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非和合相异诸极微有实自体。分析彼时。似彼相识定不生故。)彼和合相既非实有。故不可说是五识缘。勿第二月等能生五识故。非诸极微共和合位可与五识各作所缘。此识上无极微相故。非诸极微有和合相不和合时无此相故。非和合位与不合时。此诸极微体相有异。故和合位如不合时色等极微。非五识境。有执色等一一极微。不和集时非五识境。共和集位展转相资有粗相生。为此识境。彼相实有。为此所缘彼执不然共和集位与未集时体相一故。瓶瓯等物极微等者缘彼相识应无别故。共和集位一一极微。各各应舍微圆相故。非粗相识缘细相境。勿余境识缘余境故。一识应缘一切境故。许有极微尚致此失。况无识外真实极微。由此定知。自识所变似色等相为所缘缘见托彼生带彼相故。然识变时随量大小。顿现一相非别变作众多极微合成一物。为执粗色有实体者。佛说极微令其除析。非谓诸色实有极微。诸瑜伽师以假想慧于粗色相。渐次除析至不可析假说极微。虽此极微犹有方分而不可析。”
…同一切物质的成分不一样了,一切物质有实,本身自体是真实的。比如我们看一个东西,不但看起来,摸起来也的确有一个硬的,有这么一个三角形的,实在的。有实,有实际的,它的自体的存在。分析彼时,可是我们分析时,似彼相识定不生故,那么分析的结果是:我们眼睛能看东西的眼识的作用,是识的作用,分析结果,好像看到一个假象,有一个现象,定不生故,出不来,假设只知道所缘缘的关系。
“彼和合相既非实有。故不可说是五识缘。勿第二月等能生五识故。”所以,例如眼睛看东西是和合相,既然非真实,是虚假的。那么你们的理论就不成立了,所以不可说是五识,眼耳鼻舌身,这个五识因缘所生,因所缘缘而生,只认为是所缘缘的关系。等于我们看月亮,月亮只是月亮,没有第二个月亮。第二个月亮也有啊,那是我们意识境界的幻想。对此加以说明一下,假设眼睛坏了,生病了,比如角膜炎等各种眼病,有时看一个月亮或东西变成两个,那是病态,病态不属于此限。
“非诸极微共和合位可与五识各作所缘。此识上无极微相故。”先讲文字:不是一切物质本身的那个极微,共同和合来,才能生出、看见这个现象,和合位可与五识各作所缘,假设不是物质的关系,共和合位,可与五识各作所缘,物质同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五识,每一样各作所缘。比如以眼识来讲,眼识看东西,能缘的本身就是可以看到外面的东西,而能缘的本身不是这个眼根、眼睛。能看的这个功能是后面有个东西,是心意识所变的,是心能够看。这个心不是讲我们心理的心,是本体功能的那个心,是这个能够看。那么心跟眼睛比起来,眼睛不是能看的东西,眼睛是能看的这个功能所发出来的,变成所看的第一个工具。所以拿眼睛的立场来讲,眼睛是能看,外面一切人物、山水是所看到的现象。所以眼和外面的色相合和拢来,发生看见的作用,和合位,可与五识各作所缘。此识上无极微相故,看见是看见,但眼识的本身上面,能看见东西的并不一定是眼神经细胞,无极微,不是唯物的功能。
“非诸极微有和合相不和合时无此相故。”所以,不是一切物质本身,即极微—最初最初的那个物质功能,也即现在讲的原子、电子、核子等因素,但只是借用科学的东西,古人所讲的极微是指肉眼分析到最后,似看见似不看见的那个粒子。他说不是那个极微本身具有和合,和合是因缘合拢,比如面粉、白糖、水和合拢来做馒头、面包,这是和合拢来的现象。我们眼睛看任何东西都是眼睛跟外面色相的和合。不和合时无此相故,若只是眼睛看外面,没有外面的对象因缘和合,我们就看不到。
