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华为基本法》完成了华为对自身过去与未来战略的系统思考,并形成了严格的管理范围和决策程序。在中国,很少有企业能将管理制度上升到如此高度并给予坚决地贯彻执行。</p>
《华为基本法》虽然打下了管理制度化的基础,但具体怎样整体提升管理水平却令华为无从下手。由于缺乏经验,自己摸索无法在根本上获得突破,这迫使任正非反思:“毕竟我们没有做过世界级企业,没有经历过成熟管理是怎样形成的,只有花钱去买人家成熟的流程管理,实际上是花钱买经验、买时间。”</p>
在这样的背景下,1998年,华为下大决心,斥资5亿元聘请国外管理咨询公司,全面改造华为的流程系统。这是一次脱胎换骨的改造。</p>
他们首先从研发管理上开刀。过去,华为的研发体系经常出现两个后果:一是实用产品迟迟推不出来;二是摸不准符合市场需求的标准,产品一改再改,无法一步到位。早在1997年,华为已经尝试改革研发体制,专门收集过ipd(集成产品开发)研发管理方面的资料,让公司高层一次次地学习,但这种摸索并未带来多大的成效。1998年,华为聘请ibm管理人员为流程管理顾问,耗费巨资的ipd变革就此开始。2000年,任正非在华为干部大会上没留一点余地:“不学习ipd、不支持ipd的干部,都给我下岗!”</p>
简单地说,ipd就是把以前由研发部门独立完成的产品开发任务,变为打通全流程、跨功能的各部门联合运作。华为以前的产品开发都在中央研究部,现在改由“产品开发团队”来承担。每个产品都有各自的开发团队,由研发、生产、市场、财务、采购、用户服务等各部门抽调的员工组建,就像一个个创业型的小企业,全程负全责。</p>
ipd说来简单,但如果想让其真正全面实施起来,整个企业从结构到文化都要随之进行相当大的改革。任正非对这一点看得很清楚,因此,他把实施ipd放在“华为10年改良计划”的第一步。现在,华为所有的新项目都导入了ipd,牵涉到ipd变革的员工已占员工总数的70%以上。</p>
为了保证能够将国际先进的管理体系不走样地移植过来,任正非下了死令:“5年之内不许进行任何改良,不允许适应中国特色,即便不合理也不许动。5年之后把人家的系统用惯了,我可以授权进行局部的改动。至于结构性的改动,那是10年之后的事情。”这便是任正非著名的“三化”理论:先“僵化”接受,再“固化”运用,后“优化”改良。这种态度坚决的流程改善和制度建立,保证了华为至今在持续超常规发展中没有出现过大的管理失误。</p>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