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补记专科学校为何热衷升本?专家们列出几条主要理由(《专科学校升格要不要降温》,唐景莉,《中国教育报》,2003年12月24日。),一是我国本科教育的供需矛盾仍很突出,客观上对增加本科教育资源有强烈的需求;二是从社会反馈的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信息看,本科生的就业率高于专科生,专科学校为了自身更好地发展,就可能会创造条件升本科;三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的一些政策制度使人们有攀高的想法,例如,本、专科学校的级别待遇不同(本科学校是正厅级,专科学校是副厅级),本、专科学校的财政拨款以及学费标准不同(本科远远高于专科)等等。而在我看来,推动学校升本的主要动力,其实主要是第三条原因,有关行政领导会从级别的提高上直接得益,所以在这件事上最起劲。
唐安国教育部在2004年9月出台了一个文件,就是对现有的专科学校升为本科院校开了红灯。总的意图是希望高职类的专科学校能够安于其位,能够发挥自己的特色,不要升为本科以后,就丢掉了自己的特色。还有一些学校,本来在专科层次很有特色,办得也相当不错,但是一旦升为本科之后就消失了自己的特色。一个学校能不能在社会中站住脚,关键是它所培养的人才能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现在大学生就业难,我认为与我们办学校缺少特色是有关系的,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不仅仅是规格的问题,还有品种的问题。如果学校过于趋向于某种规格的话,肯定就会出现有些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因为我们的品种过于单一了。20世纪70、80年代,国外高等教育扩张,也出现很多问题,包括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他们反思的时候强调一点,就是比较容易开办的专业,主要是文科类专业一下子上了很多,而比较难办的专业,主要是工科类专业办得比较少。这样,社会工科方面的人才就比较缺,而文科的人就很多。这也给我们一个借鉴,不仅要注意规格的问题,还要注重品种的问题。
熊丙奇有一种说法,目前我国的大学几乎没有个性,做什么都一窝蜂,以前很多学校兴办经济管理类专业,导致这类专业的人才目前严重过剩;现在有很多理工科学校纷纷建设文科专业,因为他们要把学校办成综合性学校,于是铺大摊子,甚至把精力和经费往自己最薄弱的学科上投。
唐安国但很多是低水平的重复,甚至是连内容都没有的东西。现在大学存在跟风的现象,说明一些大学的校长缺乏独立的审视整个社会需求、审视整个形势的眼光。有些理工科大学办文科专业,或者原来一些很有特色的院校放弃了自己的特色,搞一些别的专业,我想这出于他们想适应社会需要的考虑。但是,由于缺少独立的、很有眼光的分析,他们往往会行动缓慢,就是说在需要做出反应的时候他们没有做出反应,等到这个事情别人成功了他们再跟着去做,比如搞工商管理专业,后来很多学校是跟风的。当然,我们还缺乏社会的信息提供机制,告诉办学者现在这种类型的专业已经办了多少了,要把这样的信息反馈给办学者,让他们做出独立的判断。
熊丙奇现在有多少校长能独立判断?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