“非和合位与不合时。此诸极微体相有异。”假设不是因缘凑合拢来,非和合位,位不是代表空间,但包含空间。比如诸位和我现在在此,我住眼睛一看,就看见大家,大家抬起眼睛也可以看见我。这个现场是和合位,这个空间,不能完全属于空间的范围,还有这个实体、空间和色相,即所看见的。那么当下就看到的这个现象即和合位。与不合时,假设我们抬眼看虚空,虚空是没有东西的,或者我们在黑夜看东西,看不出一个有形象的色相,这个眼识同外面的色相不和合的那个时候。注意,夜里看见黑暗是对外在一切色相不和合,但看见没有?看见了,看见那个黑暗。现在不是讲黑暗等等的问题,是讲当眼睛看见一切色相的时候—和合位。非和合位就是没有东西,看不见,与不合时,以及眼跟外面的色相没有和合时。此诸极微,这些物质世界的这些现象,最后的极微的这个东西,体相有异,它的体同它的现象各有各的不同。
“故和合位如不合时色等极微。非五识境。”因此他说:和合位,因缘凑合拢来看东西,以及因缘不凑合、不合和的时候,外在一切色等——本身的极微,非五识境,就不属于前面讲的眼耳鼻舌身前五识的境界。
“有执色等一一极微。不和集时非五识境。共和集位展转相资有粗相生。为此识境。彼相实有。为此所缘。”集论这一派的观念、理论同俱舍也是差不多,中间的差别很小。他们坚持色等一一极微,眼睛所看见的——都拿眼睛举例,声音和身体的感觉同此道理,所以只举一个例子。一一极微,即各种各样物质的本身,集论讲不和集时。中文的每一个字差别都很大,一个讲和合——合拢来,一个讲和‘集’,即和合集中起来。非五识境,不属于眼耳鼻舌身前五识的境界。共和集位,若等它的因缘凑合拢来,到这个情形,则展转相资,互相变化所引发。比如我们拿眼睛看电灯的光,若只粗看,就只知其亮光的存在,仔细研究,则第一眼看到的电灯光波已经放射消失了,没有了,后来看到的是光波连续不断的放射,所以我们看到前面有光。这个道理就是说明有粗相生,我们认为眼睛看到光是很粗的现象。其实每个光波随时都在生灭中,分析起来是这样。那么集论这一派也是这个道理。为此识境,彼相实有,为此所缘,所以他们认为我们这个眼识看一切东西,外相是实在存在的,光是永远存在,物质的一切是本来的。比如我们打坐时眼睛闭着,不看外面的东西,假设我们觉得看不见东西,那是你的眼根不去看,因为眼皮关起来,只看内在的光影,不看外面,但是外面一切万物的境相并不因为你不看而消失,它们还是自己存在,所以外相———彼相实在有。而外面的有,我们眼睛一抬起就看见,为此所缘,即外界是所缘的境界。
“彼执不然(他们的认为———内外分开并不一定对)共和集位与未集时体相一故。”比如外面是环境,我们眼睛一抬就看见外面的色相,加上眼识,即我们本身能看的功能,眼睛、色相,共和集位,和合拢来,集中来就看到东西。乃至我们眼睛不看的时候,外面的一切色相还摆在那里。它的体,一切万物的相,同我们眼识的作用,及它的体、它的相是心物一元,本来一体的。可是在现象上呢?“瓶瓯等物极微等者缘彼相识应无别故。”瓶即瓶子、烟灰缸。瓯即碗,装东西的。外在这些东西极微等者,物质即极微,合拢来构成了此物质的现象。缘彼相识应无别故,眼睛看外面的瓶子等一切东西,了解其一切色相,应无别故,应该没有差别。就是说体相一如。
