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亦应不可说是我非我。故彼所执实我不成。又诸所执实有我体。为有思虑为无思虑。若有思虑应是无常。非一切时有思虑故。若无思虑应如虚空。不能作业亦不受果。故所执我理俱不成。又诸所执实有我体。为有作用为无作用。若有作用如手足等应是无常。若无作用如兔角等。应非实我。故所执我二俱不成。又诸所执实有我体。为是我见所缘境不。若非我见所缘境者。汝等云何知实有我。若是我见所缘境者。应有我见非颠倒摄。如实知故。若尔如何执有我者。所信至教皆毁我见称赞无我。言无我见能证涅盘。执着我见沉沦生死。岂有邪见能证涅盘。正见翻令沉沦生死。”
“又诸我见不缘实我。有所缘故。如缘余心。我见所缘定非实我。是所缘故。如所余法。是故我见不缘实我。但缘内识变现诸蕴。随自妄情种种计度。然诸我执略有二种。一者俱生。二者分别。俱生我执。无始时来虚妄熏习内因力故恒与身俱。不待邪教及邪分别任运而转。故名俱生。此复二种。一常相续在第七识。缘第八识起自心相执为实我。二有间断在第六识。缘识所变五取蕴相。或总或别起自心相执为实我。此二我执细故难断。后修道中数数修习胜生空观方能除灭。分别我执亦由现在外缘力故非与身俱。要待邪教及邪分别然后方起故名分别。唯在第六意识中有。此亦二种。一缘邪教所说蕴相起自心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我。二缘邪教所说我相。起自心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我。此二我执粗故易断。初见道时观一切法生空真如即能除灭。如是所说一切我执自心外蕴或有或无。自心内蕴一切皆有。是故我执皆缘无常五取蕴相。妄执为我。然诸蕴相从缘生故是如幻有。妄所执我横计度故决定非有。故契经说。苾刍当知。世间沙门婆罗门等所有我见一切皆缘五取蕴起。实我若无云何得有忆识诵习恩怨等事。所执实我既常无变。后应如前是事非有。前应如后是事非无。以后与前体无别故。若谓我用前后变易非我体者。”
…这就是我了,就是道了,这都是错误的观念,这些有为法是靠不住的。刚才这位一个朋友跟我讲:哎呀,有一个xx同学在美国,一下就死了,他本来生长在美国。我说好可惜啊,他才三十多岁。这位朋友讲,因为他是专门修那些有为法,做功夫啊,做各种功夫,修有为法,练气功的,我们几十年看得多了,最近看得更多。最近还有个朋友,就练什么…躺在床上好几个月,那就是植物人嘛,变成植物啦。你说他死了,可他还有呼吸,活着,你总不能把他杀掉吧,那谁也做不到,中国的医生谁都不肯做这个事。其实他活着吗?实际上看他比死还痛苦。一个人是植物人,而且本人痛苦如何且不管,照顾病人的人痛苦,更痛苦。所以修有为法的,有为…。而无为是完全修空,一切放下,不过做不到的,无为法几乎没有人做到。那么你是修禅宗的,放下,一切空,谁能真空?真能放下?坐在那里:“哎,我放下了!”“你放下了?”“放下了。”你看,就是这一下就放不下了,因为他觉得自己放下了,这就是有为了。所以,生命的真我,不可以认为它是有为法,也并不是属于无为法。有为无为是方法的问题,以本体论而言,勉强叫它无为,那是很勉强的。所以“亦应不可说是我非我”,这个生命的究竟,那个东西,不要拿世俗的观念认为有个我,或者是没有我,“故彼所执实我不成”,所以他们,前面包括佛的过世后的那些弟子们,执着了实在有个我的存在,或者认为本来无我的存在,连佛弟子们的这些观念还是错误的,是不通的,就在佛过世后,学派分出来的弟子们。
