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精舍丛书》之3《中庸胜唱》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中庸胜唱》 第二编 第04讲 践履中庸
    第一节 总论

    迢迢前路,踽踽行人。回车既辔,险阻斯兴,叱驭悲途,今古同慨也。不行则归思莫偿,即行而道阻难通。此三世贤哲又以难行能行而践履于中庸也。故次难行而曰践履。行人届此许曰入德。倘默默计玄妙之理,津津执贤圣之言,不曰入德,聿云造业。业有二途,曰黑曰白,白喻善,黑喻恶,此又造黑业者也。或曰此谓恶业可乎?曰可。盖谓其滞理沈玄,塞却悟门,穷劫而不得证乎中庸,以善因而遭恶果也,宁曰践履乎中庸?宁曰入德?儒曰入德者,约宗下而言初机也。初机于此,略有三病:

    一、决择力薄,

    二、安住力薄,

    三、精进力薄。

    一、决择力薄。 行人流而忘返,今返知难,知难犯难,犯难无难。程子曰:“用力之久,一旦豁然。”既豁然已,乃曰入德。然此入也,实有多途。释曰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可入。今约而言,安立为三:

    (一)就体

    “三月不违仁”,“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莫由也己”,如是等等,就体而消。悉曰就体,楷范极多,兹涉其略。古德曰:“就体消停得力迟。”盖谓其滞体而难脱落,不能别行一路也。

    (二)从缘

    山梁雌雉子曰:“时哉!时哉!”子路拱之。又灵源见桃花而悟本,香岩击翠竹以明心,从缘也。古德曰:“从缘得力者强。”盖谓其直切契证而远乎情缘意度也。

    (三)文字

    依先圣教言,如理而知,如实而行。或观或止,以戒以诚,丕说诠乎已言,幽理彰于未着,曰从文字。古德云:“从文字得力者弱。”盖幽虽显着,理难澈忘矣。

    约开三支,豁然则一,然一豁然而登极地,千古其难,大都半途而滞。经曰“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也。临济三玄、曹洞五位、沩仰圆相、云门顾鉴咦等,纷然而兴、要皆锻炼学人透顶透底而到末后。不然,三藏十二部。孔、老诸经、耶、回、百家之说,从何安立?皆废词也。悟既囿乎浅深,见固别于近远。远而卑近,近又难远。如是交攻,离娄失觅于骊珠,盲人任驰乎瞎马。故曰决择力薄。

    二、安住力弱。行人无上支之过也,彻见人 我不二、物我不二、法我不二,而落在无事甲里,习不能拔,或任性奔驰,中行不趋,黄龙慧南曾于若辈悯而下一大拶曰:“何不无事令有事,有事令无事”,所谓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又此言安住者,不以有住而住,不以无住而住,应如是住,而学人昧不能住,故曰安住力薄。

    三、精进力薄。无上二支之过也,取不得,舍不得,用力不得,不用力复不得,颜渊曰:“既竭吾才,又竭我力。”行人企此,每况任运,讵知才有所重便有所轻,轻重交攻,去道愈远。古哲警之曰“有佛处不可住,无佛处即走过”。又船子诚诫夹山会曰:“汝后当藏身处莫踪迹,莫踪迹处莫藏身。”咨尔多士曰:“谁跻此?”故曰精进力薄。

    总上三支,初机之通病,末法之共难。若曰掇明珠于发髻,度金针于绣师,宁舍乎是?宁忽乎是?

    第二节 经文

    {朱注第六章}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朱注第七章} 子曰:“人皆曰子知,驱而纳诸舌罟护、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朱注第八章}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朱注第九章}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朱注第十章}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一、释字

    迩 《说文》:“近也。儿氏切。”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