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特尔与日本的竞争力
人们普遍相信,日本的国际成功部分是因为政府通过软弱的反垄断强制力量和合法化的卡特尔调和了地方的敌对状态。的确,这些政策转移了堪称美国产业特色的“破坏性”竞争,鼓励了被认为使得日本公司更有效率的集体行为和合作活动。在某些方面,比如合作研究和联合生产,美国的反垄断法已经仿照了日本的经验做了放松。世界其他地方的竞争政策也受到了日本的影响。
日本的反垄断政策是从美国引进的:盟军占领军司令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把这个概念介绍到日本。日本第一部反垄断法于1947年颁布,它起码与美国的法律一样严格。其目的是分解财阀集团,这个集团被认为是战后日本民主化和竞争的障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项法律被放宽了,执行起来也很不严格。
中小规模的公司的卡特尔在最初的法律中是得到认可的。它们是试图通过创造集体交易的力量在大买主和大卖主中保护公司。用这种方法保护小公司被看做有利于竞争,因为它限制了大企业的力量。在这种类型的卡特尔中,公司被允许达成任何协定,包括产量、价格、销售条款和能力的扩张。这些卡特尔所要满足的条件要比其他卡特尔更加开放。
在1953年,为了适应朝鲜战争后的衰退,所谓的衰退卡特尔(recession cartel)得到许可,以度过严重低迷的时期。衰退卡特尔对于公司大小没有限制。在衰退卡特尔中,公司可以就生产水平、价格和能力扩张的限制达成协议。正如先前所发现的,其目的是为了避免失业。
合理化卡特尔(rationalization cartel)也是在1953年推出的,其设计是为了帮助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在这种类型的卡特尔中,公司可以协商标准、在参与者中指定式样设计、共享仓库和运输设备、共享技术以及集体处理废物或副产品。合理化卡特尔追求在某个特定的技术或生产过程中实现产业投资的整体水平最小化。人们认为这项措施的实施是为了帮助日本的产业赶上西方。
最后是于1952年推出的进出**易卡特尔(export-import trading cartel),其最初的目的是试图阻止小公司以低价出口进行的“倾销”行为。日本政府为倾销引起的外汇收入减少而烦恼,这在战后早期就受到了密切的关注。在进出口卡特尔中,公司可以就出口商品的数量、价格和质量达成协议。
除了这四种普通的卡特尔之外,特殊产业卡特尔也偶尔通过诸如《机械产业促进暂行方法》和《电子产业促进暂行办法》等特殊法律而得到批准。
为了研究卡特尔在竞争中的作用,我们根据公平交易委员会的报告收集整理了日本从1953年到1994年所有注册的卡特尔的数据,并按照卡特尔的类型对数据进行了归纳,见图2-3和表2-5。需注意的是,每种卡特尔的数目并不具有直接的可比性,因为各种卡特尔的产品范围不同。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