“又诸所执实有我体。为有思虑为无思虑。若有思虑应是无常。非一切时有思虑故。”我们一般人所执,所坚决认定,所执就是执着,佛学的专有名词,拿我们的话讲,就是很坚持地认定:实实在在有个我,这个生命有个我。那么它现在提问题了,为有思虑为无思虑?那么这个我有没有思想呢?能不能思想?比如我们学西方哲学的人都晓得,我们常提到西方哲学家笛卡儿的名言:“我思故我存”。因为我有思想所以我存在,相反地说:我无思呢——思想没有了,我也没有了,所以很重视思想与我的关系。对此佛学里的唯识早就提到,这比笛卡儿的哲学早一千多年。就是说:你认为我——我这个东西,这个体是有思想——我思想,为有思虑?假如你说有思想应是无常,因为思想本身是靠不住的啊,它是无常的,它不存在。所以西洋哲学里有价值论,所谓逻辑这些观念的产生,因为你是靠思想来研究这个本体,那你思想本身是不是靠得住?先要把思想本身研究一下,所以产生了研究思想本身的方法、逻辑,乃至对思想本身的估价,看它的所谓价值功能到什么程度。不然你这个工具用错了,用思想来推测宇宙的那个道体,如果这个工具不对的话,那不就是上当了嘛?所以西方哲学有本体论,价值论,对思想本身的研究产生逻辑,乃至于人生哲学等等。所以这里提到:若有思虑应是无常,思想本身是靠不住的,你今天的思想同明天将来的思想变动太快,应是无常。而且非一切时有思虑故,人的思想并不是随时有的,比如夜里睡觉时,你就没有思想。若这一段没有思想,你这个我到那里去了?当然你也可以答复:“我在睡觉。”可睡觉有思想啊,我们要注意,不要认为睡觉没有思想,你那个思想在睡觉上,“哎睡觉,我睡着了,这样多舒服啊!”这个思想是把舒服,觉得那个休息状态,那个睡眠的思想,排列的那个东西很长,等于我们抽一只烟:“哎,这嘴里太好了!”慢慢地抽,舍不得,慢慢地抽,喝一杯很好的酒,舍不得一口喝完,慢慢地。那个睡觉的思想就是贪恋那个懒的境界,躺在那里慢慢地欣赏。实际上在睡眠中间还有很多细小的思想。就象上两次我讲的,你看人躺在床上没有几分钟就要动一下,不然就是肉跳两下,他都是思想在动,不然就是指头弹两下,脚指头翘一翘,他在思想,脑神经在想,不过自己一想马上就过去了,在睡眠状态下不知道。所以说思想这个东西非一切时有思虑故。
“若无思虑应如虚空。不能作业亦不受果。故所执我理俱不成”假设你认为所谓真正的我是没有思想的,没有思想那就同这个虚空一样啦,同我们地球的虚空一样,不是太空。这个虚空是有东西的,那个东西就跟虚空一样。这个虚空自己本身是靠外缘才能起作用,没有外缘的作用,它不能作业,不能做为,也不受果。虚空本身不受果,你把香水同臭水一起泼上去,虚空都不粘着,它不受这个果。不能作业,也不受果。那么认为有个我没有思想,说理俱不成,在逻辑上理论不成立。又批驳了一段。
“又诸所执实有我体。为有作用为无作用。”所以说唯识的逻辑观念非常重,一点一点地反驳,辩驳。那这有一个理由,你说执,坚执认为,认定,有个我,我的体,它是有作用还是没有作用?上面讲有思想没有思想,思想是一个现象,作用是一个原则,若你说这个不是同上面一段一样嘛?这是两回事,在逻辑上是两回事,你不要当成一回事,是有作用还是无作用?
“若有作用如手足等应是无常。(若无作用如兔角等。应非实我)”我们的手和脚是有作用的,手可以拿杯子啊,拿出表来看,你说你那个我有作用,请你表达出给我看看,除了手、除了脚,你表达不出来。但是手跟脚的作用也是无常啊,这个手不会永远抓一个东西的,多抓一会了你会痛苦,要放开的。那么你这个我是无常啊,不是永恒存在的。如果说你认为这个我是没有作用的,象兔子身上的角,乌龟身上的毛,那是空话,“龟毛兔角”佛经上经常用来代表一个观念——空话,世界上没有这两样东西。因为佛当时是在印度讲,其实我们到了日本,就知道日本北海道的乌龟是长毛的,哈!长绿毛,很长,可惜当时没有拿给佛看一下,哈!如果看了,佛一定不用“龟毛”了,宁可用别的东西比喻。所以这个“兔角龟毛”是代表一个观念,形容词,代表一个不存在的东西,幻想,假想,应非实我。
“故所执我(你所认为的我)二俱不成(不合逻辑)。又诸所执实有我体。为是我见所缘境不。若非我见所缘境者。汝等云何知实有我。”好,哲学逻辑来了,第三个层次的论辩。若你认为生命中间有一个我?诸所执实有我体,实实在在有个我,有个灵魂,这个我,是我见所缘境不?(不字念否)是不是我见所缘,因为我的生命存在,我见,我有这个观念,我认为这个东西是什么?见就是认为。我认为有个灵魂,有个生命,有个道,这个我认为怎么样。比如现在我们一般年轻人学佛学道,我常常觉得很好玩,这同我们当年相差很远,现在年轻人学佛学道来问问题,我告诉他:“不对。”“哎,老师啊,我认为…”我就不讲了,说:“你去吧。”哎,因为你认为了吗,那不要问我了嘛。你都认为了,认定了,何必问我呢?