“共和集位一一极微。各各应舍微圆相故。”那么实际上我们的眼睛抬起了看东西,共同相和合集中在一点,在这时起的作用,外在一切一切的极微。各各应舍微圆相故,每一样的东西应该自己本身舍弃了微妙的、圆满的现象,文字上先讲到这。我感觉诸位发生了茫然的困难,这就是唯识的讨厌,所以我一直想把此书新翻成白话,不新翻会看得很痛苦,我们现在跟着文字讲,讲了半天一定听的很茫然,不知道讲的是什么,我们先把文字了解了,等下再做讨论。
“非粗相识缘细相境。勿余境识缘余境故。一识应缘一切境故。”非粗相识,就是我们刚才讲的眼睛看东西的粗的现象,缘细相境,有时我们的意识加上分析,眼睛的作用才能看东西,分析到最详细的那个境界,勿余境识缘余境故,实际上眼识的作用还是一个,能够加以分析的,是意识加上的。不是其他的境界引发了我们眼耳鼻舌身识的作用,一识应缘一切境故,一种识,或者眼识或者耳识等等,这个识的作用能对其他的境界都起作用。
“许有极微尚致此失。”他说你们承认物质世界的极微是自身存在的,那么产生的毛病就多了。这个极微的本身是个什么东西呢?这样在理论上、修证观点上就有错误了。这一段简单把文字过一下。我们看这个《成唯识论》乃至古代其他关于佛学唯识的书,他们批驳小乘观点——承认心物二元,各有各的范围。精神世界是精神世界的范围,物质世界是物质世界的范围,这是小乘的观点。所以小乘人证道可以了自己,没有办法可以真做到心能转物,这个没有办法做到。那是大乘的境界,不过大乘境界也是很不容易。我们理论上晓得心能转物,没有看到一个人修持到达了心真能转物,所以做好小乘境界的资格都还不够。那么这个小乘的认为呢?心,这个识可以了自己,不能转外物,外物是意识心不相应行法,各有各的范围。那么唯识当然是大乘思想的境界,认为心物是一元的。我们听了这句话,身为中国人,在中国哲学思想上我们听了很高兴,很承认,但是糊涂的高兴,糊涂的承认,怎么样是心物一元呢?你说:“但是我绝对相信这个理。”那是你盲目的相信,你没有证到,心不能转物嘛。同样理由,物能转心啊倒很明显。所以的人相信唯物思想,崇拜,他们绝对相信物能转心,人的一切是受环境的影响,一切的一切都受环境的影响。乃至假设我们用一种麻醉药给你打下去,你这个人就疯了一样,你说我心里晓得:“哎哟,这是麻醉药的关系,我不管它,我还是不疯。”可是你还是疯了,你抗拒不了,一切物能左右你。比如喝酒,你酒量最大:“我喝酒不醉。”结果还是醉了,会喝酒的人醉了以后:“哎,老兄,你不要喝了吧,醉了吧。”“哎,没有醉,没有醉!”没有怎么会喝醉?他早醉了。所以物会影响人的一切,这是我们一般人所了解的。那么小乘学派承认物质的极微,它不随你改变而改变,它是存在的。但是它同一般的唯物思想不同,他认为自己的心能证到罗汉的境界,心一了了,外物怎么转变都没有关系。也就是说,我心里得定了,六根大定,也不会死亡,定在那里一万年、几万年没有关系,不会死亡,出定的时候,眼耳鼻舌身五根照样还可以用,同入定以前一样。那么事实上外在的物质已经变了很多,时间变了,一切万物,如这个山过一万年后已经变成平地了,沧海桑田。那么他承认,物质的极微同心的关系是两回事,在了心的时候,物质是物质,心是心,两个不相妨碍。所以现在人所认为的…。(暂停)
