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迷墙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3节:权力至上(2/2)

    怕出乱子

    讲究排场

    排名的“利好”

    方案这样出笼

    洋人的权威判断

    谁向自己“开刀”

    第一章

    权力至上,一种官僚化的教育机制

    我们正面临一种缺乏人文气息、机械化、官本位和急功近利的教育机制。体制迷墙第一章权力至上,一个官僚化的教育机制

    原因1:教育问题,并不重要

    中国问题太多了,教育问题、文化问题、艺术问题,其实都是很次要的问题,没有人顾得过来,出问题就出问题吧。

    这几年的教育界,新闻不断。就是圈外人,提起大学,也不由想起好多“事件”:被公安部列为a级通缉犯全国大追捕的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人事件(专题:马加爵杀人案追踪,搜狐新闻;“马加爵”相关网页308000篇。);笔试总分在法理学考生中列第一,却在复试中被淘汰的甘德怀北大考博风波(透视甘德怀北大考博事件,新浪教育;“甘德怀”相关网页12800篇。)和奥运冠军刘翔免试硕博连读(《特殊人才特殊对待?透视刘翔“硕博连读”事件》,张嫣,《外滩画报》,2004年11月6日。)交织在一起形成的大学招生公平事件;广西考生被索要10万元换北航录取通知书,以及与之呼应的兰州理工大学、西安财经学院、西安科技大学等高校的招生丑闻事件(北航广西高考招生丑闻,新浪网;“北航招生丑闻”相关网页36500篇。);南京师范大学学生陪舞事件(《南京师大女生停课陪舞事件调查》,《新周报》,2004年10月26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嫖娼事件”(《复旦大学教授知名经济学家陆德明嫖娼事件始末》,《外滩画报》,2004年11月8日。);年复一年的高考作弊事件;国家四六级考试“枪手”事件……

    每当一个事件被媒体曝光,都会引起全国网民们的积极参与,讨论今日大学之种种弊端,指点今日社会之种种龌龊。这也成了一种习惯:先是某家媒体报道,接着是一批媒体加入,然后是专家、学者、大众讨论,最后,时间成了平息问题的最好武器,只剩下网上留着的成千上万条帖子还提醒大家这件事曾经发生过。过一段时间,又一个具有“炒作”意义的事件又被某媒体发现……如果留心一下,大家会发现,对于不同的“事件”,讨论的语气、内容,几乎就是拷贝,2005、2004、2003、2002,只是换了时间,换了地点,换了主角,主题却是一样的,这也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2005年3月,著名画家陈丹青先生请辞清华大学教授一事被《中国青年报》报道(《教授自白--我不想在清华呆下去了》,包丽敏,《中国青年报》,2005年3月23日。),这又成为一个具有轰动效应的教育新闻事件。而用陈丹青先生的话说,这其实不是新闻事件,而是教育问题。

    对话观点:

    媒体成功地使教育问题变成新闻事件,然后被新闻蒸发掉。可是如果没有媒体,就发不出声音,教育问题就闷在学校里。

    二十年来,一种看不见的势力构成今天这种状况:你说你的,我做我的。教育的所有弊端,所有问题,显得那么“活泼健康”,它照常运行,不受社会制约。

    我们批评某个教育问题,哪怕只是局部问题,但这一问题往往体现为全国所有学校的问题。

    对话人:陈丹青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