你现在认为你的对,你就去对去吧,世界上每个人都很对嘛,我常说:鼻子都对着嘴,哪一个不对,是这个道理。你既然认为是我见所缘,是我认为的所缘境,我认为,我打坐,或讲我睡觉,或讲我在理论研究上:“嗯…” 这个“嗯”就是我,这个就是我。比如我们生病了,发高烧,有时身体痛苦地没有感觉,在那个时候有个虚无缥缈的境界,认为是我,这还不希奇,大概你们没有试验过,现在最新的麻醉药很好玩,比现在年青人吃的(xx刺激药)还好玩。最新的麻醉药在前面一晃,闻一下就麻醉过去了,高明的麻醉医师,若这种病要麻醉两个钟头,他根据你的体质一定给你(麻醉)两个钟头的药量,多一分也不会多,少一分钟也不会少。你用了这个以后很舒服的,如果你有宗教信仰,这下舒服了:“哈!看到上帝了!哈!跟上帝在一起,好玩!”如果是信佛的,“哎哟!观世音菩萨啊!在紫竹林中啊…,还有蜀竹子啊…,还有白鹦鹉啊…。”画上看过的都来了,你想得到的都来了:“哎!还有好大的冬菇,比日本的冬菇都大!由猴子供养的,真的,真的,自己在里头…”玩了两个钟头,那个麻醉的境界很好玩,的确觉得有个我。那同时呢,高明的医生给你用麻醉药时,你如果是有一部分开刀,自己还知道,不过没有痛苦了,还晓得自己在开刀,这一边还跑去跟上帝和菩萨在玩。如果没有宗教信仰,就或者是碰到爱人啊,或者是两个爱人吃醋,打架,自己还在跑啊,痛苦啊,各种境界都来了。这个病例我也问过很多,访问过很多,“那好玩不好玩?”我问一个做麻醉医师的朋友,“给我弄点好不好?”我也想来点玩玩,我看我闷了以后到哪里去玩,试试看。这是说人假使有突然碰到了外来的刺激,或者给车子一撞,觉得受伤,其实没有受伤,吓昏过去了,撞昏过去了,人并没有死亡,还是在另外一个境界里,因为他的脑部还在活动,所以这个我究竟在那里?还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是个大问题啦。所以他问你所认为的我体,为是我见所缘境不?是你的主观成见,观念认定,你是否有个境界呢?另外有个世界,有个影象?若非我见所缘境者。如果不是你的主观观念所认定的那个境界,“你说我?不是。我所认为的我哎——决不是主观的。”现在有些人学过逻辑的啊, “哎,我一点都不主观。”“你什么观?”“客观。”“真的?”“是啊,绝对客观。”你看他主观不主观。这个客观就是主观嘛,然后脸都红起来:“我绝不主观!不象你啊!”他在发毛,你再说他一句,他跳起了,你说他主观不主观。一般人的我见就是这样。我见是:如果你认为的我不是你主观成见认定的话,那我问你,汝等云何知实有我?你怎么晓得有个真正的我啊?你怎么知道?你是从电脑上知道,那是电脑,不是你,况且电脑还不知道,电脑是靠人为,它才能够做业,不是人为,电脑不能做业。所以这个我在哪里?
“若是我见所缘境者。应有我见非颠倒摄。如实知故。”如果说我所认为的我,我见到了,有些人修道也讲,有些人打坐时:“哎,老师啊,我见到我了!”有好几个同学来跟我讲,怎么呢?我一听就晓得下文了,但得让他讲完了,不然他表达不出来,那这个“道”难产了,他会很痛苦。我说“哎,你怎么见到的?”“哎,我打坐时看到我,另外一个我出来了,看到我在这里打坐。”我说:“那叫做精神分裂。”有这个情形,有的,但是如果你晓得这个道理,没有关系,还是好事,不晓得这个道理就不对了。是可以的,在座时晓得这个身体,自己还看到这个身体,“哎呀,头歪了。”自己晓得,不过那个时候没有办法,出了那个我,没有办法把这个头摆正,那没有办法。只晓得:“哎,他头歪了。”坐的很好,啊,那么有这种情形。那么也可以叫它是精神分裂,也不是精神分裂,这是什么道理?唯识的道理。往下面告诉你(引用下文一句)“…内识似外境生”这种情形你就要注意,内识是心识所变,似外境生,也是唯心所造,没有错,内识似外境。回转来讲原文:若是我见所缘境者。应有我见,非颠倒摄,如果你认为我见到这个真我了,好,就承认你那见到有个真我,那么你见到的那个真我的我应该不矛盾,不属于颠倒,是正见啦。那么这个所谓正见的东西如实知故,现在我们看到手里拿的手表,大家现在的观念、意识状态中都晓得它的名称叫手表,就是那么实在,你决不会叫它是烧饼,你也不想吃它,因为你知道它是手表,不是可以吃的,真那么清楚。如果你认为你现在见到那个真正我了,真我也要清楚,同现在一样清楚,不能含糊,不能讲:“我当时在那个迷迷糊糊的境界里头。”哎,那不对,那你有精神状态。
