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镜录略讲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宗镜录略讲》 第63章 止观丰佛宴(2/2)
    自从三宿空桑后,不见人间有是非。

    佛教戒律中头陀行不可三宿空桑,怕留情人间,意思是自从学佛以后,此心已经平了,无是无非。有时候用功到了某种阶段对于是非善恶,反而分辨得更清楚,这也会成为一种偏执的魔障,千万不要认为是道哦!在观中所现的“生善破恶欲悟”等现象,它是一种向道升华的功能,还要转化,这些道理“准前可知”,上面都讲过了。“此乃听少思多,名为法行,非都不听法也”。这种情形就是由于“听少思多”,不喜欢看经典,也不喜欢到善知识处听闻正法,而只是自己在那里空想、苦思、用功,换句话说,很少研究学理,而凭自己的聪明去修。“名为法行”,也可以说属于做功夫这一路,专门用思想去做功夫。“非都不听法也”,并不是讲完全的不听法。

    信行端坐。思惟寂灭。欣踊未生。起已闻止。欢喜甘乐。端坐念善。善不能发。起已闻止。信戒精进。倍更增多。端坐治恶。恶不能遣。起已闻止。散动破灭。端坐即真。真道不启。起已闻止。豁如悟寂。是为信行。

    这一段再来讲信行人。“信行端坐,思惟寂灭,欣踊未生”,信行人走教理研究的路子,坐在那边思惟悟空的“寂灭”之理,因多用思想,容易变成在念头上打转,“欣踊未生”,不能从中得到寂静之乐。“起已闻止,欢喜甘乐”,这时听到修止的法门,弄清楚了,依之而行反能尝到学法的甜头。

    “端坐念善,善不能发,起已闻止,信戒精进,倍更增多”,信行人坐在那里思惟善的各种内涵,端端正正地坐在那里念念想学到慈悲。“善不能发”,但是慈悲却发不起来,我们仔细反省,学佛有几个人真正地起了慈悲?有呀!都是希望别人给我们慈悲!我们大家的心都很好,唉呀!这个人修行不对哟!其实重点不是他对不对,而是你自己对了没有?这种心态会是我们总希望人家成功,而自己坏了没有关系吗?我们的心理行为是很微细的,先要反照自己,其实我们的善心很不容易发起来。

    “起已闻止,信戒精进”,他说你这个时候就需要好好修止,研究止的道理,这样反能使你的理观落实,而更合于佛法的戒行、精进等功德,向前进步。有的人相信佛法、相信宗教,知道做好人是对的,戒律也知道,但这只是理论。“端坐治恶,恶不能遣”,坐在那里希望自己思想里坏的念头少动一点,但是却做不到,这叫做“瞎子吃汤圆心里头有数”。尽管在那里学佛,但是肚子里有多少坏念头,只有自己知道。有时候自己很痛苦,我这个学佛的,为何还那么多坏念头,希望它不要再来,但是不然,它比讨债的人还要厉害,排遣不了。他说你不要光是在那里只想善恶之理,而要“起已闻止”,在听闻研究教理中,还要修止,这样便能使“散动破灭”,伏了散乱心。“端坐即真”,我也曾讲过,哪个打坐的境界最对呢?就是你把蒲团铺好,双腿刚刚盘好的那一刹那就是对的。“真道不启”,但是当你动了念头,我要好好打坐时,就已经不对了。当你准备认识这是真的定境界,已经不是真的定了。“端坐即真,真道不启”,坐在那里,想合于真道,做不到。

    这时不可再如此瞎耗下去,“起已闻止”,应该再研究止的教理,然后确实去修定,到了那一天才可以“豁如悟寂”。悟的那个时候是豁然开悟,胸口好像拉开了一样,打开了心胸,身心清净了。这个时候,你不用刻意去求清净、求定,自然就在定中,这个定叫做寂灭之定。“是为信行”,这是信行人破除障碍的道理。

    坐少闻多。非都不思惟。前作一向极性。今作相资根性。就相资中。复论转不转。亦有三十二安心。化他相资。亦有三十二安心。合六十四。合前为一百二十八安心也。

    “坐少闻多”,有人专门讲经教的道理,打坐很少。“非都不思惟”,并不是做不正思惟。“前作一向根性”,前面所说的有些他的性向有这个偏好,有人生来就喜欢修道,但是光想修道学佛,教理不研究透彻是没有用的。“今作相资根性”,思多以闻相资,闻多以思相资。并且,在教法上也有相资。所以我常鼓励大家多出去教教人家,因为教学相长,发心教人家,有时会因为人家提出来的问题而对你有帮助。“就相资中,复论转不转”,就闻思和信法二种互相资助中,就知道转与不转,也就是止观互用在各类报器上的变化得失。

    “亦有三十二安心”,总共合起来有三十二种安心法门。

    “化他相资”,由教化别人而帮助了自己的进步,教学相长。因此,发心是利人的,绝对的愿不虚发。“亦有三十二安心”,这中间也有三十二种安心法门。“合六十四,合前为一百二十八安心也。”加上前面的总共有一百二十八种安心法门。

    心的食谱

    夫心地难安。违苦顺乐。今随其所愿。逐而安之。譬如养生。或饮或食。适身立命。养法身亦尔。以止为饮。以观为食。

    “夫心地难安”,他说,学佛真正讲起来就只有一件事,就是为了安“心”立命。外面要先能做到安“身”立命,我们外在的学问从六岁起求学一直读到大学毕业,就是学得技术如何去谋生。要先求安身,不可好高骛远。我很怕年轻人年纪轻轻的就学佛,满脑子装满了般若、菩提、真如,叫他做事结果一件事也办不好。谋生之道,安身都不能,何况安心?拿什么安心哪!不管东方或西方的宗教都是为了安心。“违苦顺乐”,一切众生,不管是蚂蚁或者是人,求生存都有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离苦得乐。

    “今随其所愿,逐而安之”。我们佛法的教法随其所愿,使任何人都能安心立命,这是学佛的人,弘扬文化的人所要走的路子。

    “譬如养生,或饮或食,适身立命”,例如,我们要把活着的生命保养好,不管吃的或者是喝的也好,都要吃得自己舒服适当,这个寿命才能维持住。“养法身亦尔,以止为饮,以观为食”,父母给我们的这个肉身的生命是生灭法,不究竟,就是你养身养得最好,大不了让你活一百年,最后还是要毁坏。悟了道得意生身,就叫有了化身。法身是永远不生不灭,而补给我们法身慧命的能源就是止与观,止就是法身要喝的水。法身要水喝,等于我们的身体没有喝水不行;观则是法身要吃饭。因此,若想悟道而得不生不死的法身,除了修止修现、修定修慧外,别无他法。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