文字古老、艰涩,每一句话翻过来以后,前后上下一直连起来就懂了这个意思,不然你看一句、两句,粗粗的,看不懂。所以这种唯识的经典,那么名贵、宝贵的东西,摆在《大藏经》里,永远是摆在那里给书虫吃的。大家出钱买一部《大藏经》,老实讲永远看不到,很难。因此唯识学变成了极少数有兴趣学哲学、学逻辑,乃至学佛学的专家,对古文的阅读、写作能力都到达了写这些书、文章的人差不多时,而且都学玄奘法师的这种笔调,才能慢慢看懂。因此后世以及现在一般唯识学家的书,你拿到了看就非常困难,就是这个原因。比如有一个人学唯识的,你们都知道的熊十力——欧阳竟无先生的弟子,已经在大陆过世了,若在也年纪很大了。他写了一本书《新唯识论》,他不同意旧的唯识的观点,他把唯识的道理同中国《易经》的道理,加上儒家的许多观念,自己提出唯识的新的观点,他自己认为自己对,因此自己创造了一个名词——新唯识论。那么这几十年来人们对此的辩论很多,熊十力先生虽然不对,可是一般辩他的人也很难,无论如何怎样批驳他,但对于文字都没有他那么深刻的了解。而且前辈人的读书用力很深,就是(有)不对的地方,错在什么地方?自己在唯识上拿来做功夫,所谓修定、求证那个境界他是没有的,(而是)专讲学理。一讲学理,中间的差别、错误就很大了。那么这段对此研究说明一下,想快一点跳过去,转到唯识学本身我们真正可以体会到,实际上可以用到的多详细分析一点。不过我们既然讲到了,对文字至少照西藏人学佛的观念:过拢一下,就是耳朵溜过去一下,懂不懂还是一个问题,溜过一下。拿唯识的道理讲就是已经进入到阿赖耶识变成种子了,将来不知过多少生——多少千生万劫再转来时,说不定自己拿来这个书一看就懂了,就因为这一次过拢的关系,所以我们不妨过拢一下。
“况无识外真实极微。”况且一切都是唯识所变,这是唯识学家的看法。大乘佛法认为‘一切唯心,万法唯识’,就是说心外无法,也就是识外无法。况无识外真实极微,除心识所变之外,物理世界没有一个真实的极微分子存在。
“由此定知。自识所变似色等相为所缘缘。见托彼生带彼相故。”因此啊,我们晓得一切外在的物质以及我们眼耳鼻舌身前五识这个作用,都是唯心所变出来。注意这里的唯心功能不是现在思想的心。比如我们现在听讲,前五识,六个识自己体会一下,不要光看书研究唯识,没有用。那么眼睛看着前面,你们看到我在这里,后面这个样子,有个佛像,这是眼识的作用,同时也听到声音,同眼识没有关系,是耳识的作用。总之你晓得自己在呼吸,眼、耳、鼻、呼吸作用也知道,鼻识也知道,嘴巴也知道,咽口水,身体感觉坐在椅子上舒服不舒服,或是空气热一点了,凉一点了,眼耳鼻舌身,这个前五识都有。那么你现在脑子里的思想呢?这个道理我懂了或不懂,这个思想不是眼耳鼻舌身前五识,是第六意识。现在我们的六个识都摆在这里,自己要体会自己。你不要认为这个意识状态就是佛经讲的心,这个心不是指这个。所以为什么看佛经有时这个心是讲本体的代名词。我们的心是同身体内、同意识、同外在的万物,综合起来那个现象、功能,那个叫做心。所以一切唯心是这个心,所谓‘心外无法’是这个心。比如禅宗韶国师的四句名言。五代到宋朝初,在浙江天台山,后来永明寿禅师同他有关系:‘通玄峰顶,不是人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据《景德传灯录》)’有人问他这四句话是什么意思?他说:心外无法。那么看起来他的心跟物是两个分开的,心、法两样,他最后加一个注解:心外无法。作为一个出家人住山修道到达这个境界,那是够伟大,够美丽的。实际上他所表达的是心物一元这个道理。我们拿这些闲话说明了‘况无识外真实极微’,一切物质世界的极微相皆唯心所变。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