园当然是华贵的帝王园林,但我认为,哪怕北洋水师战舰的一块锈迹斑斑的装甲,闪耀着的是中华民族魂的光辉。我常想,应该千方百计寻到北洋水师舰船的铁锚,摆在黄海高高的海岸上,让国民凭吊。

    几年前,在菲律宾的碧瑶,几位华侨忧心忡忡嘱咐我:“我们中国人可不能忘记历史,也不可轻信!”我们太容易遗忘了。可是别人没有遗忘,为没能实现“解放”我们而常耿耿于怀呢!一个民族忘记过去,不是优秀的民族;一个民族不能自责自己的罪恶,同样不是优秀的民族。

    很久没有人提到迄今为止仍然是中国最大的战舰“定远”、“镇远”了。可喜的是,谈到航空母舰的人却多了起来,很多人有了蓝色的梦!

    选自《随笔》,1994年5期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