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百年经典散文·精神家园卷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禽兽、畜牲,你好冤枉!”
    吴祖光

    吴祖光(1917~2003),浙江武进人,剧作家。著有话剧《风雪夜归人》、《林冲夜奔》,电影剧本《国魂》,散文集《后台朋友》、《艺术的花朵》等。

    人们历来把最恶劣、最可恨、最残忍、最野蛮、最阴险、最暴虐的人譬作野兽、畜牲。

    信手拈来,便有这样的一些譬喻:狼心狗肺、狼子野心、如狼似虎、毒蛇猛兽、蛇蝎心肠、狗彘不若(或曰:猪狗不如)、鼠辈、狗崽子、兔崽子、猴崽子……还有:人面兽心、衣冠禽兽、兽性发作……

    这其间,除“猴崽子”有点近乎戏谑乃至于成为一种“昵称”外,其他则都是对那些可恶、可恨又可怕的人的常见的称谓。

    野兽以及畜牲不具备人类的知识,它们都是弱肉强食这一普遍现象的具体体现者;经常会捕杀比自己弱小的动物,甚至吞噬同类;但是它们这样做完全是有理的,就是为了充饥,只有这样才可以维持生命。即使如此,比较高级的动物就不这么做,譬如说:“虎毒不食子”,有些动物对自己生下来的幼仔哺育照看得十分温柔细致。这两天北京的报纸、电视报导,揭发一起青年父亲残酷虐待、摧残亲生的八岁女儿的事例闻之令人发指!世界上居然真有这样“不如禽兽”的父亲。

    经过漫长时期的演变和进化,人类毕竟还是异于禽兽的。从茹毛饮血的原始人演化为现代的文明人,这几十万年的进化历程确乎是可歌可泣、值得珍惜。人为万物之灵,凭着人的智慧,本应当把全人类引进比现今远远更为幸福和平的领域;但是二十世纪的文明世界依然充满了血泪和不幸,那就是这个世界上还有压迫,还有战争。

    原始人曾经有过相当长远和野兽相类似的生活,为了自身的存在而去杀害别人。到演进为形成族类和集体之后,在争生存中产生矛盾冲突时,从个体的冲突演变为集体的或族类的冲突,从个体的拼杀转为集体的战争,想来这就是战争的起源。在人类的历史中,战争从来没有间断过,而且规模越来越大,杀人盈野,尸积如山,血流成河。人人知道战争是不祥之物,战争制造出无穷无尽的人间悲剧,而至今不能消灭战争。

    人类的历史实际就是一部战争的历史,而战争却经常都是少数几个人引起的。封建时代,由于追逐个人的权力,因而引发战争,造成无辜者家破人亡,平添无数的寡妇孤儿。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中记载“楚汉相争”中霸王项羽的一段话最能说明战争实质:“……楚汉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

    语见《项羽本纪》,充分说明战争的起因只是由于个人的争权而已。两人之中,叱咤风云的楚霸王项羽却多少具有点仁人之心,在连年苦战中,他居然想到人民,想到“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而出身市井的刘邦恰恰相反,他的“斗智不斗力”,乃是教大量别人的死亡来换取自己最后夺得权力。但这毕竟还能说明:古代的战争,为首的将军有时还得自己冒着生命的危险,用真刀真枪,豁出性命来换取胜利。现在的战争就不同了,挑起战争的罪魁祸首驱使千千万万的士兵开赴战场,以血肉之躯去抵挡枪炮,以至毒气、细菌、化学武器……成千上万的无辜者纷纷赴死,但战争的发动者却深藏密室安然无恙,甚至连枪炮之声也听不到。

    过去不久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希特勒作恶万端,最后不是躲藏在密封的坚固地下室里抱着情妇走向末日的吗?这些徇私的、卑怯的、下流无耻的家伙是连丝毫的霸王式的男儿气质也没有的。

    更加令人伤心的是当今世界上还有大批的学者、高级科学家终年累月每日竭心尽力地钻研、发明新的杀人武器。核武器的问世,可以使几个地球也不够它去毁灭的,使用时不免必须有所克制;因此对于可以使用的常规武器就更须要精益求精,加强它的杀伤能力。除此之外,细菌武器、化学武器,以及其他的新式武器就要更多地发明和制造出来。

    原始时期,人类的智慧比野兽强不了多少,用杀伤式的恶斗作解决矛盾的手段是合乎情理的。但是几千年过去了,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仍旧以战争杀人为解决问题的手段,就实在太可耻、太野蛮,也太可悲了。尤其是居然还有这样的职业:一批优秀的高级科学家竟不去发明创造降福于人类的事物而去研究制作毁伤人类乃至毁灭世间万物的武器,这不是太不可思议了吗?

    写到这里,接待了一位远方来客,来自巴西的洪先生送给我一样从未见过的礼物:一个长不足一尺的鱼标本。这条鱼可不是一般的鱼,它的名字叫做“食人鱼”,身体不大,短、宽,突出的部分是张开着的嘴,上颚缩入,下颚突出,露出各为十四颗的尖锐的牙齿。来客告诉我,食人鱼成群结队,只要碰见落到水里的生物立即蜂拥而上,顷刻间把来者吞吃干净。不久以前,一辆载满乘客的公共汽车不慎跌落水里,人们赶去抢救,不到十几分钟,全部乘客,连同司机,被食人鱼吃得精光,只剩下数十副骸骨。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