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母好孩子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写在前面
    今天的父母比以往任何一代父母都更加关注孩子的教育。

    我自己感受到家庭教育的热度,是从我写的《写给年轻妈妈》一书的发行中体验到的。这本书三年内印刷46次,发行量达到213万册。为此《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篇报道,题目是《一本书引出一股热潮--年轻父母渴望家教知识》。文章中说:

    ……很多家长连夜读完了这本书,含泪给作者和出版社写去了自己的感想。北京太平路小学学生家长赵燕华在信中说:“这本书写得太好了,许多章节催人泪下,它像一面镜子,鉴别出我做母亲经历中的对与错,它是开启年轻母亲们走进成功教子之门的一把钥匙。”很多小学生也纷纷写信或打电话告诉“知心姐姐”,他们的爸爸妈妈看了书后的确变了。一个同学说,他们年级最近进行了考试,由于题目有点偏,大多数同学没有考好。他们像往常一样准备好了回家挨揍,但是出乎意料地没有一个人挨打。他代表全体同学给“知心姐姐”鞠躬,谢谢“知心姐姐”改变了他们的父母。

    一本有关家庭教育的书,在社会上竟然引起如此之大的反响,是出版界甚至作者本人都始料不及的,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巨大的社会需求:家长们渴望了解孩子,渴求家教知识。

    这种渴望,并非“中国特色”,它也带有很强的国际性。

    几年前的一天,一位名叫侯明的年轻女士来找我,她说,她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考察了美国的家教,撰写了一部书稿《美国人的家庭教育》,希望由我来写序。

    我对她说:“我感谢你对我的信任,但写序最好请德高望重的人,我是一个普通人,从未写过序。”

    侯明非常诚恳,我答应看了再说。看完书稿,让我惊讶的是,书中大量发生在美国家庭的故事,好像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如果不是书中的孩子叫“艾米”、“卡特”、“杰西卡”……我甚至忘记了这是一本介绍美国的书。我看到,我们国家今天所面临的家庭教育问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家庭教育遇到的问题是何等相似!

    这种相似并非偶然。孩子的成长始终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他们生存的环境是不可分的。美国社会在20世纪60年代经历了一段大动荡,主要根源来自在60年代成熟起来的年轻人。这批青年成长的过程中,美国经历了其历史上最辉煌的发展年代。经济与综合国力的强盛给整个美国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变化。人口向大中城市的集中,家用电器在一般家庭中的普及,人均收入的迅速增加,社会公共福利的改善,都象征着一个民族富裕时代的来临。物质相当丰富的社会大环境无疑为青少年的成长与教育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小家庭独居代替了大家庭相邻相伴的格局,孩子们与祖父母、亲戚的关系由朝夕相处转为节假日相逢,电视的出现阻碍了孩子与社会的更多接触,其结果使孩子增强了对小家庭的依赖,同时又失去了以往与大家庭直接相连的安全感。

    在家庭中,孩子的地位也有很大变化。往日贫困生活所加在孩子身上的责任与义务渐渐被淡化,多数孩子不必为家庭的温饱操心,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更多地转向孩子的未来,希望他们做好学生,将来有好出路,并不要求他们为家庭做什么贡献。社会经济的增长,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物质享受的选择。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开始渐渐丧失以往因为能替家庭做贡献带来的自豪与自信,取而代之的是以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与孤独感。美国的父母终于觉醒,开始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生存能力,并从各方面给予关心。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