“若尔如何执有我者。”因此这些逻辑的论辩下来,他说一个真正研究佛法的人怎么样执着认为有个我存在?另外有个我成功,证果,他说这个观念在哪里呢?要搞清楚。
“所信至教皆毁我见称赞无我”所有的佛经,真正的佛经,不是后世人作的,佛说的,至教就是圣人、佛所有的经典教育,皆毁我见,都是教人无我,称赞无我。
“言无我见能证涅盘。执着我见沉沦生死。”经典中佛都告诉我们了,修到了无我、无我见的存在就证道了,证到涅盘清净。若一切众生执着有我见,就永远在轮回生死中,跳不出来,经典上都是那么讲,佛说的。
“岂有邪见能证涅盘。正见翻令沉沦生死。”哪里有如后世一样,认为修道是另外有个我,我去成道,去修道,是邪见的观念,佛法本来讲无我。关于我和无我这一卷从开头辩论得非常严格,辩论完了再讲心识,唯心所造的问题。
…宗教哲学、思想以及佛过世后弟子们所证道的见解,偏差,关于无我与我之间的道理。…现在继续在论辩中,论辩完了才讲正统佛法的我与无我之见。
“又诸我见不缘实我。有所缘故。如缘余心。我见所缘定非实我。是所缘故。(如所余法。)”这段文句翻译的很精练,但是自己看起来是难懂。一切人所发生的我的观念,这个见字,现在讲是见解、观念。不缘实我,并没有真正证到自己的生命有个什么我。那么为什么人们始终认为生命中有个我呢?有所缘故,都是自己抓一个东西,观念上自己抓一个东西当成我。比如我们讲死后一定有灵魂,灵魂是什么东西?你看到过吗?拿到过吗?没有。自己假想一个所缘,有所缘故。又诸我见不缘实我。有所缘故。还有一个理由,现在我们身体的这个我,是有个我在讲话,我坐在这里,不缘实我,这个我是假相的投影,存在,有所缘故。为什么这个身体怎么来的?现在的我必须要有男女两性生理(现在医学讲)精虫与卵藏的媾和,配上我自己的意识,在那个时候意识也可以叫它为灵魂,三缘和合,彼此杂乱,有所缘故,因缘结合,才构成我们今天生命的身体存在,看到假象的我在这里。如缘余心。我见所缘定非实我。假设,比如说把我们现在身体内部这个心理作用,这个思想抢别人的身体,那我可以抢你的身体当成我,比如老年人可以想象把年轻人的身体占据了,当成我的身体,这可能嘛?不可能的。我见所缘定非实我,所以这些观念中间的我没有一个真实的,是所缘故,都是因缘凑合而生,所以如所余法,其它的道理也是一样。
“是故我见不缘实我。但缘内识变现诸蕴。随自妄情种种计度。”是故就是所以,我见,我们一般人所谓有我这个观念,不缘实我,真正生命的那个真实的本来,假定叫做有个我的话,那个没有找到。那么现在我们想象我的生命存在的这个我是怎么来的呢?但缘内识变现诸蕴,都是自己的思想观念、感觉上、自己唯心识,心理作用所但缘内识,我们自己内在的心识作用变现诸蕴,心理作用配合上由父母所生,构成了这个**,这个三缘的关系,心理与生理的关系互相变化,交换所呈现出来的有个假的我蕴,色受想行识,有执着,有感觉,觉得自己存在,这个存在所谓称为假我,随自妄情种种计度,都是根据自己的观念,个人自我的观念,种种的计度就是猜想,猜想“这个算是我,那个才是…”乃至我们有信仰的人假想:“我这样做了有功德,将来我如何如何…。”这个都是假想投资,是不是涨价?不知道。就是这个样子种种计度。这是一段上面的总论,下面说:
“然诸我执略有二种。…”任何众生,不单是人了,一个生命生来与生命俱来,有个我执,种子里有个我的存在,这个观念我执,有我的观念,执就是抓得很牢的,与生命俱来,什么道理呢?略有二种,归纳起来有两种:“一者俱生。二者分别。”一种我执是同生命本来来的,还不止这一生,我们这个生命无始以来存在,只要这个生命存在,有生命就自然包含了我执,有我相,般若宗叫我相,抓得很牢,现在所谓假我,把假我当成真我,是这样来的俱生我执。第二种是分别我执,现有的意识想象,推理,猜测有个另外一个我或现在我的存在。这是总纲,下面分析: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