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镜录略讲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宗镜录略讲》 第49章 夜来千诗由病禅(2/2)
    下面他又引用马鸣菩萨所着的《大乘起信论》来说明这个道理。“如起信论云:一切诸法皆由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则无境界差别之相”,这句话的意思,即心生则一切法生,心灭则一切法灭。“故知妄念空而根境谢,识想消而尘垢沉,则法眼应时清明,常光了圆顿现。”妄念空了以后六根与外尘自然清净了,自然对境心不起,业识所造的妄想消灭了,则身心内外的尘垢都会消失,择法眼立刻就清楚了,这个时候智慧之光顿现,不加任何力量豁然开朗。“见闻本性既尔,诸根所现亦然。”话说回来,这段话是说明观音菩萨从耳根为工具听声音入手修行,返回到闻性的结果。其实不只是“官印阀门”,用任何一根来修行,如眼根或是鼻根呼吸来修止观,最后到达的境界都是一样的。

    眼前三千界犹如一夜梦

    故经云。六自在王。常清净故。又首楞严经偈云。一根既返原。六根成解脱。见闻如幻级。三界若空华。闻复翳根除。尘消觉圆净。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但以未觉悟前,于染净中有一毫见闻取舍之处。皆在三界无明长夜生死梦中。才得见性。便同觉后。自觉觉他。故名为佛。

    “故经云:六自在王常清净故”,我们凡夫六根被外尘牵着鼻子走不能称为自在王,要六根都清净了才能自在。因此《心经》一开始就是观自在三个字,要我们回头来找自己的那个东西得到自在,六根都非常自在自然在清净中。“又楞严经偈云:一根既返原,六根成解脱。”《楞严经》上也说,一根修成功了,六根同转自然就解脱。“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这个时候眼睛所看到、耳朵能听到的作用,犹如清净目性的澄清虚空中所起的象一层薄膜一样的幻翳。看欲界、色界、无色界就象虚空中的花朵一样虚无缥缈。

    “闻复翳根除,尘消觉圆净。”返闻闻目性,本性找到了,那一层薄膜的障碍就没有了。一切外境的六根、六尘消失了,本觉自性圆满清净、真正的净土现前。“净极光通达,寂照合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真正悟了由自性的定.不用到西方,西方净土就现在眼前。这个时候净极的心光通达了,寂照遍合虚空,三千人于世界如在目前,再回转来看的一切就好象是梦境一样。

    “但以未觉悟前,于染净中有一毫见闻取舍之处,皆在三界无明长夜生死梦中。”这个梦和上一个梦不同,这几句话是永明寿禅师加的,他说一般人在未悟道以前,自以为的净不是真净,因此染净二法都是染污。假如有一毫的分别这是染法、这是净法而有取舍,老实讲都还在三界无明中,在长夜生死的大梦当中。

    “才得见性便同觉后,自觉觉他故名为佛”,反过来说,假如从人生的大梦中觉醒成佛了,还是在做梦,这个梦是瞪起眼睛故意做得梦,这是佛梦。如何才能达到这个境界呢?只要你能见性,心光显现时即同请佛。虽然尚未达到古佛的程度,但是这一见性和古佛成佛的第一步完全相同。这时菩萨发心了,自觉以后觉他,弘法利生,这个样子就叫做佛。

    又此自心之性。遍一切处。随处得入。非独见闻。或意消香界而入圆通。或心开尘境而证法忍。或入水观而达性。或审风力而悟宗。或刺足疼痛而纯觉遗身。或了心无际而入佛知见。或观暖触而成火光三昧。或演法音而降伏魔怨。当此大悟之时。终不见有一境可生。一言可执。

    “又此自心之性遍一切处,随处得入,非独见闻。”

    这是永明寿禅师对《楞严经》中二十五圆通法门的归纳。再说此心之性遍一切处,随处得入,不是只有在眼睛或耳朵上玩。“或意消香界而入圆通”。如,香严菩萨闻到沉水香味就开悟。“或心开尘境而证法忍”,有的只在思想念头上观心,心一打开也到达这个境界。“或入水观而达性”,有的则修水观而悟道。“或审风力而悟宗”,有些是听呼吸修止观,呼吸是依风大而修也可悟道。

    “或刺足疼痛而纯觉遍身”,有的因为光着脚走路被刺流血,痛的要命!他想痛因哪里来?脚痛?大脑痛?还是心在痛?就这样一参悟道了,疼痛不见了,身体也没有了。“或了心无际而入佛知见”,直接由观心法门,了解心是本空的也可以悟入。“或观暖触而成火光三昧”,有一位火头金刚修气脉而觉得全身发暖,得暖相而后进入火光三昧。“或演法音而降伏魔怨”,有些菩萨就走弘法利生的路子,为人解说佛理的同时,自己也悟道了。

    “当此大悟之时,终不见有一境可生、一言可执。”开悟的时候没有一个境界可谈,若有一个境界早被这个境界束缚而耽误了,也不再执着任何经典的一言一句。

    例如:云门祖师开悟了以后,把八十八佛的名字都贴在裤头上,表示都不需要了。可是别人跟他学,云门祖师吓死了!有人看到云门祖师可以把诸佛的名字贴在裤头上,他也想学学开悟人的样子,于是把诸佛的名字也贴在裤头上,结果全身都烂了。云门祖师把诸佛的名字贴在裤头上是恭敬及无上的慈悲,告诉我们修到这个时候就无一境可生、无一言可执,你没有到这个境界而学这种狂态,果报就立刻呈现。

    今只为迷性徇文。背心求道者。假以言说指归自心,从此一向内观。舍诠究理。斯则岂不是因言悟道。籍教明宗。为此之人。不无利益。遂使初心学者。信有所归。便能息外驰求。回光反照。顿见自己。了了明心。如正饮醍醐。亲开宝藏。方悟随言之失。深惭背己之愆。

    永明寿禅师写这部大作是在宋朝,当时全国都笼罩在学佛的气氛之下,佛学是那么兴盛然而修行求证却慢慢衰落,他看到佛法的机运下去了,所以作了这部书。“今只为迷性徇文,背心求道者”,一般人只知道研究佛学跟着文字在转而不懂得修证。“假以言说指归自心”,你们念了佛学以为自己通道理,但是我们现在用的方法就是把佛经上有关修证道理的要点抓出来,使大家能回转来求证。“从此一向内观”,你懂了佛法的文字、学问好有什么用?学问好了以后要把学问吃进去,向内去观心。“舍诠究理”,抛弃了理解,参究真理的境界。“斯则岂不是因言悟道,藉教明宗”,所以我写这部书的目的是藉此懂得佛经的理,你来求证而有所悟人,真正懂得佛法的宗旨。“为此之人不无利益”,我作这本书就是没有悟的人看了也会得到利益哟!“遂使初心学者信有所归”,初学的人看了将来会成就。“便能息外驰求,回光反照”,能放弃向外追求稀奇古怪的心理,不会让你精神的光明向外浪费而走上真正用功的路。“顿见自己。了了明心”,立刻可以悟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明心见性。“如正饮醍醐,亲开宝藏,方悟随言之失,深惭背己之愆”,读了这本书好象是喝了无上的醍醐妙品,打开了佛法全部的宝藏。那个时候才知道跟着佛法的文字跑,而不知修证返回自己的本地风光是错误的。

    故阿难等。因世尊开示自性之后。发自庆言。消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只获法身。故能不动尘劳。现身成佛。祖佛言教有如是不可思议之力。为是广大无边法利故。所以具引全文佛语为证。云何反有背己之言论文之诮乎。若不观心内证。法律禅师等。各有十种过患。

    “故阿难等,因世尊开示自性之后,发自庆言”,阿难因为佛给他讲了这个法门以后很高兴,就说了一个偈子来说明《楞严经》的伟大。“消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只获法身。”使我无始劫来颠倒妄想的观念没有了,不需要经过三大阿僧只劫就可悟道而获得法身。

    “故能不动尘劳现身成佛”,懂了这个法以后,不论在家或出家就是在尘劳烦恼中也可成佛。“祖佛言教有如是不可思议之力”,永明寿禅师此时语重心长地说,佛经祖师的话有如是不可思议的力量,大家为什么不看佛经。

    “为是广大无边法利故,所以具引全文佛语为证”,因为佛经有如此广大无边的法利,所以我具体地把佛经里有关修证的部分整个给抽出来。“云何反有背己之言、论文之诮乎”,结果你们还讥笑我,说我不懂还当文钞公抄了一大堆。“若不观心内证,法律禅师等各有十种过患。”不管是讲经的法师、讲戒的律师或是打坐的禅师,如果没有真正地用功就有十种毛病。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